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九十周年院慶之際,海南周刊特邀著名作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祝勇先生為本刊撰寫專欄文章。從《舊宮殿》《血朝廷》到《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祝勇先生一直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呈現故宮從前的燈影與人聲,揭開故宮隱秘角落的前塵往事。祝勇專欄「故宮——從前燈影與人聲」,就從故宮重修後開放的寧壽宮的故事開始,輕輕推開宮殿的大門。
閱盡春秋的乾隆,在紫禁城起起落落的宮殿一角,建立了自己的退隱之所。為退位之後能夠安享晚年,乾隆帝特別修建寧壽宮。
寧壽宮中最有特色的是花園,寧壽宮花園,後稱乾隆花園,建於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共用6年時間才完成。花園中的主要建築物有古華軒、旭輝亭、抑齋、遂初堂、竹香館、萃賞樓、延趣樓、三友軒、聳秀亭、碧螺亭、符望閣、玉粹軒、倦勤齋等。
在花園的最北端,倦勤齋寂靜、樸素,並不囂張,讓人感覺到它「低調的奢華」。
「倦勤」,說明他累了,要由「公共的」乾隆,退回到「個人的」乾隆。他要一個私密化的空間,摒棄政治的重壓和禮制的繁瑣,回歸那個真實的自己。
「低調的奢華」
在許多人心中,大清王朝的盛世光景,到乾隆朝就早早收場了,就像《四庫》館閣裡那些繽紛的紙頁,在火焰中迅速地消蝕和黯淡。這一點,乾隆爺絕對沒有想到。他看得見身前,卻望不斷身後。所以出現在他視野裡的,永遠是順治皇帝定鼎北京的豪情,以及康熙、雍正時代史詩般的雄壯,誰還能相信這樣的基業能被蠶食、掏空,變成割地賠款,一敗塗地?
乾隆一朝,開疆拓土、靖邊安民,黃河青山,萬馬千軍,他的氣魄,絲毫不輸給秦皇漢武——中國的疆域,除了元朝,清朝最大,廣達1300萬平方公裡,大部分要歸功於乾隆;而他一生寫下4萬餘首詩,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又讓唐宗宋祖「略輸文採」了。乾隆的朝代,被花團錦簇被包裹著,密不透風。一進倦勤齋,我就看見了他的得意與自足。
在故宮林林總總的宮殿中,遊客們並不在意偏居東北一隅的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今天的遊客,可以穿越衍祺門,步入曾經深鎖的園林。迎面看到的,首先不是莊嚴的宮殿,而是一座用太湖石堆起的假山,遮蔽了我們對園林的全部想像。向右轉,入曲折迴廊,會看到假山上一座小亭,名曰擷芳亭。迴廊緊靠的抑齋,樹影落在花窗上,斑駁錯落。從那迴廊,又繞回到花園的中軸線上,才會進入一個相對開敞的空間,右為承露臺,仿效漢武帝,在上面放置銅盤,承接仙露(目前只有北海還有一座仙人承露盤),左為禊賞亭,裡面有流杯亭,乾隆企圖在這裡複製東晉蘭亭曲水流觴、臨流賦詩的風雅。正面是古華軒,建造此軒時栽種的楸樹,每逢秋夏,依舊花開滿樹,燦爛似錦。遊客到古華軒止步,後面目前還沒有開放,這些不開放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遂初堂,聳秀亭(左為延趣樓、右為三友軒),萃賞樓(左為雲光樓)、碧螺亭、符望閣(左為玉粹軒)、倦勤齋。花園疊山理水,古木交柯,借景造景,先抑後揚,古典文人的空間美學被發揮到極致,與中軸線建築大開大合的剛硬線條比起來,花園內迴環的曲線透露出主人對家園內部的嚮往。在花園的最北端,倦勤齋寂靜、樸素,並不囂張,但走進去,就會立刻感覺到它「低調的奢華」。
這座建築坐北朝南,面闊九間,東為五間,西為四間,面積不大,也沒有禮制性的設施,但它的修飾、擺設,處處透著精心和講究,唯皇家才能為之。它的內簷裝修罩槅大框都是以紫檀為材料的,造價昂貴,卻又不失文人氣;分隔室內空間的槅扇,雞翅木框架拼接成燈籠框、冰裂紋或者是步步錦,中間還嵌著玉石——當然是乾隆最喜歡的新疆和田玉;槅子中間,嵌著輕薄的夾紗,略有點透明,似玻璃而堅韌耐用,上面可以寫詩,可以繪畫,更可以刺繡各種圖案,倦勤齋的夾紗,一律是雙面繡,圖案是纏枝花卉,行針運線步步精巧,不著痕跡,沒有線頭露在外面,配色也十分清雅,濃淡相宜。倦勤齋的竹黃工藝、竹絲鑲嵌、雙面繡、髹漆工藝都是在江南完成的,滲透著江南草木泥土芳香。夢想的手指,在這些材料上變得異常活躍。
