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力月,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日有網友爆料,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紅光小學布置作業需要專門下載「愛上學」APP,並且每學期收費100元。有媒體對此事調查後發現,網友爆料屬實,但校方聲稱未有強迫,都是家長「自願」下載。對此,家長表示,怕自己不交錢是搞特殊,會被特殊針對,只能隨大流交錢下載使用APP。實際上,這種以「自願」的名義收取相關教學費用的情況,多地家長都有所反映。
家校關係本不是對立的,也並非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體現在,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而學校教育必須旗幟鮮明地在學生培養上佔據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者不可能也不應該平等。家校各司其職、互相促進,才是理想的教育圖景。然而,如果教育以外的因素植入了這種本應良性發展的關係,就有可能將其「權力化」。這條新聞裡紅光小學的做法就有這個風險。
即使我們不妄自揣測學校的動機,也能看到校方所謂的「自願」會在家校的不平等關係中導向「必須」。如前所說,孩子進入學齡以後,學校教育是主體,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扮演配合學校教育的角色,其配合程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教育的效果。然而,配合不等於一味順從,在健康的教育生態中,家庭教育應當有與學校教育理性協商的空間。但在這個具體的案例中,實際上是沒有協商空間的,因為學校與該APP高度綁定的都是家庭必須無條件配合的剛性內容(比如作業),如果不下載,就是對學校的工作不配合,甚至阻礙。這樣一來,完全沒有「自願」可言。
在這種情形下,學校有責任自我審視,避免將不平等的家校關係權力化,以維護教育的公益性。這既是宏觀目標,也是微觀準則。學校與學生(及其家庭)不是商品交換關係,不能以商品交換的原則取代教育的公益性原則。無論在怎樣的學校體制下,教育的使命都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這是它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這意味著,學校必須在市場化、商品化要素引入的問題上格外審慎,防止盤活配置資源「異化」成扭曲家校關係的推手。
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各類教育教學相關的平臺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確能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育教學管理,但學校也應當從實際工作出發,理性評估現實所需與平臺特性。如今,教育教學工作的「泛平臺化」不是個案,孩子、家長和老師都不堪重負的新聞不時爆出,這背後不僅僅是哪一方的問題,而是一些深層次、系統性的問題需要解決。教育界與關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應當共同思考與討論,今天的學校教育如何在新技術發展的浪潮中優化提升教育質量,釐清使用平臺與被平臺捆綁的邊界,而不是以做加法的形式在內核實質上做減法。
每次這樣的新聞爆出,都是對家校關係乃至教育事業信心的一次損傷,誰也無法置身事外。因此,我們需要有超越個案的關切,深度反思教育與市場的關係、教育與技術的關係,不斷助推教育事業良性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