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了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 為何被黑成蟋蟀皇帝

2020-12-05 勇哥讀史

1413年,明成祖朱棣御駕親徵蒙古。在朱棣的北伐大軍中,有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

這就是兩年前被朱棣確定為皇太孫的朱瞻基。

當年,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自己,還說了八個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覺得這是一個吉兆。數年後,朱棣發起了影響大明王朝進程的「靖難之役」。

或許正因為此,朱棣很疼愛朱瞻基。朱棣經常帶他離開京城去狩獵。北伐蒙古時,朱棣也有意將朱瞻基帶在身邊,在北方的風沙之中進行磨鍊。

1425年,當父親朱高熾因病去世後,朱瞻基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大明王朝新的掌舵者。那一年,他才27歲。

明仁宗朱高熾曾經打算把朝廷從北京遷回南京。主要是因為北京離蒙古太近,如果元朝殘餘勢力反撲,北京將首當其衝。為此,朱高熾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些前期工作,如設立了南京守備,派信任的將軍和宦官去坐鎮指揮。同時指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裡主持工作。然而,朱高熾在實施計劃前去世,使得這一計劃暫時中斷。

朱瞻基即位後,作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十分英明的決定:取消父親的遷都計劃,繼續以北京作為帝都。

毫無疑問,朱瞻基繼承了祖父朱棣的某些優良品質。他願意將都城儘量靠近北方,身體力行地履行「天子守國門」職責。

俗話說:「三十而立。」年方27歲的朱瞻基,看起來是那麼年輕。這讓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看到了可乘之機。比如,朱瞻基的皇叔,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頗有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中累立戰功。當年輕的朱瞻基初掌大權時,朱高煦學習父親朱棣,打著「清君側」旗號,向朝廷發起進攻。然而,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在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楊榮的建議下,朱瞻基御駕親徵,三下兩下就打敗了朱高煦,並將他生擒。

在打敗朱高煦後,朱瞻基立即召見趙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兵權。

朱瞻基對朱高煦還是挺仁義的,雖然起兵謀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但他沒打算殺掉叔父,只是將他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還去探望他——沒想到,朱高煦故意伸出腿,將侄子絆倒在地。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居然將銅缸頂起來。朱瞻基隨即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銅缸內……

就這樣,一直困擾大明王朝的潘王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一根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朱瞻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漢王朱高煦,嚇服趙王朱高燧,固然與他突出的個人能力有關,也與身邊一群賢良之臣有關。

朱瞻基一朝,湧現了不少精明能幹的大臣,如眾所周知的「三楊」。前面提到的楊榮,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二楊」分別是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太常寺卿楊溥。同時,還有夏原吉、蹇義等五朝元老。

這些朝廷重臣各有所長,有的簡重善謀,有的博古守正,有的明達有為,有的含弘善斷。就具體事物而言,他們有的擅長選拔人才,有的擅長軍事謀略,有的擅長制定禮儀。更重要的是,他們能以國家大事為重,彼此之間包容合作,絕不相互攻訐。

比如楊榮熟悉軍務,辦事果斷,可有一個小毛病,愛貪小便宜,多次接受邊關將領贈送的良馬。朱瞻基知道後,向楊士奇詢問。楊士奇卻誇了楊榮一通,說不應該因為這種小毛病就放棄了他。

朱瞻基笑了,馬上透露一個消息,說楊榮曾經在自己面前說他和夏原吉的壞話 。

氣氛一下子尷尬起來。

但是楊士奇毫不在意。他懇請朱瞻基像包容他一樣包容楊榮。

後來,楊榮知道了這件事,很羞愧。

在治國理政上,朱瞻基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

他在位10年間,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積極發展農業生產。這裡有一個故事。

1430年3月的一天,朱瞻基外出期間經過一片農田,看見農田裡有耕種的農民,就停下了,興致勃勃地取過農具,親自下田犁地。到底是從沒幹過農活兒的人,朱瞻基還沒動幾下,就累得氣喘籲籲。朱瞻基回頭對身邊的大臣說,我才做幾下就感到不勝勞累,農民常年勞作是很辛苦的。

朱瞻基吩咐賞賜農民錢鈔。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朱瞻基雖然身處皇宮,但他對底層民眾的艱辛生活是有一定了解的。這就使得他在制定國家政策時,會考慮底層民眾的利益。

在軍事上,朱瞻基跟祖父朱棣一樣,多次御駕親徵,外御蒙古、內平叛亂,保持了大明王朝的屹立不倒。在財政上,朱瞻基對長江中下遊地區減免懲罰性稅賦,發展經濟。在文化上,實施比較寬鬆自由的文化政策,文化事業發展迅速……

朱瞻基用10年時間,加上父親的一年,創造出一個媲美「文景之治」的盛世——「仁宣之治」。

可是,創造了「仁宣之治」的朱瞻基,卻被人稱為「蛐蛐皇帝」。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朱瞻基在處理公務之餘,的確愛好玩耍蛐蛐。呂毖在《明朝小史》裡記載:「帝酷好促織(蛐蛐)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是說朱瞻基愛好蛐蛐,經常從江南獲得,以至於蛐蛐身價百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中也提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宣德即朱瞻基的年號。

