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鈑金剪刀」曾暢銷一時——訪鐵製品加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賴...

2020-12-03 浙報融媒體

最近,溫嶺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由城南鎮綜合文化站申報的「鐵製品加工技藝」榜上有名。

所謂「鐵製品加工技藝」,就是俗稱的打鐵,它屬於群體性傳承的技藝,城南鎮下街村鐵匠賴嶽榮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傳承人。

師從賀六富,打鐵近50年

賴嶽榮的打鐵店開在岙環街上街,沒有門牌,具體位置在501路公交車「下街」站對面。

賴嶽榮生於1957年,今年64歲,算起來,他打鐵近50年了。

賴嶽榮小時候,家裡養豬養牛,因此他看過牛,打過豬草,到16歲時就在生產隊掙工分,18歲時,進入岙環農機廠當學徒,農機廠裡打鐵、翻砂的車間都有,生產鋤頭、誅鋤、草耙、柴刀、飯鍬、火叉、塘鍬、泥弓等各種農具、工具、生活用具,像塘鍬、泥弓就是專門用於築塘用的。總之,用賴嶽榮的話來說,就是「石、木、(泥)水行業,都用到鐵器(工具)」。

賴嶽榮的師傅是賀六富,去世四年多了。賴嶽榮說,師傅是位「黃太(黃巖、太平)有名」打鐵老司,像木匠老司用的鑿、斧頭,箍桶老司用的卷刨、桶刀,修船老司用的斧頭、鑿——他們用的斧頭與木匠用的不一樣,木匠用的是單面斧,修船老司用的是雙面斧,還有漁船上用的「鐵畚鬥」(包在「葉子」後面),賀師傅都會打。那時賴嶽榮還是十八九歲,有一回,有人上門來請賀師傅打「樟冰鏟」,這個是「鏟樟冰」用的。賴嶽榮問記者知不知道什麼叫「鏟樟冰」?說來也巧,記者多年前曾訪問過溫嶠鎮樓旗村,知道鏟樟冰這回事。樓旗村有座樟樹廟,原還有成片的大樟樹,後來因為「鏟樟冰」砍掉了許多大樟樹,所謂鏟樟冰,就是將大樟樹砍倒,鋸斷,用「樟冰鏟」將它鏟成碎片,再用鍋爐蒸餾,生產天然的樟腦(樟冰)。這「樟冰鏟」造型不像普通的鋤頭,是半圓形的,中間怠肚的。鏟樟冰的人,專門打聽尋找到岙環請賀師傅打「樟冰鏟」的,大概因為「鏟樟冰」不能持續很久,印象中就這麼一次。

賴嶽榮說,岙環農機廠過去有6隻爐頭,每隻爐頭是三個人管,即一個老司頭帶兩個徒弟。有一階段,因為廠裡接到寧波閥門廠較多業務,廠裡就將打鐵爐也搬了,騰出地方翻砂,生產閥門配件,賴嶽榮也就轉為翻砂工幹了一兩年。他後來又跟著賀師傅打鐵十幾年。等到自己獨立開打鐵店時,他已經30多歲了,在現在這個打鐵店打鐵,也有近三十年了。

夫妻共同守店,「鈑金剪刀」是招牌產品

賴嶽榮跟著賀六富打鐵時,還是純手工的,沒有機械幫忙,後來,賴嶽榮開店時買了一臺「跳板榔頭」,它可以幫助鍛打,這臺機械用了近20年了。而更先進的,則是空氣錘(一種自由鍛造機器),他現在用的這一臺,是從路橋買來的二手貨,只要1.25萬元,據說新的就要五六萬元,它的規格為75公斤(相當於機器的馬力,就是錘打力量)。

