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宋莊七旬老人製作鴿哨36年 留下老北京記憶中的聲音

2021-01-16 北晚新視覺網

2018年3月1日訊,「豆汁油條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四合院上空翱翔的鴿群和陣陣清脆的鴿哨聲,是北京人原汁原味的家鄉記憶。在通州區宋莊鎮小營村,今年77周歲的薛華老人,自學製作鴿哨36年,不經意間也留住了北京過去的聲音。

現在,鴿群已經離城區越來越遠,但京郊還有不少「空中樂隊」。這些鴿子攜帶的鴿哨,就有不少出自薛華之手。老人今年77歲,十幾歲時喜歡養鴿子,但鴿哨不便宜。他無師自通,依照書本自己摸索著製作。

製作鴿哨的原材料主要有竹子、蘆葦杆、葫蘆甚至橘皮等物,鴿哨更可分星眼類、葫蘆類、筒類等類型。「一眼」即意味著鴿哨上的一個小孔,薛華至多可做出35眼的鴿哨。在這麼小的材料上,將鴿哨做的輕薄牢固、聲音清晰脆耳,靠的是功夫和耐心。

鴿哨製作工藝並不複雜,但想做好也不容易。「以眾星捧月為例,就要先在葫蘆口處方上求圓,確定把的位置,然後按照圓的長度粘貼封口的竹板,再挫竹修飾外形。不同部件膠粘後上色上漆,以紅棕色、杏黃色為主。」薛華說,簡單的鴿哨半天即可完成,複雜的近一周才能做一個。完成後,「眾星捧月」的每個孔都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就像「合樂」。

記者注意到,薛華製作的鴿哨底部都刻有一個「華」字,這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鴿哨的傳統做法。薛老爺子說,這也是一個「三包憑證」,如果客人買了鴿哨發現不響,就能找他退換。

前些年,薛華還把鴿哨放到市場上賣一些。但現在製作鴿哨對他來說,是消遣老年生活的方式。薛華說:「我不喜歡打麻將、看電視,站街聊天,除了做家務以外,就愛摸索這個」。不經意間,製作鴿哨既鍛鍊了老人的手眼,也為北京留下了記憶中的聲音。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驍 文並攝

