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

2021-01-20 閩南網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

  臺北新生小學教務主任廖大炯介紹說,剛入學的孩子首先需要學習適應群體生活,儘管課本裡沒有多少古典文學內容,但傳統文化的教育實際上貫穿始終,班級會不定期開展相對淺顯易懂的「讀經」活動,學校與教師對推動傳統經典教學是不遺餘力的。

  臺北市民焦鈞說,臺灣的教材是「一綱多本」,即教育主管部門定大綱,民間出版社編印,學校自行選用。他女兒就讀的臺北實驗小學一年級就有專門的古典詩詞補充教材,還有一本「課外選讀」,其中收錄了一些中華傳統成語故事等。

  作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位於孔廟附近的大龍小學以傳統經典文化教學獨樹一幟。這裡的孩子每年都參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在儒學方面受到特殊的教育,他們一、二年級要學習《弟子規》,三、四年級要學習《三字經》,五、六年級要學習《論語》。

  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說,經典詩詞是人類文化瑰寶,傳承優秀的中華語言文學對培養人文素養非常重要。對此,臺灣家長多數非常認同,不少家庭讓小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古詩。在臺灣,學習經典詩詞可說是蔚然成風。

  「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陳順和說,臺北市教育局在制定中小學教綱時,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安排,小學階段在識字基礎上循序安排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古詩詞,中學階段則設置了一些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學分。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說,臺灣中學課程中都有關於《論語》、《孟子》、《史記》以及唐宋詩詞、散文等方面的內容。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則介紹說,臺灣中學語文科目包含語文和國學兩個範疇,傳承中華文化的教育理念貫穿其中。

  在語文教學方面,臺灣傳承中華經典曾歷經波折。

  民進黨執政8年間,臺教育主管部門主導修訂中小學課綱,有關語文教學的方案中把「國語文」、「中文」改稱「華語文」,把包括閩南話、客家話等在內的「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對於這一「去中國化」伎倆,臺灣學者、教育工作者及媒體紛紛提出批評。著名詩人、「臺灣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曾表示,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因為「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面對臺灣文化教育界的強烈呼籲,於2012年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從選修改為必選。

