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中國:古陶瓷修復技藝

2021-01-10 萬文匯

古陶瓷修復技藝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作。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個修復過程包括拆卸、清洗、補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舊等多個步驟。2011年,古陶瓷修復技藝入選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古陶瓷修復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陶瓷修復技藝

2012年,長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古陶瓷修復技藝》出版。上海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開設古陶瓷修復專業本科教學工作等,項目傳承人蔣道銀數十年對古陶瓷修復潛心鑽研,其採用瓷片修補瓷器的技術,至今無人超越,被稱為中國古陶瓷修復領域第一人。

歷史

古陶瓷修復有三種:研究修復、展覽修復、商品修復。

商品修復可上訴到清中期,宮裡太監把破損的偷拿出宮,修好了高價賣出,所用材料有蛋清,蟲膠,糯米湯等等,漸漸的就有了這種行業。清末,古陶瓷修復技藝已在社會上初步形成,當時主要用蟲膠、樹膠和魚膠作為黏合劑,也有採用鋸釘的辦法,走街串巷來修補民間一些殘破瓷器。開埠後,這裡更是古董商雲集,古陶瓷極易破損的特性催生了一批專業修復人才,饒鴻發算是這項技藝的鼻祖。

古陶瓷修復技藝

解放前後又提高了一步,材料有漆片,醇酸瓷漆,硝基瓷漆,丙希酸熱固漆,前幾年上海博物館研發了專利仿釉樹脂,把商品修復又提高了一步,全國以商品修復古瓷為職業的也就十人左右,所用的方法大同小異,只是所用材料的不同。

修復技藝

中國古陶瓷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燦明珠。滄海桑田,逝者如斯川。完好無損保存至今者甚少。大部分古瓷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修復古陶瓷是一項傳統技藝,當古陶瓷成為香餑餑時,古陶瓷修復技藝就應運而生了。我們說的修復一般指的是商業交流修復,顧名思義,就是把破損殘缺的古陶瓷修復的完好如初,恢復其原始完整風貌,起到商業交流的作用。在博物館裡,人們凝視的絕世名瓷,曾經是粉身碎骨、殘缺不全,如今卻精美絕倫,不免讓人們以為是天方夜談。

古陶瓷修復技藝

對高古器的修復,常用的方法是將殘缺處,用玻璃膠調和用出土器碾製成的粉末加水彩顏料,填充在破損處,使之平整如初,過幾天,再粘上黃泥土,出土物修復就完成了。

修復工具

陳良先生修複本領甚是了得,他的修復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是古瓷修復專家。有的損壞的器物經他的巧手魔術般的修復後,我常誤以為是完器;他的工作室有12平方米,但他的工具並不多,其桌上擺放著幾瓶化學製劑、數把刀具和噴筆、超聲波清洗機、小鼓風機、水彩顏料、打磨機、加熱器、銼刀等。桌旁有一臺「長風」牌空壓機。

雖然粗看修復工具很簡單,但其中的學問頗深。如一條衝口,其修復的技術難度卻較高,要分清洗、加固、做色、噴繪、上釉等數個步驟,所以一般修復一件器物通常需要一至兩個月。

古陶瓷修復技藝

修復順序

一、清洗

二、粘接

三、打底---補配缺,打磨

四、做底色

五、做釉下彩

六、仿釉

七、做釉上彩

八、做舊

修復步驟

首先是將原物拍攝寫真,存檔用。接下來是清洗工作。把器物放入超聲波清洗器內,在清水中加適量化學試劑丙酮微加熱處理,把汙績、粘合劑去除。開機2至3小時後汙績粘合劑自然脫落。在清洗過程中,應看看清洗機內的沉積物中,是否留有古瓷殘片,若有應清洗後確認與該器吻合,再將殘片重新利用,儘量做到原汁原味,還其廬山真面目;要先將衝口內的黑色洗掉若無超聲波清洗機,用含氯消毒劑滴在衝口上,一邊用電吹風對準衝口,加快藥水揮發。一般這樣的程序要重複進行多次,才能徹底將線內黑績洗出,再用清水漂淨,有時因黑色比較難洗,僅清洗這一個步驟就要花好幾天時間。

古陶瓷修復技藝

第二步是進行修復。一般採用的是無色透明選擇用502膠或雙份組環氧樹脂將古瓷殘片粘接復原,殘缺處用瓷粉加合成材料(聚酯)製成瓷器膩子將底做平,進行補缺。

第三步是待古瓷拼裝完整後,再做底色化妝及畫青花等彩色和上釉。釉是一種新型仿釉塗料,如聚酯等。上完釉後器物表面光亮,硬度高,裝飾性強。有時口沿的青花直線,它中間深、二邊淡,有如國畫的墨韻,若隱若現,虛中有實。他說在處理口沿時,應選擇手工描與機械噴的工藝相結合,才能做到天衣無縫。最後是用地板蠟罩光。經修復後的古瓷,光彩如初,重現原貌。