相關焦點

  • 影視作品中場景在北京的開場使用鴿哨聲有什麼淵源?
    鴿哨,可以說是北京特有的一景。在許多人的回憶中,這種飛翔在天空的聲音,幾乎是許多北京人成長史中的「背景音樂」,甚至如今一些老北京人在外地一聽到這種鴿哨,都會不由自主回想起老北京的胡同來。可以不誇張的說,鴿哨算是老北京胡同傳統文化的一個標誌。
  • 北京首家聲音博物館創始人:聲音是文化的一部分
    本報記者祁夢竹 通訊員喬斐  閉上眼睛,聽:胡同裡,知了在低鳴,樹葉沙沙地響,「叮鈴」,清脆的,是人力黃包車的腳鈴……再聽,盤旋在頭頂的鴿哨,院門口的叫賣聲……仿佛時光穿梭,置身於老北京的胡同中。這兒,就是位於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裡的「館中館」:北京聲音博物館。
  • 胡同上空的交響樂,北京獨有的鴿哨,這是老北京人的一個念想兒
    一說起鴿子就能想到它是咱北京城的一個標誌,鴿哨的聲音是老北京人記憶當中獨有的老北京聲音,相信很多喜歡鴿子的北京人都一樣都是因為兒時的不期而遇化為了幾十年的痴迷,但我們不難發現即使用一生也讀不懂,讀不透鴿子
  • 「嗡嗡嘟嘟」是老北京的標誌性聲音?抬頭看看就知道了
    鴿哨,無疑是老北京的標誌性聲音。每當那「嗡嗡嘟嘟」的聲音在天空中迴響,總能勾起人們對老北京的鄉思鄉愁。當城市的喧囂逐漸擠走了鴿哨聲聲,在通州區宋莊鎮小營村,77歲的薛華老人,依然痴迷鴿哨製作。36年來,他製作了數不清的鴿哨,結交了成百上千的鴿哨愛好者,也在京郊農村的廣袤天空中,留住了老北京人那魂牽夢縈的京音京韻。
  • 這種老北京的聲音你是否還聽過?
    「豆汁油條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聲音,鴿哨,就是老北京原汁原味的聲音,也是舊時京城的文化符號。當四合院的上空一群鴿子飛過,便會響起一陣嗡嗡的鴿哨聲,這是老北京電影中常出現的鏡頭,相信也是老北京人記憶深處的古都印記。
  • 北京通州記憶:玩鴿子的南街人
    在鴿哨飄揚的天空中,有掰盤脫群的小鴿子,被其領盤公鴿子有力的叫聲嚴厲呼回。無知年幼的鴿子,並不知外面的世界多麼地險惡,今天的貪玩出走,可能一去不歸。據說家鴿是野鴿子經人工多年訓養進化而逐漸形成的一個物種,家鴿兒的品種種類很多。觀賞鴿漂亮好看,圍家高飛,飛起來尤以清一色的鴿子好看壯觀,如:「點子」、「羽翅」、「鐵膀」等。
  • 《生活相對論》王嘉爾爬房頂收錄鴿哨聲獲贊
    在節目中,「黑泡男孩」王嘉爾不僅速創酸梅湯叫賣神曲,更是首次袒露心聲,表示放飛自我是王嘉爾,認真做音樂更是王嘉爾。    爬房頂敬業收錄聲音 速創神曲音樂才能滿點  此次王嘉爾首次以音樂創作人身份加盟生活類綜藝,與地道老北京秦思源一同收集各類老北京的聲音,記錄並復原上世紀70年代至00年代的老北京「故事」。
  • 這群年輕的中國音樂人,為了收集聲音跑到了亞馬遜雨林
    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錄音工程專業,畢業後做錄音師、音樂製作人和獨立音樂人,李星宇的道路看起來與其他同學沒有太大不同,但他製作、創作的音樂作品,似乎和其他音樂人多了一點不一樣,他的音樂使用了各種聲音素材:下雨聲、風聲、沙漠聲、雨林裡的蛙鳴、鳥叫,還有其他人類活動的聲音:信紙和書寫的聲音、火車站的聲音、旅行時當地人的歌聲……2016年,李星宇、鐵陽等幾位朋友在網友的眾籌支持下
  • 記憶中的北京冬天,你還有多少印象
    ,  張開嘴便可見霧靄般的哈氣,  但北京的冬天又浸染著快樂的味道,  這裡蘊含著說不盡道不完的  老北京情懷與北京味兒,  北京冬天曾經的樣子,你還記得多少?  哈著氣用手在玻璃上「畫畫」    雪花膏  那時候  雪花膏可是京城淑女們的最愛  一股香氣瀰漫了整個童年記憶
  • 七旬老人偷挖地洞,裡面有女人的聲音,得知事情經過後兒子痛哭!
    七旬老人偷挖地洞,裡面有女人的聲音,得知事情經過後兒子痛哭!老王今年已經70多歲了,從自己的另一半在兩年前去世之後,他也變得非常的沉默沒有像之前那麼的開朗。總是一副很悲傷的樣子而因為自己的兒子阿強經常在外面做生意,根本就沒有時間陪伴老人,只能等到一些節假日才有時間回來呆幾天,可就算阿強回來也只是跟朋友出去玩,根本就沒有留在家裡跟自己的父親聊天。
