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群組對暗號,明碼標價售賣——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調查

2020-12-03 新華社

新華社廣州11月19日電題:社交群組對暗號,明碼標價售賣——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調查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毛一竹、楊淑馨

近日,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拐賣兒童案——一名男嬰被人打著送養的旗號,以6萬元價格通過QQ群販賣。而發布信息、聯絡買家的人,竟是其親生父親。

這並非個案。「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非法送養群。交易雙方用暗語標價,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有的孩子甚至還未出生便被「預訂」。還有黑中介「一條龍」辦理出生醫學證明、親子鑑定,幫助落戶。

(小標題)50元入群,明碼標價6萬元賣掉親生兒子

「我原先有個家庭,後來因工作原因離婚了,有兩個孩子。兩年前認識了現在的女友,有了十個月的兒子。不久前她突然走了,把錢都帶走了,我帶著孩子什麼事都做不了……」

這段慘痛的經歷把QQ群裡不少網友打動了。殊不知,這是黃某某編造的故事。

今年1月,由於與女友多次發生爭吵,加上酒水生意經營慘澹,黃某某花了50元加入一個網絡送養QQ群,決定瞞著女友把兩人所生十個月大的兒子送養。

在近300人的大群裡,他的「悲慘」經歷迅速引發關注,有不少人通過QQ、微信、電話找他私聊。他提出,以6萬至10萬元的「保證金」送養兒子,並承諾其後老死不相往來。

家住河北的鄧某夫婦被黃某某選中。雙方以6萬元的價格達成交易,未滿一歲的孩子被帶回鄧某老家。

辦理該案的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彥琳介紹,鄧某和妻子婚後多年無法生育。親生父母送養孩子,在鄧某看來是「乾淨」「合法」的。

不久後,黃某某的女友返回廣州,從手機聊天記錄裡發現了兒子被賣的真相,隨即向警方報案。近日,白雲區人民法院以拐賣兒童罪判處黃某某有期徒刑6年,並處罰金4萬元,追繳其違法所得6萬元,予以沒收。

(小標題)揭秘送養黑產:生娃、買賣、辦證一條龍

今年4月,為打擊網絡送養兒童的不法行為,騰訊、知乎等網絡平臺對涉及「兒童送養」的違規內容和群組進行了清理和整治。記者調查發現,網絡送養轉入更為隱秘的角落,從大眾化網絡平臺潛入母嬰社區。

在「媽媽幫」「媽媽網」「寶寶知道」等母嬰論壇上,記者發現了不少新發布的送養內容,每條關聯帖子都能得到幾十條回應。

10月10日,「媽媽網」社區的一名網友發布帖子,稱想送養男孩,預產期是11月23日。「媽媽幫」論壇內,與「送養」關聯的帖子有近200個。在「寶寶知道」社區內,一個標題為「2020年,我想領養一個女孩」的帖子中,有125條回覆:「六歲了,你要不要女孩」「我有個預產期十月份」……

潛伏在網絡販嬰圈12年的打拐志願者上官正義告訴記者,如今,不法分子對入群人員的審核更加嚴格,要提供身份信息、繳納數百元認證費才能入群,而且QQ群和微信群會時常更換。

記者在一個名為「SL班同學群」的送養微信群看到,一名群友於10月7日發送了一個紅包,並留言「補8,誠心領男寶」。知情人向記者解釋,群友交流用的是圈子裡的暗語,「S」代表送養,「L」代表領養,「補8」的意思是領養方願意出8萬元的補償費。

在另一個名為「未婚先孕交流群」的QQ群,一個群友稱:「本人經濟困難,老家在貧困山區,年齡還小,沒結婚,送養一個女孩,預產期12月8號,最好這兩天過來見面談。」

上官正義告訴記者,送養孩子的人多數是未婚生育,無力撫養,也有人因為離婚分手想把孩子處理掉,而領養孩子的多數是有生育困難的。通常女孩的價格是5萬到6萬元,男孩的價格是8萬到10萬元。有些嬰兒是「預售」的,出生前已經談好價格。

