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餅、鹿角菜……有些老北京吃食已銷聲匿跡

2021-01-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朋友小聚,兩位北京土著興致勃勃地談論起老北京的吃食。一位說老北京打滷面吃著解饞,另一位說如今的打滷面不比從前,至少缺兩樣東西——豆泡和鹿角菜。我不是老北京人,沒吃過正宗的老北京打滷面,不知道老北京打滷面裡,鹿角菜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打滷面無非是麵條加滷。麵條用麵粉製作,麵粉來自小麥,小麥原產於西亞。歷經漫長時間的遷徙,約五千年前,小麥才在黃河流域落地生根。從原產地出發,小麥的傳播範圍遍布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臘,這種神奇的農作物因其迷人的麥香,為所到之處的人們帶來了口福。

黃土高原上的山西人喜歡麵食,也擅長做麵食。多年前我去太原旅遊,餐館裡的菜餚看上去五顏六色,狀似蔬菜,放到嘴裡一嚼卻是滿口麥香。我的一位同事是大同人,她每周只在單位食堂吃一次午餐,因為只有那天吃麵條,其餘時間都是米飯炒菜;我們吃米飯炒菜的時候,她就到寫字樓外的餐館吃重慶小面。她很年輕,竟然也像她的父輩一樣酷愛麵食。

我的老家魯西平原,大量種植冬小麥,人們的日常主食多為麵食,主要是饅頭。山東人蒸饅頭的手藝一流,戧面饅頭瓷實、筋道,即使幹了也不掉渣,饅頭蒸熟出鍋後,滿屋飄著胺基酸和麥芽糖的香氣。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居住的石景山區有一條商街,山東人開的饅頭鋪子一家挨著一家,家家生意都很好。賣饅頭利薄,他們薄利多銷;這些種麥子的行家裡手,蒸起饅頭也不含糊,不僅吃苦耐勞,而且實誠豪爽。我經常去買饅頭的那家鋪子,店主是個寡言少語的壯漢,渾身上下沾滿麵粉,頭髮和眉毛上仿佛結了一層白霜,他在得知我的祖籍是山東莘縣後笑道:「那忒近,俺是陽穀縣的。」陽穀縣離我生活過的那個村莊很近,我騎車去過多次,那是武松打虎的地方,也是武大郎賣炊餅的地方。最早看《水滸傳》時,我怎麼也想像不出炊餅的模樣,後來看電視劇《水滸傳》,才知道炊餅原來就是饅頭。

除了饅頭,山東還有一種麵食很美味,「吊爐燒餅」。小時候我熱衷趕集,就是因為集市上有賣吊爐燒餅的,十二裡地以外的集市,我步行去步行回,只為吃一個吊爐燒餅。吃吊爐燒餅時不需要任何佐餐的菜餚,燒餅本身的麥香,足以讓人胃口大開,若與菜餚同吃,反而破壞了燒餅原有的味道。移居北京後,常有老家的人在來京前詢問用不用捎點土特產,我告訴他們帶兩打吊爐燒餅就好,別的什麼都不需要。

據說北京曾出現過一種「許地山餅」,味道一點不遜於山東的吊爐燒餅,製作、出售這種餅的地方在燕京大學東門外的「常三小館」。許地山在燕京大學任教時,是常三小館的常客,每次就餐時必點這種餅,而且這種餅的發明人就是許地山本人——許地山在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及梵文期間,經常吃當地的一種「印度餅」,覺得美味無比,回國後便把「印度餅」的製作技藝傳授給常三小館的掌柜的,並進行了一些改良。到常三小館就餐的燕京大學師生並不清楚這種餅的來歷,只知道是許地山發明的,便稱其為「許地山餅」。「許地山餅」不但美味,而且有文化內涵,在北京風行一時。

如今,常三小館不復存在,「許地山餅」也已銷聲匿跡了。我在北京大學附近的一家餐館吃飯時,曾打聽過「許地山餅」,店家一頭霧水,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仿佛我在說囈語。我趕忙低頭吃麵,記得那天的打滷面裡沒有豆泡,更沒有鹿角菜……

