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月21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去年寒假,晨報報導了「一個小學生整個寒假只休4天,其他時間都在培訓班裡度過」的案例。我們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但為孩子感到難過。今年寒假又將開始,我們希望孩子能跳出「補課」牢籠,過一個不一樣的寒假。
玩,又該如何玩呢?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不少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不願意出門玩,電子產品把他們牢牢地「拴」在了家裡,令人擔憂。
從今天起,我們將推出「不一樣的寒假」系列報導,給家長和孩子提供一些不一樣的選擇。希望孩子們能從中收穫樂趣、充實心靈。
淞興西路上,一個由老廠房改造的創意園區,一幢清冷的灰白建築內,隨處可見各式機器,角落裡堆滿了木料,仿佛一個車間。往裡走,幾個穿著五顏六色的孩子,瞬間讓人感覺整個空間有了生氣,這些年齡不等的孩子正在家長的陪伴下,用幾塊木板,幾顆螺絲,通過磨砂、拼裝、上蠟等工序,做成一張小板凳,一個半小時裡,他們全程投入,不亦樂乎。
這原本是一個由幾個成年愛好者發起的木工俱樂部。現在,這些重拾童年體驗的大人把孩子邀請了進來,自己則既做老師又當玩伴。在學習、製作、創意的過程中,「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進入了久違的安靜與專注。
一根根木料都讓孩子新奇
昨天是「堤旁樹木工俱樂部」親子活動的新一期,5個小朋友中,最大的9歲,最小的只有6歲。一走進俱樂部的「車間」,他們就瞪大了眼睛,臉上難掩興奮的表情。刨子、鋸子、切割機、磨砂機,他們以前從未見過,即使是一根根未加工的木料,都讓他們覺得新奇不已。
為自己做一個小木凳——是這次體驗活動的主題。在簡單地學習了木工的基本常識後,孩子們得到了一堆木料和螺絲,此時他們已經等不及了,很快動起手來。但實際操作難度顯然超出了孩子們的預想:9歲的女孩融融,拿著螺絲刀與一顆「不聽話」的螺絲「鬥爭」了好久,還是沒能叫它乖乖地把兩根木料固定在一起,她只能請來志願者幫忙。搞定這顆螺絲後,融融長籲了一口氣。8歲男孩斌斌,一聲不響,悶頭操作,第一個完成了小木凳。看著兒子的傑作,斌斌媽媽在一旁感嘆:「我兒子屬於天生好動型,上課經常被老師批評註意力不集中,從沒見過他那麼專注!」
「好玩嗎?」「好玩!」收工後,孩子們給出一致的反應。一個平時在家愛玩拼裝玩具的男孩告訴記者:「做木工,比家裡最好玩的玩具還好玩」。
在動手中找到成就感
小莊還在幼兒園讀大班,是昨天參加活動的孩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做完小板凳後,小莊和爸爸又一起學起了刨木頭,幾次實踐下來,爸爸驚喜地發現,女兒刨出來的木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居然比我刨得還好」!看著玩得專注的女兒,莊爸爸感嘆:「周末起個大早,驅車一個多小時趕來,值了!」
俱樂部成員之一的吳東捷,是這一系列兒童木工課程的設計者。他說,這原本是他為12歲兒子設計的,結果兒子非常喜歡,這才啟發他將課程拿出來和更多的孩子、家長一起分享。「能考100分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吳東捷認為,孩子都是需要激勵的,自己動手做板凳,就包含了巨大的成就感。
即將到來的這個寒假,「堤旁樹」每周都會舉行類似的親子活動。「現在小孩子動手機會太少了,所有的玩具都是成品,孩子很快就沒了興趣」。在兒子和丈夫專心製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斌斌媽一直在旁邊觀察,她說,即使兒子因此愛上木工,以後願意做一名「快樂的木匠」,她也會支持的,「畢竟找到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本身也是一件難得和幸福的事。」
家長不再是單純陪伴
「70後」李文一,是「堤旁樹木工俱樂部」的發起人。李文一是一名飛行員,從小就喜歡做木工,長大後,工作太累、房子太小……各種各樣的現實原因,使得他離木工越來越遠。突然有一天,強烈的願望催促他:是時候找回童年記憶了。他很快行動起來,租了工作室,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閒暇時一起鑽進「車間」,當起木匠,只為單純快樂。「後來發現很多人都有孩子,於是就想,讓孩子也參與進來吧,大家一起玩。」李文一說,「做木工是一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過程。學做木工並不在於將來做不做木匠,而是在於提高了動手能力。」
孩子的參與給俱樂部帶來了不一樣的面貌。對此,「80後」的俱樂部成員薛明煜最有體會:「有一次,有個孩子問我要了幾塊廢棄的木頭,沒想到七拼八湊,居然做出了一個木馬!」薛明煜為孩子的創造力所折服,「有時候,他們才是我的老師!」
家長也不再是單純的陪伴者。活動中,小莊爸爸起勁地刨著木花,樂在其中;斌斌媽媽偷偷跑到車間外玩起了竹蜻蜓。看著車間裡的「大孩子」和小孩子各自的專注,吳東捷有些感慨:現在的社會很功利,人的心情難免煩躁,大人孩子都應該卸下重負,花幾個小時做一樣東西,看自己慢慢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