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長江生態修復有多難
《中國經濟周刊》見習記者 劉照普|江蘇報導
近20年來,在一輪輪開發競賽和GDP比拼熱潮的席捲帶動下,長江中下遊兩岸的能源重化工業快速湧現、密集布局,呈現雜亂無序、過度開發之勢。這些能源重化工業與長江眾多支流衍生連接的各類化學工業園混成一片,每天產生的各類工業廢水有的稍加處理,有的未經處理便直接偷排入江,混雜著生活汙水及航運激增帶來的船舶汙染,母親河長江遭到了汙染,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汙染程度遠超自身的水體淨化能力和環境承載容量。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沿長江下遊江蘇段採訪時發現,與數年前相比,沿江各縣市的生態環保意識加強,他們不僅主動削減和搬遷對長江汙染嚴重的危化企業,而且還加強對長江岸線資源的科學布局和合理利用,對難以搬遷的重化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力度,通過技術改造進行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雙贏。
被重化工業蠶食的長江
江蘇在未推行沿海大開發戰略之前,沿長江布局重化工業一直是理所當然的選擇,這種選擇隨著沿江大開發戰略的一輪輪推動而得以加強。從江蘇沿江產業布局來看,2001年6月江蘇啟動新一輪沿江大開發戰略中,已明確提出重點發展裝備製造、化工、冶金和現代物流四大產業。
此後5年,中央、江蘇省陸續發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江蘇省「十二五」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均明確將石化化工作為重點產業加以打造,江蘇沿江已成為該省石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區。
據江蘇省經濟主管部門的一份匯報材料顯示,2007年之前,江蘇沿長江區域主要布局石化、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火力發電和生物製藥等重化工業,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重化工業的主流發展路徑。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驅車從南京沿江向蘇中、蘇南行走發現,南京和揚州之間沿江100多公裡,形成了綿延起伏的寧揚化工產業帶,其中南京化工園重點發展石油與天然氣化工、基本有機化工等產業,揚州化工園做大做強烯烴、芳烴產業鏈,發展綠色能源化工、高端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再向下遊到達常州泰州段發現,這又是一個化工聚集地帶;緊接著向下遊一字排開的是江陰靖江重化產業帶、南通如皋張家港化工產業帶、常熟太倉南通化工業產業帶等等。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走訪發現,江蘇沿江幾乎每一個市縣都臨江布局了化工園區,每相隔數十公裡,便會發現數個緊密相連的化工園區,每個園區內又會分布數十家石化化工企業。從揚州市的情況來看,沿江分布的不僅有中化國際、儀徵化纖、南京港等省部屬大型企業,還有臺灣大連化工、香港建滔集團、江蘇揚農集團、瓊花集團等一批境內外知名石化企業。
粗略統計發現,從南京到蘇州的300餘公裡地帶內,長江沿岸就布局30餘個較大型的化工園區,幾十家大型火電廠、鋼鐵廠和有色金屬加工等企業,還有密集布局的港口碼頭、塔吊造船廠和儲罐設施等上下遊產業,產業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
這些分布在長江兩岸的石化和化工產業對長江水體的汙染壓力是首要問題。相關資料顯示,江蘇化工行業每年廢水排放量佔到該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的30%,排放的主要是COD、氨氮、揮發酚和石油類等主要汙染物,佔該省工業排汙總量的25%以上。
這已經是限制發展後的結果。
據江蘇省主管環保化工的副省長許津榮在2015年江蘇環保新技術交流展示會上介紹,江蘇原有化工企業2.1萬家,迄今已關停7000家,餘下1.4萬家,其中近50%的化工企業布局在長江江蘇段兩岸,有7000家之多。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的資料顯示,長江作為水源地,沿線化工產量約佔全國46%,長江流域的石化產業生產能力已佔據全國的「半壁江山」,長江幹線港口危化品吞吐量達1.7億噸,生產和運輸的危化品種類超過250種,已形成覆蓋長江上中下遊的石化工業走廊。
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的一位官員說,從整個長江流域來看,長江兩岸分布40多萬家化工企業,可以想見,這些排汙量一起匯集到長江中下遊,會造成多麼巨大的環保壓力。
