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蛤蟆是東北的特色麼
魯善子
轉載▼
標籤:蛤蟆 蟾蜍 林蛙分類:鄉土鄉情
南方吃田雞,北方吃蛤蟆,這是傳統特色大菜。但是,我都不喜歡,聽著就有點心裡不適,何況是吃了。
小時候聽家人說東北的蛤蟆特別好吃,是因為姥爺去過東北,那裡經常吃蛤蟆,而且是很好的一道菜。具體姥爺在東北生活了幾年,已經搞不清楚了,如果姥爺在世的話,還可以問問他。姥爺當年參加抗美援朝,在東北呆過一段時間,他復員的時候,有一張證明,是彭德懷的印章,後來每個月領一點津貼。
在我的記憶裡,蛤蟆就是癩蛤蟆,學名蟾蜍,它的樣子實在醜,不但癩,還有毒。小時候抓青蛙玩,但是從來不抓蛤蟆,看到蛤蟆,都離它遠遠的。
小時候,按照方言,我們把青蛙叫歪(發2聲)子,可能是蛙子的變音吧。其實我一直很奇怪,山東方言有些很標準,有一些與標準音標相比,卻錯的離譜,按方言發音在字典裡根本找不到這個字。
來到東北之後,我家的習慣還是沒有改變,當地人的美味如泥鰍、蛤蟆,我家從來不吃。下河打魚抓到泥鰍和蛤蟆,都餵鴨子了,那時候泥鰍個兒大,一般的都比手指頭粗,大一點的有細擀麵杖粗。每到冬季,泥鰍的肚皮紅黃相間,市場上賣比魚還貴,是當地人的美味。蛤蟆也是又大又肥,背部爛草根色,肚皮色淺還有紅點兒,也比魚貴,比泥鰍貴。
到東北時間久了,逐步習慣東北的飲食,由嘗一點到逐步習慣吃泥鰍、蛤蟆,確實是很好吃的,有營養、味道鮮,特別是新鮮的。但是心理上有道坎,美味會打折扣,我們還是沒有覺得它們達到美味的標準,只是覺得不吃是浪費。按照說法,泥鰍魚、蛤蟆補啊,這東西不但補,而且是大補。現在看來,這些說法是因為中醫沒有科學概念,統統用大家容易理解的話語來描述,如補,大補,等等。
蛤蟆,在黑龍江也叫哈什螞子,不知道是為什麼叫這麼名字的,學名是林蛙,這個是我後來知道的。
後來又聽說,老家山東現在也吃蛤蟆了——就是癩蛤蟆,而且是美味——看來是更野蠻了。南方人發現了癩蛤蟆可以提取毒液,滿天下抓蛤蟆,他們來到我老家抓蛤蟆,也改變了當地的一些習慣。他們用針刺蟾蜍耳邊的腺體,流出乳白色的液體,提取毒液賣錢,據說他們只取兩個腺體中的一個,另一邊耳朵後邊的那個腺體留著,都取了之後,癩蛤蟆就餓死,活不成了——蟾蜍靠腺體活著。這些人會吃蛤蟆,把蛤蟆的腺體完整去除後,剝皮,蛤蟆肉就是美味,當地人有人也學會了吃癩蛤蟆。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忍不住嚴重地噁心、反胃和反感,聞所未聞的東西都都吃,這些人早晚會作出點事的。
以前在飯店吃飯,有人經常點田雞,提別是到川味飯店,我從來沒動過筷子,一次也沒有嘗過——不是習慣上吃的東西,最好不要嘗試,特別是野物。
最近這些年,東北人大賣東北地產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特色,賣林蛙油,這又助長了蛤蟆即林蛙的消費,據說大補,不是小補。
林蛙有兩種,一種是我們說的蛤蟆,即哈什螞子,另一種是林蛙,專門生活在山裡,由於生活空間不同,以山居為主要生活之地林蛙外表和模樣比哈什螞子要好看很多。有利益了,就引來爭論,即哪裡的林蛙更好,更正宗,有報導說,吉林的林蛙品質比黑龍江的要好。也好,讓他好去吧,誰先出名、著名,誰先死。
生態破壞是自然界整體中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如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作為生態最頂端的人,要保護好這個系統,不然會遭到報復,只是大和小,早和晚的差異。
2020-3-28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