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範東森
編輯 | 李倩
北京車展於10月5日結束了,一直想動筆,為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的車展寫點什麼。作為2020年全球唯一的頂級國際汽車展覽會,在疫情席捲全球,全行業備受衝擊的背景下,今年的北京車展累計觀眾53萬人次,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3045家機構共12786名記者報導了此次展會的盛況。
先看看官方給出的數據,自從1990年首屆舉辦至今,北京車展走過了30年。筆者是2004年第一次參加北京車展,至今也有16年了。這30年,見證了中國汽車從小到大的過程,經歷著中國逐步走向汽車強國的徵程。
這次車展給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淨。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本屆北京車展入場實行了嚴格的實名制,媒體日,就真的只是媒體來採訪報到,而觀眾每日參觀分上、下午兩個場次,組委會對每日參觀總人數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讓這次的北京車展顯得很安靜,也很乾淨。
第二印象是大。本屆北京車展面積達到20萬平米,雖然趕不上往年,但是在當下的環境下,仍然值得去尊敬。新能源車型佔比近40%,這也是首次新能源和傳統汽車最接近的一次。媒體日兩天共舉行了72場新聞發布會,共展示車輛785臺、全球首發車82臺(其中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14臺)、概念車36臺、新能源車160臺(其中中國車企新能源車147臺)。
總之,北京車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對於北京,有什麼印象?北京以外的孩子,小時候都會學過一個課文,北京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對筆者而已,北京是一幅只屬於北京自己的的畫卷。
吱吱呀呀的大門上,古老的朱漆脫落了。
灰色的磚牆中間,天空是一道湛藍色的線。那道線中,看不見鴿子,卻聽見鴿哨響起。
北京是「單車踏著落葉」,「銀錠橋望著西山」。
筆者小時候有一個親戚就住在菸袋斜街上,那條街上有剃頭的、裁縫鋪、磨刀的、賣小吃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講究。筆者小時特喜歡貓在門口看一個修自行車的老大爺,喜歡聽他講老北京的掌故,什麼朝陽門走糧,崇文門走酒,安定門走兵。地安門外的黃城根,供有一尊磚砌的「火判兒「。每逢中秋,老北京的夫人家會為它添煤點火,火焰隨即從「火判兒」耳口鼻眼冒出。
聊著聊著,老人家突然大聲叫喚一聲:「走哪兒去呀?打一次氣,五毛錢您嘞!」
30年後,筆者胖了,胖得像一個普通的北京大叔。當年認識的胡同小夥伴,都住到了四環外,北京城北——像大多數北京人一樣,在這座城市的新陳代謝中,慢慢遠離北京的中心,遠離過去的生活。
那些年,二環內的才能被稱為北京城。朋友說這年頭,二環裡還有幾個北京孩子?「如今北京什麼都沒有,除了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朋友很無奈的感嘆,「連街邊賣活魚蟲的小販,都消失了」。
如今每座城市都變得越來越沒有區別。有人說,北京是最像紐約的城市。在紐約人看來,紐約的亂代表著紐約的包容,不同血統、信仰、地方的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幾年前,消失了許多年的北冰洋汽水重新出現,從當年1毛5分錢,變成如今的3塊,成了比瓶裝可樂貴的「奢侈品」。南鑼鼓巷北口,也有人賣大碗茶,也是3塊一碗。攤子的音響裡,放著陳昇的《北京一夜》,有時也會放何勇的《鐘鼓樓》——喝的大多是遊客。
北京,已經不僅僅是北京人的北京,也不是中國人的北京,它是世界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