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追一部新劇,新劇的名字,叫做:《山海情》。
講真,不看不知道,一看竟然迷上了這部新劇。
沒想到這樣一部看似不出奇的新劇,竟然藏著那麼多亮點。
比如:劇中的陝西話,雖然是方言,卻聽著那麼親切;
比如:劇中演員的妝容,雖然看上去髒兮兮的,卻十分貼合大西北的實際情況;
比如:劇中那些可愛的西海固移民們,他們離開世代居住的窮鄉僻壤,遷徙到賀蘭山下,將風沙走石的戈壁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那艱辛的一幕幕,令人淚目!
而劇中提到的那片移民地——閩寧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
電視劇《山海情》,就是根據上個世紀90年代,西海固移民群眾,與福建援寧幹部們一起,肝膽相照,患難與共,在賀蘭山下的戈壁灘,艱苦奮鬥,建設閩寧鎮的感人故事改編的。
《山海情》原型地,就是現在的寧夏銀川永寧縣閩寧鎮。
而《山海情》在正式放映之前,原名就叫做:《閩寧鎮》。
之所以改名為《山海情》,可謂意味深長,更加耐人尋味。
「山」代表寧夏,「海」代表福建,將東西協作的閩寧扶貧故事,用山海情來呈現表達,更有內涵,更有味道。
你細細品一品,是不是如此?
話說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閩寧村,還只是一片戈壁灘,飛沙走石,環境惡劣。
這裡雖然距離銀川不是很遠,但是,因為條件十分艱苦,尚未開發,所以,很少有人會來這裡。
不過,相對於條件更加艱苦的西海固來說,銀川邊上的這片戈壁灘,又算是一塊好地方,至少,距離黃河近了。
於是乎,上個世紀90年代,寧夏號召西吉的農民們移民、搬遷到這裡,在此建立吊莊基地。
但是,沒曾想,飛沙走石的荒漠條件,實在是太艱苦了,搬遷來的村民,第二天就走了一半。
也就是電視劇《山海情》開頭我們見到的那一幕:猴精猴精的李大有,帶頭跑路,面對得福的好說歹勸,就是不為所動。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在這樣一個艱苦的環境下,當年的戈壁灘,如今真的變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灘」。
如今的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已經從當年的閩寧村,發展成為人口達6.6萬人的閩寧鎮,成為閩寧對口幫扶的集中縮影、易地搬遷脫貧的成功典範。
紅磚赤瓦、燕尾山牆,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走進閩寧鎮,宛如走進了閩南的小城鎮,你很難想像,在21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幹沙灘」。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我想,這一切成果的取得,既離不開西海固人不怕吃苦的奮鬥精神,更離不開福建21年來的辛苦幫扶。
這21年,福建給閩寧派來了許許多多的專家,教他們種蘑菇,教他們自力更生,靠技術,靠產業,靠自己的雙手發家致富。
當年,在西海固,大伙兒吃水困難,見面第一句話,不是你吃了嗎?而是:喝水嗎?半年難得洗一次澡。
如今,在閩寧鎮,新建的磚瓦小屋,擰開水龍頭,清凌凌的自來水,便譁啦啦地流。
什麼是變化?
這,就是真真切切的變化。
今日話題:如果有機會,你會去寧夏的閩寧鎮看看嗎?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更多旅遊地理見聞,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