環保部環境統計年報顯示,近年來,長江排汙現象十分突出,長江接納的廢水量位居全國七大流域首位,早在2012年,排入長江的廢水已經超過300億噸,幾乎相當於每年一條黃河水量的汙水被排入長江,其中大部分是工業廢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以往的跟蹤採訪中了解到,化工排汙造成太湖水體80%以上富營養化,致使2007年江蘇無錫爆發太湖藍藻事件。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實地調研時表示,江蘇的產業結構過「重」,產業層次過低,應該本著調輕調高的取向,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從那時起,江蘇沿江的重化工業發展趨向開始得到改變。
2010年開始,江蘇啟動為期5年的新一輪沿江開發與保護規劃,限制沿江化工業發展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單列出來,沿江各縣市掛靠在發改委的「沿江開發辦」也逐一撤銷,不再鼓勵化工企業沿江開發。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江蘇省環保廳了解到,為嚴格控制長江開發強度,逐步轉移重汙染企業,「十二五」期間,江蘇省累計關停化工企業1353家,長江沿線各地均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重汙染企業搬遷計劃。
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的調查表明,長江已形成近600公裡的岸邊汙染帶,其中包括300餘種有毒汙染物,長江幹流共有取水口近500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汙染帶的影響。該局副局長楊永德說,長江汙染物的排放壓力大,2014年監測數據顯示,長江廢汙水排放總量為338.8億噸,比2013年度增加了2.1億噸,雖然廢汙水排放逐年增加,但從2008年開始,增幅開始下降,達標排放不斷提升,汙染物濃度在減少,水質會好轉,這跟沿江各地加強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密切相關。
雖然石化和化工產業在長江江蘇段被限制發展,各地生態環保意識加強,但已建成的重化工業體量巨大,對長江岸線侵佔和蠶食的破壞作用仍然巨大,這在長江下遊體現得尤為明顯。
過去20年長江水質惡化嚴重
江蘇揚州一位已退休的環保局長說,「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數千年來不圖回報地付出,卻被子孫後代糟蹋得不像樣子。我們不能再把長江當成儲汙池了。」過去近20年,長江水質惡化趨勢非常明顯,氮、磷含量分別增加10倍,主要來自於工業汙染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排汙。
這種汙染的後果使長江幹流形成近600公裡長的岸邊汙染帶,核心汙染區江水渾濁、發臭變黃,直接威脅城市用水安全,江水富營養化加劇,水體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長江裡大量珍貴魚類逐漸消失,江豚儘管仍有,但已成稀有品種,野生鰣魚可能已經滅絕,長江野生刀魚非常罕見。
人民網報導顯示,江蘇沿江8市的廢水排放量佔該省總量的74%,長江江蘇段入江支流有103條,較大排汙口有130多個,長江江蘇段水質已降為三類。
全國政協委員、溼地生態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健健教授介紹說,近年來國家在長江汙染治理上投入巨大,但水汙染形勢仍然嚴峻。目前長江幹流的60%水體都受到不同程度汙染,其中工業和人口比較密集的長江中下遊的上千公裡河段,沿岸水質基本都在三類和四類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也只有在江中心長興島一帶,才能取到三類水作為上海市的飲用水源。
據環保部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流域38條主要幹流上的72個監測斷面,能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的斷面只有36個。與此同時,長江流域面積大於0.5平方公裡的4000多個湖泊,半數以上已處於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其中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安徽巢湖、武漢東湖等,均達到富營養化程度,面臨著爆發類似太湖藍藻的危機。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振樓認為,長江汙染來源主要集中在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長期排放量居高不下、農業面源汙染和航運量激增帶來的船舶汙染嚴重,流域內工業和生活汙水處理能力低下,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遠遠跟不上水環境汙染的速度。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也從沿江地區的環保部門了解到,近些年,雖然長江兩岸建起汙水處理設施,但由於運營成本高,只有三分之一的處理設施正常運轉。少部分企業更是鋌而走險向長江裡面偷偷排汙。
母親河的出路
