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木匠大師有些不同,不愁沒有傳承人,研究生也來當學徒

2021-01-10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62歲的辛全生,一個愛穿中式褂子的大爺,自稱一輩子沒上過班,說話爽朗,笑眯眯的。這位看著似普通鄰家大爺的人,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這麼說吧,前些日子故宮和央視一起舉辦了一次全國木匠大比拼,全國海選出了1000多個木匠,辛全生獲得了第一名。「決賽時仿造養心殿木門做了個小木門,故宮專家看了以後,給評的第一。」辛全生自信地說。他就是響噹噹的木匠「大師」,傳統木工榫卯技藝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40多年木匠生涯

辛全生家裡有兄弟姐妹五個,他自己行二。16歲學藝的辛全生,當時學藝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能「有口飯吃」,有個手藝,所謂「幹活兒吃飯」。跟隨一位天津的木匠老師傅,當年的小辛早上6點多去師傅家、晚上6點多回自己家,天天跟著師傅學徒。「那會兒師傅忙,我去的時候自己就有些基礎,一開始就能動手幫著幹粗活兒,刮刮料,一家一家跟著師傅去做木工,留著心認真看著師傅做活兒,然後自己上手練,那時候做得多的有『高低高』的櫃兒,兩頭高中間低那種。學習的時候練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吃飯的時候拿筷子,手都在抖,累的。每天幹活兒都特別認真,生怕師傅不要自己,中午經常簡單吃個餅,就是從早忙到晚。就這樣學了快兩年,自然是不掙錢的,只是賣力氣,努力學藝,臨走的時候師傅送了我一些工具,於是就這樣出師了。」

辛全生回憶,那時候做個專業木匠還是很掙錢的,普通人上班一個月只能掙個不到20塊錢,但師傅那會兒不時的一天就能掙10多塊錢,打衣櫃、沙發、酒櫃、桌椅板凳、床等等,忙得不行。在那樣的年代,人們家裡幾乎樣樣家具都是請木匠來打,特別是結婚用的家具。

離開第一位師傅後,辛全生在某高校基建隊做了一陣木工,每個月六七十塊工資,那時候認識了第二位師傅,跟了他學習了一年多與木建築有關的活兒。「我就倆師傅,其他時間都是自己實踐,自己琢磨,木匠這行,我一直做了40多年。」辛全生告訴記者。

木匠領域又新生

22歲時辛全生就結婚了,1982年那會兒有了閨女,辛全生逐漸察覺,木匠活兒開始少了,到了自己30歲的時候,辛全生發現仿佛突然之間,社會發展就變化了,人們生活條件變好,越來越愛直接去家具城買家具。木窗木門,沒有人讓他們去做了,甚至木盆,也悄然變成了塑料盆。

要面臨新時期下的生存問題,辛全生只好轉行做別的,他批發過玉、豬肉,跑過運輸,做過生意,五花八門,什麼掙錢就做什麼,有的生意做得還不錯。但是只要他一閒下來,就自己動手做木匠活兒,做家具。也有大老闆想高價收藏他做的木家具,比如一個越南黃花梨的梳妝檯,上蠟不油漆,非常環保,十幾萬二十萬想買走,但辛全生不賣,一心琢磨著怎麼才能把木匠手藝發揚光大。

「不幹活兒我難受,必須天天做木匠活兒。」辛全生感慨:「雖然我做的有些生意還挺掙錢的,但心裡、手裡,從沒有捨棄過木匠手藝,因為我就喜歡木頭、木工,喜歡傳統的東西。可是當時,一度到了想找個木工同行聊聊天都找不到人。於是,上世紀90年代,我在網上開始發帖,把我做木工的照片和心得發到網上,驚喜地發現能聯絡到很多木工愛好者交流,我做的東西開始在全國木匠圈子出名,比如一塊木頭做出來的魯班枕,大家都很驚嘆。我還建了好幾個分別有2000人的QQ群,叫『木友之家』,這幾個群一直都十分活躍。活拆的129條魯班鎖、足球,我獨家的這些活兒都交流展示。有個裝魯班鎖的視頻,網上點擊量300多萬。2000年以後,我更是開了木工房,好的發展趨勢回歸了。」

辛全生在木匠圈子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勤奮的他在頭條上至今已開欄發了600多條木工視頻,徒弟給他統計了一下,說一天看8小時的話,這些視頻要連續看19天才能看完。如今,「木友之家辛全生」的頭條號已經有28萬粉絲,優酷粉絲也幾十萬。通過網際網路,甚至全世界各地的「木匠」們都來切磋技藝了,「洋木匠」們來自印度、埃及、美國等等,有的還特意帶著翻譯人員一起來,來了以後就驚呆了,紛紛表示中國的傳統木工技藝太了不起。今年8月份,他還將受邀去韓國交流。