為逃避法律制裁,很多人會用「保證金」「補償費」「感謝費」這類說法掩蓋買賣兒童的事實。記者從多個送養群的聊天記錄看到,很多人刻意講述悲慘故事,強調自己走投無路,不是人販子,卻在發出孩子的照片、視頻後公然出價。

一個名為「為了孩子XX」的微信公眾號,聲稱內容主要是「領養孩子及送養孩子交流與經驗分享」。這個公眾號日常發布混雜銷售、醫療等方面的文章掩人耳目,留言區內卻時常留下非法送養的QQ群信息。關注公眾號後,管理員會發送自己的微信號,聲稱是「為了進一步溝通交流」。

組建這些交流平臺的多數是一些黑中介,「他們賺錢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對目標客戶進行篩選,發布送養和領養信息,促成交易,從中賺取差價;另一種是暗箱操作辦理出生證明、親子鑑定,偽造被送養兒童身份,方便買方落戶登記。」王彥琳說。

「『洗白』孩子身份主要靠黑中介與私立醫院、鑑定中心的內部人員勾結。」上官正義說。

據了解,有的媽媽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信息,於是,在黑中介幫助下,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給孩子辦理出生醫學證明。

上官正義告訴記者,中介還會提供造假的親子鑑定報告。他提供的一個案例顯示,在男方、女方、孩子均未到場的情況下,用假名字、假照片和中介備好的假血樣,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作出了孩子與男女方為親子關係的司法鑑定報告。但實際上,孩子與這對男女毫無血緣關係。

目前,廣東華醫大司法鑑定中心已停止受理司法鑑定業務,接受調查。廣州市司法局通報,已掌握其違反司法鑑定程序的相關證據,正在抓緊全面調查工作,並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嚴肅處理。該局已將發現的涉嫌犯罪的線索和證據材料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小標題)多方合力,斬斷不法利益鏈

幾年前,公安部曾指揮全國20多個省區市統一行動,一舉摧毀4個特大網絡販嬰團夥,打掉多個以網絡送養為名的買賣嬰幼兒網站、QQ群,解救了近400名被拐賣嬰兒。

王彥琳認為,網絡送養兒童實際上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的隱蔽性和便利性進行人口買賣,屬於嚴重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嚴厲打擊,絕不能放任。

王彥琳建議,網絡平臺理應進一步加大對相關內容的管控,謹防給不法交易提供便利。公安、網信等監管部門也要暢通監督舉報渠道,建立快速處置機制。

此外,對於非法開具出生醫學證明、虛假親子鑑定的人員要嚴厲處罰,對相關機構要嚴肅清理整頓。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認為,司法鑑定造假一旦查實,應當取消鑑定人或鑑定機構的執業資格,並建立執業「黑名單」;民事上應當令其承擔賠償責任,證據充分的可作為拐賣兒童罪或收買兒童罪的幫助犯處理,追究其刑事責任。

多位人士建議,出生醫學證明的信息管理要進一步完善,方便異地核查。衛生行政部門與公安、街道等部門協同推進,將出生醫學證明與戶籍管理聯網對接,建立一個全國互聯互通、可查證識別的信息管理數據化平臺。

王彥琳建議,要疏堵結合,建立全國性或者省級範圍內統一的、具有公信力的收養平臺,由機構負責匯總、匹配需求與資源,通過專業而系統的收養評估、收養回訪確保被收養人的利益。(完)(此稿配有圖片和視頻)

