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無鱗魚」少吃,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

2021-01-08 科學獵奇

魚是我們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從淡水到海水中,都有它們的存在,而且無論是生活在那種環境下的,只要是魚就會成為我們的口中餐。一般情況下,我們見到的魚都是有魚鱗覆蓋的,無鱗魚比較的少見。那麼,有人說無鱗魚少吃,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為什麼說無鱗魚少吃?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有鱗魚

魚是魚綱下所有物種的總稱,現已知的魚類超過了20000種,它們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水域中。在整個魚綱下,約有90%以上的魚類屬於有鱗魚,只不過不同的魚魚鱗也有很大的差別罷了。

從整體來看,有鱗魚的魚鱗可以分為三種:盾鱗、硬鱗以及骨鱗。骨鱗的魚類很好理解,因為這類魚是我們最常見的,比如鯉魚、鯽魚等等體表有著瓦片裝的堅硬鱗片覆蓋的都是骨鱗魚類。

而硬鱗則是指由魚類的真皮形成的一層骨質板,骨質板多呈菱形互相連接,硬鱗魚多為硬骨魚綱下的成員,比如中華鱘、達氏鰉等等。

最後是盾鱗。盾鱗是軟骨魚綱下魚類獨有的鱗片,與其他兩種魚鱗不同的是,盾鱗不但有防禦能力,還有攻擊性。因為盾鱗是有棘突和基板兩部分構成的,而起棘突幾乎垂直於體表,並且由於棘突的構成與牙齒的構成幾乎是一樣的,因此棘突非常的尖利。比較常見的盾鱗魚就是「海中霸王」鯊魚了,鯊魚的盾鱗不單能保護自己,在攻擊時,如果讓鯊魚撞到,其身上的盾鱗就會將獵物劃傷,所以,也能當作是一種進攻武器。(下圖為鯊魚的鱗片放大後的形態)

小結:所謂的有鱗魚並並不是只有表面有明顯的瓦片裝鱗片的魚類才算,在自然界中,許多看似沒有魚鱗的魚實際上是有魚鱗的,不過是它們的魚鱗特化了而已,比如上面我們說的盾鱗。還有像泥鰍、黃鱔這類的魚看似沒有魚鱗,實際上它們的魚鱗不過是退化到皮下了,再加上有一層黏液覆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而已。

最後再闢個謠,許多資料說鰻鱺目是無鱗魚,其實鰻鱺目與泥鰍一樣只是魚鱗埋於皮下,並且非常的細小而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鱗魚。

下面我們來列舉幾種無鱗魚

首先,在海中,無鱗魚大都是在海底生活的,比如魔鬼魚,而相對來說,生活在海底的魚並不是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而且相對來說捕獲的機率也很小,再加上魔鬼魚由於沒有鱗片作為防禦,所以為了自保,魔鬼魚在尾巴進化出了一條嘗嘗的含有劇毒的三角狀毒刺。一旦有天敵靠近,它就會用自己的毒刺狠狠地刺向對方。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淡水中。在淡水中,也有無鱗魚存在,比較有代表性且為人熟知的有兩種:河豚和黃顙。

相信大家看到河豚這個名字就明白了,許多人說「無鱗魚少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河豚魚是外表看起來非常可愛的魚,它有著可以「膨脹」的能力,當遇到危險時,其腹腔內的氣囊就開始擴大,將河豚整個吹起來像一個氣球一樣。但是正是如此萌的一種魚,身體內卻有著致命的毒素。據研究,作為世界上毒性最強的非蛋白質神經毒素,平均1克河豚毒素就能毒死500人。如果處理不當,食用很可能有生命危險。

黃顙

看到黃顙這個名字,有些小夥伴可能比較的陌生,但是如果說「黃辣丁」、「黃鴨叫」,你肯定就知道了。作為一種無鱗魚,黃顙也屬於底棲型魚類,由於沒有魚鱗的保護,黃顙也進化出了毒性,在黃顙的胸鰭和背鰭中都有毒腺。而且其毒性在淡水魚中屬於比較強的一種,一旦被刺傷,傷口極容易腫脹化膿。

總結

大多數的無鱗魚由於沒有鱗片的保護,所以大都進化出了毒性,因此,許多人說「無鱗魚儘量少吃」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不過即使這些無鱗魚進化出了毒性,也難逃下油鍋的命運,黃顙被剪去了魚鰭、魔鬼魚被扯掉了毒棘,就連河豚也被去鰭去尾、剝皮後變成了一道道「美食」。