裝置夢的房間
2002年至2008年,故宮博物院和美國世界文物建築保護基金會合作,對倦勤齋進行搶救修復(乾隆花園的整體修復工作到2020年才能全部完成),連尋找材料(比如數量龐大的和田玉)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更遑論它們的工藝了。其中「仙樓」,就是最考驗工匠技藝的地方之一。
仙樓不是迷樓,不是盡情縱慾之所,而是一種將室內以木裝修隔成二層閣樓,這種設計也是從江南園林中移植過來的,《揚州畫舫錄》裡記載過,六下江南的乾隆見識過,裝修程序十分複雜,所以,在倦勤齋並不開闊的空間裡,仙樓的設計使它陡增變數,有了空間上的節奏感。在仙樓的上層、下層,分別貼著雕竹黃花鳥、山林百鹿,讓房間裡充溢著祥和的氣息,合乎乾隆的心境,也暗合著帝國的主旋律。
閱盡春秋的乾隆,在紫禁城起起落落的宮殿一角,建立了自己的退隱之所。「倦勤」,說明他累了,要由「公共的」乾隆,退回到「個人的」乾隆。他要一個私密化的空間,摒棄政治的重壓和禮制的繁瑣,回歸那個真實的自己,「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 。他盼望那個空間,可以全然按照個人的意志去設計和裝修,猶如天下,就是他全憑個人意志打造的。因此,所有的裝飾器物,都是他喜歡的,對此,宮廷檔案都有記錄。比如:房間裡多寶格上擺放的文玩、書籍、文房四寶,他伸手即可取用;東五間明殿的西進間中炕上有「春綢公式帳」、「春綢公式幔」、「春綢大褥」、「石青緞頭枕」等物 ,也給他帶來家居的溫暖;倦勤齋西四間的那個微小戲臺,更讓這個不大的宮殿裡充滿絲竹管樂之聲,乾隆命詞臣填詞,南府太監唱曲,乾隆沉醉其間,極盡風雅。
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夢。如果說國是他的大夢,那麼家就是他的小夢。倦勤齋,就是裝置夢的房間,是他為自己的夢設計的一個容器、他的「太虛幻境」,它柔軟、妥帖、安穩,與夢的形狀嚴絲合縫。在這裡,「現世安穩,歲月無驚」,歷朝的治亂離合、皇子間的血腥爭鬥,都已退成了遠景,圍城裡的他,又甘願做一介平民,獨坐幽篁、採菊東籬,或在花開的陌上,遇見美麗的羅敷。他見識過自己的江山,體悟到人生的華麗深邃,歸根結底是要歸於深邃平遠的。
視覺幻象
最震撼的,還不是倦勤齋裡那些複雜精緻的工藝,而是小戲臺邊那幅通天落地的大壁畫。它先是畫在紙上或者絹上,然後再貼在牆上,鋪滿牆面——有點像今天裝修時用的牆紙。畫框消失了,畫幅與牆壁等大,畫中描繪的景象通過透視關係與室內的空間連成了一體,幾乎成為真實世界的一部分,藝術史家為這種「天衣無縫地畫在建築的牆壁和天花板上令人產生錯覺效果的繪畫」起了一個名字——「通景畫」 。
於是,在那幅「通景畫」上,我們看見一座絳紅色的雙層宮殿赫然屹立著。近景是一道斑竹圍成的籬笆,籬笆後面,是一片豐饒的園林;粗壯的松柏下面,各種花卉盛開;雙層宮殿金黃的歇山頂從籬笆的上面露出來,在藍天下飛揚起它的戧脊;畫面的遠景是一道宮牆,宮牆外,山影如黛,天高雲淡,有喜鵲在碧空中滑翔……
不知是誰把「perspicere」這個義大利單詞翻譯成「透視」的。我站在這幅大畫前,回味著這個詞,對它的翻譯者有說不出的欽佩。所謂「透視」,就是在平面的畫上製造三維的視覺效果,形成一個「三度空間」,使畫面上的物體立體感,有了遠近,使我們的視線能夠從「透」過畫,「深入」到畫的內部,就像倦勤齋那滿牆斑斕的風景,似乎已經把房間裡的那堵牆變成了空氣,我們的目光能夠穿透它,看到春日的陽光,聽到草木在風中的喧譁。
這是一種來自西洋的畫法。公元1425年,中國還處於明朝的朱棣時代,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奠基人馬薩喬為佛羅倫斯的一座教堂繪製的壁畫《聖三位一體像》,猶如剛剛發明的3D電影,令當時的佛羅倫斯人感到無比的驚愕。壁畫揭幕時,我們還以為在牆上鑿出了一個洞,通過洞口,人們看到一座布魯內萊斯基風格的新型葬儀禮拜堂。