賴嶽榮說,之所以買空氣錘,是因為上街頭有人叫他打鑽井用的探頭配件,這塊鐵四方形的,約五公分見方,要打成寶塔形,用跳板榔頭根本打不動,只有用空氣錘才可以,於是就買了這臺舊的空氣錘。現在,賴嶽榮跳板榔頭和空氣錘都使用,小件的用跳板榔頭鍛打就可以了。

雖然有了空氣錘、跳板榔頭這兩個「大力士」作助手,但是打有些東西時還是要兩個人,比如說,菜刀、硬刀和修船用的斧頭,因為這些東西都要嵌鋼,嵌鋼時就要兩個人一起打鐵,他就把妻子叫過來一起打。

在賴嶽榮打過的鐵器產品中,有一種特別一點的產品叫「鈑金剪刀」,這是為鈑金工人剪金屬板用的特製剪刀,把手特別長,這種「鈑金剪刀」,小的用鐵要0.75公斤,大的用鐵達到1.5公斤多。

為什麼要打「鈑金剪刀」?這是因為岙環地方的鈑金工藝出名,岙環的鈑金工匠從拖拉機頭、雙排翻鬥車等鈑金工藝起步,後來發展到小麵包(微型車)、轎車等鈑金工藝。賴嶽榮說,十幾年前,他打制「鈑金剪刀」的生意都還很好,因為那時鈑金工人還捨不得買剪刀床,就是買了剪刀床,也還是需要鈑金剪刀。那時候,整個台州敲鈑金的,都會到岙環來買鈑金剪刀,因為其他地方沒有。岙環人到寧波、福建廈門、北京等外地敲鈑金,也要帶岙環街打造的鈑金剪刀,因為用起來順手,另外,這種鈑金剪刀如果淬火技術沒掌握好,在使用時較容易斷。賴嶽榮打制的鈑金剪刀質量可靠,讓人用了放心,所以,在外地的岙環鈑金工人,經常要叫家裡人來買去郵遞上去。當然,現在時勢變化,「鈑金剪刀」的生意不行了,因為現在雷射線切割工藝、等離子切割等工藝上來,鈑金剪刀幾乎用不著了,現在一年只能銷出一二十把鈑金剪刀了。不過賴嶽榮現在敲鈑金和金屬雕塑用的鐵榔頭打得還是比較多的。

與過去比起來,賴嶽榮的這爿打鐵店,生意可謂是今非昔比,不過,這麼多年來,賴嶽榮都不需要趕市擺攤,到街上主動推銷,全是人家尋上門來購買。

收入不高沒人學,對手藝傳承不太樂觀

在記者採訪開始前,賴嶽榮為一電鎬工修理電鎬鑿子,放爐裡燒紅,鍛打,燒紅,鍛打,淬火,五支電鎬鑿子,最後收費25元錢,賴嶽榮說,小的鑿子則是3元錢一支。

「我早先在廠裡打鐵時,柴刀五角五一把,豬肉五角錢一斤,日工資大概一元兩角五,打兩把柴刀就相當於一天的工資,一天打四把柴刀省省力力的。現在打一把刀35元,如果工錢是350元一日,一天要打十把刀。」賴嶽榮說,現在打鐵的收入不高,所以也沒有人跟他當學徒了,只是因為自己60多歲了,沒辦法轉業幹別的,只好守著這爿店過日子,「如果打鐵經濟效益好,怎麼會沒人學呢?」對於打鐵手藝的傳承,他並不樂觀。

採訪結束告別前,記者又觀摩了賴嶽榮打菜刀,他用的原料是一塊嵌鋼的鐵塊,嵌鋼是他的妻子幫助嵌好的。賴嶽榮說,這塊嵌鋼的鐵塊,可以打兩把菜刀。只見他打開鼓風機,煤塊就在爐中熊熊燃起來,沒多少時間,鐵塊就被燒得通紅,賴嶽榮將鐵塊放到馬墩(另一種有尖角的則是角墩)上鍛打起來,先打出菜刀柄的雛形,然後又回爐加熱,再鍛打,在打菜刀的過程中,他先後使用了跳板榔頭和空氣錘,中間,在鐵塊還未完全鍛打延展開時,將鐵塊裁為兩截,等到最後用空氣錘鍛打時,菜刀的形狀基本上出來了,只是還不夠平整,還需要再加工。

