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與民俗

2021-01-08 中國政府網

    生肖文化廣泛介入於中華文化各領域,也是中華民俗的一個重要級成部分,而生肖的文化意義也多見於民間流傳的風俗習慣之中。 下面就十二生肖在中國民俗中的作用簡述如下:

    鼠: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愛鼠」。另有一則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的例子,見《清稗類抄》:「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輒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歷史上曾有過老鼠嫁女節。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不響,摸黑吃著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聲音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隱患。臺灣居民認為祿三為小年,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民間剪紙中的「老鼠娶親」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

    舊時上海一帶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說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滅,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討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

    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將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稱「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將插上花的麵餅放在暗處,禁止舂米、磨麵,大人小孩不準喧譁,如果驚動了老鼠,來年就會搗亂。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並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在這一天要進行燻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並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並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於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燻鼠火,其象 徵性使用權人們得到了心理上滿足。

    牛: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容。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裡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餈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輓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 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餵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虎: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註: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 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貌岸然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民將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後,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必須請巫師驅趕「白虎」。驅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竹子,上捆一隻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內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兔:

    宋代陶谷《清異錄·饌饈》:「犯羹,純兔。」兔為生肖,屬犯,古人稱兔肉湯為犯羹。

    在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的習俗,因為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還有贈兔畫的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著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將來生活安寧,步步高升。

    古代漢族有「掛兔頭」的歲時習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人們用面兔頭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與年幡面具同掛門額上,以示鎮邪禳災。

    龍: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是與龍有關的。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關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名,說的是由人舞動的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遊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亦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少傾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並非燈節才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均有此項活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用燈模擬龍的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義。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著一個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鞀鼓向龍搖動的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鞀鼓舉掐的人氣氛熱烈。此龍的造型,極像馬的形體。

    農曆二月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尺蟄、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這一天正抬頭活動,以後的雨水也就多起來了。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燻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燻床炕令百蟲不生。」由於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將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於是也冰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這一天,人們吃龍鬚麵、龍鱗烙餅、龍耳餅子等等。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按地支推算,「五」為「午」,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岫》中的大龍舟,頭、尾、鱗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臺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

    古代帝王服飾中有龍袍。《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記載:「皇帝龍袍,色用明黃,棉袷紗裘,惟其時,領袖具石青片金綠,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筆型色去。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衣襟處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在清代一般繡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條龍,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稱號。袍的下端排列著許多「水腳」,水上繡水浪,俗稱「海水江涯」。包含著一統江山及延綿不斷等寓意。分布於中南地區的壯族、瑤族和西南地區的哈尼族均有「祭龍節」。壯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二月間,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祀用的雞、豬等祭品。認為殺豬祭龍,可保人畜平安。瑤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三月初三,活動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品是全寨人出錢購買的豬,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得參加儀式。廣西侗族流行耍龍燈。用竹片製成一條三四十釐米長的龍,龍鬚下有一包,以便點蠟燭,元宵節晚上玩耍。玩時,擺一張八仙桌,兩面三刀人圍繞桌子舞動,跳躍嬉戲,互相追逐,然後配以有節奏的樂器演奏,有聲有色,十分有趣。

    蛇: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杆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璉由於氣候溫和溼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農曆三月五日為驚蟄節,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云:「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馬: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化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餘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餵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佔吉兇,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羊:

    羊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慎的模式,在《廣東新語》中說:「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

    「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號稱羊城,源於美好的傳說: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著口銜六串谷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將谷穗贈給人們,祝這裡永無饑荒。仙人言畢隱去,羊化為石。《廣州記》則記:「戰國時,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穗於楚庭,故廣州廳室、梁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如今,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其上矗立著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城標雕塑。

    哈薩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流行「叼羊」的馬上遊戲。在喜慶的日子裡,人們在幾百米外放一隻羊,騎手們分成幾隊準備衝上閃搶奪。也有一青年騎手持羊從馬隊中衝出來,後面的人緊緊追隨,其中有人配合爭奪羊,也有人保護羊,以叼羊到終點者為勝,取得勝利的人,當場把羊燒熟,然後大家一起享。

    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的歲時風俗,流行於河北南部。每年農曆六月或七月間,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后,要殺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與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之風俗。另外,民間以每月初六、初九為羊日,青海藏民此日禁止抓羊。山東、湖北、江西則有諺語:「六月六日陰,牛羊貴如金。」又以為屬馬、狗、鼠者忌羊日,屬羊者忌鼠、牛、馬、狗日。

