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張掖「耍社火」 高蹺、舞龍、舞獅、秧歌迎春節
甘肅張掖「耍社火」迎春節。(照片取自中新網)華夏經緯網1月14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新春佳節臨近,年味兒濃濃。連日來,由甘肅張掖農民組成的社火隊踩高蹺、舞龍舞獅、扭秧歌、蕩花船輪番排練上演,以「耍社火」的形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甘肅張掖「耍社火」迎春節。
-
舞龍舞獅踩高蹺 拜城縣各族群眾社火表演迎新年
據負責社火表演排練的李界成介紹,今年,該縣有140餘名當地群眾參與社火表演,表演項目有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騎毛驢等。 當日在拜城縣大宛其農場文體活動中心,縣城居民雷保衛正忙著給居民化妝,他從12歲開始就在河南濮陽縣劇團學習唱戲,1988年,來到了拜城縣,成了社火表演隊的「化妝師」。
-
鑼鼓嗩吶社火鬧新春 民俗文化添彩中國年
「鑼鼓敲起來 張燈又結彩」「開心的鑼鼓敲出年年的喜慶」……作為中國年的標配之一,鑼鼓傢伙一響,喜慶歡樂登場。今年的中國年,大明宮將迎來全國各地的著名鑼鼓流派,為遊客送上一場振奮人心的鬥鼓大賽。1月25日至2月8日(正月初一到十五),「中國年·看西安」2020全國鑼鼓、嗩吶、社火展演大賽將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舉行。來自全國的14支著名鑼鼓社火隊,將為市民和遊客帶來精彩紛呈的演出。鑼鼓 東西南北中 匯聚到西安鼓子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省濟南市的濟陽鼓子秧歌,將在大年初一閃亮登場。
-
社火,記憶裡的年味
人們隨著鑼鼓聲循聲而去,大人孩子圍著鑼鼓聲感受著越來越近的年味,也加入其中進行正月期間社火的排練。圖片來自網絡鄰居的大伯一般都是每年社火團的負責人,在他的安排下社火團裡有長長的舞龍隊,有帶著竹子編的大大金獅頭的舞獅子隊,有一群大媽大姐們組成的秧歌隊,還有各式的彩燈隊。
-
漢中:讓少年站上2餘米的高蹺,當好社火傳承人
1月9日至16日,陝西漢中市南鄭區文化館會同協稅鎮文化分館,在民間社火藝術之鄉——協稅古鎮舉辦了社火高蹺傳承人培訓班,對招收的20名13歲左右的初中生進行了免費培訓,如今這批孩子初步掌握了在街頭獨立進行表演的技能。協稅社火是流傳在陝南民間的傳統民俗表演活動之一。
-
三支「國家級」高蹺隊獻藝慶豐收
三支「國家級」高蹺隊獻藝慶豐收 作者: 2019-11-08 07:06 來源:遼寧日報
-
是誰發明了「踩高蹺」呢?原來跟一個古代貪官有關
踩高蹺是古代民間一種技藝表演活動,在元宵節那天,人們會踩高蹺來慶祝,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那麼,是誰發明了高蹺呢?相傳在古代,陝西雨金城的人和東關、西關的人都很要好,他們每年都會聯合起來辦社火。社火是中國民間為慶祝春節而舉辦的慶典狂歡活動,有各種各樣的娛樂項目,如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西關人喜歡辦馬上戲,東關人愛辦桌芯子,雨金城的人就給他們敲鑼打鼓。所以每到過年的時候,雨金城總是特別熱鬧。有一年年關,城裡城外都按照慣例辦好了社火,準備大年初一好好熱鬧一番。誰知城裡回來一個在外地做官的人,他得知城裡城外聯合辦社火的消息後,心生一計。
-
臨渭區民間社火
關中東部渭南市臨渭區民間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久負盛名。名目繁多,內容豐富,頗受群眾喜聞樂見。民間社火源於秦漢百戲,發展於盛唐,行於宋,到明清時期有了更大規模。以前,民間社火多是在廟會祭祀表演。每逢節日過年或大的慶典,農民們自發地或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在城鄉搞起社火表演,一是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二是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帶動了文化旅遊業的進程;四是吸引了外地投資者地興趣和信心、現介紹渭南一些民間社火的簡況,以滿足讀者。臨渭區田市的芯子,其特點:高懸、乾淨、奇巧,引人入勝。不僅結構奇特,層次分明,而且扮相俊美,韻味饒人。
-
甘肅非遺——11.高蹺(苦水高高蹺)
文/康橋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亦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舞蹈時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男女對舞,邊舞邊唱。高蹺也可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
【文化守望者】非遺傳承人講述濟南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說起東舍坊高蹺,老濟南人無不拍手叫絕,無論是高超的技藝還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濟南眾多高蹺隊中首屈一指。今年74歲的董文臣是東舍坊高蹺藝術團的會長,也是東舍坊高蹺的傳承人。在元宵節來臨之際,董文臣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
天天非遺丨趣味十足的武山高蹺