相關焦點

  • 中醫常說無鱗魚少吃,有沒有科學依據?
    魚是我們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從淡水到海水中,都有它們的存在,而且無論是生活在那種環境下的,只要是魚就會成為我們的口中餐。 一般情況下,我們見到的魚都是有魚鱗覆蓋的,無鱗魚比較的少見。那麼,有人說無鱗魚少吃,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目前來看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有人說無鱗魚少吃,有啥科學依據?民間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但是目前來看沒有科學依據,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種,並不是單指一點魚鱗都沒有的魚。常見河裡無鱗魚是泥鰍魚和河鱔魚,常見海裡的無鱗魚如海鰻、帶魚等。
  • 民間說「無鱗魚勾舊病」,有道理嗎?告訴你高血脂病人,如何吃魚
    有人說自己血脂高,不能吃無鱗魚,民間還有「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這些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無鱗魚究竟有什麼害處? 一般我們說的無鱗魚,是指天生無鱗和魚鱗很小的魚,比如一些深海魚,無鱗的海鰻和海鱔,還有我們經常吃的鮐魚
  • 老話說「無鱗魚勾舊病」,到底有沒有道理?無鱗魚是發物嗎?
    說到吃魚,很多人會說魚肉營養豐富,有助於健康,能起到滋補身體、抗衰老的作用。當然,不同魚的種類,在食用時,禁忌是需要大家多了解的,一旦吃錯了,影響還是很大的,甚至還存在「無鱗魚勾舊病」的說法,不少人對這樣的話,深信不疑,事實上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無鱗魚和有鱗魚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不管是在農村長大的人,還是長期在城市生活的人,都一樣會聽到某些長輩說什麼東西是不能吃的,只不過有的人管這叫養生,而有的人是直接說吃了什麼會導致嚴重後果。正如有人認為食用無鱗魚會讓人舊疾復發。那麼,無鱗魚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嗎,它們跟有鱗魚之間最大區別是什麼,而少吃這些魚類動物又有什麼信得過的科學依據嗎?
  • 無鱗魚、有鱗魚區別不大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魚是有磷的有些是沒有磷的,那麼究竟是有磷的魚的營養價值高還是沒磷的魚營養價值高呢,大家眾說分雲,下面就由專家告訴我們到底是哪種魚營養在價值高吧。 魚類研究專家說,所謂無鱗魚和有鱗魚,只是魚種不同而已,兩者在營養價值上並沒有很大差別。
  • 有鱗魚和無鱗魚,僅從有無鱗片來判斷靠譜麼
    從字面理解,有鱗魚就是有魚鱗的魚,無鱗魚,就是無鱗片的魚,有鱗魚的特徵非常明顯,有鱗片,不管大小,都是肉眼可見,但是無鱗魚就容易發生誤解,我們熟知的鯰魚、泥鰍、黃鱔等,都確定體表無鱗,可以明確認定為無鱗魚,那麼銀魚、黑魚等,黃顙魚等有鱗片的魚種,算是有鱗魚還是無鱗魚呢?
  • 是不是飼養無鱗魚,它們就容易死亡,與無鱗幾乎無關
    關於無鱗魚比較難養的說法,近期有的魚友都在反應,為什麼自己飼養的七星刀、藍鯊、三間鼠,甚至於青苔鼠、還有其他鼠魚比較難以飼養?
  • 人們常說「相由心生」,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人們常說"相由心生",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但是,面相學始終都缺乏這科學的依據,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最終面相學也被定義為了偽科學,所以嚴格來說,"相由心生"本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反而是一門偽科學,但是也不能說"相由心生"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有時候真的能夠從一個人的面相上面,看出他們的性格。
  • 愛吃魚的要當心,這個部位有毒,千萬不能吃
    水煮、爆炒、清蒸、烤制……品類眾多的魚有各式吃法,多鱗多刺的魚身也考驗著大家的處理技巧。不過,魚身上有一個部分千萬不能吃,大家在處理時可要小心。01這個部位不能吃民間說法認為「吃魚膽能清火明目」,其實,不少魚的魚膽都是有毒的,包括常見的草魚、鯉魚、鯪魚、青魚、鯽魚、鰱魚及胖頭魚(花鰱
  • 農村老人說,有鵝的地方就不會有蛇,蛇怕鵝,有什麼科學依據
    農村老人說,有鵝的地方就不會有蛇,蛇怕鵝,有什麼科學依據現在農村地區,居住的人平時基本上都是老人,還有小孩,年輕人基本上都到外面去打工賺錢了。在十幾年前農村有很多人基本上都有捕蛇的本領,附近所有山上的蛇基本上都被他們捕光了,因此那段時間農村蛇的數量非常的少,很難見到,更不要說蛇跑到家裡去。
