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報告驗血統,高大上的基因檢測為何被批太坑爹

2021-01-10 IT之家

編者註:本文的作者Rani Molla曾是Bloomberg Gadfly的數據專欄作家和《華爾街日報》的視覺記者。在本文中她吐槽了基因檢測技術,並闡述了她對該技術的看法和擔憂。

三年前,我對23andMe的DNA測試滿懷信心,但最終我卻對它失望透頂。

雖然我最初的大部分檢測結果都得到了驗證——大約50%的南亞人基因,50%看起來是歐洲大雜燴的基因——但有一個明顯的意外。本應該有的大約25%的義大利人基因,但中東人基因卻在佔據在這個檢測結果的位置上。檢測結果讓我震驚。

多年來,我繼承了很多義大利的傳統;我學習了義大利語,大學主修拉丁語,並在義大利羅馬度過了我的海外學期。儘管如此,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我相信科學。但我的祖母拒絕接受這份基因調查結果,她的父母從西西里搬到了布魯克林。她在那裡出生並長大,說的是義大利語。

今年快入夏的時候,我在23andMe上收到了新的一封關於DNA關係的電子郵件,並重新查看了我最新的基因結果,結果發現,實際上我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義大利人基因(通常是南歐人)。但現在告訴我奶奶已經太晚了。她現在死了,而我是個騙子。

這類事情經常發生,因為祖輩們的DNA測試——以及一般的基因測試——是一門不精確的科學,在整個過程的幾乎每一步都容易出錯。正如相關人士所解釋的那樣,在分析DNA的技術部分,一些小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使這些測試的結果更加不可靠的是,他們的整個血統成分是基於那些自稱屬於某個血統的人的自我報告的調查——這是一種明顯就有缺陷的做法。樣本大小因地點和測試公司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數據質量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如果你碰巧不是白人的話,差異會更大。這是因為歐洲人在DNA資料庫中有更多代表樣本,因此,可以收集到關於他們DNA更準確的信息。

當然,比弄錯某人的遺傳基因或頭髮顏色更麻煩的是,利用這些信息來為這個人的提供對未來決策的信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將他們的DNA提交給基因檢測公司,越來越多的執法機構和政府機構找到了使用這種高度個人化基因信息的方法,這些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我們。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於從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測試收集中的數據,幾乎都沒有得到法律保障。

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James Hazel表示:「根據現行法律,如果你在隱私政策和服務條款中披露這種情況,那麼廣泛地分享消費者信息就會是合法的。」他是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員,曾對遺傳學測試的隱私政策進行研究。「公司也不必堅持現有的隱私政策。幾乎每家公司都保留隨時改變隱私政策的權利。」

當然,從一開始就很少有人會閱讀隱私政策(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新研究,總是不到10%的人會去閱讀隱私政策)。而且現有的基因檢測隱私政策並不一定是明確的或即將出臺的。Hazel發現,在他研究的90家基因檢測公司中,有39%的公司「在他們的網站上沒有適用於基因數據的並且隨時可用的隱私政策」。

Hazel說,一些最大的基因檢測公司,如23andMe和Ancestry,已經籤署了一份最佳實踐清單,這是一個由未來隱私論壇創建的政策框架,其中包括消費者和行業倡導團體的內容。這些包括同意在數據收集方面保持透明,採取強有力的安全措施,以及在與執法部門合作時使用有效的法律程序。雖然用這些善意的想法籤署條約令人感到十分欣慰,但它們最終是含糊其辭的條例,沒有法律強制要求的。不遵守這些原則是一種公關失誤,而不是一種法律負擔。

他還警告說,雖然大公司可能受到公眾輿論、消費者反饋以及媒體審查的影響,但小公司往往被忽視,讓它們在監管漏洞下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他說:「就像這個行業提供的測試是非常多樣化的一樣,隱私政策的信息和質量也是各種各樣的。」

