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莫奈「日出」接近尾聲,徽宗「鴝鵒」將展金陵

2021-01-11 澎湃新聞
近期,上海一大波新展推出尤其是區屬文博機構的展覽,如閔行區博物館的「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松江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的「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嘉定博物館的錢大昕展,均從在地性出發,回溯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

此外,呈現西方經典藝術大師作品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與「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均將在2021年1月初於上海外灘落幕,觀展時間只餘十多天。

在北京,蔡國強將「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呈現在六百年的故宮;在南京博物院,宋徽宗等作品領銜的花鳥畫展,勾勒半部中國花鳥畫史;在遼寧博物館,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述說著文學與藝術的融合。

在海外,受到疫情影響,歐洲的美術館基本處於關閉狀態。

上海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

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這是《日出·印象》創作150年來首次亮相中國。展覽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當代作品。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

展期: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中山東一路27號6樓)

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吶喊》。

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期:2020年9月15日—2021年1月10日

2020年適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黑石號」沉船文物展,這是繼2019年上海與新加坡開啟全面合作新機制之後,進一步深化人文藝術方面的互通互鑑。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

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

地點:閔行區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9日—2021年4月20日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而歷史建築就是時間譜上的音符。展覽以歷史建築構件的展示與剖析的形式,帶領參觀者以一個「文物修復者」的身份,進入百餘年前的建築工地,了解地磚、牌科(鬥拱)、壁爐、樓梯欄杆、蝴蝶瓦等。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0上海中國畫院年展

地點:程十髮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從中國夢、盛世風華、江山多嬌、崢嶸歲月、革命聖地、筆歌墨舞、文脈傳承等七個方面反映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壯闊的革命歷程以及如畫的祖國河山。

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上海文聯展廳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30日

展覽分中華藝術宮與上海文聯兩個展區,共展出244件作品,反映了上海書法篆刻界的整體創作面貌。80、90後作者共80名,佔總數的43%。

異質越野

地點: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1日—2021年1月31日

展覽以上海市虹口區多倫路為錨點,在城市空間中植入特定藝術作品,讓日常被忽略的城市角落凸顯,並將其形成的新的、彈性化的異質空間系統疊加在現狀之上,中和曾經失控的街道場景。此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包括來建築設計工作室、灰空間建築事務所、姜齊冰+朱元雙、李維伊、沈凌昊、田方方、王雪睿+鄧劍+沈晨思、王智一、無界共和、展/城工作室。

2020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作品展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約翰·莫爾繪畫獎是1957年在英國創辦的繪畫比賽,它以藝術品質論高下,作者以匿名方式接受評選,評委每屆全部換人,以保障公平、公正、公開的比賽宗旨。2010年約翰·莫爾繪畫獎從英國引進中國。自此每兩年舉辦一屆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賽事,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比賽,已發掘出一批優秀的青年藝術家。

心心相印——中國印文化大展

地點:韓天衡美術館(嘉定)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3月30日

展覽以中國印章發展歷史為主線,匯集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關中侯印」龜鈕金印等中國歷代璽印與名家篆刻作品、明清以來集古印譜和篆刻家印譜,以及珍稀印材等560多件展品,其中近七成為首次公開展出。

耕耘·收穫——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

地點:上海魯迅紀念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1月17日

展覽突出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建館、1956年遷館、1999年改擴建的重要歷史節點,結合七十年來不同形式的歷史見證物28件(套)和在職職工的攝影書畫作品61幅,從不同角度彰顯出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

地點:上海寶龍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將帶來120件雲岡臻品文物,以及10位藝術家根據云岡文化再創作,通過繪畫、影像、裝置、雕塑、行為、攝影、聲音等作品26件。其中全球單體最大復原石窟首次公開亮相上海。

雲間三友,逸筆丹青: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書畫藝術特展

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3月15日

此次展覽是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與上海博物館合作,首個以「雲間三友」為主題的書畫特展正式開展,展出上海博物館館藏12件真跡,以「雲間三友」交遊為線索,呈現董其昌、陳繼儒、莫是龍三人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發展脈絡。