相關焦點

  • 小時候被我們當作海鮮來吃的鹿角菜,為什麼現在沒什麼人吃了呢
    小時候經常在市場上買到鹿角菜,當時賣菜的說是海帶的根須,吃起來味道也差不多,嚼起來脆脆的,主要用來涼拌,那些年一直以為是海帶根,直到後來來到深圳打工,才知道這種鹿角菜是一種海藻。超市裡長期都有售賣,主要是用鹽浸的,這種和石花很像的鹿角菜,現在很少吃了,幾乎我們不在超市買那種鹽浸的,偶爾在涼菜店裡面搭配著其他涼菜一起買。鹿角菜雖然能在超市買得到,但是卻並不是很受歡迎,長期堆在超市的角落裡面,無人問津。那麼為什麼小時候感覺很脆很好吃的菜卻沒什麼人買了呢?
  • 沙茶涼拌鹿角菜的做法
    鹿角菜因形似鹿角而得名,生長於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久食可增強體質,防止男女腎氣虧損,精力不佳以及潰爛等病,是現存最原始的植物之一,五月採摘曬乾,可以作涼菜,亦可炒或煮湯,堪稱「雪域山珍」,再配上皇牌沙茶王醬,香味獨特,傳統製作技藝更好的保留了營養,這道菜其味鮮香脆爽,非常好吃,營養豐富
  • 老北京打滷面裡最不能少的是什麼?少一步,算不上打滷面!
    那麼有許多人會到北京,是他們的特色打滷面,還有烤鴨,知道北京的打滷面什麼樣子的才正宗,千萬不要吃錯了,如果吃錯了,你就白來北京了,下面小編說幾個配料,如果裡面沒有的話可能不是正宗的,請跟隨小編的眼光一同去看。在老北京打滷面上,有許多人都以為北京隨處可見的的打滷面都是正宗的,但是你們真的懂打滷面嗎?
  • 「食」光記事 | 70年前老北京是怎麼吃烤鴨的呢?太講究了!
    「食」光記事 | 70年前老北京是怎麼吃烤鴨的呢?太講究了!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一般到這個時候早就有人已按奈不住動手吃起來了
  • 涼拌鹿角菜,爽脆鹹甜,味道好吃極了
    涼拌鹿角菜By 狼之舞鹿角菜是種生長在大海的石崖間,長約三四寸的海藻,因其形狀似鹿角所以叫「鹿角菜」,味道極其滑美。紫黃色的海藻富含膠質,倘若讓它在水裡長時間浸泡或在開水裡泡,就會深化成膠狀。常見的鹿角菜的吃法一般就是醃製成小菜,八寶鹹菜裡的鹿角菜最有味道,爽脆,鹹甜,小時候吃八寶菜就愛挑裡面的花生米和鹿角菜吃。鹿角菜在內地常見的就是幹制的,幹制的比剛出海的鮮鹿角菜在口感上差了很多。幹鹿角菜泡發後用來調涼菜也是不錯的,關於幹鹿角菜的處理一般是買來後放在清水盆裡搓洗,洗掉泥沙等雜質後用清水泡發,最後用調料來調製即可。
  • 鹿角菜的營養價值!喜歡的趕緊收藏起來吧!
    鹿角菜的營養成分鹿角菜營養豐富,天然綠色,功能獨特,能有效改善人體消化功能,對腸胃疾病有積極的食療作用。根據測定,每百克鹿角菜含蛋白質5.33克、褐藻酸27.8克、甘露醇2.7克、碘49毫克、脂肪0.11克、糖1.1.96克、粗纖維0.18克、維生素B10.14毫克、維生素B20.23毫克、礦物質0.28克等。
  • 老北京人的「行為藝術」居然是這樣……
    對呀,《京味兒》是寫吃的,寫老北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吃食,什麼東西怎麼做,怎樣吃,只要是崔先生提到的,必定細細描摹;《京味兒》又不僅僅是寫吃的,老北京人的講究在吃上是最充分的體現,卻已經上升為生活態度,精神境界,乃至被臺灣美食作家葉怡蘭稱為「行為藝術」也不為過。什麼是春天裡寄託了美好憧憬的第一口吃食?
  • 記憶裡的味道,老北京人的家常菜,京味兒醬茄子百吃不厭
    說起老北京醬茄子北京人都不陌生,打小兒就吃老家兒做的可以說是百吃不厭,可能有些朋友就納悶兒了,說這醬茄子別的城市也有,會做飯的人其實都會做醬茄子,怎麼北京人的醬茄子就特殊了呢?    它是一道大眾菜不假,但老北京人做得醬茄子並非像網上菜單裡說得那麼簡單,因為它背後有不少講究,所以今兒個就跟大伙兒聊聊老北京人餐桌上的吃食,京味兒醬茄子
  • 中國之食文化:三十年記憶流傳,重回老北京正宗的飲食堂
    最近搜羅了一部來自1985年的日本紀錄片,名叫《中國之食文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日本巖波映畫製作所製作,於中國完成攝影取材。一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州,江浙滬和四川這四地的飲食文化以及中式料理的烹飪技藝。
  • 大年初六(馬日)老北京人吃什麼?
    中國天氣網北京站訊  今兒是正月初六啦,春節假期已到尾聲,明兒可就開始上班啦。窗外北風勁吹,氣溫明顯下降,非必要就別出門啦,咱今兒跟家做做調整,陪陪家人,明天好精神抖索的上班哦!為什麼大年初六被稱為「馬日」?這「馬日」又該吃什麼?
