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望者】非遺傳承人講述濟南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2021-01-10 齊魯網

   齊魯網2月22日訊(記者 於鵬 龐桂祥)濟南東舍坊高蹺起源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說起東舍坊高蹺,老濟南人無不拍手叫絕,無論是高超的技藝還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濟南眾多高蹺隊中首屈一指。今年74歲的董文臣是東舍坊高蹺藝術團的會長,也是東舍坊高蹺的傳承人。在元宵節來臨之際,董文臣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高蹺表演時刻伴隨危險,稍有不注意就會受傷,但這些絲毫沒有影響高蹺隊員的熱情。東舍坊最出彩的就是「疊羅漢」,兩個人抬著一根扁擔,扁擔上站立2人,最上面是一個人倒立,再伴著鏗鏘的鼓點,每次圍觀的群眾都能把路堵了。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高蹺無非是踩在長木腿上走路,但東舍坊高蹺遠非如此。從創立時開始,東舍坊高蹺就同武術、戲劇有著說不清的關係。

  董文臣說,以前選拔高蹺苗子都是選擇一些有武術根底的人。「和別家不同,東舍坊高蹺一出門『踩街』就起碼是30多人,陣容龐大,節目也多,很多故事取自《水滸》、《西遊記》、《白蛇傳》等傳統曲藝節目」。

  東舍坊高蹺的興盛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城市的發展,處在城市中心區域的東舍坊片區面臨拆遷,以前的演員都各奔東西。湊不齊演員的東舍坊高蹺隊,鮮有演出,慢慢就在濟南街頭消失了。

  2013年,沉寂了20多年後東舍坊高蹺會的重新成立,讓不少市民激動了一把,社區專門為東舍坊高蹺成了裡藝術團,設立了專門的道具倉庫和辦公室,目的就是讓這門民間藝術發揚傳承,歡樂市民。

  直到去年東舍坊片區完成回遷,在董文臣、王立國、李傳運等幾位老人的努力下,東舍坊高蹺會才得以恢復。面對缺乏服裝、道具、資金的問題董文臣等人就自己墊錢,定製了60副高蹺,30多套服裝。隨後,歷山路社區又為他們提供了兩間辦公室,以便於他們存放演出的服裝和道具。

  董文臣認為,東舍坊高蹺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還得益於良好的傳承和薰陶,孩子從小就掌握踩高蹺的動作要領,翻滾跌打樣樣精通。東舍坊高蹺隊的鼓點與其他高蹺隊不同,節奏更快,氣勢更大。高蹺隊一出發,淳樸敦厚的高蹺鼓點聲就響起來,散發出一種古老而特有的鄉土文化氣息。大年節慶裡,古老傳奇薈萃的人物形象成為鬧市區裡獨特的風景線。

  據了解,高蹺會已申請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了這座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之一。傳承人董文臣覺得,把老祖宗的傳統傳承下去,這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子孫後代。