研究生也來學徒當木匠

談及傳承手藝的話題,辛全生顯得和有些非遺大師態度不同,他表示,自己不愁傳承人、不缺徒弟,現在是要來學的人太多,所以他要挑選好苗子。

首先徒弟一定人要厚道,不能奸詐,踏踏實實。「刮、鋸、鑿」這些基本功要好,還要有悟性。辛全生至今一共帶過80多個徒弟,廣州、新疆、深圳哪兒的都有,還有七八個女徒弟。徒弟中以20多歲、30多歲的為主,男性居多。其實,木匠這個手藝,十四五歲開始學最好。「女孩子大件做不了,200多斤的那些家具,她們力氣不夠,但做小件好,打磨很細心。現在我的木工房學徒一個月收學費5000多,管吃管住。徒弟們的差異性很大,同樣的一個活兒,有人幾天就會,有人幾個月幾年都不行,動手能力和悟性有差距。」

辛全生還告訴記者,現在的木匠手藝變得精細,不再又髒又累。「喜歡來做木匠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候我也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麼火,我有個北京徒弟是開公司的老闆,很有錢,卻專門找時間來學做木匠,他自己有時候默默做出來一個木凳子,高興得請所有學徒吃大餐。我覺得,也許做木工過程中精神上得到的安靜和放鬆,是他想要的吧。」

在木工房裡,記者見到了辛全生的兩位學徒,一位女學徒來自浙江舟山,她說自己就是木工手藝愛好者,特意來這裡學習一個月就走。還有一位姓周的男學徒更有意思,小夥子來自湖南,在上海科技大學考上了計算機系的研究生,結果退學了,因為太喜歡「當木匠」了,專門來拜師跟著辛全生學徒,已經學了5個多月了。「每天我做10個小時木工吧,現在我正在做博古架,就是小多寶槅。」小周告訴記者:「我從小喜歡動手,後來大學本科學了計算機,但直到上到研究生,我還是放不下做木工,今年決定放棄計算機專業,學木匠,以後拿這一行當職業。我爸爸是公務員、媽媽是護士,一開始很不理解我的選擇,最後陪我一起來木工房見了辛老師,交流之後爸媽最終尊重了我的選擇。我想以後把中國的傳統工藝,傳遞到世界各地。」

辛全生也感慨的說:「雖然我獨生女兒沒有做這行,但女兒會很為我驕傲,拿我做的東西送人,我小外孫4歲了,很喜歡看我的這些木工藝品。我覺得現在中國的父母太嬌慣孩子了,不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怕扎手啊,心疼孩子,導致我們的孩子從小動手能力就不行。而且,大家只會覺得上大學是唯一成功的道路,其實有的孩子很適合學手藝,也能成才,成為大師。」

