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日訊,「豆汁油條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四合院上空翱翔的鴿群和陣陣清脆的鴿哨聲,是北京人原汁原味的家鄉記憶。在通州區宋莊鎮小營村,今年77周歲的薛華老人,自學製作鴿哨36年,不經意間也留住了北京過去的聲音。
現在,鴿群已經離城區越來越遠,但京郊還有不少「空中樂隊」。這些鴿子攜帶的鴿哨,就有不少出自薛華之手。老人今年77歲,十幾歲時喜歡養鴿子,但鴿哨不便宜。他無師自通,依照書本自己摸索著製作。
製作鴿哨的原材料主要有竹子、蘆葦杆、葫蘆甚至橘皮等物,鴿哨更可分星眼類、葫蘆類、筒類等類型。「一眼」即意味著鴿哨上的一個小孔,薛華至多可做出35眼的鴿哨。在這麼小的材料上,將鴿哨做的輕薄牢固、聲音清晰脆耳,靠的是功夫和耐心。
鴿哨製作工藝並不複雜,但想做好也不容易。「以眾星捧月為例,就要先在葫蘆口處方上求圓,確定把的位置,然後按照圓的長度粘貼封口的竹板,再挫竹修飾外形。不同部件膠粘後上色上漆,以紅棕色、杏黃色為主。」薛華說,簡單的鴿哨半天即可完成,複雜的近一周才能做一個。完成後,「眾星捧月」的每個孔都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就像「合樂」。
記者注意到,薛華製作的鴿哨底部都刻有一個「華」字,這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鴿哨的傳統做法。薛老爺子說,這也是一個「三包憑證」,如果客人買了鴿哨發現不響,就能找他退換。
前些年,薛華還把鴿哨放到市場上賣一些。但現在製作鴿哨對他來說,是消遣老年生活的方式。薛華說:「我不喜歡打麻將、看電視,站街聊天,除了做家務以外,就愛摸索這個」。不經意間,製作鴿哨既鍛鍊了老人的手眼,也為北京留下了記憶中的聲音。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驍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