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2021-01-08 齊魯壹點

文/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濟南自己的兔子王,也太漂亮了!胳膊還會動!」「這些兔子王形態各不相同,有什麼細微的區別?」「兔子拿根小棒在幹什麼?」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

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周秉生家祖子孫四代人與「兔子王」打了一百多年交道,傳承至今。他一直說,濟南兔子王不是一塊泥巴,它是非常有魅力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幾十年來做兔子王不只是掌握這門老手藝,而是花費了大量的心思來研究老濟南兔子王、研究老濟南的中秋節慶文化、拜月歷史風俗等,而且花大量的心思查找歷史資料,努力恢復老濟南兔子王的風採。

今年周秉生恢復了一件北京一家美術館館藏的老濟南兔子王,雖然這件作品與其他流傳下來的兔子王只有在細微之處有差別,周秉生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來研究它,弄清楚它臉譜上的花紋、身上用色為何不同,背後有何文化傳承等。

周秉生說,老濟南手藝人做兔子王,每一家都不一樣,風格各不相同,但主要造型、主要顏色等都差不多,每一件老濟南的兔子王都把民間失傳的那些美好的東西融合在了一起,一件兔子王本身就是濟南獨特地域文化的呈現,和其他地域的是不一樣的。

「我現在是儘可能找記載老濟南拜月歷史的文字圖片,恢復老濟南市場的一些泥玩具。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兔子王的失傳過程非常快,非常多的樣式都丟了,現在能恢復多少就做多少。因為我懂得了它的珍貴。」

周秉生在保持原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兔子王」中加入創新元素,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他製作出的兔、虎、馬等生肖造型,頗受市民喜愛,其中根據泉水節特色製作的「趵突泉兔子王」更是備受追捧。

「我和我父親那一代人做兔子王完全不一樣了。我父親沒文化,做兔子王更多是傳承了一門手藝,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到了我這一代,我做兔子王就開始關注更多的東西,不僅僅是學手藝,而是傳承濟南文化,讀歷史、查資料、給年輕人講課,就是要傳承兔子王身上的文化。而且我在傳承兔子王文化上,是積極主動地去鑽研,研究怎麼恢復古老的兔子王,怎麼讓年輕人喜歡兔子王。」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周秉生的兔子王展位非常受歡迎,每天都有參觀者到展位購買他手工製作的兔子王收藏。

周秉生說,非遺博覽會他就落下一屆沒來,其他多屆都參加展會。在展會上兔子王被很多人熟知、喜愛,讓他感到高興。「我的祖輩、父輩做兔子王就是賣兩個錢填補家用。多年前我喜歡這門手藝,學做兔子王也是擺地攤,現在不同了,經常參加大的展會,可以說是來到了一個大舞臺。這也得益於政府對民間工藝、傳統非遺的重視。」

在10月23日至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山東省15個非遺項目參展,其中濟南市有5項分別是:魯繡、多福硯、濟南皮影戲、賈家窪村傀儡戲、泥塑兔子王。在展覽會現場,不管是憨態可掬的兔子王,還是惹人哈哈大笑的皮影戲,或者是精緻秀美的魯繡都吸引參觀者駐足,近距離體驗泉城文化的魅力。這是濟南傳統非遺的集中展示,對泉城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觀展機會。

