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了帽了」!吃播中的老北京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2021-01-09 京報網

「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灑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

與這名吃播博主類似,憑藉老北京吃播小視頻裡誇張的演繹,最近,幾位北京的「爺」火了。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

有網友忍不住調侃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調侃之後,許多網友質疑,「這能代表北京嗎?」一名網友在一條視頻下留言:「因一個人,討厭一座城」,得到了數百網友點讚。

北京民俗專家、美食家張燕軍認為,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包容,不管是飲食、禮儀還是說話方式,不是為了北京而北京,也絕不是裝腔作勢。 

「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

「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北京晚報記者獨家專訪到老北京吃播博主中的一位——「猴爺」,也採訪了土生土長的北京大爺大媽和民俗學家,對吃播中的老北京,他們都有各自的看法。

熱議: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

「喲,這不是猴爺嗎!給您請安了!」一段標題為「老北京偶遇行禮」視頻裡,一個穿著T恤的年輕人,單膝下跪給面前的「猴爺」行了個禮。「猴爺」看起來不過三十多歲,但穿的卻是盤口對襟衣,頭戴瓜皮帽,全然不像這個時代的人。評論區裡,有網友大呼「我這是穿越了嗎」,還有人則是看起了熱鬧:「老北京人都這樣嗎?太地道了!」

這幾位「爺」的視頻,雖然總是在介紹美食,但吸引眼球的是他們誇張的語氣和神態。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有觀眾忍不住調侃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還有人把不同博主的視頻素材剪輯到一起,做成了名為「老北京地道戰」的搞笑遊戲。

受其影響,一些明顯是其他省市的博主,也想分一杯「老北京」的羹。有博主操著純正的東北話介紹從未在北京流行過的「老北京特色美食」,場面既滑稽又尷尬。

老年人:這些人代表不了老北京

「這不是在宣傳老北京,這是在抹黑老北京!」72歲的尹宏林顯得有些生氣。老尹從小在胡同裡長大,平時街裡街坊見面,打招呼都是客客氣氣的,語氣也比較平和。而在視頻裡,這些博主跟別人說話,要麼吊著嗓子,要麼拿腔拿調,這也讓老尹十分無奈。「我最擔心的,是年輕人看了視頻,以為老北京人說話做事都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誰沒事天天這麼說話?流裡流氣的,跟痞子一樣。」至於視頻裡老北京提籠遛鳥的狀態,在工廠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尹說,身邊的北京人,「還是踏實肯幹的多。」

同樣在胡同住了幾十年的老北京劉燕,對於這些視頻也是嗤之以鼻。「先不說視頻的風格有多誇張,多脫離現實,就連裡面展現的理兒和規矩,也有好多是錯的。」比如,其中一個博主拿糖油餅蘸炒肝吃,這在劉燕看來就「很不地道」,因為一般是包子才能蘸炒肝。還有的博主,正吃著炸醬麵,別人一叫他,居然把筷子插在了碗裡。「我小時候要這麼幹,是要挨打的!太不吉利!」還有的博主,一面介紹著老北京的習俗,一面吧唧嘴吃著飯。劉燕表示,連這種最基本的素質都沒有,怎麼好意思拍視頻去介紹老北京呢?

最讓劉燕生氣的,是一些博主「自己發明」的老北京吃法。一名博主稱,「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灑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劉燕表示,說到武吃,老北京的炙子烤肉館倒是有一種武吃的吃法,但從沒聽過武吃烤鴨。「這也太噁心了,哪有這麼吃的?」

專家:老北京文化不拘泥於這些形式

「我無意間看過這些視頻,我覺得,老北京的文化,不必拘泥於這些形式,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北京民俗專家、美食家張燕軍說,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包容,「不管是飲食、禮儀還是說話方式,我個人認為,不是為了北京而北京,絕不是裝腔作勢。」

「我家是好幾代都在北京,我覺得我說話,沒像他們那樣,有所謂特別的北京味兒。」他認為,博主們應該發揮網際網路的傳播優勢,多介紹比較少見的老北京特色,「現在看上去,都是豆汁、焦圈這些,外地人都知道的北京東西,真正需要挖掘的,很少有人介紹。」