一個普通人,愛好蛐蛐之類,無可厚非。一個皇帝,也有此愛好,似乎就有遊手好閒之嫌疑,至少不是有德之君。因此自明朝以來,坊間大多持批評態度,甚至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的說法。

【參考資料《明史》《正說明朝十六帝》《明朝小史》等】

相關焦點

  • 被打上「蟋蟀皇帝」標籤,朱瞻基是不是真的玩物喪志
    糧長回來發現妻子已自盡,悲傷不已之餘,更害怕因蟋蟀之死而受到法律制裁,於是也自縊身亡。蟋蟀皇帝」標籤,後人也稱他是「太平天子,促織皇帝」。這些記載,文學作品進行了藝術加工,野史也是進行了誇大,成為歷史上被黑的皇帝之一。
  • 矛盾的蟋蟀皇帝朱瞻基:既開創了太平盛世,又充當了王朝的掘墓人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等。但所有盛世都沒有朱瞻基開創的盛世厲害,因為別的皇帝都是殫精竭慮、兢兢業業搞出來了,唯獨朱瞻基的盛世是玩出來的。朱瞻基是個蟋蟀皇帝,對蟋蟀情有獨鍾,不但重金購買稀有品種,而且還親自觀察蟋蟀習性,成為養蟋蟀的專家,其蟋蟀方面的知識和成就一點也不亞於南宋的政治家賈似道。有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朱瞻基治國就到了這個境界。雖然朱瞻基愛玩,但人家並沒有荒廢朝政,給大明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他是朱棣孫子,被稱為「蟋蟀天子」,很喜歡圖5和圖6中的娛樂項目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徵討蒙古。朱瞻基在明朝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雖然他喜歡玩鬥蛐蛐,被世人稱為「蟋蟀天子」,曾經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但他任用賢臣,體恤民情,開創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仁宣之治」盛世。圖中朱瞻基戴笠子盔帽,身穿淺色辮線襖式樣長袍,這款式明顯受到蒙元服飾影響。朱瞻基正在歡看他人射箭。圖中朱瞻基正在觀看蹴鞠遊戲。
  • 「蟋蟀天子」朱瞻基,不戀女色、不煉丹修道,為何還會英年早逝
    還公認的盛產奇葩皇帝,比如蟋蟀天子朱瞻基、吃喝玩樂正德帝、宅男天子嘉靖帝、曠工皇帝萬曆、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個個都在領域內拿到了冠軍。當然這裡面,名聲最好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蟋蟀天子朱瞻基。朱瞻基被公認為賢明君主,從好聖孫到好太子、好皇帝,似乎天生就是皇帝命,雖然只在位十年,卻創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 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會被稱蟋蟀皇帝,卻被他媽恨之入骨
    可這個國力強盛的王朝沒有一個皇帝是「平庸之輩」,個個身上都有讓人難以忽視的特別地方。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徵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
  • 「蟋蟀皇帝」——朱瞻基!
    此人名叫朱瞻基,前半生鐵馬金戈、建立功勳,繼承父祖皇位、創盛世王朝,可偏偏,後半生因一個小小愛好,惹來世人非議,乃至身故百年,還得了個罵名"促織皇帝"。所謂促織,即是蟋蟀。那麼,這位"促織皇帝"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呢?且看下文,允筆者慢慢道來。
  • 這個皇帝只會鬥蟋蟀,不僅沒人罵,後世對他評價還很高
    ,可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這個人居然開創了一個盛世,後世之人對他的評價還很高,這是為什麼呢?,就成為了明宣宗的任務,而且明宣宗要做的事情也不少啊,他要是喜歡一直玩蟋蟀,不僅會大權旁落,這天下估計也要完蛋。
  • 宣德皇帝愛鬥蟋蟀,引發一系列大明命案,真是樂了皇帝,苦了百姓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08位皇帝,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千奇百怪,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喜歡鬥蟋蟀的皇帝——明朝宣德皇帝。明朝宣德皇帝的愛好不同尋常,他特別享受原生態的樂趣,經常在皇宮裡舉辦「農家樂」,什麼蓋草屋、捉魚等等,當然這些都無傷大雅,反而顯得這個皇帝很親民。
  • 隋朝的開皇之治與大業盛世,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點
    隋朝的開皇之治,是由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在北周的基礎上開創的盛世局面;大業盛世是隋朝的第二個皇帝、隋煬帝楊廣(隋文帝的謫次子),在位期間出現的治世局面。隋朝地圖開皇之治與大業盛世,因出現在同一個朝代,所以它們是有相似之處的,但由於開創的皇帝與時間不同,因而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今天就給大家分析如下:一。
  • 清宮藏瓷中為何不見宣德蟋蟀罐?