  • 東森物語 | 北京車展 戀戀老北京
    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的頂級國際汽車展覽會,在疫情席捲全球,全行業備受衝擊的背景下,今年的北京車展累計觀眾53萬人次,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3045家機構共12786名記者報導了此次展會的盛況。
  • 超女紀念碑現身北京 以李宇春和周筆暢為原型
    第1頁:北京豎起超女紀念碑記者親身採訪  [提要] 超女的「後」效應是一股潛在且巨大的力量,她們的名號不僅僅可以被註冊為某些不雅的生活用品,更可以被某些人製作成超女紀念碑我來說兩句  (文/陳蕎)一尊以李宇春(李宇春新聞,李宇春音樂,李宇春說吧)和周筆暢(周筆暢新聞,周筆暢音樂,周筆暢說吧)為原型的紀念碑10月6日出現在北京通州宋莊文化藝術節上,有遊客將紀念碑的照片傳到了網上
  • 年邁狗狗癱瘓 七旬老人為它按摩放棄出國(圖)
    原標題:「百歲狗狗」癱瘓七旬老人為它按摩放棄出國陪伴自己15年的京巴癱瘓了,鄭州七旬老人不但每日堅持為狗狗按摩,還將兒子寄來的補品做成「營養餐」餵給狗狗吃,而為了陪伴「百歲狗狗」,老人更是一次次放棄了旅遊和出國的機會。
  • 因夜間太吵鬧影響休息,七旬老人毒殺22條寵物狗,獲刑3年
    一般情況下狗狗對聲音都會十分敏感,一點響動就會狂吠。近日據有關媒體報導,一位老人用老鼠藥毒殺22隻寵物狗,獲刑3年。在很多人討伐老人的背後,也有部分人希望所謂的「愛狗人士」出來給個交代。
  • 北京記憶:飼養金魚六十年
    徐金生 北京脈搏金魚池的由來和變遷以養殖金魚聞名的金魚池由來已久,金建立中都時,這一帶叫魚藻池,當時已有人利用池水飼養金魚。明清兩代,北京養金魚的風氣很盛,金魚的飼養基地就是金魚池。
  • 鴿哨一響心情很爽?天津人玩鴿子已成往事
    電影電視劇中的老北京往往有鴿群飛過,鴿哨嗡嗡的鏡頭,其實天津人養鴿子更接地氣。想必每一個生活在天津,尤其是熟悉老居民區生活的朋友都知道,在春秋冬的天津上空,經常可以聽到悅耳的鴿哨聲,當聲音由遠及近,一群可愛的鴿子也就盤旋而至了。愛玩兒、會玩兒是老天津人的一種特點。因此鴿子不僅是海河的一道風景,也成為老天津文化的一部分。
  • 微視頻 | 北京一分鐘
    08:190 微視頻 | 北京一分鐘
  • 亞洲展訊 | 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北京創作中心第10期開放展
    1.活 動 介 紹 2009年12月光州市立美術館作為韓國國公立美術館率先在中國北京設立了創作中心, 在大山子環鐵藝術區運營到2016年,2017年1月份遷到宋莊藝術區, 由此開啟了宋莊時代。參展藝術家和策展人介紹 金正演 1971年生於韓國全南羅州,1999年畢業於韓國朝鮮大學美術學院西洋畫系碩士。她作品的特點是一種節制美。這種節制反而將畫外的觀賞者引到畫面中,給觀者留下解釋的餘韻。在她的作品中還表露出空虛和虛無的感覺,她將把它與我們周圍漸漸消失的胡同重疊起來並以旁觀者的視角表現出來。
  • 【案件】嫌狗太吵,七旬老人毒殺小區22條寵物狗!法院判了……
    【案件】嫌狗太吵,七旬老人毒殺小區22條寵物狗!七旬老人胡某不滿小區居民飼養寵物狗,惡意毒殺22條寵物狗,淮南市大通區人民法院一審以投放危險物質罪
  • 一分鐘,北京會發生什麼?
    這是一座古老的都紫禁城紅牆黃瓦胡同裡京韻歷歷這是一座奮進的城新機場如鳳凰展翅城市副中心正在崛起《北京一分鐘》縱覽大國首都獨特風姿一分鐘,119人穿過太和門遊覽故宮一分鐘,64人在頤和園泛舟漫步一分鐘,13人到「鳥巢」重溫激情時刻一分鐘,空竹可背後拋接67次一分鐘,老藝人可完成一件糖人作品一分鐘,北京電影節開票票房200萬元一分鐘,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3.2平方米一分鐘,新開工保障性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