關於未來的打算,辛全生表示想和大學之類的機構合作,辦一個木工藝品展館,「我不賣我那些精品,就是想把我的好東西向公眾免費展出、交流,讓國人更多了解中國好的傳統技藝。現在有的外國人,更加是不夠了解我們中國的傳統工藝有多厲害,之前有個瑞士人說中國的木工藝品不行,日本的行。來我這裡一看傻眼了,其實我們中國的技藝厲害得多。」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孟環 文並攝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日本有所木工學校依然使用學徒制
    在發布會結束的當晚,秋山利輝在賓館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回應了讓學徒留寸頭、不讓學徒用手機、絕對禁止談戀愛的原因,他說自己的天命是「成為木工界的超級明星,然後培養更多的超級明星。」  「秋山木工」針對以成為工匠為目標的見習者和學徒,頒布了十條規則,其中被錄取的學徒,無論男女一律留板寸頭,禁止使用手機,只許書信聯繫,研修期間,絕對禁止談戀愛,早晨從跑步開始,朝會上,齊聲高喊「匠人須知30條」。  秋山利輝從小就在木匠手藝方面展現了過人的天賦,放學回家他喜歡看到鎮裡來幹活的手藝人工作。
  • 日本師徒三代宮殿木匠的故事
    要想成為一個好的手藝人,需要長時間的修煉過程,沒有近路也沒有快道,只有一步一步地埋頭往前走。這跟在學校的學習不同,它不是光靠腦子死記硬背、死讀書來完成的。這種修煉不是很多人一起學習同一樣東西,並以同樣的速度記住的過程。它的過程是需要靠自己慢慢地體會和積累,靠繼承祖輩們傳承下來的技藝和智慧來完成的。所有的活計,從基礎開始,不弄懂每一步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可能進入下一步的。
  • 魯班是我國歷史上的木匠大師,製作能力超強,鋸子就是他發明的
    當然,成為這樣的偉人並不容易,在光環之下必然有一段艱辛的歷程,其中有眾人並不知道的挫折與坎坷,也有眼淚與鮮血。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位英雄,他一直未曾離我們遠去,就活在我們的身邊。大家現在只要一聽到魯班這三個字,可能第一反應就是手遊裡面的英雄角色。很多遊戲都喜歡選擇歷史上知名的人物做它們的角色。對於魯班這樣一個工匠為什麼能跟項羽一樣的英雄並列呢,大家考慮過沒有?
  • 他有一位賢惠的妻子,是我國歷史上的木匠大師
    我們可以發現,在相同的時代裡,雖然條件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的遭遇都是各有不同,普通人不提,就拿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舉例,在相同的背景下,以範仲淹為首的文人選擇了政治改革,做了新政的推崇者,而以韓愈為首的文人選擇了文學,推動了文學革命,貢獻我們尚且不論,只因為人各有志,他們都給那個時代帶來了重要影響。
  • 魯班是我國歷史上的木匠大師,他有超強的觀察能力
    當然,成為這樣的偉人並不容易,在光環之下必然有一段艱辛的歷程,其中有眾人並不知道的挫折與坎坷,也有眼淚與鮮血。何為偉人?是帝王,是將軍,還是思想家?又或者都不是,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這位偉人,他平凡而又偉大,樸實而又風華。他叫魯班手遊裡面也有一個人物叫魯班,也許有的朋友聽到這個名字後最先想到這位。
  • 他是我國歷史上的木匠大師,他的發明加速了當時社會的發展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位英雄,他一直未曾離我們遠去,就活在我們的身邊。手遊裡面也有一個人物叫魯班,也許有的朋友聽到這個名字後最先想到這位。魯班這個傳統英雄,現在成了遊戲裡,能和項羽比肩的角色,於是有人不服氣了。其實魯班,雖然在君王能力上比不上項羽,在治國安邦上比不過張良,在戰場廝殺上比不過趙雲。可是魯班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在這方面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分析一下。
  • 泉州木匠高炳星:刀削斧鑿 木活生花[組圖]
    鋸條雖粗,但小小的榫頭在高炳星手裡不算難事  讓不同木頭融合一體  現在,很多工序都已經可以用電動工具,例如大型木料切割或打孔,但是關鍵之處還得靠木匠的雙手。「比如說鬥拱,機器可以按照圖紙,嚴格地切割出來,但是安裝的時候,沒有工人就不行。」在建造修繕古大厝、宮廟的時候,高炳星要行走在大梁之上,手裡拿著錘子或鑿子,根據目力觀察,在關鍵的地方來一下,「這種機器就做不來,因為我們人是活的,能夠觀察現場的細微變化,糾正拼裝後不適合的地方。」  這種糾正要精確到毫米。例如,平時我們按壓桌子、椅子、床鋪,如果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音,就知道壞了。
  • 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
    說到朱由校,可能很少人能把他對號入座,但是如果提到他的特殊技能--「極度的木匠痴迷愛好者」,可能大家就都知道他是哪位皇帝啦,今天咱就講講這位大明朝傳奇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傳奇一生。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
  • 他的妻子製作出了第一把雨傘,他是我國歷史上的木匠大師