    錫伯族民間有「搶羊骨頭」的婚俗,流行於今新疆地區。婚禮之後,迎親爹娘在新郎新娘的炕沿上放上一塊羊大腿骨,雙方姐妹兄弟聚於新房,迎親娘將拴有紅線的兩個酒杯放在盤裡,迎親娘則迅速將兩隻酒杯換來換去,從而使兩位新人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酒,然後讓他們任選一杯,喝到酒的為大吉,接著要連飲三杯。之後,雙方兄弟姐妹開始搶羊骨頭。男方家人搶到羊骨頭認為是新娘勤勞能幹,能養妻子,家庭美滿幸福;女方家人搶到羊骨頭,則認為新娘會持家,不會愛氣,家庭和睦興旺。

    新疆哈薩克放流行「羊頭敬客」的交際風俗。新友到來,宰羊招待。吃鈑時,先端上熟羊頭,羊臉朝向客人的位置,然後主人請客用刀割羊肋肉獻給在坐的長者,後割一塊羊耳給在座的幼者,再隨意割一塊給自己,然後將羊頭盤捧還給主人。另外,全羊是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傳統佳餚。上席時,將大塊羊肉放入託盤,擺成整羊武裝,以羊頭獻客。

    猴: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杆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璉由於氣候溫和溼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居信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農曆三月五日為驚蟄節,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云:「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雞: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化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餘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餵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佔吉兇,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狗:

    羊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慎的模式,在《廣東新語》中說:「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

    「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號稱羊城,源於美好的傳說: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著口銜六串谷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將谷穗贈給人們,祝這裡永無饑荒。仙人言畢隱去,羊化為石。《廣州記》則記:「戰國時,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穗於楚庭,故廣州廳室、梁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如今,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其上矗立著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城標雕塑。

    哈薩克、蒙古、塔吉克等民族流行「叼羊」的馬上遊戲。在喜慶的日子裡,人們在幾百米外放一隻羊,騎手們分成幾隊準備衝上閃搶奪。也有一青年騎手持羊從馬隊中衝出來,後面的人緊緊追隨,其中有人配合爭奪羊,也有人保護羊,以叼羊到終點者為勝,取得勝利的人,當場把羊燒熟,然後大家一起享。

    舊時漢族民間有「送羊」的歲時風俗,流行於河北南部。每年農曆六月或七月間,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後來改送面羊。傳說此俗與沉香劈山救母有關。沉香劈開華山救出生母后,要殺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楊二郎,楊二郎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給沉香送一對活羊(羊與楊諧音),從而留下了送羊之風俗。另外,民間以每月初六、初九為羊日,青海藏民此日禁止抓羊。山東、湖北、江西則有諺語:「六月六日陰,牛羊貴如金。」又以為屬馬、狗、鼠者忌羊日,屬羊者忌鼠、牛、馬、狗日。

    錫伯族民間有「搶羊骨頭」的婚俗,流行於今新疆地區。婚禮之後,迎親爹娘在新郎新娘的炕沿上放上一塊羊大腿骨,雙方姐妹兄弟聚於新房,迎親娘將拴有紅線的兩個酒杯放在盤裡,迎親娘則迅速將兩隻酒杯換來換去,從而使兩位新人分不清哪是水,哪是酒,然後讓他們任選一杯,喝到酒的為大吉,接著要連飲三杯。之後,雙方兄弟姐妹開始搶羊骨頭。男方家人搶到羊骨頭認為是新娘勤勞能幹,能養妻子,家庭美滿幸福;女方家人搶到羊骨頭,則認為新娘會持家,不會愛氣,家庭和睦興旺。

    新疆哈薩克放流行「羊頭敬客」的交際風俗。新友到來,宰羊招待。吃鈑時,先端上熟羊頭,羊臉朝向客人的位置,然後主人請客用刀割羊肋肉獻給在坐的長者,後割一塊羊耳給在座的幼者,再隨意割一塊給自己,然後將羊頭盤捧還給主人。另外,全羊是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的傳統佳餚。上席時,將大塊羊肉放入託盤,擺成整羊武裝,以羊頭獻客。