張燕軍還表示,老北京的價值取向是比較平和的,不是為了流量就博出位。

猴爺:我有演的成分

在朝陽區高碑店一個民俗文化園區內,記者看到了猴爺小視頻裡經常出現的那個小桌。天冷風大,小桌上滿是灰塵。就在小桌後面的小店裡,猴爺正接著電話。「歡迎歡迎,我這馬上完,你們先看看。」這時候的猴爺,說話腔調和小視頻裡不一樣,沒有故意拿著腔調。

這是一個古玩店,猴爺本行就是做古玩生意,而且主要銷路是走網絡。等掛了電話,猴爺拿手機翻他最早的視頻。「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介紹我自己的工作。」視頻裡,猴爺在介紹文玩常識,一股「國寶檔案」的氣息,沒有現在經常用的「蓋了帽了」。這樣的視頻,「沒人看」。數據顯示,每個視頻,只有七八萬人次觀看量。可每次「老北京地道戰」,幾百萬人次觀看。「做什麼總得做好吧,我也是後來才明白小視頻應該怎麼做。」他說,必須要讓觀者產生分歧,「太平淡,真沒人看。」

猴爺說自己不會做飯,對吃也沒什麼研究,吃的都是外賣,但是餐具都是店裡的古玩,「我想帶這些」。新增的粉絲,極少有能看出來餐具是古玩的,但因為粉絲數量龐大,「一百個人裡頭能有一個看出來,我就值了」。

現在,猴爺已經在視頻裡帶貨,賣食品。他坦承自己這一年來,因為小視頻的火熱傳播,已經有了收益。「我們出來幹活,不就是為了掙錢,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嗎?做小視頻掙錢,我承認。視頻裡帶貨,是人家出錢請我,是生意。」正說著,猴爺定睛看向柜子頂,「嘿,找了一天了,這個蟲,找著了。」他起身登高,小心翼翼把蟲用手護著,重新裝回葫蘆裡。

「我骨子裡是一個傳統的人,我喜歡的是這些傳統的東西。」他不否認自己紅了,但是沒扔下本職工作,因為忙著古玩生意,最近的視頻反而少了,「網際網路時代,網紅這種符號是很短暫,絕對有不火的時候。所以,我不可能把生意扔了,全身心做這個。」

對網上的討論、批評甚至攻擊,猴爺說自己不在乎,而且猴爺這個形象、服裝、腔調,「有演的成分,絕對有。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有人喜歡發彈幕罵裡面的角色,我就笑笑。」

對話:誇張的演繹才會得到關注

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拍小視頻的?

猴爺:我拍這些已經有五六年了。一開始就是介紹古玩,介紹我的事業,去各地收藏品。五六年下來,粉絲三萬多。後來2020年疫情期間,沒法出京,貨也賣完了,沒事幹,就拍了一段在雪地裡吃早飯的,沒想到火了。後來,我發現正兒八經說古玩沒人看,就這種誇張的演繹,有人看。粉絲現在漲到九十多萬。

記者:您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視頻風格誇張、有爭議甚至爭吵,是不是提升流量的必然手段?

猴爺:肯定是,沒有爭議就沒有熱點,沒有熱點就沒有人參與,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記者:看了視頻之後,很多外地網友表示不理解,北京網友也表示猴爺說話、吃東西的方式不能代表北京人,您怎麼看?

猴爺:我跟家,跟我媳婦都做不了主的人,我代表不了任何人,對號入座不是我的事。當然,視頻裡面需要添加一些佐料,我覺得能讓這些東西,變得更讓人接受。

記者:可不可以說「猴爺」是一個人設,是一個演繹的角色?

猴爺:絕對是這樣。

記者:您的流量已經變現了嗎?

