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雞蛋孵化時需經常翻動,而烏龜蛋孵化時卻一定不能翻動?
昨天我發了一個關於龜蛋孵化過程中出現蛋死亡的帖子,死因是因龜蛋孵化過程中被其它龜翻動而死。後有龜友就以雞蛋的孵化做類比,對這個原因不太認同,認為龜蛋孵化過程中翻動不會致死。如果養過龜、做過繁殖的龜友應該知道龜蛋孵化時是不能翻動的,那麼龜蛋孵化時為什麼不能翻動,而雞蛋卻需經常翻動?
雞蛋、龜蛋孵化的主要特點
普通環境中,雞蛋孵化一般由母雞趴窩以提高溫度來孵化,因為雞蛋在常溫下,一般低於32℃時是不會發育的,所以需要母雞趴窩的較高溫度來孵化,直至小雞出殼。趴窩的母雞還會時不時用頭、脖子和腳翻動雞蛋,以使雞蛋受熱均勻。而龜蛋孵化不需要母龜趴窩,自然溫度下就可以發育。母龜用後腿挖穴生蛋後,再用後腿撥動沙土把蛋埋起來就不用管事了,龜蛋達到一定的積溫就會自然出殼,比母雞輕鬆很多。所以在自然環境中就直接體現了雞蛋孵化時有翻動而龜蛋無翻動的情況。

龜蛋孵化時為什麼不能翻動
自然環境中,龜蛋無需翻動就能孵化出殼,事實上,龜蛋孵化時不僅不需要翻動而且還不能翻動。龜蛋產出後,受精蛋的蛋黃一般會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會下沉,形成植物極,蛋黃的上方就是胚胎,形成動物極。兩極形成後如果再翻動龜蛋,植物極的蛋黃就會因質量較重而壓迫到動物極的胚胎,胚胎受擠壓就會影響龜仔的發育,輕微的話,龜可能畸形、錯甲等,嚴重時胚胎就會被蛋黃壓死。因此龜蛋孵化時是萬萬不能翻動的,當然拿在手裡短時間翻看一般是不會出問題,但不能翻轉位置讓其孵化。那麼雞蛋為什麼孵化時能翻轉,胚胎不怕受擠壓嗎?這主要是因為雞蛋內部結構與龜蛋有區別。

雞蛋與龜蛋的內部結構差異
龜蛋的結構主要由蛋殼、殼膜、蛋白、蛋黃、蛋黃膜構成,具體可以看上面第一張圖。雞蛋的結構主要由蛋殼、殼膜、蛋白、蛋黃、蛋黃膜、氣室及系帶七項構成,具體可以看上面第二張圖,前面六項大家都很好辨識,但最後一項的系帶是什麼,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其實我們在做雞蛋吃的時候,把雞蛋打在碗裡仔細觀察,會發現蛋黃兩端各有一團淡白色的絮狀物,這就是雞蛋裡面的系帶,它的作用就是把蛋黃與蛋殼膜連接起來,以達到固定蛋黃位置的作用,所以即使雞蛋孵化時翻滾,因為有系帶的牽拉,蛋黃就不會壓迫胚胎了,而龜蛋裡面就沒有系帶這一結構,所以龜蛋孵化時最怕的就是翻動了!

結語
其實,不只是烏龜蛋在孵化過程中不能翻轉,絕大多數的爬行動物,包括龜、鱉、蜥蜴、鱷魚等的蛋在孵化過程中都不能翻轉,原因跟龜蛋一樣,蛋體內部沒有系帶,翻轉後蛋黃會壓迫胚胎,影響胚胎發育。雞、鴨、鵝、鳥等飛禽類的蛋孵化時都需要翻轉滾動,以使受熱均勻,但翻轉滾動也不影響蛋的發育,因為有系帶起保護作用。
我是草龜女俠,一個喜歡養龜寵的女孩,喜歡我內容的朋友可以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