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劉尚君) 「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掛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開幕。臨近中秋佳節,周秉生創作的「傳統兔子王」和「蛋殼兔子王」吸引無數遊客駐足,一時成為大家爭相搶購的中秋賀禮。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 攝

  濟南兔子王,一個美麗的中秋傳說

  兔面人身、白面紅唇,憨態可掬的兔子王實惹人喜愛。周秉生介紹,兔子王的背後流傳著為人感動的中秋神話。

  濟南以泉城聞名,城內百泉爭湧,泉水甘甜清澈。

  傳說在早時,濟南地下的泉眼又髒又臭,流出的臭水經常惹得小孩生瘡病。月亮奶奶有藥專給富人治病,不給窮人治。見此情況,住在濟南城裡的少年任漢想接濟窮人,巧恰在八月十五月亮奶奶生日那天,跟隨老和尚祝壽趁機混進廣寒宮,盜得治病的藥餅。正想趕快溜走,不料宮外烏雲密布,只剩個碗口大的彩雲眼,自己怎麼也鑽不出去。

  眼瞧著壽宴散了,情急之下,在一旁的玉兔為了保護任漢,犧牲自己,將自己的皮剝掉給了他。任漢為了濟南的窮苦百姓,忍著悲痛接過兔皮披在身上,變成兔形,含著一大串藥餅,從雲眼鑽出來,恰巧落在濟南城的一條巷子裡。為了讓每家的病人都能得到醫治,任漢想辦法,把藥餅塞到七十二個泉眼裡去,這些泉水立刻變得清澈甜冽,成了濟南府的七十二名泉,一夜之間流遍了濟南城。第二天家家戶戶喝了泉水病人好了,做飯都是香噴噴的。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兔子王。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 攝

  「日久年深,人們就把兔子神叫成兔子王,把藥餅叫成月餅。兔子王也成為了濟南中秋拜月的吉祥物。」周秉生回憶,在濟南,舊時中秋節拜「兔子王」是傳統項目,中秋前一周,街上就滿是賣「兔子王」的。

  「周氏兔子王」儘管不是當時做的最有名最多的,但是卻是最終被傳承下來的。周氏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經16道工序加工完成,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有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現場創作兔子王。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 攝

  為了將濟南獨有的中秋文化融合到傳統兔子王的表現形式中,周秉生的父親、周氏兔子王第三代傳人周景福別具匠心,一雙巧手設法將長長的耳朵與頭部用彈簧相連,將兔子王的中空與繩線相連,手一拉繩,兔子王的雙臂就上下做出搗藥狀,耳朵自由擺動。

  由此,與北京 「兔爺」、天津「兔爺」相比,濟南的「周氏兔子王」以動聞名。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創新產品「蛋殼中秋兔子王」。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 攝

  蛋殼裡彩繪兔王,中秋文化代代傳

  2004年,周景福去世,周秉生作為周氏兔子王的第四代傳人,擔起了兔子王傳承的重任。

  周秉生是首次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為了將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兔子王推向全國,他不但精心製作了傳統兔子王,更歷時三個月時間特別創作了「蛋殼兔子王」。

  「很多年輕人對中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忘,我作為傳承人就要想盡辦法,把濟南的文化歷史講給年輕人聽。」如何讓年輕人更願意接受濟南兔子王,是周秉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偶然的機會,他突發奇想,琢磨出在蛋殼裡彩繪兔子王的創新方式。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正在向遊客介紹濟南兔子王。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 攝

  一枚鵝蛋,周秉生先在蛋底打個小眼把蛋清蛋黃漏出來,用小刀慢慢將空蛋殼一分為二,然後在蛋殼裡彩繪兔子王。要在帶有弧面的蛋殼裡作畫實數不易,既不能改變傳統兔子王的原型,又要畫出實物的立體感。為掌握好繪畫的方法,周秉生整整練了三個多月。這其中,他也不斷嘗試把兔子王捏成拇指大小,將實物放進蛋殼裡。

  博覽會期間,有不少年輕人被「蛋殼兔子王」所吸引,周秉生一邊向大家介紹濟南兔子王的特點,一邊反覆把老濟南的中秋文化講給大家聽。為了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近幾年,周秉生開始在校園開設興趣班,公益授課傳統兔子王的製作技藝。雖然濟南兔子王以周氏聞名,但他還是希望,老濟南人人都是兔子王的傳承者。