猴爺:已經變現了。

記者:您也曾經說過,對您本人的攻擊無所謂,但是也有底線。

猴爺:對,對我攻擊無所謂,因為我做出這種行為讓你很不滿,你也許可以吐口水,但是請你尊重你自己,咱們都是爹媽養的,互相尊重對方的長輩。

(原標題: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毅 莫凡

流程編輯:u00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猴爺「蓋了帽了真地道」吃播引爭議,裝腔作勢能體現北京文化精髓嗎?
    重點「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灑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與這名吃播博主類似,憑藉老北京吃播小視頻裡誇張的演繹,最近,幾位北京的「爺」火了。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有網友忍不住調侃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
  • 網絡流行月開盤 那真是蓋了帽了我的老北鼻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月開盤 那真是蓋了帽了我的老北鼻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0-04-09 17:3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月開盤 那真是蓋了帽了我的老北鼻什麼意思什麼梗? 那真是棒極了我的老寶貝!
  • 北冰洋上市,也救不迴風評被害的「老北京味兒」
    /@北冰洋北京飲料食品確實,老北京們和來北京的遊客依然會在打卡北冰洋之後,感嘆一句「真地道」,可單一的核心產品總會產生疲勞。過於「情懷」、過於「地道」的結局,就只能是從日常生活中抽身了。老字號的年輕化,就快成「笑話」陷入情懷桎梏,並不是北冰洋一家老北京的困局。
  • 談談北京的「碰頭食」文化
    關於老北京小吃的順口溜特別多,「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這是其中比較有名氣的俗語之一。從這句順口溜中就可以得知,北京小吃文化不僅特別濃鬱,而且獨具特色的小吃也不勝枚舉。老北京人最愛的小吃中,一定少不了豆腐腦白、小腸陳、爆肚馮,茶湯李、年糕錢、奶酪魏、豆汁兒張。同時還有德順齋焦圈,月盛齋馬家醬牛羊肉,以及令人回味無窮的爐灶曹一樣。
  • 一個涮鍋半座城 老北京涮羊肉的精妙 藏在北京昌平的陽坊鎮裡
    北京有很多標籤。她是六朝古都金和國際化大都市;她是年輕人嚮往的一線城市和多元文化中心。在眾多吃貨的心裡,她眾多標籤中,最為響亮的就是「涮羊肉之都」。一個涮鍋半座城。熟悉老北京銅鍋涮肉的人都深得它的精妙,它在美食界的地位是川式火鍋,港式火鍋等等火鍋黨們不可撼動的。
  • 許地山餅、鹿角菜……有些老北京吃食已銷聲匿跡
    朋友小聚,兩位北京土著興致勃勃地談論起老北京的吃食。一位說老北京打滷面吃著解饞,另一位說如今的打滷面不比從前,至少缺兩樣東西——豆泡和鹿角菜。我不是老北京人,沒吃過正宗的老北京打滷面,不知道老北京打滷面裡,鹿角菜是否真的那麼重要。打滷面無非是麵條加滷。
  • 北京西單的前生今世
    北京首座行人過街橋 西單人行過街天橋 流逝的歲月中,不知目睹了西單的幾度變化,從馬路兩旁掛滿牌匾的平房店鋪,到比肩接踵的新式櫥窗,從叫賣不絕的集散市場
  • 中國之食文化:三十年記憶流傳,重回老北京正宗的飲食堂
    最近搜羅了一部來自1985年的日本紀錄片,名叫《中國之食文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於中國完成攝影取材。一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州,江浙滬和四川這四地的飲食文化以及中式料理的烹飪技藝。
  • 北京城的「黑暗料理」,能把它喝下去才是典型的老北京人
    如果說北京的小吃有什麼特點的話,我想最大的特點就是都比較「重口味」,像什麼滷煮火燒,白水羊頭,爆肚,炒肝兒包括油炸油煎食品,油條、炸糕、油餅、炸咯吱盒、炸灌腸(過去老北京說法叫煎灌腸)、炸饊子、焦圈等等都是北京人最喜歡的吃食。
  • 老北京人的「行為藝術」居然是這樣……