一代儒宗——錢大昕紀念展

地點:上海嘉定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

作為嘉定博物館原創年度大展,展出110件錢大昕生平相關珍品,囊括手札、書畫、碑帖、古籍著作等,除了嘉定博物館本館重要館藏,展覽亦匯聚了上海圖書館重要藏品、部分過雲樓舊藏等。該展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書法展,清代學者難得一見的書札和乾嘉學派重要人物墨跡在該展中都有所呈現。

庚子鑼鼓——中國戲曲人物畫名家書畫邀請展

地點:上海群眾藝術館展廳(徐匯區古宜路125號)

展期:2020年12月15日—12月20日

中國戲曲人物畫源遠流長,上海是中國戲曲人物畫的發源地之一。如果說,戲曲是國粹,國畫是國粹,那麼,中國戲曲人物畫就是國粹的疊加。臨近元旦,此次戲曲人物畫邀請展特邀戲曲名家尚長榮、計鎮華等參展,同時包括丁立人、謝春彥、陳九、朱剛、沈虎、季平、餘啟平、白纓、吳林田、虞村、石禪、顧村言、徐旭峰等六七十位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參展。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

地點:上海大學博物館一層1號臨展廳(上海市寶山區南陳路333號)

展期:2020年11月21日—2021年1月15日

展覽展出精品展品16件(套),分為「人間神國」「以玉事神」「萬物有靈」以及「文明的延續」四個單元,較為完整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青銅文化、玉文化、自然崇拜以及其與金沙文明的淵源。其中三星堆博物館藏的青銅戴冠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以及金沙遺址博物館藏的太陽神鳥金飾皆是難得一見的珍寶。

畫院掇英——上海中國畫院藏女畫師作品展

地點:程十髮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7日—2021年3月21日

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籌建伊始,女畫家就成為畫院畫師的重要組成,人數佔到了全體畫師的近七分之一。此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畫院已故的12位女畫師的63件繪畫精品,使觀眾能夠對上海中國畫院歷史中的女性藝術景觀一覽無餘。這十二位女畫師分別是:張紅薇、侯碧漪、李秋君、陸小曼、陳小翠、周錬霞、龐左玉、吳青霞、江聖華、陳佩秋、吳玉梅、徐元清。

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引進由湖南省博物館策劃,聯合長沙大觀文化共同呈現的「齊家——明清以來人物畫中的家族生活與信仰」專題展,以60餘件明清以來的人物畫及相關展品,為廣大群眾呈上一個以「慎終追遠」、「修身齊家」、「敬天愛民」等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的展覽,迎來吉慶的新歲。

回眸:張樂平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特展

地點:中華藝術宮

展期:2020年11月10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展出張樂平的超過400件作品,類型包括漫畫、國畫、剪紙、時裝設計、戰地速寫、彩塑、小說插圖等。中華藝術宮收藏的60幅《三毛從軍記》原作是第一次向公眾展出。

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2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覽是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超過100件設計作品,時間跨度接近1個世紀,開啟自然與超自然的對話,呈現自然與裝飾交織的設計發展歷史。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亦有部分展品來自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展覽共分為6部分,分別為自然與裝飾、碎形圖案、阿拉伯式蔓藤紋、裝飾與數字科技、設計與奇幻、珍奇屋,以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串聯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

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以「會動的房間」為主題,展出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近30年來的超過100件繪畫作品,以及他根據展廳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 「空間繪畫」。

摩耶精舍:張大千的園林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展期:2020年11月11日—2021年4月11日

張大千一生酷愛荷花與梅花,在摩耶精舍種植大量珍貴的花卉品種,並經常邀請攝影師好友胡崇賢入園拍攝。展覽展出一組由胡崇賢攝影、張大千題識,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的作品。這亦是此組作品在海外消失近40年後首次在中國集中呈現。

遊壺——遊壺借刀 · 乘物載道

地點:上海朵雲軒(南京東路422號)

