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性大養不活?麻雀到底能不能養,老北京人有一套「獨家秘笈」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小時候掏過麻雀窩的人都知道,麻雀氣性大,一般養不活。不過,老北京人卻有一套養麻雀的獨家秘笈。今天,我們請「一把駁克槍」老師回憶一段,老北京人養麻雀的往事。

當然,麻雀是保護動物,我們可不是教您去逮麻雀,只是作為一種民俗掌故,一種老北京的記憶保留下來。

主講人

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麻雀,老北京人一個是叫它「家雀兒」,一個是叫它「老家賊」。

麻雀是留鳥,不是候鳥。它一年四季在北京,不往南飛。一般窩就在老北京各家的房簷底下。

一群麻雀在麋鹿苑的一個「小木屋」上覓食。高希寶攝

一群麻雀在圓明園「天鵝湖」畔歡聚一堂開心聚餐。高希寶攝

有人說,家雀兒氣性大,養不了;有人說能養。家雀兒我們家養過多次。

開春的時候,老家雀——母的下蛋、孵蛋,公的上外面給它打食去。這在家裡邊都看得清清楚楚,因為它就在房簷底下。尤其它孵蛋的時候,更不避人,它也離不開。老家雀兒上外邊給它叼蟲吃。等蛋孵出來以後也很明顯,因為老家雀都出去打食去了。

小家雀兒生下來幾天後——不能剛生下來就拿——過幾天之後,趁著老家雀出去打食的時候,蹬著凳子,把小家雀從鳥窩裡掏出來。掏出來要看它那個嘴,嚴格來說叫「喙」,喙上上下有一圈黃,小家雀這黃顏色只要沒褪,你就能養,一旦這個黃色褪了、掉了,你就別拿了,就讓它在窩裡邊,拿回家也養不住。它這個黃色一褪,你給它掏出來,拿到家之後,它不吃食、不喝水。一般家裡頭都有鳥籠子,把家雀擱鳥籠子裡,底下擱點棉花,續個窩,可是它往這籠子的杆上撞,撞不了幾個鐘頭,小家雀的腦門子上就撞出血來,就死了。你說它是氣死的也可以,直接的死因就是腦袋撞籠子把腦袋撞破了。

在景山公園裡,遊人在拍攝樹上一群麻雀。高希寶攝

景山公園的一棵樹幹上聚集著一群麻雀,它們在在此爭相覓食十分有趣。高希寶攝

小家雀,我們都叫嘴丫子,或者嘴岔子。這嘴岔子黃色一褪,就別拿了,拿就毀了它了。

小家雀嘴上還有黃色的時候,一窩有好幾隻,你別都拿走。都拿走了,老家雀回來一看,孩子沒有了,它也心疼,它也急。它且得嘰嘰喳喳叫呢,傷心,不吃飯。

你就掏出一隻來,拿回家,也不能擱鳥籠子裡,因為它還小呢,就拿個紙盒,裡面續上點棉花,把這小家雀擱裡頭。頭幾天還不能著急給水喝,就給點白米飯的飯粒,再大點可以給小米,但小米必須得涼水泡發了給它吃。

紫竹院公園荷花池畔,熱心人把鳥兒愛吃的食物倒在蓮蓬上,麻雀紛紛前來享受美餐。 王希寶攝

過幾天,再給它水喝。養個十天半個月,它長得快,也養熟了,它就能撲稜著膀子試著飛。到這時候,你跟給它擱到籠子裡也可以,就是不擱籠子裡,就在這屋子裡,它也不走了。它和你家裡的人熟了。

有時候你和它玩,它還和你玩,你躺著睡覺,它能落你臉上,它知道你也不害它。家裡和它熟的,經常餵它的人——我小時候是我媽餵它——我媽要是出去串門、買菜,它跟著走。

它或者落你肩膀上,或者在你腦袋上飛,飛也不飛遠。我媽要是在外面碰見老街坊、熟人了,站那兒和人說話,它就乖乖落肩膀上聽著。

這老街坊一看,「喲,這是你養的家雀啊?」

「在我們家房簷底下掏的。」

「我看看好不好哇。」

一鬆手,它又飛我媽肩膀上了。街坊一看:「幹嘛非得落她那兒,落我這兒。」

抓過來放肩膀上,一鬆手又飛回去了。

它認人,很有意思。那會兒老北京玩的東西不多,你們家房簷底下有鳥窩,我們家房簷底下也有。你們家養家雀,我們家也養。

家雀弄不錯,它知道我是哪家的,可是養家雀的人不成啊,都一個模樣。於是,往往就用紅藥水、鋼筆水給自己家的家雀腦袋上染點顏色,以區別是誰家的。

家雀壽命還可以,能養兩三年,挺有意思的。

1956年,天一黑,東直門關廂居民的突擊隊就出動掏麻雀窩了。 江定保攝

1957年,用網捕麻雀。

1958年,東郊區和平農業社青年捕雀突擊隊員鄭秀在用彈弓打麻雀。馮文岡攝

1958年,師範大學的學生們在紫竹院轟麻雀。高宏攝

要說吃家雀肉啊,一般老北京人是不吃的。因為知道家雀通人性,不禍害你。老北京的飯館也沒有賣家雀,主要還是南方人在北京開的飯館,有做家雀的。我記得1970年代在東單往北,有一個上海餐廳,我就吃過紅燒麻雀,反正不難吃。那時候,人民生活水平也低,吃得挺香的,但是也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好。