基因檢測正在被利用

執法部門長期以來一直在警方調查中使用DNA測試,但這些消費者的測試給當局帶來了一個指數數量級的潛在池——超過2600萬人在家中進行了血統測試。這些檢測不僅損害了選擇接受檢測的人的基因隱私,也損害了他們遠親的隱私,他們沒有同意做任何事情。

在最近一起備受矚目的案件中,當局通過使用金州連環殺手的第三個表親和第四個表親的DNA,在40年後得以追查到這位殺手。他們自願將DNA測試結果上傳到GEDMatch網站,這是一個為去尋找失散已久親人的公共網站——也是警方幫助調查犯罪的重要資源。今年,GEDMatch網站改變了它的設置,用戶必須選擇加入執法搜索,這使得可用的資料庫從100多萬個縮減到只有18萬個個人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DNA檢測的準確性因應用程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找到一個DNA親屬比確定血統要可靠得多,也比找到理想的DNA飲食要準確得多。

在某些情況下,當局可以直接前往DNA檢測點獲取人們的基因信息。今年早些時候,外媒報導稱,最大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測試網站之一FamilyTreeDNA正在直接與聯邦調查局合作,瀏覽他們的資料庫,尋找涉嫌暴力犯罪的人的匹配——以及匹配的親屬。這份報告讓FamilyTreeDNA啟動了前面提到了的最佳實踐支持者的名單。

23andMe和Ancestry都表示,除非受到法院命令等有效法律程序的強制,否則他們不願與執法部門分享信息。23andMe的一位發言人補充說:「我們使用所有法律手段來挑戰任何的請求,以保護我們客戶的隱私。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成功地挑戰了這些要求,還沒有向執法部門分享任何信息。「

除了維持治安,DNA檢測的結果也有可能被用來對付你或你的家人。《基因信息非歧視法案》禁止醫療保健公司和僱主因為基因數據而拒絕你到其公司就業。

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僱主和保險公司因為人們擁有與癌症相關的變異基因而拒絕承保或歧視他們。但人數少於15人的公司不受這一規定的限制,人壽保險、殘疾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公司也是如此——所有這些公司都可以要求進行基因測試,作為其申請過程的一部分。

而在其他沒有法律保護公民免受基因歧視的國家,風險甚至更高。

消費者基因測試公司還將你的數據出售給製藥公司等第三方,這使得消費者更難追蹤這些敏感信息的最終使用情況。他們還將基因數據提供給人類生物學的學術研究人員,這些研究人員會將這些數據用於合法的研究。

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中心消費者隱私主管Jennifer King表示,公司每天都在湧現,他們承諾會通過運用你的DNA完成各種事情,從找到你的基因傾向於哪種葡萄酒或大麻品種,到什麼護膚方案對你最好。

她說:「這些所謂的『科學』很可能都是垃圾。」

然而,不完善的基因測試和對如何使用這些數據的監管缺乏中,最令人不安的潛在後果可能甚至還沒有發生——或者我們可能只是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後果。

從事生物政策研究的聯邦調查局特工Edward You認為,黑客攻擊基因數據可能是國家網絡安全威脅,導致美國容易受到生物攻擊。

廣告也是你基因數據中的一個常見的、但令人擔憂的未來使用案例。

「23andMe可以決定他們想要使用的基因數據來進行廣告的定位。他們可能會向強生公司提供一份客戶名單,「King說。「這將是一個改變,但他們可以做到。」

更有可能的是,這些公司可以向廣告商出售他們網站上的訪問權限。因此,當廣告商訪問他們的DNA結果時,他們會被允許在特定的人口統計學計算下投放廣告,但不能告訴廣告商他們接觸的是哪些人。

「他們可能會決定說,『嘿,我們將遵循谷歌或Facebook的模式,允許廣告商通過我們的平臺來瞄準客戶群體,』」King說。

23andMe目前不允許企業向23andMe的客戶做廣告,他們也不允許在23andMe網站上做廣告。對於未來會發生什麼,他們的一位發言人說,「我們只能對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情發表評論。然而,在對客戶數據的使用或共享方式方面進行任何更改之前,我們會徵求該客戶的明確同意。」這位發言人說,如果沒有這一批准,個人信息的共享方式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更重要的是,現在允許訪問我們的DNA數據,可能會產生比我們第一次決定往試管裡吐口水並想要查明我們是否真的是四分之一義大利人時所意識到的後果更大。