展期:2020年12月18日—12月20日

本次展品全部出自紫砂陶藝名家陸全明之手,陳履生、葉放、肖谷、陳強、吳林田從不同角度借壺彰藝。

詩酒畫年——顧馬藝術作品展

地點:䖝二軒文化藝術空間(閔行區華中路6號)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1月2日

顧寶興(又名顧馬)丹青生涯數十年,早年師從金陵畫派亞明先生,於金陵畫派的山水創作多有鑽研,平常多畫馬。此次展出的山水手卷《秋山明遠圖》也是他近年來的山水力作。

北京

「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14日—2021年2月5日

本次展覽共展出蔡國強藝術作品180件,以對話東西方文明的創作形式,呈現藝術家近年「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項目的精選作品,及以冬奧為主題和以紫禁城為靈感創作的新作。其中,《銀河嬉冰》以故宮博物院館藏《冰嬉圖》為靈感,連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主題,呈現在銀河中溜冰的想像。展出作品還包括《花瞬二》《夢遊紫禁城》作品組。

流水高山寫新圖——何香凝與新中國時期的北京畫壇

地點:北京畫院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2月28日

此次展覽由何香凝美術館與北京畫院共同策劃,展出包括何香凝藝術精品,何香凝與北京畫壇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畫壇藝術家精品,共計約65件作品。展示其革命人生、藝術和與北京畫壇的互動。

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19日—2021年1月30日

展覽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展覽按照時代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素描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併集中展示了每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素描精品,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

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

地點:國家博物館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2月21日

展覽以山東博興地區佛像精品為主體,共展出119件(套)博興地區歷年來出土的石雕、金銅、白陶佛造像。這是繼「宅茲中國」「格物匠新」「玉出紅山」等展覽之後,中國國家博物館又一個攜手地方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地方歷史文化展覽,是山東博興地區佛造像歷史藝術的系統性展示。

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

地點:木木美術館798館

展期:2020年12月8日—2021年4月5日

展覽將全面回顧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1914年在義大利博洛尼亞舉辦首展,至1930-1956年間任教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版畫系,再到1960年代的晚期創作。呈現藝術家包括油畫、蝕刻版畫和紙上作品在內的逾八十件作品,並在其對形式的沉靜探究、對靜物冥思式的反覆描摹以及內省的畫面構圖與東西方哲學思想中有關永恆的概念之間建立起聯繫,探尋其作品的深層內涵。

遼寧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2日—2021年3月2日

展出含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陶瓷等門類展品共計115件(組)。《宋人仿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卷》《東晉佚名曹娥誄辭卷》《明仇英赤壁圖卷》《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北宋蘇軾行書陽羨帖卷》《北宋歐陽修行書譜圖序稿並詩卷》等國寶級文物均在展覽中展出。

南京

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曆代花鳥畫迎春特展

地點:南京博物院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3月28日

展覽將展出宋徽宗《鴝鵒圖》等宋、元、明、清及至近現代花鳥名家作品。包括元代李衎、倪瓚,明代沈周、文徵明、陳淳、徐渭,清代「揚州八怪」近百件精品,勾勒半部中國花鳥畫史,構成南博展覽史上最強大的花鳥畫陣容。

蘇州:

絕妙好辭——蘇博藏明清對聯精品特展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

展覽遴選蘇州博物館館藏對聯作品展出,輔以相關冊頁與手卷小品,大部分對聯是古代文人為裝飾書齋雅室所作,寄託了文人雅士對自然山水花竹的喜愛以及悠然好古之思。

《三國志》文化展

地點:吳中博物館

展期:2020年11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在蘇州這片三國故事曾經真實發生過的土地,從考古學的角度,以實物和實證文化跳脫出傳統視角中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佐證並詮釋正史資料中的三國時代,描繪出一個空前真實的英雄時代和歷史風貌。展品聚集了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四十多家文物收藏單位選送的近200件文物,展品包含了壁畫、木雕、泥塑、陶器、瓷器、金銀器等多種品類、年代上溯至兩漢時期的出土文物。

景德鎮

2021年「百牛鳴」一人一牛生肖跨年展

地點:景德鎮市雕塑瓷廠樂天陶社木扉堂

展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2月27日

樂天陶社木扉堂將呈現「百牛鳴」一人一牛生肖跨年展。今年生肖跨年展有130餘人參展,將呈現近300件作品,從陶瓷到繪畫,從金工、布藝到綜合材料。生肖展的開始也意味著新的一年即將開啟,展覽將帶領觀眾在後疫情時代感受參展藝術家細膩微妙的情感和永遠在線的堅持,並以充滿希望和溫暖的方式開啟2021年。