這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繪畫作品,馬薩喬在他的畫中首次引入了滅點,即透視點的消失點。除了透視滅點的神奇功效,那些真人大小、富有雕塑實體感的人物形象,以及明暗虛實變化的建築結構,則進一步加強了畫面空間的真實性,從而產生了以假亂真的效果。畫家全憑自己的純熟技藝,明目張胆地欺騙了我們的視覺,也抹殺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猶如在倦勤齋,面對一堵冰涼堅硬的牆,卻對那道畫出的月亮門信以為真,以為只要抬腳邁過去,就能抵達那座流光溢彩的紅色宮殿。
在照相術剛剛傳入中國宮廷的時候,皇帝太后們曾經那麼害怕它攝走自己的魂魄,面對電影銀幕上飛馳而來的火車,他們也拼命躲閃,也是出於同樣原因,新時代的領袖,也總是對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情有獨鍾,因為畫上的真實,可以等同於現實中的真實。
「通景畫」帶來一種視覺幻象,但它營造得那麼真實,天衣無縫,讓人不能生疑。乾隆皇帝一旦發現了視覺幻象魅力,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不能自拔了。於是,這樣的「通景畫」,也開始向其他宮殿「拓展」,這些宮殿包括:玉粹軒、養和精舍的明間和東間。四個房間的「通景畫」剛好組成春夏秋冬四個場景:春天百花盛開,夏天藤蘿滿掛,秋天紙藍鳶高飛,冬天梅花飄香。四季的輪迴,代表著太平盛世的永無止境和大清江山的千秋萬代,如乾隆在《寧壽宮銘》中所寫的:告我子孫,毋逾敬勝。是繼是承,永應福慶。
兩百多年前,倦勤齋的中央,站著乾隆皇帝。看見從空中掠過的喜鵲,他的內心定會感受到說不出的輕鬆和通透。那是一個微縮版的烏託邦,代表著他的精神圖騰,也是他最後的歸處。它凝固在倦勤齋,使這座宮殿幾乎成了吉祥符號的大本營,他希望時間像畫一樣靜止,安樂太平的歲月被房間牢牢守住,永不逝去。
故宮開放九十載
1925年10月10日,北京城發生了一件令世界矚目的事情:這一天,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此事被時人讚譽為「辛亥革命未竟之事業」。幾百年來帝王居住的宮苑禁地,第一次向大眾開放。從此,明清皇宮內廷禁地的原狀,集中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精華的宮殿建築群,庋藏深宮、曾僅為一人所獨享的大量藝術瑰寶及文物,以完全不同的面貌一一展現在廣大民眾面前。
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存亡始終休戚與共。抗戰期間,為確保文物的安全,從1933年2月開始,故宮人守護著1萬餘箱國寶先後南遷華東、避地西南,行程數萬公裡,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建立了南京分院等機構,其間做了多次國內外文物展覽。譜寫文化抗戰壯歌的他們說:「只有被侵佔的國土,沒有被侵佔的文化。」
自1925年皇宮禁苑向社會開放,讓更多的民眾共享更多的皇家珍藏,是歷代故宮人為之努力的方向。故宮博物院從建院之始就有自己的展覽特色,90年來已形成了宮廷原狀陳列、固定專題展館和臨時專題展覽在內的完整展覽體系。隨著故宮整體修繕工程的進展,故宮博物院的開放區域不斷擴大。201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迎來90華誕,這日故宮將集中開放四大區域,包括寶蘊樓、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區域,開放面積由目前的52%增加到65%。隨著午門—東西雁翅樓展廳閃亮登場,故宮博物院著力打造的由午門—雁翅樓、武英殿、文華殿組成的「金三角」博物館群已經形成。
其實,故宮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不只在於它坐擁180多萬件文物,還在於這裡雲集了不同時代的名流精英。兩朝炎涼、國共風雨,都擁擠在這座城裡,來路各異的歷史名人,在不同的時段,左右著這座宮殿,也改變著國家的歷程。九十年的故宮博物院、將近六百年的紫禁城,在漫長的時間中,人的命運和故事,也成為紫禁城的一部分。(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