在賴嶽榮打的菜刀中,有一種造型特別一點的,刀背有駝峰單峰一樣的一塊,這種菜刀,因此叫「岙環庎刀」,在岙環地方特別流行,用起來也特別順手,所以,菜刀的生意還不錯。

相關焦點

  •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四川瀘州非遺傳承人守護技藝:「油紙」情深代代相傳 2020-06-12 17:33: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痛惜,繼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馮炳棠之後,佛山再失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
  • 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標題: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獲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華龍網5月16日14時30分訊 (通訊員 郭和其 胡永琴)近日,文化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綦江永城吹打班主劉道榮入圍,這是綦江區首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據了解,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共1113人,僅劉道榮等20人入圍。
  • 洛陽市第三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示 共69人入選
    記者昨日從洛陽市文廣新局獲悉,我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即日起公示,共有69人入選。  河圖洛書傳說、洛陽宮燈、洛陽海神樂、大裡王獅舞……此次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所在的項目,涵蓋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及民俗等10個大類。
  • 北京「兔兒爺」代表性傳承人——雙彥的泥彩塑之路
    過去的老北京街頭到處都能看見北京泥人的影子,它基本上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大小廟會上,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蟠桃宮、花市大街一帶,大部分老北京手藝人都在這一地區銷售自己的產品。手藝高超的就在老北京的東安市場開店。泥彩塑在那個年代很受歡迎。  現在很多北京人對泥彩塑都不怎麼了解,但有一個人為了傳承發揚這門藝術,堅持了幾十年的時光。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和黎婉珍一起在現場展示表演非遺項目的有100多位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的女兒也和母親一樣用嫻熟的手法扎制獅頭。廣東人素愛舞獅,作為在嶺南享有盛譽的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欣慰地看到女兒已經能掌握必要的技藝。黎婉珍介紹,因廣東舞獅習俗深入民間,找她製作獅頭的舞獅隊頗多,一個成品獅頭製作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市場上可以賣到2000多元。
  • 東莞中堂鎮馮沛朝憑龍舟製作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今天下午,記者由東莞市中堂鎮了解到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於日前公布,東莞市共有5人入選,其中東莞市中堂鎮的馮沛朝憑藉龍舟製作技藝入選。 從小耳濡目染,跟著父親製作龍舟 據介紹,東莞市中堂鎮的「龍舟製作技藝」,於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惠東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惠東吉隆元宵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讓濃濃鄉愁永續  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樂樂 餘嘉敏)一條草龍、一條布龍,伴隨著「噼裡啪啦」煙花爆竹的轟鳴聲,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東縣吉隆埔仔村的數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學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一年中最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舞龍。