廣州

格林迷蹤——周力個展

地點:廣東美術館

展期:2020年12月23日—2021年1月23日

周力最近一系列繪畫命名為「春」,這既是對於這一特殊的創作時刻的標註,同時也是對于波提切利《春》的一次當代詮釋,特別是畫面中自由舞動的線條,亦恰恰暗合了瓦爾堡筆下的《春》及其內涵。不同的是,後者訴諸圖像的間隙與張力,而周力則希望找到一個形式的臨界點。

深圳:

源於自然的時尚

地點: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

展期:2020年12月18日—2021年6月6日

展覽由設計互聯、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呈現,通過英國V&A博物館與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紡織與服飾藏品,完成了一場跨越2300年歷史的東西方時尚對話。探究不同文化中的時尚如何從自然汲取靈感,又對自然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臺北

國寶聚焦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期:2020年10月31日—2021年1月31日

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選定正館107陳列室規劃為「國寶聚焦」專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件。此次換展的書畫為宋代蔡襄《書尺牘》冊和梁楷《潑墨仙人》冊。

澳門

《春風吹又生》——何多苓藝術大展

地點: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

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21日

本次展覽共展出何多苓先生創作於1975年至今的48件套素描及油畫作品 (共91件作品,其中80餘幅作品為油畫),包含從藏家處借展的重要作品,《迷樓》系列等,珍貴的《帶閣樓的房子》系列也在此次展覽中出現。

海外

日本

從亂世到太平盛世:戰國時期京都人的生活

地點:京都文化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 -—2021年1月31日

展覽以京都14個地區出土的文物為核心,呈現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初期,京都的城市變化及藝術文化的發展。

法國

世界的起源:19世紀的自然發明

地點:奧賽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5日—2021年5月2日

展覽由奧賽博物館與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帶領參觀者發現藝術與科學的交匯點,回溯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六個世紀的藝術史,重溫人類「發現自我」的歷程:從上帝的創造到自然演化的結果,同時喚起參觀者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意識。

馬蒂斯,如一本小說

地點:蓬皮杜藝術中心(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1日—2021年2月22日

為紀念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64)誕辰150周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馬蒂斯:如一本小說」。匯集馬蒂斯創作生涯中的裡程碑式作品。這是繼1970年巴黎大皇宮「馬蒂斯展」之後,法國最大規模的馬蒂斯紀念展。展覽聚集其創作的230餘件不同媒介的作品,並以文字和圖像的關係作為主要線索,在呈現其繪畫作品的同時,讓人看到文學給他帶來的慰藉與靈感。

黑白攝影美學展

地點:巴黎大皇宮(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6日—2021年2月1日

展出超過200位攝影師的逾300張攝影代表作,時間從19世紀迄今,回顧攝影藝術的發展歷史,探索黑白攝影美學經久不衰的魅力。展品全部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收藏。

美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周年特展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8月29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展出超過25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幾乎涵蓋館藏中所有的藝術類型,呈現人類5000年藝術史。

新視角:自然光下的古典油畫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 2022年春季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2018年啟動 「歐洲油畫自然採光計劃」(European Paintings Skylights Project),對多個歐洲油畫展廳進行重新布展和更換展品,呈現自然光線下的古典油畫。本展是該計劃第二階段,將展出館藏重要歐洲古典油畫,輔以部分雕塑,嘗試在作品之間構建新的對話。

英國

特納筆下的現代世界

地點: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8日-2021年3月7日

展覽展示了特納是如何在工業革命時代改變繪畫方式,更好地捕捉這個新的世界的,同時,也展現了他是如何用繪畫參與重大政治議題,如反對奴隸制運動,反對戰爭等。

阿爾泰米西婭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館(暫時閉館)

展期:持續至2021年4月21日

此次展覽是英國國家美術館為女性藝術家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展出阿爾泰米西婭(Artemisia Gentileschi)的30幅作品,其中包括重要的《自畫像:亞歷山大的加大肋納》。展覽關注阿爾泰米西婭的生活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在一個又一個展廳裡揭開阿爾泰米西婭從羅馬到佛羅倫斯、那不勒斯、威尼斯和倫敦的旅程。