「當你決定提供你的DNA數據時,這個選擇會影響到你和與你相關的每個人,」King說。「這不一定是現在的方向,而是未來的方向。」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在聯邦層面,監管公司在聯邦層面關於共享消費者DNA測試數據的法規其實很有限,但一些州已經就這一問題提出了各種法案。聯邦貿易委員會可以介入,當公司違反自己的隱私政策時,聯邦貿易委員已經對特別嚴重的案件這樣做了。但Hazel說,最有可能的是對於數據隱私法會進行更多的立法。

他說:「我認為,我們將看到對提供這些服務的公司因數據隱私影響而建立的法案,而不是針對基因隱私的立法。」

在國際上,歐盟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明確將基因數據歸類為特殊類別的個人數據,這意味著它加強了對常規個人數據的保護。目前在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數據隱私法案正在參議院流傳,儘管這兩項法案都需要捉摸不定的兩黨的支持才能成為法律。目前也不清楚這些將如何處理基因隱私問題。

Hazel說:「考慮到不統一體系帶來的挑戰,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在推動聯邦數據隱私的監管。在這個體系中,各個州都制定了自己的法律,要求各不相同。」

目前,消費者當然可以選擇不進行消費者DNA測試。或者,King建議,他們可以用假名參加測試,審查它們,然後要求測試公司刪除他們的帳戶。

消費者還可以長時間仔細查看他們之前沒有閱讀的隱私政策。對於那些已經參加過測試的人,可以選擇刪除個人資料,對結果持保留態度。對我來說,現在向我奶奶道歉已經太晚了,因為我相信的是一份有缺陷的基因報告,而不是她。

