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我們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從淡水到海水中,都有它們的存在,而且無論是生活在那種環境下的,只要是魚就會成為我們的口中餐。一般情況下,我們見到的魚都是有魚鱗覆蓋的,無鱗魚比較的少見。那麼,有人說無鱗魚少吃,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說無鱗魚少吃?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有鱗魚
魚是魚綱下所有物種的總稱,現已知的魚類超過了20000種,它們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水域中。在整個魚綱下,約有90%以上的魚類屬於有鱗魚,只不過不同的魚魚鱗也有很大的差別罷了。
從整體來看,有鱗魚的魚鱗可以分為三種:盾鱗、硬鱗以及骨鱗。骨鱗的魚類很好理解,因為這類魚是我們最常見的,比如鯉魚、鯽魚等等體表有著瓦片裝的堅硬鱗片覆蓋的都是骨鱗魚類。
而硬鱗則是指由魚類的真皮形成的一層骨質板,骨質板多呈菱形互相連接,硬鱗魚多為硬骨魚綱下的成員,比如中華鱘、達氏鰉等等。
最後是盾鱗。盾鱗是軟骨魚綱下魚類獨有的鱗片,與其他兩種魚鱗不同的是,盾鱗不但有防禦能力,還有攻擊性。因為盾鱗是有棘突和基板兩部分構成的,而起棘突幾乎垂直於體表,並且由於棘突的構成與牙齒的構成幾乎是一樣的,因此棘突非常的尖利。比較常見的盾鱗魚就是「海中霸王」鯊魚了,鯊魚的盾鱗不單能保護自己,在攻擊時,如果讓鯊魚撞到,其身上的盾鱗就會將獵物劃傷,所以,也能當作是一種進攻武器。(下圖為鯊魚的鱗片放大後的形態)
小結:所謂的有鱗魚並並不是只有表面有明顯的瓦片裝鱗片的魚類才算,在自然界中,許多看似沒有魚鱗的魚實際上是有魚鱗的,不過是它們的魚鱗特化了而已,比如上面我們說的盾鱗。還有像泥鰍、黃鱔這類的魚看似沒有魚鱗,實際上它們的魚鱗不過是退化到皮下了,再加上有一層黏液覆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而已。
最後再闢個謠,許多資料說鰻鱺目是無鱗魚,其實鰻鱺目與泥鰍一樣只是魚鱗埋於皮下,並且非常的細小而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鱗魚。
下面我們來列舉幾種無鱗魚
首先,在海中,無鱗魚大都是在海底生活的,比如魔鬼魚,而相對來說,生活在海底的魚並不是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而且相對來說捕獲的機率也很小,再加上魔鬼魚由於沒有鱗片作為防禦,所以為了自保,魔鬼魚在尾巴進化出了一條嘗嘗的含有劇毒的三角狀毒刺。一旦有天敵靠近,它就會用自己的毒刺狠狠地刺向對方。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淡水中。在淡水中,也有無鱗魚存在,比較有代表性且為人熟知的有兩種:河豚和黃顙。
相信大家看到河豚這個名字就明白了,許多人說「無鱗魚少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河豚魚是外表看起來非常可愛的魚,它有著可以「膨脹」的能力,當遇到危險時,其腹腔內的氣囊就開始擴大,將河豚整個吹起來像一個氣球一樣。但是正是如此萌的一種魚,身體內卻有著致命的毒素。據研究,作為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非蛋白質神經毒素,平均1克河豚毒素就能毒死500人。如果處理不當,食用很可能有生命危險。
黃顙
看到黃顙這個名字,有些小夥伴可能比較的陌生,但是如果說「黃辣丁」、「黃鴨叫」,你肯定就知道了。作為一種無鱗魚,黃顙也屬於底棲型魚類,由於沒有魚鱗的保護,黃顙也進化出了毒性,在黃顙的胸鰭和背鰭中都有毒腺。而且其毒性在淡水魚中屬於比較強的一種,一旦被刺傷,傷口極容易腫脹化膿。
總結
大多數的無鱗魚由於沒有鱗片的保護,所以大都進化出了毒性,因此,許多人說「無鱗魚儘量少吃」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不過即使這些無鱗魚進化出了毒性,也難逃下油鍋的命運,黃顙被剪去了魚鰭、魔鬼魚被扯掉了毒棘,就連河豚也被去鰭去尾、剝皮後變成了一道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