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1/6)

"← →"翻頁

年過六旬的王建民,退休前在福州的一所小學內擔任保安。退休後,有著近20年高蹺藝術演出經驗的他並沒有閒下來,而是重新走進了校園內為孩子們授課,並組成了一組小學高蹺隊,傳承這「高人一等」的絕活。1月13日,記者來到了福州赤橋小學了解這個特色校本課程。呂明 攝

發布時間:2016-01-13 21:41:38 【編輯:楊彥宇】

福州小學校園裡的高蹺隊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踩著高蹺復原魔方 福州三年級小學生打破吉尼斯紀錄
    周小凌供圖中新網福州6月18日電 (葉秋雲)雙腳踩著彈簧單高蹺,雙手快速翻動著,不一會兒,一個魔方在福州三年級小學生林之逸的手上完整地復原,速度之快令人嘖嘖稱奇。不久前,年僅9歲的林之逸以18.642秒的成績創造了新的「踩著彈簧單高蹺復原魔方」金氏世界紀錄,把原紀錄提高了約4秒。6月17日,記者在福建省福州市約訪了林之逸和他的母親周小凌。
  • 三支「國家級」高蹺隊獻藝慶豐收
    三支「國家級」高蹺隊獻藝慶豐收 作者: 2019-11-08 07:06  來源:遼寧日報
  • 濟南有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 成員最大的76歲了
      高蹺作為一種民間街頭表演藝術在北方深受歡迎。在濟南的東舍坊,有一支百年歷史的高蹺隊伍,全由社區居民愛好者組成。從清晚期的高蹺會到如今的高蹺藝術團,東舍坊高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受濟南人推崇的節慶演出節目。
  • 【文化守望者】非遺傳承人講述濟南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說起東舍坊高蹺,老濟南人無不拍手叫絕,無論是高超的技藝還是精湛的表演,都在濟南眾多高蹺隊中首屈一指。今年74歲的董文臣是東舍坊高蹺藝術團的會長,也是東舍坊高蹺的傳承人。在元宵節來臨之際,董文臣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百年高蹺隊背後的故事。
  • 濰坊高密「90後」高蹺隊惹火鄉間 村民齊點讚
    鄉村裡都能找到踩高蹺的高手,他們練就了一腳真功夫,只要一綁上高蹺就能疾步行走。為讓這項民間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他們培養了一支「90後」高蹺隊,這不春節期間小青年們惹火鄉間和城裡,豐富著百姓們的文化生活。  春節前後,高密市井溝鎮前院頭村的一支「90後」高蹺隊在鄉村的表演很是熱鬧紅火,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紀錄片《社火中國年》講海城高蹺隊故事 遼寧日報 2020年03月25日 10:21
  • 民間藝術——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亦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舞蹈時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男女對舞,邊舞邊唱。高蹺也可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 豐臺有棵老楸樹 過去的貴族樹現在是高蹺隊「吉祥物」
    村民給記者看了自己留存的照片,真是滿樹花團錦簇,花朵像縮小了的牽牛花,有枝條的地方全部鋪滿,遠看像粉紅色的雲朵,藍天白雲下,絕對是小村裡的一道盛景。怪不得古詩裡這麼形容楸樹花:「未將梅蕊驚愁眼,要取楸花媚遠天。」李楊告訴記者,每次村裡高蹺隊出去表演,都會在楸樹下舉行祭拜儀式,祝福演出順利。李楊就在高蹺隊裡扮演「小二哥」,手執馬鞭。
  • 長利高蹺
    在新袁莊村,每到正月裡鬧花燈或者村裡面有重大活動的時候,總能看到長利高蹺的表演。新袁長利高蹺獨具特色,距今已有百年歷史,2009年被天津市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大約在一百年前,新袁莊村向天津南郊葛沽地區的鄧岑子高蹺隊學習高蹺技術,在所學基礎上進行改良,創立長利高蹺。
  • 重慶:組建校園安保支(大)隊 派專職校警駐校園
    5月4日上午7點,送學生到沙坪垻區樹人小學和樹人幼兒園上學的家長們發現,學校大門前,直挺挺站著兩名全副武裝的公安警察。兩位警察密切關注著進入校門的人流,提醒師生不要擁擠。這兩位民警,就是沙區首批進駐校園的專職校警。據了解,其他區縣也將陸續組建校園安保支(大)隊,並派專職校警進駐校園。
  • 高蹺現身濟南街頭,驚豔了市民,綻放了他們
    齊魯網濟南3月2日訊最近幾年,正月裡很少能見到專業的高蹺隊表演了,在 鑼鼓聲聲中,濟南西關海峰高蹺隊的隊員們給市民帶來了自己的絕活。高蹺在城市馬路上演,觀眾叫好隊員們表演的認真投入,觀眾們看的是如痴如醉。在展現出高難度動作時,總是能收穫一片叫好聲。
  • 高碑店市南虎賁驛高蹺會