以前,我家附近——西直門糧庫裡,家雀特別多,所以在大躍進的時候,西直門糧庫的人「除四害」,抓麻雀,那是繁重的任務。下了班還得加班轟麻雀,這是現代想起來都好笑的事。當時就是因為麻雀是吃糧食的,和人民爭糧食吃。實際上,你為了抓麻雀付出的體力、消耗的糧食,遠遠大於麻雀吃的那麼點糧食。

除了在糧庫的麻雀,更多的麻雀是吃蟲子,秋後、麥收有糧食,平時地裡頭哪有糧食啊,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想的。謝謝大家!

來源: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 | 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 李夢真

圖 | 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編輯 | 黃加佳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有「麻雀養不活」的說法?
    這一點已經從當年的「滅麻雀熱」中吸取了教訓(當年數十億隻麻雀被屠殺,造成了嚴重的農業蟲害,糧食大面積減產)。好了,我們言歸正傳,有許多人說「麻雀是養不活的」,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麻雀真的養不活嗎?
  •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但也有例外,我少年時,家父曾揀到樹上掉落的麻雀幼鳥,精心哺育,後來竟然來去自由,每天放飛,自己回到籠中。是否幼鳥「氣性兒」不強烈,則不得而知。
  • 真相揭秘 為什麼會有「麻雀養不活」的說法?
    常常聽人說「你能養活任何東西,但你養不活麻雀」,小時候確實是記得,你抓得住麻雀,但你關不住麻雀,你要是關住它,它就算是把頭撞破了,也要出去。
  • 麻雀氣性大,養不活?可不敢瞎說,這方面科學研究多嚴謹你不敢想
    關在鳥籠裡養不活?關於這個問題,坊間普遍的說法是因為「麻雀氣性大,圈養根本養不活」。這是不是真的呢?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麻雀「氣性大」不假,卻也並非不能養活。科學實驗:麻雀圈養是養得活的麻雀是不是能夠養活,網絡間有很多討論,養不活 VS 養得活兩種說法都不乏支持者,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是,網友的依據的往往是自己經驗或者見聞,證據性和說服力似乎都有欠缺,也因此雙方都很難說服對方。
  • 你們知道為什麼「你能養活任何東西,但你卻養不活麻雀」嗎?
    常常聽人說「你能養活任何東西,但你養不活麻雀」,我小時候確實是記得,你抓得住麻雀,但你關不住麻雀,你要是關住它,它就算是把頭撞破了,也要出去。麻雀數量多而且近人,所以被撿到的野鳥通常是麻雀。雛鳥食量很大,要吃富含蛋白質而且易於消化的食物(蟲子),如果羽毛尚未長全的話,還很怕冷,本身就非常容易死於照顧疏忽。
  • 為何逮住的麻雀,永遠都養不活?看完心情真的複雜!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很喜歡小鳥、尤其喜歡到田間捕捉麻雀來養。小時候最喜歡和夥伴們到山上到田野上抓小鳥。弄各種各樣的捕鳥器。最容易逮住的就屬麻雀了。但奇怪的是每次抓回來的麻雀都養不活、精心的照料還是會死掉。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為什麼抓住的麻雀,永遠都養不活?看完淚目
    當然了,野生的麻雀比較難抓,可是機緣巧合之下,也會有些受傷的麻雀被抓。不過令人十分疑惑的是,為什麼抓住的麻雀,永遠都養不活呢? 麻雀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鳥類,它們個子雖小,五臟俱全,但是有一點,那就是它們脾氣很大,這個脾氣大導致它們不喜歡受到約束,最有意思的是,麻雀如果被人抓到進行餵養的話,它們會主動絕食,
  • 為什麼我們抓到的野生麻雀,基本都養不活?今天可算知道了
    為什麼我們抓到的野生麻雀,基本都養不活?今天可算知道了夏日到了,除了隨處了聽到的知了聲,我們還能看到的是到處飛翔的麻雀。麻雀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過的數量最多的一種鳥,這種鳥嬌小可愛,許多人都生過想要抓它們飼養的念頭,有些人也確實這麼做了,但是他們發現,所有被他們抓回來的麻雀全部都沒有養活,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死掉了。大家肯定好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因為對於麻雀來說,被飼養著的話,它的生活肯定要比風餐露宿要好上許多,然而它們依舊是拒絕,甚至通過激烈的方式告訴我們,它們是拒絕的。
  • 老北京鳥蟲俗名趣談
    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後往往不食而死。但也有例外,我少年時,家父曾揀到樹上掉落的麻雀幼鳥,精心哺育,後來竟然來去自由,每天放飛,自己回到籠中。是否幼鳥「氣性兒」不強烈,則不得而知。
  • 為什麼我們抓到的麻雀,怎麼都養不活?原來是因為這個?