  近年來,兩岸教育互動日趨頻繁,在語文教學領域也有了更多的交流、研討和相互學習借鑑。

  對於習近平就語文教學提出的理念,段心儀表示,這很有現實意義,古典詩詞、散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其精華部分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規範、審美情操的集中反映,有著突出的美育、德育功能,對文化基因的傳承、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杜斌 陳鍵興)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 臺媒稱,臺灣12年教育語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選文正在吵不休。但有專家認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確實不多,這一點應該向大陸學習,大陸教材的翻譯文學佔到1/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安徽 這就是文化自信的底色
    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載體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安徽身影」一直佔據著耀眼的地位。  從古至今,安徽誕生了老子、莊子、淮南子,並以其思想成就道家文化的源頭,也哺育出皋陶、管仲、曹操、華佗、嵇康、包拯、吳敬梓、陳獨秀、胡適、陶行知、朱光潛……這些璀璨的星子,照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天空,也在中小學教材中熠熠生輝,澤被後世。
  • 怎樣的土壤培育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翻開上海小囡課本,答案清晰
    詩經中的這篇《七月》,在復旦附中語文校本教材中早已被收錄。 「上海小囡」在詩詞大會的出色表現,得益於從小積累的童子功。是怎樣的土壤,培育了一批熱愛古詩文的「種子」?翻開上海孩子的課本,答案清晰。中國詩詞大會裡的古詩文,大多出現在上海中小學語文課本裡。上海大部分孩子,通過小學至高中12年積累,得到了古詩文的薰陶。
  • 新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什麼還是不盡如人意?
    而「大語文」云云等,都是這個怪圈裡的轉圈圈。「語文」原來是不存在的,國外沒有,國內幾十年前也沒有。莫言回憶說,他上小學時,中文教材還是《語言》和《文學》兩本。「語文」是一個新怪物,不是語言與文學的縮寫。閱讀,寫作,就是母語學習的最基本核心。以此為標準衡量,語文教材實在太差。舊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語文,不可能走出「三宗罪」。
  • 語文教材輿論風波事件始末回顧
    在語文和歷史的教科書一定要以中國的立場及傳統優秀文化為基礎。讓中華代代相傳下去。不要讓我們的後代對西方的歷史瞭然於胸卻連杯酒釋兵權和三顧茅廬說的誰都不知道。教育是國本的國本。切不可以西洋為重,只可為輔,中學必須為本啊】4月28日,觀察者網發表署名林書友文章《小學課本裡真的藏著「和平演變」?》
  • 《上學歌》「唱」進語文課本
    記者張迪     今秋開學中小學一年級啟用5本全新教材,語文教材變化最大     今年下半年,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的語文教材,和之前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     「以前這首歌在音樂教材裡,現在卻出現在了語文課本中。」在歐陽固全看來,它的出現也意味著語文教學或許將從以往的死記硬背中走出來,更傾向於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悅動的魅力,「類似的情況在新版教材中還有多處體現。」
  • 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畫家之手嗎
    還記得開學第一天拿到《語文》課本的好奇與欣喜嗎?是否曾盯著插圖入迷走神,是否曾「費盡心思」為課本上的畫作「改頭換面」。這些語文課本中的插畫,幾乎承包了我們上課時所有的開小差時間。你知道小學語文課本裡的經典插畫和配圖都是出自哪些大師嗎?比如這幅被人惡搞了無數次的《杜甫像》,作者為水墨人物畫一代宗師蔣兆和。
  • 臺灣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景點,大陸遊客去了之後,直言表示很失望
    相信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就被出現在語文課本裡面的一個景點所吸引了,這個景點就是臺灣的日月潭。不瞞大家說,小編在上學的時候就發誓長大掙錢之後一定要去這個地方旅遊。當然,是因為課本裡面對它描述得非常好。所以,得到了大家的嚮往。但是,大陸遊客真正去了之後才發現,真的是挺讓人失望的。
  • 臺灣「語文課本」引進30所大陸中學課堂試點(圖)
    中華書局方面說,引進臺灣教材只是一次試驗。但它難得地再次引發人們討論,這個時代我們怎樣學國學?  那些題目 「難倒博士生」  請莊子代言「自然就是美」,請子路代言「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的廣告是否合適?
  • 小學生為何喜歡民國的語文課本
    書頁在她手中輕快地翻動,《語文》課本反被拋在了一邊。「如果拿現今的課本與此讀本相比較,知道了什麼才是孩子喜歡的書籍課本。」「這本書孩子看了幾頁後,甚是喜歡。這更讓我們家長明白好書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目前海外的許多華人家庭和臺灣地區,還以此書來教育孩子。」當當網讀者對這套再版書的評價頗具代表性。
  • 《新中國課本》:這套必讀書,濃縮了14億國人的集體記憶
    而最近CCTV-4《國家記憶》欄目推出的紀錄片《新中國課本》的主角,便是這些記憶中的教材及其創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人教版教材幾乎伴隨著每個中國人的成長,在這小小的課本與宏大的集體記憶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聯,正是紀錄片《新中國課本》試圖解剖的命題。
  • 親悅讀|小學語文課本裡有多少種生物?都在這本書裡了!
    你留意過沒有,小學課文裡出現過多少動植物?都有哪些種類?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沒注意過吧。有一位老師和她的團隊,專門進行了梳理,發現小學6年12本語文課本中,涉及的動植物共有250種之多!當然,他們不是沒事兒數著玩的,他們把這些生物以及它們背後的知識,以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還出了一本書,叫做《小學語文裡的生物世界》。今天,索菲爸爸就跟大家聊聊這本書。
  • 揭秘:臺灣小學課本裡被「神化」的蔣介石
    據光明網刊載,大陸知名作家葉永烈最近撰文稱,在臺灣,我很偶然看到蔣介石時代的小學「國文課本」——在大陸叫語文課本。幾乎在每一冊國文課本裡,都有頌揚蔣介石總統的課文。今天看來,這些課文早已落滿歷史的灰塵,但是透過這些課文,卻形象地勾勒出在蔣介石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小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 民間另類語文書:《Q版語文》、民國語文課本等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Q版語文》和民國語文課本(包括「開明」、「商務」和「世界書局」三個版本)。   無釐頭的爆笑顛覆:《Q版語文》  《Q版語文》並不是語文書,而是搞笑類圖書。有「出版界周星馳」之稱的林長治繼《沙僧日記》後的又一搞笑力作。作者將31篇讀者耳熟能詳的語文經典課文徹底打造成無釐頭爆笑故事,內容詼諧幽默,情節出奇,對白趣怪。
  • 小學新生語文教材變臉 傳統教育增多難度降低
    與2001年使用的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課本相比,從版式看,新修訂的語文教材課本是A4紙大小,明顯大了一號,而總頁碼也從原來的148頁降到現在的120頁。老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的生字量為400個字,新版本教材的生字量為300個。不管是調整拼音和漢字學習順序,還是錯開英語字母學習時間,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難度。
  • 這10款APP權威又免費,中小學語文老師必備
    101君精選了十款語文學科備課教學APP,親測好用,老師們可以自用或推薦給學生使用。 01、101教育PPT 在101教育PPT的APP裡,老師可以在101資源庫裡選擇課程章節,挑選、查看PPT、教案、電子教材內容,並可將資源保存至網盤。
  • 國臺辦發言人妙引古詩詞回應臺灣課本「文白之爭」:「去中國化」不...
    13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連引三句古詩詞為「為什麼要學古文」作出註解,以此評點臺當局和島內「獨」派勢力意圖刪減高中課本文言文比重一事。這段精彩應詢話音剛落,記者席中發出了會心的笑聲,隨後在網上更贏得人們熱烈「點讚」。安峰山強調指出,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在文學作品中,蟋蟀是被寫得很多的一種昆蟲。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之所以有趣,不正是因為在那短短的泥牆之下,恰有「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麼?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關於蛐蛐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小學課本裡的小「蛐蛐」們。
  • 一隻蛐蛐11萬,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蟋蟀嗎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關於蛐蛐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小學課本裡的小「蛐蛐」們。該文章載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課、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6課,目前在全國統一的部編版教材中,安排到了四年級上冊第11課,該文章主要介紹了蟋蟀洞穴的特點和修建過程等內容。在本篇課文中,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向我們真實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讚揚了蟋蟀不辭辛苦和不肯隨遇而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