    對呀,《京味兒》是寫吃的,寫老北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吃食,什麼東西怎麼做,怎樣吃,只要是崔先生提到的,必定細細描摹;《京味兒》又不僅僅是寫吃的,老北京人的講究在吃上是最充分的體現,卻已經上升為生活態度,精神境界,乃至被臺灣美食作家葉怡蘭稱為「行為藝術」也不為過。什麼是春天裡寄託了美好憧憬的第一口吃食?
  • 胡同上空的交響樂,北京獨有的鴿哨,這是老北京人的一個念想兒
    一說起鴿子就能想到它是咱北京城的一個標誌,鴿哨的聲音是老北京人記憶當中獨有的老北京聲音,相信很多喜歡鴿子的北京人都一樣都是因為兒時的不期而遇化為了幾十年的痴迷,但我們不難發現即使用一生也讀不懂,讀不透鴿子
  • 北京人說話真的是短視頻裡那樣嗎
    最近總能看到短視頻裡學習老北京人講話。「蓋了帽了我的老北鼻。」「地道。」「你猜這怎麼著?」等等....老北京人講話真是這樣嗎?我真看不下去了,我雖然一個河南人,但是也在北京呆過五六年,北京人講話是怎樣的?我想我最起碼接觸過,絕對不是這樣的。
  • 記憶裡的味道,老北京人的家常菜,京味兒醬茄子百吃不厭
    說起老北京醬茄子北京人都不陌生,打小兒就吃老家兒做的可以說是百吃不厭,可能有些朋友就納悶兒了,說這醬茄子別的城市也有,會做飯的人其實都會做醬茄子,怎麼北京人的醬茄子就特殊了呢?    顧名思義,醬茄子,它主要離不開的就是醬,而老北京人做醬是一絕,兩者合二為一,堪稱絕配,是一道特別香的下飯菜
  • 北京首家聲音博物館創始人:聲音是文化的一部分
    本報記者祁夢竹 通訊員喬斐  閉上眼睛,聽:胡同裡,知了在低鳴,樹葉沙沙地響,「叮鈴」,清脆的,是人力黃包車的腳鈴……再聽,盤旋在頭頂的鴿哨,院門口的叫賣聲……仿佛時光穿梭,置身於老北京的胡同中。這兒,就是位於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館裡的「館中館」:北京聲音博物館。
  • 「食」光記事 | 70年前老北京是怎麼吃烤鴨的呢?太講究了!
    「食」光記事 | 70年前老北京是怎麼吃烤鴨的呢?太講究了!不同的歷史文化一道菜濃縮了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僅僅從菜名方面就有很多故事和傳說本期「食」光記事帶您一起了解北京烤鴨背後的故事
  • 老北京重陽賞菊始於何時?遼道宗開北京賞菊先河
    昨天是重陽節,重陽賞菊已成為北京人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文化。菊花在北京有著上千年的栽培歷史,因菊花多在農曆九月盛開,故有「九花」之稱。北京人重陽賞菊始於遼代,興於金元,盛於明清。1987年3月,菊花還與月季一同被選定為北京市市花……
  • 北京人一聽這滋滋聲兒,就知道這一口絕了!
    北京人一聽這滋滋聲兒,就知道這一口絕了! 這天一冷,北京人就好吃口烤肉。 北京人吃的是炙子烤肉, 下面一盆碳火,上邊架個「炙子」, 客人自己把切薄片的牛
  • 從五色韭、七葉茄到核桃紋白菜 老北京傳統蔬菜重回餐桌
    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歸來還是老北京口味「擔當」除了五色韭,北京不少蔬菜種植基地還在努力恢復其他老北京傳統蔬菜。12月4日,記者在北京市老北京口味蔬菜品種三大示範基地之一的順義北京食為先共享農莊看到,核桃紋大白菜已經收完放進地下的土窖裡;大棚裡,七葉茄還在生長中,預計還得有10多天就能成熟採摘。
  • 大胃王吃播涼了,有人卻轉向了寵物吃播
    隨著短視頻的興起,吃播行業也逐漸發展,吃播本沒有錯,但發展的過程中,卻變了味。假吃,催吐的大胃王吃播開始橫生,浪費糧食的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在很多平臺搜索「吃播」關鍵詞的時候,都會跳出「合理飲食」等的字樣。
  • 舊京圖說 | 這些老北京的「哩嘍兒」,能噎人一跟頭
    北京雖然是首都,以北京語音為基礎普通話雖然推廣到全國,但是只有真正的老北京才知道,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分門別類地講述老北京文化。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第一講「老北京語言的演變與發展」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