相關焦點

  • 尋找濟南文化符號——泉城兔子王
    兔子王,作為老濟南民間玩具,曾一度消失在濟南人的視野中,一個叫楊峰的濟南人,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將濟南特色與兔子王完美結合,也讓這門被人遺忘的技藝得以傳承下去。據了解,兔神泥塑盛行於中國北方地區,以北京、濟南為主,天津及山東膠東地區也有出現過。
  • 抖音非遺x泉城兔子王,「抖in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
    與眾多非遺習俗的現狀如出一轍,濟南兔子王,一個作為老一輩濟南人的中秋文化記憶,也開始走上了「非遺瀕危」名單,曾經盛行濟南的中秋拜兔子王的節日風俗,正逐漸被年輕一代所遺忘。在成都、西安網紅城市崛起的背景下,拯救濟南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成為泉城濟南迫在眉睫的事。而在短視頻流量爆火的2020年,抖音成為了激活非遺,挖掘城市文化符號最佳的選擇。
  • 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劉尚君) 「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掛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 受冷落的「兔子王」變身濟南傳統 文化符號
    過去,濟南還有崇拜兔神的特色傳統,每到八月十五,人們會在院裡擺上供桌,放上兔子王、月餅和水果進行祭月,祈求全家幸福安康。如今,崇拜兔神的民俗已經逐漸遠去,但兔子王以「非遺」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泉城濟南的傳統文化符號。
  • 兔神將藥撒進72泉的傳說你知道嗎 老濟南文化符號兔子王「重生」記
    楊峰在製作兔子王。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趙卓琪每逢中秋夜,家家戶戶會圍坐團聚,共賞明月。但是你可知道,咱們老濟南人在中秋佳節這天會請兔神嗎?相傳古時有一年八月中秋前後,濟南鬧起瘟疫,人們無藥可醫,月宮的兔神知曉此事後便帶著仙藥下凡,將藥放在了濟南的72泉裡,喝過泉水的人們很快便痊癒了。
  • 老濟南的搖籃曲
    這就是濟南人經常說的「百事孝為先」的道理。寫到這裡,老年朋友們看到之後會產生一種懷舊的親切感,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對於重溫那耳熟能詳的老濟南的搖籃曲和童謠,今天的年輕朋友們則會感到陌生、新鮮。我在這裡希望年輕的媽媽們不妨學一學老濟南的搖籃曲,在哄著小寶貝兒入睡的時候,輕輕地吟詠幾遍搖籃曲,你會在鄉音親情之中感到無比的幸福。
  • 夢回老濟南——「一大馬路上的濟南第一」
    經一路,老濟南人更習慣叫一大馬路,濟南開埠後,成為出西關走北店子過黃河去東昌府的重要商道。後來又改為經一路、經二路…… 一條充滿傳奇的馬路   經一路是濟南市第一條大馬路,百年來從東往西誕生了許多濟南第一,甚至山東第一,老濟南說起來如數家珍:   經一緯一路東口,是十王殿舊址,這裡有座正衝館驛街的歐式古樓,1908年建成,最早是津浦鐵路北段總局濟南辦事處,名喚津浦鐵路賓館。
  • 來聽「小毛猴」講講老濟南的故事......
    吃相各異的西瓜攤,人滿為患的露天電影,市井裡的老濟南……這些惟妙惟肖的場景,都是楊鳳巖用毛猴創作出來的。毛猴,看著像二三釐米高的「猴子」,它用辛夷(玉蘭花骨朵)做身子,蟬蛻(知了殼)做頭和四肢,經過前期定型,再粘貼後,構造出猴子各種體態、動作的一種藝術形式。
  • 濟南話音調有規律 老濟南教您速學濟南話
    從8月21日開始,持續了一周多的濟南話「好鄉音」報名「海選」環節將結束。採訪中,不少在省城生活的外地人都表示,在濟南不會說濟南話也挺遺憾。對此,記者向老濟南人詳加請教,為您提供濟南話入門三絕招。學會這三招,雖然不能速成濟南話,但運用熟練了,保您說話帶上濟南味兒。
  • 新時代黃河故事怎麼講?濟南擘畫新藍圖
    在綿延180餘公裡的濟南段,黃河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何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保護傳承弘揚好黃河文化?近日,《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制定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公布,為濟南講好「黃河故事」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 濟南最地道的老街,你去過嗎?這裡市井中的舊時光是老濟南的樣子