相關焦點

  • 一紙報告驗血統,高大上的基因檢測為何被批太坑爹?
    在本文中她吐槽了基因檢測技術,並闡述了她對該技術的看法和擔憂。三年前,我對23andMe的DNA測試滿懷信心,但最終我卻對它失望透頂。雖然我最初的大部分檢測結果都得到了驗證——大約50%的南亞人基因,50%看起來是歐洲大雜燴的基因——但有一個明顯的意外。本應該有的大約25%的義大利人基因,但中東人基因卻在佔據在這個檢測結果的位置上。檢測結果讓我震驚。
  • 關於基因檢測,是時候告訴大家真相了!
    目前市面上類似的基因檢測公司魚龍混雜,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數甚至已超過3000家,它們涉及的領域五花八門,測試水準更是良莠不齊。3、基因檢測公司誇大宣傳、報告解讀太「隨意」不少企業受利益驅使,吃相難看,賣東西基本靠忽悠,以至於整個行業口碑受影響。報告解讀隨便,導致不懂的人購買產品之後心理落差大。
  • 愛思助手驗機不靠譜?趕快收藏,教你怎麼看愛思助手驗機報告!
    很多小夥伴都會在買來新的iPhone或者二手的iPhone時,將手機接入電腦,查看愛思助手的驗機報告圖。小編整理了關於愛思驗機報告的一些小技巧分享給大家,覺得有用的話,收藏下方便以後再次翻閱哦。2.報告顯示未拆修的機器也會有貓膩因為即使愛思助手驗機報告顯示未拆機,也存在以下幾種可能:機器只是單純拆開過,比如拆開清灰,或者是進水後拆開清理了水漬,過程中只要沒有更換過元器件,愛思助手就無法檢測出來。機器拆修時更換的新元器件生產日期和原本的元器件一致或者區別不大。華強北大佬通過特殊手段處理更換後零部件的序列號,使其騙過愛思助手的檢測。
  • 缺失中國人群關鍵樣本 易感基因檢測報告準確性存疑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定價5980元,檢測110個基因位點,覆蓋18種腫瘤風險,這是諾禾致源官網上一款名為「腫瘤全面遺傳易感基因檢測」的產品。
  • 消費級基因檢測價格腰斬 專家:部分項目不靠譜
    所謂消費級基因檢測,即面向普通消費者的基因檢測,而並非針對患者。通常是支付費用後,消費者採集2毫升唾液並郵寄至檢測公司,約10-20天後,公司再將基因檢測結果通過報告形式寄回給消費者。儘管降價後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套餐讓不少網友大呼「種草」(網絡流行詞,「有消費意願」的意思),不過一名基因檢測從業人員向澎湃新聞稱,類似不超過千元的套餐項目更多為「娛樂性質」。這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甚至稱,儘管從業數年,身邊僅有一名同事曾經檢測過這種項目,「在朋友圈曬出說自己有歐洲血統,主要就是好玩了。」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基因檢測江湖亂象:數據折損、造假,捆綁消費...
    見習記者 崔笑天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陳巖鵬 北京報導自精準醫療列入國家戰略後,基因檢測概念火爆。目前,市場上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五花八門,價格差異巨大,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有面向女性的減肥基因檢測、皮膚基因檢測,也有面向兒童的天賦基因檢測,還有面向老人的慢性病、遺傳病、腫瘤風險基因檢測。
  • 基因貓:以肥胖、飲食等角度切入基因檢測,改進健康度
    其中,面向終端用戶的檢測方式並無太大差異,不同之處主要集中在檢測內容、價格和自主研發能力上。其中,基因貓成立於2014年,定位於從基因檢測出發,以移動網際網路為平臺,研究並解決亞健康狀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其優勢在於全環節自主研發,極大壓縮成本,產品走平價路線。
  • 香港檢測性別準確嗎驗血報告怎麼看
    香港檢測性別準確嗎查男女多久出結果?對於香港驗血來講最擔心的就是準確率問題,其實香港查男女性別準不準,其主要影響就是寶媽自身要條件是否滿足檢測要求,在滿足條件要求下才能保證香港驗血測男女的準確率,今香港裕力健康領著大家就一齊來了解下香港驗性別。
  • 想做基因檢測領域的「百度」,你靠譜嗎?
    今天介紹的這位主角正是上述這個中國版的 23andMe,它同樣利用唾(kou)液(shui)來檢測你的基因。可能之前嘿嘿君並沒有介紹得足夠詳細,你們一定很好奇為什麼看似跟 DNA 瓜葛不大的口水能夠檢測基因呢?
  • 標榜高大上的防爆輪胎,其實很坑爹