    我們可以發現,在相同的時代裡,雖然條件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的遭遇都是各有不同,普通人不提,就拿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舉例,在相同的背景下,以範仲淹為首的文人選擇了政治改革,做了新政的推崇者,而以韓愈為首的文人選擇了文學,推動了文學革命,貢獻我們尚且不論,只因為人各有志,他們都給那個時代帶來了重要影響。
  • 「玩泥巴」的北大研究生:立志做面人郎非遺傳承人|百家故事
    連線郎佳子彧——一名非遺傳承人、北大研究生在讀的25歲男孩時,黃渤說,你的身世是個謎,年輕、在北大讀書、還長得這麼帥氣,怎麼捏起面人來了?事實上,這些傳統的老手藝正重新在年輕人中流行起來。僅在快手,就有2萬餘名手工藝人入駐,其中不乏90後甚至00後。手作寄予著我們在快節奏時代裡短暫休憩的渴望,也滿足了機械複製時代人們對個性化的追求。
  • 匠心的煉成—「國寶級大師」熊應華:雕非遺之美 琢匠人之心
    其中,攬獲了二等獎、最佳音效獎、最佳人氣獎三大獎項的微電影《木雕熊》,講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山木雕傳承人熊應華多年如一日,打磨木雕技藝,傳承非遺文化的故事。新聞專欄——「匠心的煉成」邀請熊應華之女、同樣也是通山木雕傳承人的熊寶杏,鹹寧市檔案館館長李城外,講述熊應華的「大師之路」。
  • 火山小視頻上這個廣西木匠巧手給孫女做玩具感動百萬人 網友:實名...
    火山小視頻上這個廣西木匠巧手給孫女做玩具感動百萬人 網友:實名羨慕「隨手用木頭給孫女做個奧特曼,在火山上有6萬多點讚」。剛開始玩短視頻就火得一塌糊塗,這讓60多歲的山木大叔有些不適應。  花白的頭髮,質樸的臉龐,這位來自廣西的山木大叔是一位普通的農村老人。據了解,他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做過木工。但是,生活所迫放棄了這門手藝回鄉務農,如今在農村賦閒的他,不做木工已經有35年了。
  • 這位上海鐘錶專業老師有點牛:瑞士小孩當學徒,沙特王室是客戶-郭鳴...
    原標題: 這位上海鐘錶專業老師有點牛:瑞士小孩當學徒,沙特王室是客戶然而當時國內條件所限,很多時候更需要手工、經驗、手感來判斷。「對我來說,這也是一件好事,逼著我不依賴外物,把自己和鐘錶機構融在一起,」郭鳴說。  說起來,這種技藝、經驗,也算獨門珍藏,哪會輕易傳人。如今已經70多歲的駱衛平,就是老師傅中的一位。2003年,郭鳴剛找到他時,他挺「嫌棄」,別是小年輕一頭熱,郭鳴一趟趟登門,對鐘錶的熱忱終於打動了他,交流切磋中,傾囊相授。
  • 《漂亮的房子》吳彥祖變身木工學徒致敬傳統工藝
    本期節目中,吳彥祖再度發掘傳統精神,為製作老式門栓直接變身木工學徒向當地年過七旬的老木匠「拜師」學藝。而身為「最佳損友」的馮德倫則趁機瘋狂「加戲」,拉上伊一、唐藝昕等人排演電影《單身男女》中的片段為吳彥祖製造驚喜。然而排戲過程中狀況頻發,吳彥祖也因此爆發怒火,究竟這場「驚喜」會如何收場?
  • 他的「鈑金剪刀」曾暢銷一時——訪鐵製品加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賴...
    所謂「鐵製品加工技藝」,就是俗稱的打鐵,它屬於群體性傳承的技藝,城南鎮下街村鐵匠賴嶽榮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傳承人。師從賀六富,打鐵近50年賴嶽榮的打鐵店開在岙環街上街,沒有門牌,具體位置在501路公交車「下街」站對面。
  • 建水紫陶「對話」日本木工大師《匠人精神》
    有了這樣的鋪墊,再來聽樊登老師講《匠人精神》,就感同身受,理解更加深刻了。  《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輝是日本的木工大師,他做的家具全是供給日本皇宮等高端場所的,可以想見他的行業地位之高。除了他所取得的業務成就外,他培養匠人的一整套方法更讓人們為之側目。  秋山大師強調「孝」為做人做事之根本,因為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不會是壞人,也才能把事情做好。
  • 「鳥籠大師」製作一個鳥籠值千元,沒有老婆竟然是這種原因?
    但那些只能「純手工」製作的物品也是越來越貴,在一個小鎮上,既有著這樣的一位手工製作「大師」這位「大師」最擅長製作的就是「鳥籠」。這位大師姓吳,做鳥籠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製作鳥籠可是個精細活,好的鳥籠一個就可以賣上近千元」吳大師這樣說道。
  • 黃山竹雕大師痴迷蛇雕刻 帶五步蛇回家觀察被咬傷
    【摘要】 據安徽網報導, 近日,在皖南祁門縣蛇傷所接受十來天專業治療後,黃山市知名非遺雕刻傳承人汪加林被劇毒蛇咬傷的傷勢已基本痊癒。
  • 再見,大師!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大師故去,並未中斷佛山獅扎的傳承。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們正秉承著大師的精神,讓獅扎煥發出新的活力。  孜孜不倦 一生堅守「黎家獅」 每逢節慶,佛山街頭少不了的慶祝活動便是醒獅表演。
  • 非遺傳承人:竹編最難編的是人的面部表情
    徐華鐺說著,一旁的俞樟根向記者展示的一個小小的竹盆,記者看到了三種不同的編織法,分別用來編織底部、外圈與邊緣。「這不過是竹編的基礎技藝。」俞樟根說,「竹編中最難編的是人。人的臉、衣服、衣服上的裝飾等等都得用不同的編織法,比如《還我河山》、《麻姑獻壽》等。不僅如此,臉部的神態也很難掌握。要用又細又有彈性的篾絲將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態展現出來,這可得花費不小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