    街上的垂柳沿著風的軌跡舞動,這樣的場景在濟南難尋的第二處。曲水亭街不算小眾,許多來濟的遊人也都會來此逛上一逛,即使遊人交織,不知怎得,這裡總是繁華之中透露著一種靜謐和閒適的感覺。想著,可能是這裡將老濟南的味道已經積澱的足夠深厚,才會連著絲絲縷縷的空氣都是一種恬靜。
  • 「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歐亞國家新聞官員與記者山東行」 感受...
    為促進中國與歐亞國家新聞領域交流與合作,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傳播山東聲音,6月30日,中國外文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舉辦的「向世界講好山東故事——歐亞國家新聞官員與記者山東行」集中採訪活動拉開帷幕。
  • 百花洲裡聽老濟南故事,小志願者分享遊覽感想
    5月2日,齊魯志願者老濟南志願講解團的小志願者來到濟南歷下區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一起尋訪百花洲裡的老濟南記憶。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小志願者們重新遊覽了百花洲,「以前跟家裡人來過百花洲幾次,但這些故事還是第一次聽到,感覺以前逛了一個假的百花洲。」小志願者們紛紛表示。
  • 抖音濟南吶濟南吶你在哪兒呢是什麼歌 濟南濟南歌詞完整版
    抖音濟南吶濟南吶你在哪兒呢是什麼歌?其實這首歌歌名叫《濟南濟南》,是歌手陳小熊演唱的,該曲在抖音上很火,翻唱的人很多,下面來看一下。濟南吶濟南吶你在哪兒呢什麼歌  歌名:濟南濟南  歌手:陳小熊  一首《濟南濟南》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濟南。
  • 濟南廚師「半路出家」玩陶塑 首創「孔門七十二賢」
    從酒店廚師改行「從藝」的濟南陶塑非遺傳承人王令濤在工作室製作陶塑。 仇玉娟 攝中新網濟南10月16日電 (仇玉娟)造型百變的茶具、花瓶,生動傳神的名人形象……從酒店廚師改行「從藝」的濟南陶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令濤,用靈巧的雙手和別出心裁的設計,創作出了不同類別和題材的手工陶塑作品。不僅如此,「半路出家」的他還在中國首創「孔門七十二賢」陶塑。
  • 久違的濟南「燒烤味」回來了
    濟南人心底那種對燒烤的渴望,因此被慢慢喚醒,久違的快樂就這樣回來了。23日晚,北園大街附近的一家燒烤店內,食客隔桌而坐,喝酒吃串。表情一:抓狂 沒有擼串的日子濟南燒烤好吃,外地人都知道。濟南人究竟多愛吃燒烤,就沒幾個人比老邵心裡更清楚了。老邵名字叫邵化銘,在濟南幹了32年燒烤,從「小邵」被人喊成了「老邵」。
  • 【文化守望者】非遺傳承人講述濟南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齊魯網2月22日訊(記者 於鵬 龐桂祥)濟南東舍坊高蹺起源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記者從濟南槐蔭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類有布藝果蔬製作技藝、玉石微雕、老濟南鋦瓷技藝、顧一刀修腳技藝、魁盛居傳統魯菜製作技藝、魯繡製作、弘璽窯·紅土陶燒制技藝。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
  • 用一根繩索懸浮空中,濟南魔術師復原老戲法「仙人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實習生 邵天一僅憑一根繩索懸浮空中,這一看似從小說中走出的場景,其實是濟南魔術師王森的得意作品之一——仙人索,這一近乎失傳的技藝被王森還原了出來,並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在網上獲得了兩百萬左右的點擊量。
  • 老照片:1980年代拆除前的濟南老火車站,曾是全亞洲最美的火車站
    濟南老火車站,始建於1908年,是由德國建築大師赫爾曼·費舍爾設計的。與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濟南老火車站是一座典型的德國哥德式建築,建築風格協調、勻實、篤實、穩重,外觀上美輪美奐,曾被譽為是亞洲最大、最美的火車站。下面的一組照片是30多年前的1980年代,濟南老火車站違背拆除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