在天水武山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每年正月裡的秧歌、社火表演,都是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重頭戲。正月初三一過,男女老少便湊到一起,身著彩服,手執彩燈,載歌載舞,慶佳節,鬧新春,來表達一年來人們收穫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武山縣灘歌鎮一帶的社火(也稱馬社火)熱鬧非凡。
-
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1/6) "← →"翻頁
-
濟南有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 成員最大的76歲了
高蹺作為一種民間街頭表演藝術在北方深受歡迎。在濟南的東舍坊,有一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伍,全由社區居民愛好者組成。從清晚期的高蹺會到如今的高蹺藝術團,東舍坊高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受濟南人推崇的節慶演出節目。
-
濰坊高密「90後」高蹺隊惹火鄉間 村民齊點讚
資料圖 齊魯網2月26日訊(高密臺 周立新 牟乃宗)踩高蹺在濰坊高密市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延傳至今,依然活躍。鄉村裡都能找到踩高蹺的高手,他們練就了一腳真功夫,只要一綁上高蹺就能疾步行走。為讓這項民間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他們培養了一支「90後」高蹺隊,這不春節期間小青年們惹火鄉間和城裡,豐富著百姓們的文化生活。 春節前後,高密市井溝鎮前院頭村的一支「90後」高蹺隊在鄉村的表演很是熱鬧紅火,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
民間藝術——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亦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舞蹈時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男女對舞,邊舞邊唱。高蹺也可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
豐臺有棵老楸樹 過去的貴族樹現在是高蹺隊「吉祥物」
當知道記者是專程來採訪有關楸樹歷史的時候,老奶奶挺開心,說自打她嫁到米糧屯,就有那棵大樹了,具體是哪年種的,那就說不清了。此前,記者從中國林業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楸樹栽培》中查到,「楸樹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用材樹種和觀賞樹種,自古就有『木王』之稱。」宋《埤雅》載:「今呼牡丹謂之花王,楸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楸。」
-
雁塔區:不忘鄉風民俗 鑼鼓社火「鬧」起來
西安市雁塔區歷史悠久,鑼鼓、社火等民俗文化豐富多樣,是雁塔人民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鑼鼓是一種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的樂器。在戲曲中,鑼鼓的伴奏配合能起到增強戲曲演唱、表演節奏感和動作準確性的作用,更能烘託和渲染舞臺氣氛,因此,鑼鼓是漢族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樂器。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陝西各地的社火尤以西安為最,而雁塔區的社火表演也頗具影響力。
-
四個春天:真實又會講故事的紀錄片
一部能讓人記住的紀錄片,除了真實以外,還要有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或者說,本身要把一部紀錄片故事化,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在很長時間以來,包括現在,一些影像創作者總是站在藝術角度去分享視界,而並不會太刻意考慮觀眾——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對的。
-
長利高蹺
在新袁莊村,每到正月裡鬧花燈或者村裡面有重大活動的時候,總能看到長利高蹺的表演。新袁長利高蹺獨具特色,距今已有百年歷史,2009年被天津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約在一百年前,新袁莊村向天津南郊葛沽地區的鄧岑子高蹺隊學習高蹺技術,在所學基礎上進行改良,創立長利高蹺。
-
BBC紀錄片《中華故事》:關注中國,「不需要理由」
伍德2007年拍攝的系列紀錄片《印度故事》反響不錯。他告訴新華社記者,這之後,BBC負責人找到自己,建議他拍一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是觀眾需要這麼一部紀錄片,我們不需要說服別人相信這一點。」 動手拍攝之前,伍德寫了一篇長達50頁的大綱,論述怎麼拍攝這部紀錄片。他和製作人麗貝卡·多布斯跑到美國,把方案拿給美國合作方看,對方看了也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