包袋:裡裡外外

地點: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2月12日 - 2021年9月12日

展覽呈現約300件物品,涵蓋小錢包、化妝盒、文件袋、旅行包和軍用背包等,全面回顧16世紀以來包袋的發展歷史,以及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的廣泛影響。

北極:文化與氣候

地點:大英博物館(暫時閉館)

展期:2020年10月22日—2021年2月21日

此展覽是該館首次舉辦以「北極及其土著居民歷史」為主題,通過出土文物、攝影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等,呈現英國收藏的與北極相關的藏品,揭示當地土著居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觀展指南|歷代帝後像元旦新開,莫奈「日出」尚餘兩日
    值得一提的是,呈現西方經典藝術大師作品的「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與「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只剩下今明兩天。上海「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 唐能翻譯為莫奈《日出·印象》展覽開幕式提供法語翻譯服務
    談及「印象畫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在西方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直以來也國內藝術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如今,印象派的開山之作終於來華了,「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9月16日在上海開幕,唐能翻譯為展覽開幕式提供了法語口譯翻譯服務。
  • 一周觀展指南|蘇軾特展尚餘十多天,正倉院、馬蒂斯展將啟幕
    在上海外灘,藝術愛好者可以觀看到包括《吶喊》版畫在內的蒙克展、以《日出·印象》為主的莫奈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的「馬克·夏加爾」中國首展呈現了夏加爾筆下一個個迷幻的詩意世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個新展「北溝傳奇」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也都值得關注。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本周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風格故事—乾隆年制琺瑯彩瓷特展」三大展覽相繼對外展出,其中「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展出的「西清四鑑」是官方最具規模的傳世銅器圖鑑。在北京,以「極簡」知名的義大利藝術大家莫蘭迪的中國首次個展「桌子上的風景」明天起在北京開展,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展則將於明天閉幕。
  • 2018北京《印象莫奈:時光映跡藝術展》時間、地點及門票
    平時單人票(限主展):69元(限周二至周五使用,一人一票)  單人票(限主展):89元(限周二至周日使用,一人一票)  平日三人票(限主展):149元(限周二至周五使用,三人一票)  三人票(限主展):179
  • 一周觀展指南|見證「全球藝場的上海時間」,不僅僅在西岸
    其中,設計單元由9家海內外參展機構將在西岸藝術中心B1館展出獨具匠心的設計作品,而特展單元中,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Longlati 非營利基金會、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和藝術家蘇暢將在B館各展廳呈現精心策劃、創作的特別展覽。
  • 法國:大師靜物展-畢沙羅|馬奈|塞尚|莫奈|拉圖爾|庫爾貝
    法國靜物展藝術家:卡米爾畢沙羅,愛德華馬奈,保羅塞尚,克勞德莫奈,亨利範丁拉圖爾,古斯塔夫庫爾貝2020年1月18日-4月12日,此外,展覽還包括克勞德莫奈,亨利範丁拉圖爾和古斯塔夫庫爾貝的一流畫作。保羅·塞尚(PaulCézanne)(法國,1839年至1906年),《靜物用麵包和雞蛋》。布面油畫,1865年。
  • 一周觀展指南:「巡迴畫派」現蘇派輝煌,埃及藝術品不朽之美
    原標題:一周觀展指南|「巡迴畫派」現蘇派輝煌,乾隆包裝品皇家審美  整理:喬夢婷  氣溫雖已逼近冰點,但藝術展覽卻在沸點,上海博物館自「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後,將推出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眾多對中國油畫影響極大的作品將齊齊亮相;龍美術館的向京個展也將展示一位女性藝術家看世界的態度
  • 一周觀展指南|泰特珍藏展進入倒計時,東京紀念藤田嗣治