相關焦點

  • 憨態可掬民俗豬:何謂「金豬年」?它竟這麼成為生肖
    在民俗文化中,豬憨態可掬的模樣,深受人們喜愛,人們往往把豬跟富貴、財富、福氣、吉祥等美好名稱聯繫在一起。俗語說:「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裡金。」在生肖文化中,「亥」表示收藏萬物,意味著擁有財富。在古代,豬又有「金豬」、「烏金」的別號。唐代筆記《朝野僉載》說:「洪州有人畜豬以致富,因號豬為烏金。」洪州在今天的江西南昌一帶。
  • 民俗錢幣古時稱"花泉" 表示祝福驅邪之意(圖)
    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民俗錢幣的普及和推廣,愛好者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收藏群體。在當今藝術品投資領域中,部分品種的民俗錢價值已遠遠超出同時期的行用錢,這充分證明民俗錢的收藏價值和美學價值已漸漸被認可和接受。  5月26日,「吉金雅藏——中國歷代民俗錢幣展」在中國錢幣博物館舉辦,展品多為精品和珍稀品,有不少是首次公開亮相,體現了當今民俗錢幣收藏研究的最高水平。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前 言歡迎來到大渡口區博物館臨時展廳,下面,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第二篇章 生肖趣話生肖>又稱屬相,或稱相屬,是中華民族用於紀年的符號,是古代天文曆法的一部分,後來成為了普遍被人們認同的生肖曆法。
  • 民俗專家:山羊
    那麼,羊年的正解究竟是什麼,記者昨天也特地請教了南京的民俗專家。  外媒各種零亂  說山羊綿羊的都有 還有說是「反芻動物年」的  記者了解到,首先拋出問題的是英國曼徹斯特一家媒體,新聞的大標題開宗明義:「曼徹斯特的中國春節:究竟是哪一種羊?」
  • 十二生肖虎年生肖銅牌
    此枚十二生肖虎年生肖銅牌,正面為猛虎生肖圖,虎的神態姿勢刻畫得惟妙惟肖。背面為十二生肖圖,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甲酉戍亥十二字環繞在十二隻栩栩如生的生肖上,正面為八卦兩儀圖,代表十二時,十二辰,又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和人的十二屬相。
  • 生肖鼠出生在哪個月份時辰最好?
    2020年是庚子年,那在生肖中就是鼠,那2020年屬鼠的寶寶出生在哪個月最好呢?民俗中有哪些認為?滴天居士就聊聊這個話題;先說說民俗中認為生肖鼠好的月份;正月出生的屬鼠人,祖業根基較深,遺產多豐,能得上輩蔭庇。其一生過的是不勞而食,豐衣足食的生活。
  • 盤點與生肖雞有關的清代瓷器!件件珍貴!
    時至今日,生肖文化作為流行於民間,更多地是口口相傳的民俗文化,似乎已超越了階層,超越了年齡,融進了每個人的生活中。通過這些清代的精美瓷器,一起來感受生肖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釉下五彩雞戲圖鼓式罐,清代。首都博物館藏。或許很多人並不懂得十二生肖是一種民俗文化,但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自己的屬相的。
  • 為豬而狂:生肖設計競時尚
    最終,這些大牌們精明地選擇了我們民俗文化裡最接地氣的生肖動物。  2019年恰好是豬年,無論在中國的十二生肖裡,還是在西方文化的設計語境裡,豬都是一個相對比較容易構建的形象。一部英國動畫片《小豬佩奇》不僅僅風靡了兒童世界,甚至成了一種青春潮流。一件簡簡單單印有動畫片主角粉紅小豬卡通圖案的T恤,都能迅速躥紅。不難理解,大牌們為什麼會更願意以各種卡通小豬形象去貼近消費目標群體。
  • 羊玩偶賣火了 店主備十幾萬元民俗年貨不愁賣
    」一位正在選購民俗飾品的市民說。據了解,雖然離農曆羊年還有幾天,但是各種羊年生肖吉祥物卻已走俏市場,從聖誕節結束後,年味商品就大規模上架了,其中羊年生肖吉祥物深受市民喜愛,購買者絡繹不絕。   民俗飾品成為亮點   如果說玩偶是「羊元素」飾品的主角,那麼一些寓意紅紅火火,設計頗有創意的掛件則成為年貨市場亮點。
  • 兩套12生肖圖十字繡圖案,簡易版和擬人版,給孩子們留著!
    十二生肖是中國的民俗文化,也叫十二屬相,分別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它們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帶來兩套12生肖圖十字繡圖案,大家可以給孩子們做一些帶生肖的東西,是非常有意義的。
  • 12生肖各有所謂有優點和缺點,是真的嗎?
