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密「90後」高蹺隊惹火鄉間 村民齊點讚

2021-01-10 齊魯網

資料圖

  齊魯網2月26日訊(高密臺 周立新 牟乃宗)踩高蹺在濰坊高密市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延傳至今,依然活躍。鄉村裡都能找到踩高蹺的高手,他們練就了一腳真功夫,只要一綁上高蹺就能疾步行走。為讓這項民間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他們培養了一支「90後」高蹺隊,這不春節期間小青年們惹火鄉間和城裡,豐富著百姓們的文化生活。

  春節前後,高密市井溝鎮前院頭村的一支「90後」高蹺隊在鄉村的表演很是熱鬧紅火,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一個個盛妝的青年男女,腳踩著1米多高的木蹺,手執彩綢、花傘,或兩人對舞,或集體起舞,引得觀者翹首仰望。

  井溝鎮前院頭村黨支部書記王佩勇介紹,一直沒間斷,年年搞著,一般到了農閒季節,小年左右就開始,到了正月裡拜年,演到正月十五以後。

  高蹺隊扮演的人物多是神話人物、戲曲人物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一般表演隊伍裡,都會有伴有跑旱船,騎毛驢的,表演者要很滑稽,能作出不同於旁人的表演者姿態,從而取得轟動人群的效應。其他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背媳婦等各種根據故事內容表演的情節,更是要多姿多態,花樣翻新。

  高密市井溝鎮前院頭村高蹺隊隊員王藝博介紹,寒假比較閒,所以出來鍛鍊一下。然后豐富農村生活,鄉親們都比較喜歡。

  王豔香介紹,多數都是「90後」的高中生,他們都是利用放假時間,出來娛樂,豐富了前院頭村老少爺們的文化生活。

  高密市井溝鎮前院頭村擁有豐厚的民間藝術文化,但踩高蹺在前院頭村失傳已久,為了挖掘本地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學生民間藝術教育,該村於2013年組建了這支學生高蹺隊,但這項民間藝術項目極具挑戰性,列隊行進、踢腿、快走、扭擺等動作都是真功夫,加上訓練時間長,學生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為使傳統文化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各項事業發展, 鎮村因勢利導及時把這支「90後」高蹺隊打造成對農民進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載體,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他們開展活動和參加文藝匯演、競賽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科技文化知識,傳播致富信息,弘揚真善美, 讚揚農村致富帶頭人,讓民間文藝綻放光彩的同時也發揮了新的職能和作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