相關焦點

  • 社交群組對暗號,明碼標價售賣—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調查
    近日,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拐賣兒童案——一名男嬰被人打著送養的旗號,以6萬元價格通過QQ群販賣。而發布信息、聯絡買家的人,竟是其親生父親。這並非個案。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非法送養群。交易雙方用暗語標價,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有的孩子甚至還未出生便被「預訂」。
  • 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調查:QQ群明碼標價6萬賣親兒
    新華社廣州11月19日消息,近日,廣州市白雲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拐賣兒童案——一名男嬰被人打著送養的旗號,以6萬元價格通過QQ群販賣。而發布信息、聯絡買家的人,竟是其親生父親。這並非個案。「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非法送養群。
  • 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進群層層手續對暗號,群友明碼標價貼心幫售
    明碼標價開頭的那段話,是黃某在加入一網絡送養QQ群專門編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能夠盡最大的可能引起群友的共鳴。黃某和女友有一個十個月大的兒子。今年1月份,黃某的酒水生意慘澹,加上黃某多次和自己的女友爭吵,黃某起了歪心思。
  • 6萬元賣小孩:斬斷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
    據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非法送養群,交易雙方用暗語標價,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有的孩子甚至還未出生便被「預訂」,甚至還有黑中介「一條龍」辦理出生醫學證明、親子鑑定,幫助落戶。 這種行為,實質上是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的隱蔽性和便利性進行人口買賣,屬於嚴重違法犯罪行為。
  • 50元入群,明碼標價6萬元賣親兒,網絡送養黑產鏈曝光!
    50元入群,明碼標價6萬元賣親兒,網絡送養黑產鏈曝光! 50元入群,明碼標價6萬元賣親兒,網絡送養黑產鏈曝光!
  • 語音社交軟體亂象調查:明碼標價進行色情交易 未成年用戶隨意進入
    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記者李夢婷 趙珮然)國家網信辦近日發布消息,對小眾即時通信工具開展專項整治,首批清理關停9款傳播淫穢色情信息,或涉招嫖賣淫、售賣淫穢色情音視頻的即時通信工具。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語音社交軟體上,也有大量用戶打語音社交名義明碼標價進行色情交易。這些軟體年齡限制寬鬆、監管不嚴,有未成年用戶隨意進入。此外,語音社交具有隱匿性,在監管上存在諸多難點。
  • 男子6萬元賣掉親生兒子,承諾斷絕一切關係,「送養群」明碼標價
    聲稱女朋友失蹤,50元入門費進入「送養群」黃某甲生意清淡,和女友爭吵不休,2020年初,他瞞著女友離開,花了50元錢加入了「送養群」。群組中,他謊稱女友已與10個月大的兒子離異,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養給有需要的人,並承諾會「老死不相往來」。不久,黃某在群發了一條信息,一名名叫鄧某某的男子想接兒子,並出價6萬元。
  • 新華網評:決不允許打著送養的旗號賣孩子!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新華社播發的一篇關於網絡送養地下產業鏈的調查報導記者發現,網絡社交平臺上有不少非法送養群。交易雙方用暗語標價,從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有的孩子甚至還未出生便被「預訂」。還有黑中介「一條龍」辦理出生醫學證明、親子鑑定,幫助落戶。看過報導裡的亂象,真是讓人長嘆一聲「世事難預料」。過去說「長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還很可能是鳥人」;現在竟然連身懷六甲的媽媽都可能是個賣自己肚裡娃娃的人販子。這真的是不管不行啊!
  • 生母發聲:送養女兒給大28歲鮑毓明為了衝災?民間收養網站遭曝光
    據受害女孩小可(化名)的生母介紹,為「衝災」,2015年9月將女兒「送養」給鮑毓明,鮑以「養父」身份帶走小可!如何避免地下收養鏈中的未成年人受害?一切恐怕要從「送養—收養」制度的原罪和人性的幽暗面講起。
  • 斬斷網絡送養兒童黑色產業鏈!附臨汾市舉報方式!