    有些人也知道,所謂的生肖特點,根本就信不過。很多人還是喜歡了解生肖的特點,不過娛樂、遊戲而已。也有些人喜歡對號入座,把生肖的特點往自己身上套。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也就信了。二、生肖的特點本身太寬泛縱觀所有生肖的特點,大多模稜兩可,沒有明確的界限。屬鼠的人聰明事實上,除了極個別的天才和智力障礙者,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
  • 2018年屬狗本命年12生肖哪個生肖能結婚?
    那麼2018年屬狗本命年12生肖裡面,哪幾個生肖能結婚呢?下面我們來具體詳解。2018年寡婦年能結婚嗎?中國民俗方面的專家表示,「寡婦年」不宜結婚的說法是並不真實的,而且是近乎荒唐的說法,是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的。我們常說的「寡婦年」,其實是指整個農曆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寡婦年」只是農曆和陽曆的巧合,也確實說明了兩種曆法的準確性,有無立春只是不同曆法的時間差造成的,根本不可能影響四季輪迴,更不可能波及個人生活。
  • 繼「猴票」之後,生肖郵票又發行了幾輪?這個展覽讓你大飽眼福
    就是因為它是當時中國發行的第一套生肖郵票。牛年伊始,正值辛丑年生肖郵票發行期間,你知道在「猴票」發行後生肖郵票共發行了幾輪嗎?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裡,正在舉行生肖郵票展,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第一輪:1980年至1991年從「猴票」開始,每年發行一套一枚。這張8分錢的猴年郵票發行於1980年2月15日。
  • 生肖運勢2021年:12月上上吉,1月彩票100%中大獎,4生肖轉大運
    生肖雞 生肖雞的朋友步入12 生肖豬 屬豬之人生來屬相五行水匯聚,其中83年生的屬豬人,癸亥豬年
  • 孩子「生肖歸屬」令一家人鬧心 婆婆迷信總嘆氣
    原標題:孩子「生肖歸屬」令一家人鬧心 婆婆迷信總嘆氣  媳婦預產期在立春到春節之間 婆婆迷信「十羊九不全」總嘆氣   孩子「生肖歸屬」令一家人鬧心    民俗專家:屬馬屬羊都不錯,與人的命運和婚姻沒半點關係   2015年的春節比以往來得更晚一些,在立春之後
  • 鼠年辨「鼠類」朋友圈 上海科技館舉辦「鼠年生肖特展」
    上海科技館「百鼠鬧春——2020鼠年生肖特展」 湯彥俊 攝中新網上海1月11日電 (鄭瑩瑩 湯彥俊 徐明睿)鼠年即將登場,在你眼裡,鼠的形象如何?上海科技館原創策劃的「百鼠鬧春——2020鼠年生肖特展」1月11日在滬開展,展覽將持續至4月28日。
  • 鼠咬天開,生肖之首
    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
  • 貼窗花 舞火龍 傳承千年的新春民俗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農曆新年,似乎已經不遠……這些耀人眼目的四川新春民俗背後,離不開巧奪天工的手藝人。春節將至,封面新聞記者特別尋訪,帶你走近製造「年味」的人。  走進位於成都西北的一棟不起眼的居民樓,其中一處住宅裡,堆積如山的書籍充斥著房間的大小角落,比這些書籍更吸引眼球的,是牆上、桌上隨意懸掛、放置著的一幅幅剪紙作品。
  • 怎樣算是犯太歲,2018年生肖狗的人本命年如何度過
    怎樣才算犯太歲一般來說,狗年生人在狗年的時候犯值太歲;而與太歲對衝的生肖則犯衝太歲;與太歲相刑的生肖犯刑太歲。具體可以參照十二生肖犯太歲衝太歲刑太歲列表什麼是太歲?每十二年遊走一周天,按十二地支的方位就可以找出太歲位了,太歲位可坐不可向,宜靜不宜動,今年的太歲方在西北方,凡在西北方開門或動土,皆會犯到太歲;太歲也有自己的生肖屬性的,每一年,都有部分生肖會犯到太歲,需要化解。木星12年圍繞地球一圈,佔星學分為十二宮,中國以12生肖為記,每隔90度就刑太歲,每隔180度稱為衝太歲……就是每隔3或9年刑太歲,每隔6年衝大歲。
  • 「金牛賀歲——2021辛丑年生肖郵票展覽」舉行 方寸之間有華章
    為配合郵票首發,營造新春氛圍,由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郵政文史中心(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承辦的「金牛賀歲——2021辛丑年生肖郵票展覽」當天開幕。  展覽以郵票發行時間為順序,集中展出中國郵政發行的四輪生肖郵票「全家福」(1980—2021年),還包括中國香港(1998—2019年)、中國澳門(2000—2019年)生肖郵票,用郵票展示生肖民俗,演繹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