  • 小丫涮 溫暖一座城-—老北京涮鍋
    在鄭州,對於冬天的體會,是城市心跳最直接的表達;人們在尋求暖意的同時,身體更加傾向對味蕾的滿足;對於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而言,渴望開啟取暖的旅程,「涮食」的含義就顯得尤為重要。冷和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內和外拼接出生活的含義;「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走近老北京、明識小丫涮、溫暖一座城。
  • 北京城的「黑暗料理」,能把它喝下去才是典型的老北京人
    如果說北京的小吃有什麼特點的話,我想最大的特點就是都比較「重口味」,像什麼滷煮火燒,白水羊頭,爆肚,炒肝兒包括油炸油煎食品,油條、炸糕、油餅、炸咯吱盒、炸灌腸(過去老北京說法叫煎灌腸)、炸饊子、焦圈等等都是北京人最喜歡的吃食。
  • 老北京鳥蟲俗名趣談
    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蟲俗名。老北京人對鳥蟲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
  • 端午節老北京人除了吃棗粽子習俗,還要吃黑桑葚不招蒼蠅
    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篇,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主流地位。  又因其月、日均為「五」,五五相重,故俗稱「重五節」,而老北京人習慣叫「五月節」、「粽子節」。百本張岔曲《端陽節》中,對老北京過端午節的習俗,有段很生動的描述:「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簮五色綾蝠。」
  • 吃播中的老北京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老北京烤鴨講究武吃」,說著就把甜麵醬灑在了整隻烤鴨上,抱起鴨子直接啃了一口,之後還拿起荷葉餅擦起了嘴。與這名吃播博主類似,憑藉老北京吃播小視頻裡誇張的演繹,最近,幾位北京的「爺」火了。不管是吃炒肝、滷煮,還是韓餐、炸雞,他們都會用「真地道」「蓋了帽了」來形容。有網友忍不住調侃起來:「老北京沒有路,全是地道。」
  • 從五色韭、七葉茄到核桃紋白菜 老北京傳統蔬菜重回餐桌
    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歸來還是老北京口味「擔當」除了五色韭,北京不少蔬菜種植基地還在努力恢復其他老北京傳統蔬菜。12月4日,記者在北京市老北京口味蔬菜品種三大示範基地之一的順義北京食為先共享農莊看到,核桃紋大白菜已經收完放進地下的土窖裡;大棚裡,七葉茄還在生長中,預計還得有10多天就能成熟採摘。
  • 麻雀到底能不能養,老北京人有一套「獨家秘笈」
    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麻雀,老北京人一個是叫它「家雀兒」,一個是叫它「老家賊」。麻雀是留鳥,不是候鳥。它一年四季在北京,不往南飛。一般窩就在老北京各家的房簷底下。一群麻雀在麋鹿苑的一個「小木屋」上覓食。
  • 北冰洋上市,也救不迴風評被害的「老北京味兒」
    「老北京地道戰」已經打響,「老北京」仨字的口碑卻越來越難以捍衛了。記憶裡的北冰洋,恐怕回不來了「後來,我明白了,雖然我喝過許多種顏色的汽水或別的飲料,其中也有黃顏色的,但都黃得太豔,太扎眼,便也黃得有些發假,讓人覺得人工色素太多。『北冰洋』的黃,讓你信任,讓你覺得就像從剛剛摘下的橘子裡擠出的汁水的顏色。」
  •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蟲俗名。  老北京人對鳥蟲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
  • 老北京銅鍋涮肉,到底比重慶火鍋好吃多少倍?
    在這數九寒天,吃些熱氣騰騰的涮羊肉溫補一番,倒是最符合孔老夫子所說的飲食觀——「不時不食」。在我小時候,吃涮羊肉特別高大上,是件引以為豪的事兒,免不了跟身邊的朋友都得瑟一番:「哎呦,哥兒幾個,我今兒吃涮羊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