母親河長江汙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惡化的警鐘不斷鳴響,已上升為與洪澇災害同樣重要的突出問題,其出路何在?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劉志彪認為,長江流域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是水汙染勢頭不能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劉志彪說,長江幹流水資源保護規劃早在1986年就已編制完成,並納入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但由於沒有進一步編制配套的區域規劃,有些城市在編江段規劃時沒有考慮與幹流規劃的銜接,其制定的原則和標準與總體規劃不一致。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流域缺乏能統一管理、監督水資源保護規劃實施的權威機構和相應法規,因而無法在流域內統一實施水資源規劃和保護管理,導致汙染從上遊向下遊轉移,非法排汙加劇,甚至是「以鄰為壑」現象時有發生,水汙染勢頭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針對長江兩岸石化產業布局雜亂無序的狀況,2014年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王明志撰文稱,各地在上馬石化化工項目時,雖事先進行了園區規劃、環境評價、安全評估,但主要是單個項目或園區的局部影響來評估,沒有統籌考慮整個長江水系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和運輸系統承載力,當前亟須從國家層面對沿江石化化工產業進行統籌規劃布局,要規範沿江兩岸化工園區發展,優化沿江石化、化工產業布局。
王明志認為,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溼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要抓緊解決沿江工業、港口岸線無序發展的問題,嚴格執行主體功能區定位,率先劃定沿江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合理的上下遊生態補償機制,全面統籌沿長江石化產業布局,加速推進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提升沿江石化產業發展水平,是在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過程中加強長江水資源保護的必然選擇。
最近幾年,江蘇省在中央政策的指導與推動下,積極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分工與布局,建設沿江優勢產業集群,按照國家啟動長江經濟帶、打造新經濟支撐帶的戰略部署,圍繞「升上去、淘汰掉、做得大、留得住、引進來、走出去」的思路與方法,貫徹錯位競爭、優勢互補、融合互動和集約集聚的原則,優化沿江產業布局,打造長江經濟帶江蘇段傳統重化工業的轉型升級版,打造十大優勢產業集群,取得了豐碩成果。
比如打造高端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江蘇以南京、無錫和鎮江三地為重點,對接國產大型飛機項目,打造沿滬寧線航空航天裝備產業集群;以南京和常州兩地為重點,建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以南通、泰州、揚州、鎮江四地為重點,建設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以南京、蘇州和無錫三地為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數控工具機、新型電力裝備等智能裝備產業集群。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
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
重化工業應在沿海地區布局
《中國經濟周刊》:您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劉志彪: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事關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高度來考慮問題,將長江生態環境修復放在壓倒性位置,無論採取多麼嚴厲的環保政策都不過分,老百姓都會舉雙手贊成。第一,長江在中國經濟社會中佔據重要地位,從地理維度看,長江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個區域,通過下遊經濟發達的上海、江蘇等帶動中上遊地區發展,這是實現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的極佳模式。第二,過去中國的發展路徑是向東,「一帶一路」戰略則是向西、南,而長江將兩者有效聯繫起來,打通中國對內和對外發展兩個關節,形成了戰略的連貫性和可持續性。第三,這也說明最高層對長江流域汙染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說明長江流域汙染已經威脅到未來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國經濟周刊》:2003年江蘇布局沿江大開發以來,全省重化工業的80%以上建在長江兩岸,再加上以前布局的各種化工生物製藥項目,造成長江下遊汙染嚴重,您如何看待和評價這一事實?