    輪胎問題頻出讓用車體驗太過於糟糕對於任何一個品牌的汽車而言,車輛質量和性能的好與壞,帶來的只是駕駛、操控感受的差別,但輪胎出現問題就只能趴窩。所以,輪胎問題頻出,這樣的用車體驗實在有些太過於糟糕。所以,輪胎問題頻出,這樣的用車體驗實在有些太過於糟糕。事實上,提起寶馬大家可能會最先想到性能、運動,但除了這些公眾熟知的品牌標籤之外,其還可能是防爆胎的代名詞。是的,寶馬幾乎在所有的車型上都配備的是防爆輪胎。
  • 解碼基因檢測系列報導之四|缺失中國人群關鍵樣本 易感基因檢測...
    定價5980元,檢測110個基因位點,覆蓋18種腫瘤風險,這是諾禾致源官網上一款名為「腫瘤全面遺傳易感基因檢測」的產品。
  • 無創基因產前檢測之爭:該技術陷未檢測到唐氏兒糾紛
    據統計,群內半數以上成員是從各大醫院或基因檢測機構獲得無創基因檢測的臨床報告單,並在被告知「低風險」後生下唐氏兒。  為這些母親提供基因檢測項目的公司集中在華大基因、廣州金域醫學檢測中心、貝瑞和康和湖南家輝等。  群主李瑩的遭遇和楊柳類似。2016年11月初,在西安高新醫院產檢的李瑩收到湖南家輝遺傳專科醫院出具的無創基因檢測報告,結果為低風險。
  • 「揭秘天賦基因檢測」後續:天賦基因檢測亂象曝光,市監部門上門查處
    財經生活頻道《1919創財經》戳 ↓↓ △天賦基因檢測亂象曝光,市監部門上門查處3月16日,我們欄目推出了《揭秘天賦基因檢測》系列報導,在採訪報導中,記者發現,很多基因檢測公司收取幾千乃至上萬元,就宣稱可以檢測孩子具備哪些天賦。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癌症早篩—基因檢測領域的明日之星。在檢測對象和技術路線上,中美兩國差距不大,多以 cfDNA 基因突變或甲基化測序為主,結合機器學習算法進行分析。隨著基礎研究與檢測 技術的不斷變革,中國癌症早篩市場正蓬勃興起,在此過程中,產業鏈中的技術 驅動型企業有望脫穎而出,佔據領先地位。
  • 2019年全球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報告:頭部效應加劇,分子診斷異軍突起
    2019年中國診斷及基因檢測行業的融資環境進一步趨緊,私募融資領域頭部效應顯著,基因檢測類公司在交易數量及融資金額上均名列前茅;科創板開板半年來,IVD成為生物醫藥板塊中的熱門細分領域;併購市場全年共成交兩筆超過10億人民幣的重大交易。海外市場的融資交易超過半數由基因檢測企業完成,與此同時分子診斷公司熱度持續,佔據大量行業資源。
  • 太平洋那些孤島上的土著是從哪來的?基因檢測和考古發掘揭開真相
    太平洋上有很多風光秀麗、海水清澈的小島,比如帛琉、湯加群島等等,這些地方歷來便是聞名全球的旅遊勝地,尤其受到國人旅遊出行的青睞。同胞們到了這些島嶼後,在享受海水陽光沙灘的同時,有些眼尖的人心裡難免會犯嘀咕,為何這些四面環海、遠離大陸的小島上會有人呢?不僅如此,為什麼這些小島上的土著還和咱中國人長得這麼像呢?看起來著實有些順眼啊。
  • 基因檢測結果呈陰性?這可能是「虛假的安慰」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展了基因檢測項目,通過分析受試者提供的生物學樣本,檢測其基因變異,分析未來患上某種疾病的機率。但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檢測結果呈陰性,人們也不能完全放鬆警惕,因為這可能是「虛假的安慰」。
  • 一分鐘讀懂基因檢測的是與非
    目前,這些基因測序公司只是檢測人類整個基因組的一小部分基因,僅佔人體DNA的百萬分之一,即所謂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分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公司將啟動更多的SNPs測序。即便如此,也僅佔人體DNA的十萬分之一。不管怎樣,這些公司表示,將提供血統之外更多有醫療價值的信息。SNPs所提供的信息相對有限,而整個基因組測序所能提供的信息要高出數十萬倍。
  • 基因檢測能救你一命
    不單是癌症,很多遺傳性疾病家族的人也受這樣忐忑心情折磨。例如亨丁頓氏舞蹈症,父母有一方罹病,子女就有一半機會遺傳致病基因,日後發病,代代相傳的機率也是二分之一,目前無藥可醫。揭開潘多拉的盒子人類基因圖譜提前在2000年解密,雖說只是將序列排出來,在近四萬個基因中,知曉其意義和功能的僅佔約10%,卻已經將醫學帶入「分子(基因)醫學」世紀。目前美國每年平均做400萬次基因檢測,檢查疾病。
  • 基因檢測一次幾萬,可以查出癌症嗎?答案呼之欲出
    核心提示:基因檢測是利用醫學檢驗來尋找人類基因的某些突變。目前使用了許多類型的基因檢測,並且正在開發更多基因檢測。醫學上也有利用基因檢測來發現早期癌症的,但是你對基因檢測了解程度如何呢。 基因檢測是利用醫學檢驗來尋找人類基因的某些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