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確理念就是讓員工和老闆的想法一致,有共同的事業追求,稻盛和夫曾經說過要提高心性拓展經營,那企業如何塑造自己的經營理念呢?
我曾經見過一位企業家,他直接就把稻盛和夫的「敬天愛人」當作自己企業的理念貼到了牆上,我問他這不是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嗎?他說沒錯,我認可,所以我就作為我的經營理念。
其實企業沒有必要這樣,每一個老闆成功的經歷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無論什麼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和全體員工共有。
員工認可了才能夠落地,而不應該是老闆自娛自樂。企業有對內的理念也有對外的理念。對外的理念就是怎樣用理念去感染你的客戶。
比如滴滴打車的理念就是不要讓社會上的交通資源浪費,通過滴滴這個軟體平臺讓每個人都能坐私家車,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這個理念的出發點其實就是利他的,這就是思考的價值點。
如果以這種理念為基礎,這個企業就存在大義名分,我們常說好人有好報,得道多助,如果你理念的發心是對社會有貢獻的,社會上的人都會被你感動,都會支持幫助你,銷售額自然也就來了。這就是理念的價值。
然而同理,滴滴平臺後來在追逐資本的路上,離最初的經營理念原來越遠,所以惡性事件不斷出現,讓客戶也越來越失望。對內的理念就是老闆如何對待你的員工的理念。
你是把員工當做賺錢的工具,還是帶領全體員工共同奮鬥,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如果是後者,那麼對於員工來說,老闆值得追隨,企業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大家族主義。
海底撈火鍋店的創始人張勇說過,要把員工當人看。如果是朝著這種方向去努力,每個員工都能感受得到,那麼內部的博弈關係就沒有了,人與人的關係就變得很簡單,員工也會生活得很開心工作得很快樂。
2
理念才是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經營理念需要落地,不能單靠大嘴巴講。
經營理念落不了地的原因有三:一是理念與策略、機制、管理工具不能相互滲透;二是理念缺乏框架系統,三是管理者知行不一。
那麼,什麼是經營理念?
經營理念 是創始人創辦和經營企業的發心。換言之,它是企業創辦經營者內心的認知,是對人、社會、自然、經濟、產業、資本等的哲學觀點,是指導一切的經營活動,是制度和思維方式的根本,能夠指導30年以上經營。
經營理念不等於普世價值觀,它是表達每個企業商業經營與其他企業的經營有何不同的獨特之處,體現了企業獨特人格特質。
2013年,道成諮詢為深圳某國際美甲公司做諮詢項目。
此公司專注女性美甲,是這個行業的老大。當時做調研的時候,他們的董事長章先生提出只做核算,理念不缺。
第二天就打電話諮詢。原來,他們請了職業經理人過來,每天在市場上做營銷活動,做策劃,銷售額大漲。這個職業經理人對設計部門說,完美等於完蛋。一個月推出20款款式,總有一款適合客戶。
章先生說,雖然銷售額增長,但我們的DNA沒有了。我們是行業內唯一一個可以讓客戶先打款後發貨的公司,就是源於十幾年來對品質的精益求精。一個款式設計不好,堅決不能上市。如今公司在發展,但不是我想要的,怎麼辦?
我問他,先生,怎麼理解專注美甲行業?
章先生眉飛色舞,「我理解的專注美甲行業,是讓每一個開美甲店的人都能成功。現在農村有很多小男孩小女孩要在城市紮根,很難,但他們一年只要投入3萬元,開美甲店。做得好,一年可以賺十幾萬,這樣這群人能夠在城市紮根。」
他一講完,他的太太馬上不同意,這不是在培養競爭對手嗎?如果他們不和我們合作,怎麼辦。他的太太曾經是世界美甲大賽的裁判長,世界美甲協會的副會長,她所理解的美甲行業是一種美麗的指甲,女性一旦用了我們的美甲,就感覺賞心悅目,心情愉悅。
她的話還沒講完,公司另外一個股東立馬反駁,如果美甲店只賣美甲,是活不下去的,應該圍繞著美甲展開假睫毛、美瞳、護理等一系列產品,所以是一種整體的美的享受。
三個高管對公司理念的定義不一樣,那麼員工該聽誰的呢?於是,他們開始討論,一個下午過去了,最後董事長突然把桌子一拍,說:
「我們為什麼要賺那麼多錢?我們花得完嗎?我們在東門步行街,深圳最繁華的位置有一千多平方米的辦公室。如果一次性付款買下,至少上億吧?
既然錢花不完,那麼,要這麼多錢幹嗎?我就想為國家做點貢獻,行不行?即使他們不買我們的產品,那至少我的理念實現了,我也有存在的價值!」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地看著他,其中一個高管感慨,當即表態,「我第一次發現我們所做的不是單純的賺錢,而是做有價值的事情。如果你想這樣幹,我們都願意跟著你幹。」
就這樣,該公司統一了經營的理念:幫助每一個美甲店成功。因為這一條理念,成立了中國第一所美甲培訓學校,一個新的業務出來了。
過去很多經營者總認為企業的理念很明確,事實上,因為缺乏清楚的闡述、描述,導致每一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
經營理念是創始人風風雨雨一路走過來,一些關鍵事件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影響,並把它總結錘鍊以後,明確什麼事情能幹,什麼事情必須幹。
它是創始人生命的體驗報告,不是口號。理念必須為了滿足員工的物質與精神雙豐收而存在的,必須要利他,最後才能成就自己。
當年我在住友化學任職,就已經朦朧地感受到了日本企業是用理念經營企業,而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則是千方百計用手段,強調用各種管理方法來經營企業。
一個企業的發展最後取決於企業家。作為一把手,你的哲學思想,你的經營理念進行持續的升級,才不至於有天花板的存在,你才能真正地引領一個企業的員工往前面邁進。
轉自:中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