劉志彪:過去一輪發展重化工業的浪潮和競賽,具有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和體制特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演進規律。從經濟學原理看,能源重化產業的成本中運輸成本佔比高,而水運成本最低,因此選擇既靠近消費地和市場,又能夠有效降低運輸成本的水運方式,就成為這些產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因而在產業布局上沿長江流域進行配置就是必然的。
加速發展重化工業,是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無法迴避的選擇。這是由中國發展的階段特徵決定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從溫飽向小康轉變,居民需求結構和消費模式對應的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小康產品」,其主要特徵是以滿足民眾機能性和便利性需求的、具有規模經濟性質的耐用消費品,屬於「住、行、用」範疇,涉及房地產、建築、汽車和家用電器等行業,與之關聯的行業是鋼鐵、化工、石化、重型機械等產業類別。所以,小康社會來臨意味著這些行業和產品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在傳統工業化「先汙染後治理」道路面前,新一輪重化工業必須首先解決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選擇問題,需釐清兩個複雜且易混淆的思路:第一,工業重型化工業不等於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當下德國、日本的重化工業發展表明,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的聯繫。第二,重型化工業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石油化工工業,但重化工業不完全等同於石化工業。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重化工業的主要構成因素是機械電子工業,尤其是其中若干有限種類的耐用消費品。
這說明,中國開發長江流域和海洋經濟,可以重點選擇對原材料和資源能源依賴較輕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石化類產業則應該在高起點的環保法令下,進行最嚴厲的控制。
《中國經濟周刊》:江蘇有沿海大開發的國家戰略,您認為將沿江能源重化產業向沿海適度轉移,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嗎?
劉志彪:我國的「十二五」規劃指出,那些主要利用進口資源的重大項目,優先在沿海沿邊地區布局。有序推進城市鋼鐵、有色、化工企業環保搬遷。
從世界各國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以及中央對優化產業布局的基本要求來看,在廣大沿海地區集中布局「大運輸量、大用水量、大耗電量、大消耗量」的臨港重化工業是適宜的。目前中國鋼鐵、石化等所需基本原材料,如石油、鐵礦石等,多數要從海外進口,把石化工業以及直接關聯的加工類產業集聚在沿海地區,是現實和科學的安排。這種布局有利於在現代產業集群的基礎上,通過集中建設環保設施,對這些產業固有的汙染物進行集中處理。
《中國經濟周刊》:江蘇鎮江揚中市作為長江上一個四面環水的島城,一直注重對長江岸線資源的保護,寧願留白也不隨意開發,成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典型案例。最近,該市引進的「波特城北鬥智慧長江服貿融總部」項目,要在長江下遊打造一個為長江全流域服務的總部基地,被列入2016年江蘇省重大項目名單。對此,您怎麼看?
劉志彪:揚中市對長江岸線資源的保護式開發有先見之明、值得讚賞。他們打造的總部基地項目也是長江下遊未來要重點發展的方向。沿江各地不能把長江流域的開發,簡單看成是對長江黃金水道運輸功能的利用,僅僅做運輸帶的資源配置工作。
長江流域是一個經濟帶而不僅僅是一個運輸帶。長江流域的開發,是要開發沿長江流域的經濟功能。要利用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市場集中、產業集中、城市集中的「四集中」優勢,通過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開發及信息一體化,通過統一市場和連綿城市群的建設,通過合理的產業分工和重組,充分發揮長江流域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屹立於世界經濟之林的巨大的經濟帶。
如果把長江開發僅等同於運輸功能開發,是貶低長江開發的真正價值,也會毀了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水資源只是一個符號,更多應該進行長江流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條貫穿整個長江流域的高速鐵路,在此基礎上,形成長江流域的城市人口聚集,產生城市化需求,從而拉動信息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拉動新的產業發展和就業,實現市場一體化和制度的協調,為整個長江流域乃至中國經濟創造新的起飛條件。同時將長三角一般性製造業往中上遊轉移,長三角地區未來要成為總部經濟區域,以服務經濟為主體,打造長江經濟帶江蘇升級版,構建長江下遊的服貿融高地和總部經濟基地,這才是對長江的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