    為什麼我們抓到的麻雀,怎麼都養不活?原來是因為這個? 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那就是「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麻雀作為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它們每天在天上飛來飛去嘰嘰喳喳的,讓人覺得有點厭煩,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家庭中,當院子中曬上一些糧食作物的時候,麻雀就會不自覺的跑在這裡偷食吃。
  • 麻雀容易抓,但是為什麼卻怎麼都養不活?脾氣大容易被氣死
    在農村有這樣一句話,麻雀好抓但是卻不好養活,因為說實話麻雀不是什麼多聰明的動物,所以獵人們一般隨便上用點小花招就能抓到了,但是為什麼都說麻雀難養活呢?   的確有很多人都做過實驗,把麻雀抓來之後不管怎麼養,甚至是好吃好喝的待著也還是養不了多長時間,最後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 人類捕捉的麻雀,為何養不活?科學家表示與它的性情有關!
    人類捕捉的麻雀,為何養不活?科學家表示與它的性情有關!大約在幾十年前,當時我們國家的整體生產力較低,人們要解決的首要任務便是溫飽問題。糧食的豐收對於人類而言十分重要,在這保護糧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生物,它就是麻雀。
  • 為什麼捕獲的麻雀,我們養幾天就死了?真相讓人後悔莫及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一隻麻雀不知道怎麼的飛到家裡來了,然後你把他捉住想要養起來,可是沒過幾天麻雀就死去了。然後你發現不止是自己,你身邊的人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那麼為什麼會有發生這樣的事情呢?為什麼麻雀這麼不好養呢?
  • 為什麼人們總是說麻雀養不活?今天終於弄明白了!
    以前在農村會看到成群結隊的麻雀。對於城市化建設越來越快,再加上人類的大量捕殺,麻雀的數量也越來越少。很多人就想在家中自己餵養,但是老人卻說麻雀養不活。其實以前就有人養過麻雀,把它放到鳥籠子裡而且細心的照料,但是沒過幾天它仍然還是死掉了。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康熙帝曾有首題為《絡緯養至暮春》 的五律 :「秋深厭聒耳, 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 逢春接玉笙。 物微宜護惜, 事渺亦均平。 造化雖流轉, 安然比養生。」 據《清宮詞選》 載 : 清宮內的宮女都養蟈蟈兒, 有一次一個宮女正侍候慈禧沐浴, 宮女揣在懷中的蟈蟈兒忽然大叫起來, 宮女當時嚇了個半死兒, 可沒想到慈禧卻沒生氣, 反倒高興地嘻嘻笑了起來。 老北京人將秋蟲養至冬日, 有延年益壽之意。
  • 為什麼我們抓到的麻雀,怎麼都養不活?看完才明白!
    為什麼我們抓到的麻雀,怎麼都養不活?看完才明白!麻雀是我們經常見到的動物,它們經常停駐在電線桿或者圍牆上,它們生性活波好動,遇到人們更是無所畏懼,經常飛到人們的身邊,也讓人們很喜歡它,甚至會出現將它捕捉的現象。但人們抓到的麻雀卻怎樣都養不活,這是為什麼呢?
  • 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
    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發展的伏筆時間:2020-02-17 12: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新世界:有徐允諾的地方就有蟈蟈 老北京民俗冬養秋蟲是劇情發展的伏筆 正在熱播的諜戰大劇《新世界》,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它的京味。
  • 從小養大的麻雀下蛋了,如何是好?
    麻雀前幾天就往窩裡刁草和碎紙啥的,今天發現窩裡有4枚蛋,應該孵不出小鳥,這鳥天天趴在窩裡不出來,怎麼辦呢?首先如果是沒受精的卵的話,拿走就好了。然後,你可以把麻雀養到下蛋,這在懂的人看來也並不容易,可以認為你養的還是很不錯的,我不太清楚麻雀的來歷,但是猜想可能是從小救到然後養大就無法離開人了這樣的情況。雖然我明白你和它一定建立了深刻的友誼,但是我的建議還是讓它能夠重回自然才是最好的福利。
  • 過去令人討厭的麻雀,如今農民都在養,三大原因告訴你真相
    所以農民對於麻雀是深惡痛絕的,只要看到了,就會想著要把它趕走,或者是消滅掉,隨著行動的持續深入,麻雀的數量大為減少,以至於少到成為了保護動物,而且在很多人的眼中覺得麻雀好像什麼用處也沒有,也沒有人過來收麻雀,那麼過去不受農民待見的麻雀,現在開始人工養殖了,這是為什麼呢?
  • 麻雀可以養得活嗎?
    麻雀是我們平時最常見的鳥,基本無論是在鄉下還是在城市裡都能遇到,它們生命力強、抗病能力強、繁殖能力強等種族特點促使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多,當然由於它們的雜食性,它們也成為了糧食種植的威脅。麻雀是可以被人工飼養的咱們小時候可能好奇麻雀這種鳥類,但是我們更好奇的是麻雀這種鳥類是否跟我們父母長輩們說的一樣養不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