  • 不是迷信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們都知道古人因為缺乏科學知識,所以對於很多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都會用一種迷信的說法卻解釋,而且這種情況不單是中國存在,其實不管在世界上的哪個地方,人類在面對未知的東西的時候,將它歸根於神明之類確實是大部分人類會做的一件事。
  • 為什麼說無鱗魚比較難養,事實真的如此嗎?最根本的原因不在這裡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關於無鱗魚比較難養的說法,近期有的魚友都在反應,為什麼自己飼養的七星刀、藍鯊、三間鼠,甚至於青苔鼠、還有其他鼠魚比較難以飼養?事實上,上述的觀賞魚,大部分都是屬於無鱗魚,或者是比較怕鹽的魚類,這類觀賞魚是既不耐鹽,也不耐藥。首先,我們先來講一個小實驗。
  • 為什麼說貓頭鷹一笑, 就會有人去世? 沒想到還真有科學依據
    貓頭鷹一共能發出兩種叫聲,一種是非常興奮的咯咯聲,而另外一種聲音就非常嚇人了,據說貓頭鷹一發出這樣的笑聲就說明有人去世,你這是為什麼嗎?在農村的時候也都能經常聽到老人們說起一些關於貓頭鷹的俗語,像「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等等還有很多,而這句俗語明顯就是說貓頭鷹的笑。
  • 農村俗話說「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是什麼意思?有科學依據嗎?
    這種動物很喜歡在晚上出來活動,因為它喜歡吃的一些食物老鼠、蛇等在晚上活動比較頻繁。在過去農村裡的夜貓子是非常多的,但是一般是不會到農戶家裡來的,如果有夜貓子在晚上的時候到房子周圍叫喚的話,那一般表示不好的事情要發生。「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的意思是說,如果夜貓子到了誰家的院子裡來了,一般都沒什麼好事情,往往都會有人去世。
  • 闢謠|鯰魚是「垃圾魚」太髒不能吃?釣魚人:更髒的魚你都吃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尤其近些年,鯰魚不僅是野釣的魚種,更越來越多的加入到了池釣的行列,甚至大物坑都有垂釣大鯰魚的玩法。鯰魚其實只是統稱,細分還有許多分種,這個咱們就不具體討論了。今天咱們要說的是一類常見的「理論」:鯰魚吃垃圾、腐肉,所以是很髒的魚,釣到後也不能食用......更有古話:鯰魚是典型的無鱗魚,吃了勾老病。。。那麼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
  • 無科學依據!
    橘子分「公母」無科學依據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 又到了吃橘子的季節。
  • 為什麼老人說吃雞頭如食砒霜?並非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有不少人喜歡用雞肉做成佳餚,更是偏好一些特別的部位,比如雞腳、雞頭等。但是很多人就比較困惑,為什麼鴨頭那麼多人吃,卻很少人吃雞頭呢?老人說:吃雞頭如食砒霜,這是真的嗎?你還真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啊!不能吃雞頭,這並非是迷信,而是有科學依據的。
  • 老餘晉陽湖裡釣出怪魚——像鯉魚但無鱗 黑白色長鬍子
    張寶明/圖    本報訊(記者黃廣斌)「我釣了十多年魚,從沒有見過這樣奇怪的魚。」1月5日,省城市民餘勝義反映,他和朋友在晉陽湖釣魚時,釣上了一條像鯉魚但無鱗、還長鬍子的怪魚。  在北大街一家鮮花店裡,餘勝義師傅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怪魚:這是一條大約1公斤多的黑白兩色的魚,形狀像鯉魚但全身無鱗,兩鰓旁長著四根長鬚,身體兩側有兩條黑色的分界線,正在水盆裡緩慢地遊動著。
  • 有人說蟑螂不能用腳踩,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蟑螂不但攜帶很多的病菌,而且還糟蹋食物,損害家具、衣物等,可以說對我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把蟑螂與老鼠、蒼蠅和蚊子一起列為「四害」,成為人們重點殺滅的對象之一。不過,聽很多人介紹,殺蟑螂不能用腳踩死,據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雌性蟑螂的體內,有很多蟑螂卵,如果用腳踩死,那麼蟑螂身體爆裂過程中,這些卵會隨著衝擊力迸射出來,很多會粘到鞋底之上,還有一些可能會噴濺到比較遠的地方,當清潔不到位時,這些卵就會孵化出小蟑螂來。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