    明史學家把這一瞬,比作西漢時代的所謂「文景之治」——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太平盛世。清初以謹嚴著稱的學者,也給這一瞬以「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的評價。        從文獻記載來看,宣德帝不僅在軍政方面有卓越的才幹,而且還有許多雅好,比如「留神詞翰」「尤工繪事」 「好促織之戲」等。
  • 中國古代野史,朱元璋,古代皇帝玩蟋蟀
    他深知江山來之不易,為了給後代子孫留下萬世基業,真是煞費了苦心:屠戮功臣,廢除宰相,鉗制士人,分封王子,極力消除對皇權的一切威脅,把封建的中央集權制推向了極端。然而,當他死後,屍骨未寒,就發生了同室操戈的慘劇,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奪了他的長孫建文帝朱允墳的皇位。有幸的是,朱棣(明成祖)也是一位奮發有為的皇帝,他的文治武功,加強和鞏固了明朝的政權。
  • 「蛐蛐皇帝」朱瞻基:仁政愛民、禮賢下士,為何口碑卻十分差?
    歷史稱讚他仁政愛民、禮賢下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民間卻嘲諷他好賦風雅、親近宦官,有所作為仍舊口碑極差。 我們不禁好奇,這位口碑極差的好皇帝,好在哪兒?差又在哪兒呢? 這五位赫赫有名的賢臣智士也沒有辜負朱瞻基的期望,分別從政治機構改革、民力民生狀況、財稅賦稅減免等方面鼎力協助朱瞻基,開創了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之後的「仁宣之治」。 《明史》稱其:「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 宣德帝為朝廷做出巨大貢獻,為何卻還被貼上「蟋蟀皇帝」的標籤
    比如像大多數人評價明朝宣德帝朱瞻基的時候,就認為其是個愛玩蟋蟀的皇帝,並沒有為朝廷做出多大的貢獻。也正因為如此,宣德帝就被標上蟋蟀皇帝的標籤,實在讓人覺得可笑。究竟宣德帝是不是如大多數人所說的那樣子呢?我們接下來將和大家一起探討下,到底宣德帝是一個怎麼樣的皇帝,他又被黑得多慘呢?
  • 明孝宗創弘治中興,後人將其比作文景之治,郭厚安:一個平庸之輩
    可在明朝就有這麼一位皇帝做到了這點,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雖然他不到四十就已經去世,但他在位十八年,也是明朝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後世對於這位皇帝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基本都認為他堪比文景這些明君,《明史》中記載:「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皇帝排名,第一女帝武則天上榜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7歲即位,是即位時年齡最大的皇帝,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為唐朝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八名,明星帝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 明宣宗愛鬥蟋蟀——專為皇帝製作的精美蟋蟀罐容器
    鬥蟋蟀是民間農閒時盛行的娛樂,明清文獻都說宣宗也極好促織之戲。祖籍江蘇明末詩人吳偉業看到收藏家孫承澤收藏蟋蟀盆曾詠道:「宣宗在御昇平初,便殿進覽豳風圖。暖閣才人籠蟋蟀,晝長無事為歡娛。定州花甆賜湯沐,玉粒瓊漿供飲啄。戧金髹漆隱雙龍,果廠雕盆錦香褥。……君王暇豫留深意,棘門霸上皆兒戲。鬥雞走狗謾成功,今日親觀戰場利。」
  • 他是第一個創造農民當上皇帝這個奇蹟的人,後人對他的評價卻……
    歷史上的皇帝,出身平民階級的不多,最為世人熟知的有兩位,一位是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平民出身還做過乞丐,另一位則是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他是第一個創造農民當上皇帝這個奇蹟的人,但後人對他的評價其實好壞參半,這又是為何呢?
  • 他是中國歷史上狗年發跡的皇帝,手下兩位名將更成了中國的門神
    春節貼門神的習俗在我國已流傳了數千年之久,據史料記載,自周代開始就有了此種習俗,叫做「祀門」。最初的門神形象眾多,直到元代以後,門神就被固定成了兩個人,他們就是唐初名將秦叔寶(秦瓊)和尉遲敬德(尉遲恭),今天就通過這兩位名將,說說他們共同為之效力的,同樣是在狗年當了皇帝的唐太宗。說起這二位猛將,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 如果李建成當上了皇帝,他會殺掉李世民嗎?還會有「貞觀之治」嗎?
    而李世民的地位就很尷尬了,本來在大唐建立到統一的過程中建立了不世之功,是大唐的功臣,而且是權力最大的功臣。可是到了最後他竟然成了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他的功勞權力免不了他一死,皇帝竟然用太子和齊王來對付李世民。李世民不念兔死狐悲,只能動手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後逼迫李淵退位。
  • 歷史上「康乾盛世」真是盛世嗎?專家:人們生活比乞丐稍微好點
    歷史上「康乾盛世」真是盛世嗎?專家:人們生活比乞丐稍微好一點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歷史上,其實經歷過很多的皇朝,然後一步步走到現在。而歷史上,有過一些盛世,也有過衰落的時候,這是一種更替,也不足為奇。而提到盛世,可能大家會想到清朝時候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