相關焦點

  • 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
  • 抖音非遺x泉城兔子王,「抖in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
    與眾多非遺習俗的現狀如出一轍,濟南兔子王,一個作為老一輩濟南人的中秋文化記憶,也開始走上了「非遺瀕危」名單,曾經盛行濟南的中秋拜兔子王的節日風俗,正逐漸被年輕一代所遺忘。在成都、西安網紅城市崛起的背景下,拯救濟南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成為泉城濟南迫在眉睫的事。而在短視頻流量爆火的2020年,抖音成為了激活非遺,挖掘城市文化符號最佳的選擇。
  • 非遺傳人堅守百年技藝 16道工序打造泉城「兔子王」
    郝學娟 攝中新網濟南5月15日電 (郝學娟)「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老舍在小說《四世同堂》中描寫的風行北京等地的「泥塑兔子」,在濟南被稱為「兔子王」。古時濟南人會在中秋佳節將「兔子王」擺上供桌,讓它以「兔神」身份接受祭拜。圖為在陽臺上晾曬的「兔子王」泥胚。
  • 【文化守望者】非遺傳承人講述濟南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齊魯網2月22日訊(記者 於鵬 龐桂祥)濟南東舍坊高蹺起源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
  • 尋找濟南文化符號——泉城兔子王
    兔子王,作為老濟南民間玩具,曾一度消失在濟南人的視野中,一個叫楊峰的濟南人,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將濟南特色與兔子王完美結合,也讓這門被人遺忘的技藝得以傳承下去。據了解,兔神泥塑盛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以北京、濟南為主,天津及山東膠東地區也有出現過。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
  • 重慶巴南擺「非遺」大戲迎中秋 18名「老外」學非遺做月餅
    「情滿月圓·舉國同慶——2019中秋•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活動現場其中,「重慶麵塑」「重慶剪紙」等頗受「老外」歡迎,搶著體驗非遺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自美國的Julian Virginia Coyne,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明朝蘭學習捏麵塑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非遺教學體驗區,讓市民、遊客、外國友人與非遺傳承人零距離接觸,一起學習木洞山歌
  • 受冷落的「兔子王」變身濟南傳統 文化符號
    過去,濟南還有崇拜兔神的特色傳統,每到八月十五,人們會在院裡擺上供桌,放上兔子王、月餅和水果進行祭月,祈求全家幸福安康。如今,崇拜兔神的民俗已經逐漸遠去,但兔子王以「非遺」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泉城濟南的傳統文化符號。
  • 抖音上非遺傳承人的剪紙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她不僅是非遺項目「東方盤紙」的唯一傳承人,製作出的盤紙作品,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  在嚴美娟的抖音帳號@東方盤紙(尋古)中,記錄著她製作出一件件東方盤紙藝術品的過程。東方盤紙是用傳統技藝「盤扣」的手法,將一根根紙條經過幾十道工序,細緻地卷、粘、捏、壓、折、搓......組合完成一幅幅精美的工藝品。視頻裡58歲的嚴阿姨戴著眼鏡,用細細的針仔細將一張張紙條捲成需要的形狀。
  • 東莞市非遺傳承人黃耀林熱心傳授「草龍舞」技藝
    ■黃耀林在荔枝樹下給小朋友們傳授扎草龍 橫瀝供圖適逢嶺南荔枝成熟時節,市非遺項目「草龍舞」傳承人黃耀林創新教學方式,帶領田饒步的小朋友們去到荔枝園,感受夏日摘荔枝的樂趣,學習扎草龍的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 非遺進社區|「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捏麵人體驗活動
    2020年7月22日,由步湧社區黨委、步湧社區工作站主辦,深圳市藝立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星星之火」傳統手工技藝興趣社之捏麵人體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如果我有仙女棒變大變小變漂亮還要變個都是漫畫、巧克力和玩具的家......
  • 展現非遺魅力,荔灣非遺傳承人齊集年會
    1月6日上午,2020年荔灣非遺年會在泮溪酒家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荔灣區文化館(非遺中心)主辦,荔灣區非遺協會承辦。年會邀請全區非遺傳承人、項目保護單位負責人及非遺協會成員近百位出席本次活動。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藝苑社區舉辦「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居民文化生活,近日南京市秦淮區鍾曉敏愛心工作室攜手莫愁湖街道藝苑社區,舉辦了「巧手捏麵人,指尖傳非遺」活動。  科普非遺文化: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  活動當天,主辦方邀請了非遺麵塑傳承人郭立洋,來給大家普及非遺麵塑傳統文化知識,並手把手教大家製作面人。
  • 捏泥人畫糖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秀絕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孫華斌在現場為模特「私人定製」了專屬泥人,栩栩如生。楊天正現場演示糖畫的製作工藝。楊天正精心為每一位小朋友送上了一份「甜蜜」的禮物。5月27日,在聖得西輕生活系列沙龍「只為遇見「泥」——聖得西親子家庭日」活動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泥人麵塑傳承人孫華斌和糖畫傳承人楊天正與家長們、小朋友們一同體驗民間傳統文化,重回記憶裡的溫暖舊時光。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
  • 小棕葉背後有大學問 50位中學生對話非遺傳承人
    1月9日下午,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的50名學生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課程。 紅網時刻1月10日訊(記者 王詩穎 通訊員 張祥)粽葉編、菊花石雕、湘繡……湖南豐富的非遺文化,能給中小學生帶來什麼?一枚細長的棕葉,會有怎樣神奇的千般變化?
  • 來聽「小毛猴」講講老濟南的故事......
    吃相各異的西瓜攤,人滿為患的露天電影,市井裡的老濟南……這些惟妙惟肖的場景,都是楊鳳巖用毛猴創作出來的。毛猴,看著像二三釐米高的「猴子」,它用辛夷(玉蘭花骨朵)做身子,蟬蛻(知了殼)做頭和四肢,經過前期定型,再粘貼後,構造出猴子各種體態、動作的一種藝術形式。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 通訊員 唐勇)近日,在臺灣舉辦的「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熱度不減。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
  • 拉麵細如髮絲、蛋殼上刻飛天,非遺節甘肅展館好吃又好玩
    還有嗩吶演奏《隴原情》、文縣土琵琶合奏《十二花》、兩當號子《山歌好唱難排頭》、甘州小調《割韭菜》、崆峒武術《崆峒奇兵》、飛天舞蹈……絲綢之路上的甘肅歷史文化源遠流長,500多平米的展廳裡,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目不暇給。
  • 用一根繩索懸浮空中,濟南魔術師復原老戲法「仙人索」
    也許很多人對魔術的認識停留在春晚上的一句「現在,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但其實在濟南大觀園的街巷深處,就有中國經典的傳統戲法之一大隱於市。北派韓家門第五代傳承人「我們北派魔術的祖師爺是韓炳謙,中國北派韓家門是歷史上第一個代表中國出國表演的門派,當時作為亞細亞藝術團的一部分風靡一時。我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傳承,到我已經第五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