,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濰坊高密:實拍生薑罕見開花 花蕾外形如松果(圖)
    實拍高密生薑罕見開花實拍高密生薑罕見開花實拍高密生薑罕見開花    濰坊齊魯網9月25日訊(高密臺  李軍 牟乃宗)人們常用 「鐵樹開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見或非常難以實現,而生薑開花恐怕比鐵樹開花更為罕見,這幾天,在高密就有一片大姜開花了
  • 三支「國家級」高蹺隊獻藝慶豐收
    三支「國家級」高蹺隊獻藝慶豐收 作者: 2019-11-08 07:06  來源:遼寧日報
  • 濟南有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 成員最大的76歲了
    不少高蹺動作  具有一定難度   每天晚上7點,張延超都會在東舍坊小區的活動室裡施展一番功夫,加入東舍坊高蹺藝術團兩年的時間雷打不動。倒立、拿大頂、劈叉,這些高蹺基本動作如今對他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了。「我在表演時主要負責三個角色,媒婆、公子、傻小子,其中媒婆綁的是高蹺腿,長度在1米以上,這種高度沒有地上的動作,有的話就綁四五十釐米長的蹺腿。」他說。
  • 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1/6) "← →"翻頁
  • 【文化守望者】非遺傳承人講述濟南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說起東舍坊高蹺,老濟南人無不拍手叫絕,無論是高超的技藝還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濟南眾多高蹺隊中首屈一指。今年74歲的董文臣是東舍坊高蹺藝術團的會長,也是東舍坊高蹺的傳承人。在元宵節來臨之際,董文臣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 豐臺有棵老楸樹 過去的貴族樹現在是高蹺隊「吉祥物」
    這棵樹和米糧屯的村民們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淵源?米糧屯的楸樹。受訪者供圖深藏村中 楸樹種植歷史悠久跟著導航,語音報出「目的地就在您右手邊」的時候,周圍全是平房住戶,連棵「高大魁梧」的樹也沒看到。為了找村民打聽,記者沿著小路,拐進一條胡同,在一戶院落的門口,一位二十出頭的小夥子正和一位中年婦女往三輪車上搬東西,一旁,有位老奶奶手扶拐杖坐在樹蔭下休息。
  • 高蹺現身濟南街頭,驚豔了市民,綻放了他們
    齊魯網濟南3月2日訊最近幾年,正月裡很少能見到專業的高蹺隊表演了,在 鑼鼓聲聲中,濟南西關海峰高蹺隊的隊員們給市民帶來了自己的絕活。高蹺在城市馬路上演,觀眾叫好隊員們表演的認真投入,觀眾們看的是如痴如醉。在展現出高難度動作時,總是能收穫一片叫好聲。
  • 果實盆景兩不誤 高密柏城鎮村民巧種蜜桔
    齊魯網濰坊1月16日訊(高密臺 譚美芹)「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遼寧日報 2020年03月25日 10:21
  • 是誰發明了「踩高蹺」呢?原來跟一個古代貪官有關
    踩高蹺是古代民間一種技藝表演活動,在元宵節那天,人們會踩高蹺來慶祝,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那麼,是誰發明了高蹺呢?相傳在古代,陝西雨金城的人和東關、西關的人都很要好,他們每年都會聯合起來辦社火。誰知城裡回來一個在外地做官的人,他得知城裡城外聯合辦社火的消息後,心生一計。因為辦社火時,城裡人要出城,城外人要進城,都必須經過四大城門。恰好這四大城門外護城河上的板橋是這個人在本地做官時修的。所以他發出命令:凡是過橋的社火隊和村民,每個人必須付三錢銀子,否則不許過河。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就命人吊起了東西南北四個大門的板橋,並關上南北兩處城門。
  • 濁水變清流,群眾齊點讚!《浙江日報》點讚東陽堅持問題導向推進...
    濁水變清流,群眾齊點讚!《浙江日報》點讚東陽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 2019-11-28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快地鐵8號線西延高密」?青島西拓新格局浮現!
    就在8號線通車後不久,與膠州相連的高密方面傳來消息,「《加快推進高密臨港經濟區建設行動方案》已批覆,青島地鐵8號線西延高密等重大基礎加快實施」。值得一提的是,早在8號線規劃建設期間,高密市政府官方就曾提出,要「積極爭取青島地鐵8號線向高密延伸」。從「積極爭取」到「加快實施」,表述方式的變化似乎意味著青島地鐵8號線西延高密將從設想變為現實。
  • 民間藝術——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亦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舞蹈時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男女對舞,邊舞邊唱。高蹺也可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 男子鄉間小路偶遇一隻「泥巴豬」,竟意外收穫5萬點讚
    在巴西一個特別熱的下午,一個人開車駛過一條鄉間小路,他注意到一隻小犰狳站在馬路中間。那個男人,克萊德森·馬蒂亞斯·德·奧利維拉(Cledson Matias de Oliveira),以為小傢伙在啃他的輪胎。他不假思索地拉起汽車,以確定這隻小小的鎧甲動物是否需要幫助。
  • 濰坊城區這條東西主幹道將建「快速路」!網友:濰坊交通2.0來了
    濰坊城區這條東西主幹道將建「快速路」!網友:濰坊交通2.0來了很多濰坊人是不是都記得寶通街剛通車時候的暢通無阻?、市政府決定建設寶通街快速路為加快項目立項手續辦理,市審批服務局積極行動、靠前服務,與市住建局、市城投集團積極對接,採取提前溝通、微信交流等方式,確定資金來源、建設類型,指導企業進行信息申報,對企業註冊、填寫內容、注意事項一對一輔導,企業提報信息後,審批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賦碼,快速完成了寶通街快速路項目立項。
  • 膠東經濟圈一體化一年間丨「1+1>2」裂變記:看高密臨港經濟區如何...
    1月8日,濰坊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產業指導科副科長張昆志說,隨著高密東北鄉被納入到高密臨港經濟區,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引項目、落項目成了他們的當務之急。作為濰坊市推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三個先行示範區之一,高密臨港經濟區距離青島膠東國際機場15公裡,距離青島前灣港、郵輪母港、董家口港均在60分鐘車程以內,藉助濟青高鐵、膠濟鐵路、青銀高速同青島相連。
  • 長利高蹺
    在新袁莊村,每到正月裡鬧花燈或者村裡面有重大活動的時候,總能看到長利高蹺的表演。新袁長利高蹺獨具特色,距今已有百年歷史,2009年被天津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約在一百年前,新袁莊村向天津南郊葛沽地區的鄧岑子高蹺隊學習高蹺技術,在所學基礎上進行改良,創立長利高蹺。
  • 湘鄉虞唐高蹺踩上街 民俗鬧春好熱鬧
    踩高蹺上街。   紅網湘鄉市分站2月10日訊(分站記者 熊杜泉)9日上午,湖南省湘鄉市虞唐鎮區鑼鼓喧天,好不熱鬧,虞唐高蹺表演隊走上街頭,為當地群眾送上了一道新年「民俗大餐」。   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私訪江南,春節期間途經湘鄉虞唐,明武宗一行參加虞唐花燈會的遊藝活動,傳授了高蹺技藝,從此這門技藝被傳承下來。2014年虞唐高蹺被列入湘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被列入湘潭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這次參加高蹺表演活動的總人數達200多人,其中踩高蹺的16人全部為年輕人,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不到5歲。
  • 千年高蹺之村,莆田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
    美 荔 之 城—澄瀛村莆田的千年高蹺之村,五大宮廟之一坐落於此!「登瀛村位於黃石鎮區東側,金墩黃氏十一世孫儒士黃簡,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與其淑人明進士四川布政使澄源女,偕子黃升由渠橋新度後墩徙居黃石登瀛裡,是以黃氏為主的聚居地,另有餘氏、曾氏居住於此地。
  • 濰坊工美傳統龍風箏裝飾北京農業展覽館
    濰坊工美為展覽館布展代表濰坊文化特色的傳統龍頭蜈蚣風箏。活靈活現的濰坊龍風箏文化再次在北京展覽展示,展會上還一同展示了濰坊高密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眾多的濰坊農產品和濰坊風箏文化展現了「藍天風箏飛,綠地農品美」的地域特色。此次濰坊工美為大會裝飾的懸掛傳統串式龍風箏,手工精心製作1月有餘,為現場參加農展會的各地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