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粄,很多人一聽到這個名字,就認為是老鼠做的食物或是跟老鼠有關係,其實不然,老鼠粄是客家特色小吃之一,由於粄條的兩端尖尖,形似老鼠的尾巴,所以被稱為「老鼠粄」。被傳入各地後還有不同的名字,在臺灣叫米篩目,在香港叫銀針粉,在漳州叫米苔目。老鼠粄傳統的做法是選用上等的大米,浸泡之後磨成米漿,用布袋吊起瀝乾水分形成米糰,取一半的米糰掰小塊放入燒開的水中煮熟撈起。然後和另一半生的米糰拌勻搗在一起,使其發酵帶來韌性,既成粄團。鍋中放水燒開,架上特製的粄擦,將米糰在粄擦上用力來回摩擦,便可有一條條的粄條掉在鍋中,待老鼠粄熟時就會浮起,把它撈起放入冷水中浸泡,冷卻再撈起瀝乾既成。
而今天在家裡做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就來做一道簡單的改良版的家常版的老鼠粄。
主要材料:
粘米粉250克,木薯粉或地瓜粉100克,五花肉100克,香菇7-8朵,小白菜一顆,胡蘿蔔、大蒜、蔥、香菜各適量
配料:
鹽,生抽,蠔油,胡椒粉各少許。
做法:
1、將粘米粉和木薯粉混合攪拌均勻,一邊一點點倒入剛燒開的水,一邊快速用筷子攪拌,當出現絮狀後用手揉搓,注意燙手。反覆揉搓粄團表面光滑,這時候就可以一點點的掰出來在案板上搓成兩頭尖尖的長條,如圖所示。
看,搓好的粄條是不是跟老鼠的尾巴很像。
2、鍋中注入水,大火燒開,放入粄條煮至浮起,撈出過一遍涼開水,再撈出瀝乾水分備用。
過完涼開水的老鼠粄純白似雪。
3、將五花肉切丁,白菜切絲,香菇泡發切丁,蔥、蒜、香菜切成末。
4、炒鍋燒熱,放適量油,放入蔥頭香菇煸香,盛出。再放入五花肉炒至變色,倒入香菇、胡蘿蔔、白菜,加入適量的鹽、生抽、蠔油、胡椒粉,翻炒均勻,小火煮至白菜析出的水分半乾即可。
5、將炒好的配菜放在老鼠粄上,撒上香菜末即可食用。
6、吃的時候將老鼠粄與配菜拌勻,口感清涼利口,細滑鮮嫩,消暑開胃,特別適合夏天食用。
感謝認真閱讀的你,如果你也喜歡下廚,請關注【丫丫媽媽愛做飯】,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提出你的意見或建議。如果你也喜歡裡面的菜式,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歡迎點讚、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