    高碑店市南虎賁驛高蹺會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便已在地方上頗具盛名,聯合虎賁驛古樂隊長期於四鄰八鄉交流表演,甚至還登上過市裡的表演舞臺。 圖中高蹺演員們正坐在高凳上入場前小歇。高蹺會表演的場地除了固定廣場外大部分情況都是遊街行走,甚至還到群眾家中轉上一圈兒。
  • 春至校園花滿地,寧縣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開學複課
    經過了這個從未有過的「百天」寒假,我縣各小學四五六年級15290名學生重回校園,迎來了新學期「第一課」。4月16日,在縣城關小學校門口,返校的四五六年級學生們佩戴口罩,間隔一米,排起了長隊,在老師和防疫人員的指引下,依次通過消毒通道,經過紅外線電子測溫門測量體溫,分東西兩個通道依次進入教學樓。在六三班的教室裡,學生們整整齊齊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各類書本已經發放到位,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翻閱著。
  • 小雞小鴨 學軍小學校園裡養動物 孩子們很喜歡
    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裡記者韓丹攝小學裡種花種菜已不稀奇,學軍小學紫金港校區讓孩子們養雞養鴨,最近又多了兩隻羊。平時,學生在上體育課,小雞在草叢裡啄蟲,鴨子排隊來回穿梭,已經成為校園裡的常態。11月12日天氣晴朗,溫度也比較適應。中午吃好飯,一群群孩子往學校食堂邊上一塊空地圍過去,前面寫著「小雛燕飼養區」。在飼養區裡面,排放著師生們給雞、鴨、羊造的小木屋。
  • 甘肅非遺——11.高蹺(苦水高高蹺)
    文/康橋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亦指表演高蹺時使用的木棍。高蹺因舞蹈時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不等,舞者多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男女對舞,邊舞邊唱。高蹺也可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 非遺文化「播種」校園:天津津南區新添「葛沽民俗文化傳承基地」
    6月9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紀念日的前一天,津南區「葛沽民俗文化傳承基地」授牌儀式在葛沽實驗小學舉行。  儀式中,小主持人慷慨激昂,發起了「手握文化傳承接力棒」的號召,全場響起陣陣掌聲。隨後,掛牌儀式正式啟動。
  • 福州中學生的髮型,變了!
    新學期伊始,記者在福州不少學校發現一道新的「風景」,不少中學的新初一女生都扎著高高的馬尾,朝氣蓬勃地步入校園。  福州華倫中學的女生這學期開始可以留長髮了。↓↓↓    「髮型自由」讓學生更好融入初中生活  新學期,在福州不少中學女生都可以自由選擇留長髮還是剪短髮了。  福州十六中新學期發的學生手冊裡增加了「示範髮型集錦」↓↓↓
  • 湘鄉虞唐高蹺踩上街 民俗鬧春好熱鬧
    踩高蹺上街。   紅網湘鄉市分站2月10日訊(分站記者 熊杜泉)9日上午,湖南省湘鄉市虞唐鎮區鑼鼓喧天,好不熱鬧,虞唐高蹺表演隊走上街頭,為當地群眾送上了一道新年「民俗大餐」。   相傳明朝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私訪江南,春節期間途經湘鄉虞唐,明武宗一行參加虞唐花燈會的遊藝活動,傳授了高蹺技藝,從此這門技藝被傳承下來。2014年虞唐高蹺被列入湘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被列入湘潭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這次參加高蹺表演活動的總人數達200多人,其中踩高蹺的16人全部為年輕人,年齡最大的20歲,最小的不到5歲。
  • 校園裡養著大白鵝、老山羊……江蘇這所小學的學生樂享「尚美」教育
    交匯點訊2隻大白鵝在悠閒的散步,4隻灰兔子圍在一起疊羅漢,豎起耳朵的山羊優哉遊哉的磨著嘴皮吃草……看到這,你可能以為是身處在動物園裡。其實不然,這一幕出現在連雲港市蒼梧小學校區內的一角,蒼梧小學通過引進孔雀、小兔子、大白鵝等可愛的小夥伴讓孩子們在校園裡感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將美麗的校園變成學生的動物園、遊樂園,豐富孩子的生命成長。他們認為,打造美觀校園,初現環境之美,以「美」養人的「尚美」教育是最適合的教育。
  • 福州小學生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又一名福州小學生打破魔方金氏世界紀錄!昨日記者獲悉,福州延安教育集團小學部五年級學生黃瑞奕在索瑪立方體復原項目中,以2.643秒的成績一舉打破了由印度人2017年10月創下的2.93秒金氏世界紀錄。今年5月本報報導了福州小學生林之逸破金氏世界紀錄的情況,黃瑞奕此番破紀錄和林之逸也有關聯。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