    據有關部門調查,網絡上存在「送養兒童黑色產業鏈」現象,不法分子藉助網絡平臺有償送養兒童,性質極其惡劣,嚴重擾亂社會秩序。 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嚴禁買賣兒童或借收養名義買賣兒童。
  • 廣東男子6萬賣掉親兒子承諾斷絕關係,被判6年,「送養群」明碼標價
    在群中,他謊稱女友丟下自己和10個月大的兒子走了,想將自己的親生兒子送養給需要的人,並且承諾"老死不相往來 "送養群"明碼標價,還有人販子潛入其中 據悉,黃某加入的QQ群中有
  • 普陀山景區「天價便飯」事件反轉 官方介入調查:明碼標價 斤兩正常
    但飯店的員工卻說投訴人及其同伴點了很多菜,其中包括一些海鮮和酒,稱自家飯店一直明碼標價,還可以提供菜單證明。這件事經過發酵後登上熱搜,一時間「青島大蝦捲土重來」等論調被頻頻熱議。近日事情出現反轉,普陀山市場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後發現,店家相關商品進貨票據齊全,菜品明碼標價、斤兩正常,輿情得以及時平息。「我們隨便吃一頓他要收我們1900塊錢,『黑店』啊,不要來這個店。」
  • 網絡收養嬰兒供不應求 送養人多要求補償10萬
    經南方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像這樣將孩子明碼標價的「收養網」不僅大量存在,還非常活躍。這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生意」,一旦涉及金錢就很容易涉嫌犯罪,而大量的收養需求也促使這種網上鏈條大量存在。專家提醒,將網絡收養納入相關部門的正常監管已刻不容緩。
  • 虐殺動物兜售視頻成地下產業鏈:按G售賣,有些一分鐘一塊錢
    近期,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在一些網絡平臺,製作、傳播、兜售虐殺動物視頻已形成地下產業鏈,大量「帶血的視頻」仍在暗地傳播。 血腥視頻按G售賣,有些「一分鐘一塊錢」 「下午買了一隻貓,先用手機數據線抽,再用針扎,最後用筷子捅死。」在一個虐待動物的群裡,有人以炫耀的口吻講述其惡行。
  • 460元即可購買實名號 黑市上,微信號這樣明碼標價
    原標題:460元即可購買實名號 黑市上,微信號這樣明碼標價 「我很信任這個微信號,才跟著投資的,沒想到是一個騙局。」近日,眉山市丹稜縣市民李婷(化名)告訴民情熱線記者,不久前,她按照當地一個運營多年的便民服務微信號「丹稜百事通」的推薦,進行了理財投資,結果15萬元打了水漂。「當地像我這樣上當的人不少。
  • 敘利亞黑市女人被明碼標價售賣,一個平均100美金
    許多家庭實在是無路可走了,他們將家中的女人送到敘利亞黑市明碼標價售賣,價格極其低廉,在50到500美金之間,平均一個女人一百多美金,就這樣一個個大活人像牲口一樣被售賣。在敘利亞街頭經常會出現十分荒誕的一幕,一些糟老頭子開開心心地從黑市裡買小媳婦。
  • 鮑某明案背後的黑產業鏈:數以萬計的人,在賣小孩!
    法治周末的記者曾訪問多個網絡平臺,發現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找到相關的帖子。例如,記者在知乎上以「送養」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隨即找到多條「送養小孩」信息。而且,不少信息的聯繫方式,都是同一個人。這說明,已經有人專門從事非法收養的生意。知乎上的「送養」信息記者以領養孩子為名,加了一個跟貼者為好友。
  • 鮑毓明案牽網絡送養黑產鏈:中介建群小孩售價10萬起
    此案也使存在多年的民間送養、非法收養亂象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從這次事件及其背後的現象,法律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思和完善?1、記者暗訪網絡送養:中介建群牽線,已出生孩子10萬起價這是一個隱秘且數量不容小覷的群體——民間送養者。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在他們棲身的網絡世界,送養者、中介、收養者已然形成了一根銜接緊密的鏈條。
  • 高鐵網絡訂餐服務有望實施 餐品明碼標價
    日後,旅客乘坐高鐵列車時,將有望通過統一的網絡平臺,依據個人喜好訂餐,所有餐品將明碼標價。近日,關於「高鐵15元盒飯被雪藏」「高鐵盒飯背後的暴利」等消息鋪天蓋地而來,讓高鐵盒飯再次成為市民關注的熱點。目前,全國各個鐵路局、車輛段所轄高鐵盒飯價格、種類多樣,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 網絡平臺上明碼標價 代寫論文成了一門生意
    原標題:網絡平臺上明碼標價代寫論文成了一門生意一家網店提供的代發期刊收費價目表,最貴的高達3萬元畢業論文每千字80—300元,能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一口價收費3萬元……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一些購物網站和社交軟體上,學術中介大行其道,本應純淨的學術論文,被明碼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