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亞手中託舉著兩隻孵化出的小鴕鳥
4月份,曾報導了懷寧縣小市鎮受泉村,90後返鄉大學生李北亞回鄉創業當起「鴕鳥司令」。7月8日,記者了解到,李北亞的第一批14隻種鳥5月末已經開始收穫成果,相繼生下了22枚鴕鳥蛋,第一批12枚鴕鳥蛋從6月底已經陸續孵化,至今已經成功孵化六隻小鴕鳥寶寶。
初次「當爹」不知如何是好
7月8日上午,記者在市動物園兩棲爬行館,看到了鴕鳥寶寶。「目前小傢伙情況很好,但是今天早上四點剛破殼而出的第六隻小傢伙,由於身體各項機能還很脆弱,還一直住在保溫箱裡」李北亞說。
「四月底五月初,第一批14隻種鳥,迎來了發情期。於是每天割新鮮草餵食。不到一個月,陸續產下22隻蛋。」李北亞看著這些鴕鳥蛋,又喜又憂。喜的是,辛苦半年終於有了收穫。憂的是由於對孵化一直沒有經驗,所以不知道如何是好。於是第一批他挑選了12枚鴕鳥蛋放在孵箱中,一方面通過上網查閱信息,另一方面請教安師院的教授和市動物園的老員工。
人工孵化器履行「當媽」的職責
李北亞介紹,為了保證孵化成功,目前用人工孵化器履行「媽媽」的職責。從5月27日起開始孵化,前期孵化比較順利,後期由於溼度大有點困難。一般要將鴕鳥蛋經過福馬林和高錳酸鉀配置的消毒液洗乾淨放在密閉的箱子裡蒸二十分鐘,頭朝上然後放在孵化機。前半個月溫度控制在36.8度左右,上下溫差不能超過0.2。一個月後胎盤形成,開始發熱,溫度重新設定,不能超過26度。經過42天孵化,小傢伙陸續出殼。
雖然第一批12枚蛋只孵出6隻小鴕鳥,但李北亞非常開心,經過十多天的悉心照顧,6隻小鴕鳥漸漸長大。遺憾的是,由於經驗不足和天氣多變,還有6隻鴕鳥蛋未能成功孵化。
鴕鳥寶寶初次亮相有點怕生
在現場,記者看到,出殼不到半個月的小鴕鳥通體絨毛為帶條紋的黃褐色,樣子非常呆萌。撲騰撲騰的走來走去,好奇地望著周邊一切。由於發育並未成熟,所以走路還會打圈。由於天性怕生,只要有人走近,小鴕鳥們還是會撲騰地張著翅膀,叫聲清脆地相互擠在一起。
「雖然成功破殼,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李北亞說,「第一批最後一隻從昨天下午兩點開始破洞,小傢伙用嘴巴把蛋殼啄破,晚上八點,洞被啄得越來越大,直到今天早上四點小傢伙才順利破殼而出。因為鴕鳥蛋殼比較厚,所以破殼周期長。如果人工幫助破殼,容易造成臍帶感染,不利於小傢伙成長。
記者看到,保溫箱那隻剛出生不到一天的小鴕鳥咿咿呀呀地拼命掙扎,幾次想要試圖爬起來卻都沒成功。由於形單影隻,所以很膽小,總是蜷縮在保溫箱的角落裡。
鴕鳥司令打算開發相關產業鏈
李北亞介紹說,因為這幾天下雨空氣溼度大,小傢伙臀部吸收大量水分,所以很難站起來。還要再觀察一天,如果還不能自己站起來,就要靠人工扶起來。到時候為了防止它外八字,會在它腳連根線,幫助它順利矯正走姿。出殼最危險,性別還得十五個月後才能分辨出來。順利產出後,初期怕感染,會用青黴素定期給臍帶處消毒。目前新生鴕鳥寶寶主要以新鮮苜蓿草、菜葉、胡蘿蔔為食。
看著第二批鴕鳥蛋繼續在孵化箱裡孕育。李北亞動情說道,看著一個個小生命的誕生,意味這半年的辛苦沒有白費。內心十分喜悅,這是個很好的開端,感謝國家相關政策扶持大學生創業,下一步打算開發相關產業鏈,帶領家鄉人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