  • 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19年12月18日,國家級非遺佛山獅頭代表性傳承人黎偉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其一生的獅頭扎作上畫上句號。大師故去,並未中斷佛山獅扎的傳承。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們正秉承著大師的精神,讓獅扎煥發出新的活力。  孜孜不倦 一生堅守「黎家獅」 每逢節慶,佛山街頭少不了的慶祝活動便是醒獅表演。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作為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郭洪利將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風箏工藝相融合,將傳統風箏技藝與現代表現相嫁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風箏文化之路。堅守,傳承風箏文化的根脈郭洪利,男,濰坊市寒亭區人,生於1972年9月。
  • 工具櫃鈑金加工管料手工彎制的方法!
    工具櫃鈑金加工手工彎管是利用簡單的彎管裝置和對管坯進行彎曲加工。根據彎管時加熱與否,可分為冷彎和熱彎。一般對小直徑(管坯外徑≤25mm)管坯,由於彎曲力矩較小,常採用冷彎;而較大直徑的管坯,多採用熱彎。
  • 一堂別開生面的草編課 非遺傳承人走進中學課堂,傳習草編技藝 長春...
    本報訊 (記者朱怡)日前,在長春市第57中學,七年級的學生們放下課本與鋼筆,卻在蒲草與剪刀間忙碌著——45分鐘後,學生們完成了鳥巢的製作。這堂別開生面的「草編」課是市文廣新局主辦的迎接非遺日系列活動之一。  「做鳥巢都需要什麼材料?」「蒲草,剪刀、松針。」「誰能告訴我應該用什麼方法編鳥巢?」「用絞編法。」
  • 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開幕。臨近中秋佳節,周秉生創作的「傳統兔子王」和「蛋殼兔子王」吸引無數遊客駐足,一時成為大家爭相搶購的中秋賀禮。
  • 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千年「窯火」煥發傳統制陶技藝新生機
    李海生和他的陶藝品。紅網時刻1月14日訊(冷水灘站記者 唐夢 王庚娣)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二十多年來,秉持制陶人的初心和使命,潛心鑽研陶藝,開展公益教學,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陶藝,讓冷水灘本地傳統制陶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 談工具櫃鈑金加工銼刀的種類!
    隨著社會的進步,工具櫃已經成為車間倉庫不可或缺的工具,下面談一下工具櫃鈑金加工銼刀的種類。銼刀是用碳素工具鋼T12或T13製作,經熱處理後,硬度可達62—72HRC的一種手工切削工具。銼刀由錯身和銼柄兩部分組成,銼身包括銼刀面、銼刀邊、底齒和面齒。銼刀按用途不同可分為普通鉗工銼、異形銼和整形銼3種。
  • 東莞市非遺傳承人黃耀林熱心傳授「草龍舞」技藝
    ■黃耀林在荔枝樹下給小朋友們傳授扎草龍 橫瀝供圖適逢嶺南荔枝成熟時節,市非遺項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創新教學方式,帶領田饒步的小朋友們去到荔枝園,感受夏日摘荔枝的樂趣,學習扎草龍的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 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
    潯陽晚報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喻芳澤之女喻遠莉自8歲起,就隨其父親編扎草龍,經過近二十年的學習和實踐,如今已基本掌握了編扎草龍的一整套技藝,並且可獨自完成編扎整條草龍的工藝程序,可列為第四代傳人。老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他說:「我就是要打破傳兒不傳女的傳統封建思想,將這門手工技藝傳授給女兒,女兒是第四代傳承人,將來孫女會成為編織湖口草龍的第五代傳承人!」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邵陽:蔣良壽與他的藍印花布傳統技藝
    近日,終於見證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良壽和他在印花布老染坊的藍印花布傳統製作技藝演繹,見證了邵陽藍印花布這項距今已一千三百年歷史的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也見證了蔣良壽等邵陽藍印花布這項民間工藝傳承人譜寫藍色暢想曲,築夢藍印花布的默默追求與執著的精神。
  • 連雲港非遺傳承人李偉巧手刻「百豬圖」賀新年
    本報剛剛報導了連雲區民間剪紙非遺傳承人楊春英。今天,我們又將目光投向市非遺傳承人李偉和他的學生,他們用刻紙的形式,精心製作出喜氣洋洋、惟妙惟肖的「百豬圖」,開啟農曆新年的吉祥門。桌上有各式刻刀、剪刀和普通的紅紙。通常,只消半盞茶的工夫,它們就能在李偉的手裡變幻出各式各樣的圖案。   在李偉的指引下,記者在工作室一角看到了「百豬圖」並飽了眼福。只見100個造型各異的漢字「豬」和繪畫豬分布在兩尺見方的宣紙上,有的造型飄逸、有的憨態可掬。據李偉介紹,這幅「百豬圖」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構想、創作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