[責任編輯:楊凡、韓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遼寧日報 2020年03月25日 10:21
  • 濟南有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 成員最大的76歲了
      高蹺作為一種民間街頭表演藝術在北方深受歡迎。在濟南的東舍坊,有一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伍,全由社區居民愛好者組成。從清晚期的高蹺會到如今的高蹺藝術團,東舍坊高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受濟南人推崇的節慶演出節目。
  • 「海豚文創」亮相上海書展 講述非遺背後的故事[組圖]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劉大為致辭  伍文韜攝影中國網訊 2020年8月13日,由海豚出版社主辦的「千年之脈傳薪火  方寸之間見繁華——『海豚文創』背後的非遺故事」分享活動在上海書展期間舉行。宣扇國家非遺傳承人羅亞蘭和瑞昌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田先敏現場分享了非遺背後的文化故事。劉大為表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沉澱了千百年歲月,飽含著智慧、情感與精神追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是中國外文局的核心使命。作為外文局旗下的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在長期的對外出版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優質內容。
  • 非遺傳承人蛋殼裡捏「兔王」 細說老濟南的中秋文化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劉尚君) 「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掛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說道。
  • 抖音非遺x泉城兔子王,「抖in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
    與眾多非遺習俗的現狀如出一轍,濟南兔子王,一個作為老一輩濟南人的中秋文化記憶,也開始走上了「非遺瀕危」名單,曾經盛行濟南的中秋拜兔子王的節日風俗,正逐漸被年輕一代所遺忘。在成都、西安網紅城市崛起的背景下,拯救濟南兔子王,激活濟南城市文化符號,成為泉城濟南迫在眉睫的事。而在短視頻流量爆火的2020年,抖音成為了激活非遺,挖掘城市文化符號最佳的選擇。
  • 非遺傳承人鄭小良烙繪抗戰故事
    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通過烙畫作品向社區孩子們講述抗戰故事。2020年9月3日,在合肥市瑤海區明光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承人鄭小良採用「烙畫」的技藝手法在葫蘆和木板上創作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系列作品。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本報訊(記者劉鋆鋆)日前,東麗區文化館舉辦的「傳承·弘揚·創新·勃發」長祥高蹺展在東麗博物館開幕,展示非遺項目,傳承傳統文化。  高蹺、寶輦、花會作為軍糧城民眾祈盼平安的民俗盛世,由明代永樂年間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繼承、創新,逐漸成為了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老濟南兔子王不斷被恢復,非博會濟南非遺講老濟南故事
    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一群參觀者圍著非遺傳承人、老濟南周氏兔子王的製作者周秉生製作的精美兔子王問東問西,看得痴迷……而周秉生講起泉城兔子王的文化傳承也滔滔不絕。濟南泥塑兔子王是名副其實的好看、漂亮、有文化底蘊。這些「兔子王」白面紅唇、兔面人身,長長的耳朵與頭部之間用彈簧相連,有的身著紅袍、背插紅旗,有的手持藥杵穩坐虎騎之上,造型別致。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與糧食打交道最多的,除了農人,還有常年從事美食名吃加工製作的非遺傳承人。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
  • 漢中:讓少年站上2餘米的高蹺,當好社火傳承人
    1月9日至16日,陝西漢中市南鄭區文化館會同協稅鎮文化分館,在民間社火藝術之鄉——協稅古鎮舉辦了社火高蹺傳承人培訓班,對招收的20名13歲左右的初中生進行了免費培訓,如今這批孩子初步掌握了在街頭獨立進行表演的技能。協稅社火是流傳在陝南民間的傳統民俗表演活動之一。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 通訊員 唐勇)近日,在臺灣舉辦的「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熱度不減。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
  • 惠東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惠東吉隆元宵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讓濃濃鄉愁永續  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樂樂 餘嘉敏)一條草龍、一條布龍,伴隨著「噼裡啪啦」煙花爆竹的轟鳴聲,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東縣吉隆埔仔村的數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學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一年中最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舞龍。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文化大秀」輪番登場,讓人如痴如醉;非遺傳承人亮相中山公園,面對面傳授技藝;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正式上線,走街串巷講述文物背後故事;非遺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創意市集裡人頭攢動……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海上文創:讓」非遺文化「擁有少年臉,年輕人也流連忘返
    今天下午,「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來到「海上文創」七寶非遺手作文創集市。糖畫、糖葫蘆、麵塑、剪紙、龍鳳字5個非遺文化點位上,手工藝人靈巧的雙手快速翻飛,市民遊客都好奇地聚攏過來,邊看邊吃邊學習,糖葫蘆的點位前還排起了長隊,熱鬧極了。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高蹺現身濟南街頭,驚豔了市民,綻放了他們
    齊魯網濟南3月2日訊最近幾年,正月裡很少能見到專業的高蹺隊表演了,在 鑼鼓聲聲中,濟南西關海峰高蹺隊的隊員們給市民帶來了自己的絕活。高蹺在城市馬路上演,觀眾叫好隊員們表演的認真投入,觀眾們看的是如痴如醉。在展現出高難度動作時,總是能收穫一片叫好聲。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來自天津的非遺文化
    來自天津的非遺文化 非遺的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 小棕葉背後有大學問 50位中學生對話非遺傳承人
    1月9日下午,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的50名學生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課程。 紅網時刻1月10日訊(記者 王詩穎 通訊員 張祥)粽葉編、菊花石雕、湘繡……湖南豐富的非遺文化,能給中小學生帶來什麼?一枚細長的棕葉,會有怎樣神奇的千般變化?
  • 抖音上非遺傳承人的剪紙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她不僅是非遺項目「東方盤紙」的唯一傳承人,製作出的盤紙作品,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  在嚴美娟的抖音帳號@東方盤紙(尋古)中,記錄著她製作出一件件東方盤紙藝術品的過程。東方盤紙是用傳統技藝「盤扣」的手法,將一根根紙條經過幾十道工序,細緻地卷、粘、捏、壓、折、搓......組合完成一幅幅精美的工藝品。視頻裡58歲的嚴阿姨戴著眼鏡,用細細的針仔細將一張張紙條捲成需要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