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是我們最常見的鳥類之一,曾經一度麻雀被列入「四害」之中,被全國範圍的大規模捕殺,直到後來我國的鳥類學家鄭作新將麻雀的習性公諸於世後,它才從「四害」之中被除名。即使到了現在,許多人還認為麻雀是種「害鳥」。其實,根據鳥類學家的研究發現,麻雀的主要食物以昆蟲、草籽為主,比起它在食物匱乏時偶爾吃點糧食,明顯的是「功大於過」的。這一點已經從當年的「滅麻雀熱」中吸取了教訓(當年數十億隻麻雀被屠殺,造成了嚴重的農業蟲害,糧食大面積減產)。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有許多人說「麻雀是養不活的」,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麻雀真的養不活嗎?麻雀是我們最常見的鳥類之一,它們通常都是成群結隊的出沒在人居住地的範圍內,於是,我們就有許多機會去近距離觀察麻雀,尤其是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麻雀飛進屋內更是常有的事。
我也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小時候沒少抓麻雀。有的是自己不小心闖進屋內被抓住的,有的是從屋簷下自己掏出來的。因此,我對麻雀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首先,麻雀養不活確有其事,不過,並不絕對。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麻雀養不活主要分為兩個情況:第一是剛孵化不久的麻雀,拿來自己養,養死了;第二是成年的麻雀拿來幾天之後也養死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一種,剛孵化不久的小麻雀
我們常見的麻雀主要有三種:家麻雀、樹麻雀和山麻雀。雖然從名字上看,家麻雀應該是最常見的,但是我們最常見的其實是樹麻雀了。這兩種麻雀最大的不同之處有兩個:一個是家麻雀要比樹麻雀大;一個是家麻雀頭部的羽毛以灰色為主,而樹麻雀的頭部羽毛是銅色和白色結合的。
▲上圖為樹麻雀
▲上圖為家麻雀
樹麻雀主要棲息在人類居住地附近,它們有著群居的習性,通常在每年的4-8月份是樹麻雀的繁殖期,樹麻雀之所以有如此長的繁殖期是因為它們一年至少可以繁育2代。一般情況下,樹麻雀一窩可以產下5-6枚卵,此時雌雄麻雀開始輪流孵化自己的卵,大約在12天左右,卵孵化成功。一隻只全身紅色(皮膚透明,顏色是肉和血液呈現的)無毛的小鳥就誕生了。
麻雀幼鳥的生長期有大約半個月都是在巢裡,如果此時,意外掉落或者是被人掏走,它們很難存活。首先,如果是意外掉落,它們的內臟可能會被摔傷,導致死亡。其次,即便是被掏走,你也很難養活它,因為,我們養小鳥大都是用穀類,而在整個麻雀幼鳥能夠起飛之前,它靠的完全是昆蟲,並且在育雛期間,雌雄麻雀每天要餵養上百次(少食多餐)。但是,我們在餵養它們時,無法保證一直用昆蟲餵養(大多數人不知道),也無法保證每次的量,這樣小麻雀就很難存活。
第二種,成年的麻雀
成年的麻雀雖然已經成為了雜食性鳥類,沒有了食物的挑剔,但是它們依然很難被我們養活,原因很簡單,它膽小。麻雀雖然經常在人附近活動,但是實際上它們非常的膽小。如果它們誤入我們的屋內,它們會橫衝直撞,即便是前面是窗戶,它也會一直撞。這是因為它們已經被突然的「囚禁」嚇破了膽,看到有光亮的地方就以為是出口,所以才會這樣。我觀察過大部分進入房間的麻雀,它們除了累極了會抓住屋裡的一些高的家具簡單的休息一下外,幾乎不會停止對窗戶的撞擊,甚至於撞暈了摔在地上,一會爬起來還是會去撞。如果持續的撞擊,即使抓住了它,想要養它,它大概率也會因為撞擊傷到了腦或者是內部器官,最終死路一條。
如果你在屋裡發現了它,並且第一時間抓住了它,也養不活,因為無論把它放到哪裡,它也不會停止「越獄」的行為(橫衝直撞),並且它會拒絕人提供的任何食物,最終餓死。
而這一切的行為都是源於恐懼。
不過,我小的時候確實養大過一隻麻雀,那是一隻已經長了一些羽毛的雛鳥,每天放學就去田野裡給它抓蟲子,過了十幾天它就長齊了羽毛,最後被我放生了。我也沒有繼續養它,也不知道成年後的它還能不能待在滿是小孔的紙箱子裡。
總結無論是雛鳥還是成鳥,麻雀都是極難養活的,因為雛鳥的習性以及食量我們不會像麻雀媽媽那樣了解,而成年的麻雀則因為恐懼總是試圖逃走,搞得自己遍體鱗傷最後死亡,並且它也拒絕吃人提供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