    指南針/Saudade復星基金會中葡當代藝術大展展期:2018年7月3日—8月26日 地點:復星藝術中心展覽匯聚了12位中葡當代藝術家近100件作品,涵蓋繪畫、綜合材料創作、裝置、影像等多種媒介,是國內首次對中葡兩國當代藝術發展的系統比照和學術梳理。
  • 描繪光與影的大師,莫奈作品欣賞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
  • 白內障造就莫奈朦朧畫風(圖)
    美國眼科學教授認為——  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以《日出·印象》(下圖)、《睡蓮》等畫作著稱於世。其作品中朦朧的色彩和模糊的光影被認為是其獨特創作風格的體現。不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6日報導,最新科學研究表明,導致莫奈作品色彩模糊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他晚年患上白內障,對色彩的感受力嚴重衰退。
  • 一周觀展指南|馬蒂斯「如一本小說」,三大石窟首次匯聚
    一周觀展中,紫禁城600周年的特展「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將進入最後一周展期,而上海朵雲軒120周年珍藏精品特展則只剩下兩天。雖已過了「霜降」,新展仍在紛至沓來。「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
  • 一周觀展指南|「黑石號」特展倒計時,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將於明天落幕
  • 椋鳥=鴝鵒,什麼鬼?
    八哥之名的來歷宋代有記載:「南唐李主諱煜,改鴝鵒  [qúyù] 為『八哥』,亦曰『八八兒』。」漢許慎《說文解字》釋「鴝」:鴝鵒也。古人對八哥的集群亦有記載:宋《爾雅翼》鴝鵒,似鵙而有幘,飛輒成群。八哥,翼上的白斑明顯 八哥的異名可以查到很多:了哥、鸚鵒、寒皋、鴝鵒、鸜鵒、𪈻鵒、駕鴒、加令、鳳頭八哥。另一種椋鳥科為人熟知的鳥是鷯哥,李白詩中有「安得秦吉了,為人道寸心。」
  • 光影大師莫奈勾雲畫霧,百年過去,不知自己畫的竟然是霧「霾」
    莫奈印象——霧仙那說到霧,它可是成就了一位法國的印象派大畫家,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莫奈。提起莫奈,我們對他最熟悉的就是他的《日出.印象》和《睡蓮系列》,他所屬的「印象派」的大名也是來源於他的油畫作品《日出.印象》中的二字。說到這裡大家肯定都知道了。
  • 一周觀展指南|紫禁城六百年展倒計時,臺北故宮聚焦梁楷蔡襄
    「日出·光明——莫奈《日出·印象》」特展展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地點:Bund One Art Museum,外灘壹號美術館(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印象派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為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更是承載了人們對繪畫世界的嚮往與追求。
  • 一周觀展指南|大英圖書館珍寶來到上海,中國芳香去往巴黎
    驚蟄已過,仲春來到,如同動植物的甦醒,3月起,各類展館陸續開啟新一年的展覽,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蕭勤藝術大展」和「仲條正義設計展」展現藝術家創作的變化,上海圖書館迎來「來自大英圖書館的珍寶」更是讓人期待。上海博物館則是將中國古代香文化帶到巴黎。
  • 馬莫坦博物館的日出印象,19世紀著名繪畫運動,因這幅畫而得名
    後來莫奈在巴黎結識了咖啡館中的那群朋友,感到生命中仿佛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他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用科學的自信去描繪他眼中或說是心中的「真實」大自然。《日出印象》描繪了一幕尋常的港口日出景象,波光粼粼中幾隻小船輕搖而過。
  • 大熊貓科研高地項目場平工程接近尾聲
    據悉,青鼻山公園(一期)隴西河橋梁工程項目將在8月底竣工;大熊貓科研高地項目場平工程已接近尾聲,沿隴西河道路工程正加緊實施;大熊貓國家公園標誌牌項目已完成場平,進場道路施工即將完成。熊貓新城產業核心區首期項目主要包括大熊貓科研高地、大熊貓文化博物館、大熊貓國家公園標誌牌、大熊貓演藝中心四大項目。其中產業核心區項目規劃面積6.7平方公裡,預計總投資55億元,建設周期約5年。
  • 一周觀展指南|董其昌「晝錦堂」只餘六天,顏魯公再展兩周
    目前最大規模的董其昌藝術大展無疑是年末藝術界最大看點。此次展覽將匯集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15個海內外重要收藏機構的董其昌相關藏品,共計154件(組)。展覽通過「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和「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系統梳理並重新詮釋董其昌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