相關焦點

  • 古陶瓷修復大家於愛平:「大巧若拙,大工無痕」
    於愛平用全部的心思鍾愛著她的職業,用精湛的技藝,淵博的學識,極致的耐心讓一件件殘缺的古瓷重新綻放光芒,現在的於愛平仍然單純憑藉手工筆塗修復陶瓷。 2000年,於愛平成立了 「古陶精舍」工作室,作為「古陶精舍」的創始人,在修復陶瓷的同時招徒傳承技藝,親傳親授,從不懈怠。她發揚傳承的理念,如慈母嚴師,用睿智的思想影響和引導了一批批的學生。
  •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
    而且天一閣歷來有「書不出閣」的嚴苛家規,因此一直有修復匠人在天一閣內傳承著修書技藝。1949年後,政府公管天一閣,設修書員,現在閣內還保留了1958-1961年間的修復工作記錄本。此後,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有序傳承、薪火不息。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項江濤)讓非遺傳下去,讓文化火起來。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 男子將微書寫於陶瓷之上 一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
    王芝文其人  廣東汕頭人,1989年畢業於廣東汕頭工藝美術學校,後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設計系學習,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遺項目陶瓷微書的創造者和唯一傳承人。  1995年以來,其陶瓷微書作品先後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金獎三十多項,其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國志》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非遺| 繩結技藝裡的 「民族情懷」
    科爾沁繩結技藝是通遼市科爾沁區一項傳統民間技藝,它是從中國古老的繩結技藝發展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體系,產生了《蒙古馬鞭》、《蒙古捕夢網》等代表作品。為了鞏固和提升村民及貧困戶的繩結編織技能,讓村民及貧困戶儘快掌握技藝,提高編織水平,提前實現坐在家就能增收的願望。  下一步,通遼市文旅廣電局將繼續發揮市非遺傳承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上的作用,採取多種方式,組織通遼市非遺傳承人到貧困村屯傳授技藝,讓「非遺」惠及百姓,讓「非遺」擴大傳承。
  • 綜述:在市場大潮中努力圖存的「非遺」傳承人
    13日,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廣東鬱南縣蘭寨古村落的大屋裡,正在扎獅頭的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稱「非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婉珍頗為自豪地說。當日,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廣東省非遺促進會、鬱南縣政府等聯合主辦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東(雲浮)分會場活動在蘭寨舉行。
  • 非遺系列之:爐火純青的毛筆製作技藝!
    紹興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思明區首屆文化遺產藝術生活節舉行 看「文化大秀」 學非遺技藝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文化大秀」輪番登場,讓人如痴如醉;非遺傳承人亮相中山公園,面對面傳授技藝;文物尋根志願宣導團正式上線,走街串巷講述文物背後故事;非遺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創意市集裡人頭攢動……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全球盛會 非遺同行——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掠影
    在東道主上海的綜合形象展示區,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六神丸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雄毅正在展示六神丸製作技藝。 在中國旅遊展示專區,雲南展臺精選10個非遺項目進行展示。雲南拾翠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丁建宇介紹,此次參展他們帶來了「金、木、土、石、布」雲南五大類別的民族民間工藝產品,希望把雲南非遺和雲南多元文化展示給國內外觀眾,也期待非遺產品能夠走進客廳、走進生活。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來山吾匯感受美食與傳統技藝孕育的雅致生活
    道一山房技術負責人李秉澤攜團隊還在今年的重慶(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N2館使館區亮相,為海內外嘉賓帶來以官窯郎紅釉瓷器為代表的宋瓷精品復原技藝。同時,已失傳數百年的宋代重慶塗山窯黑瓷燒制工藝和產品在本屆盛會中驚豔亮相,還有現場展示手工陶瓷版的重慶大禮堂「萬人共築大禮堂」;200個景德鎮知名畫師親手手工繪畫燒制的限量版山茶花陶瓷杯及重慶塗山窯文化展示和傳播。
  • 傳承千年技藝 鼓起百姓腰包 黔江宋代土陶製作技藝重獲新生
    黔江區濯水鎮石雞坨土陶製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而今,這項從1000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傳統技藝,正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幫助黔江近百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石雞坨土陶昨日,石雞坨劉氏土陶製作技藝第30代傳承人劉海龍,走進重報上遊直播間,向大家現場展示這種源自宋代的土陶製作技藝。石雞坨土陶採用龍窯柴燒工藝。燒制出來的器皿,會出現其它燒制方式所達不到的釉色效果。
  • 品美食、學技藝!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來了
    10月24日-25日,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主辦方推出廣府「非遺」美食專場活動期間,「非遺」技藝傳承人現場講述「非遺」美食發展歷史,演示「非遺」美食製作技藝,並指導市民、遊客體驗「非遺」美食製作過程。近期,由團市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人社局聯合主辦的「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廣州交流會繼續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舉行。
  • 走近洛陽非遺_新聞中心_洛陽網
    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陶瓷種類及製作工藝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其中,絞胎陶瓷以其渾然天成、表裡如一的...2020-03-23 08:45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的走紅,讓文物修復師從「幕後」走向了「臺前」。修復師所展現出的沉靜、細緻,以及巧奪天工的...2019-12-13 17:38
  • 傳承重慶非遺不負時光的藝術之美
    近日,重慶市完成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申報工作,從500多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遴選出30個具有豐富內涵和傑出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項目,向國家級非遺發起衝擊。  這些推薦的非遺項目,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現象,是現存的、固化的巴渝文化坐標,涉及八大類別,涵蓋傳統音樂、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無不展現了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和多樣性。
  • 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千年「窯火」煥發傳統制陶技藝新生機
    紅網時刻1月14日訊(冷水灘站記者 唐夢 王庚娣)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土陶技藝非遺傳承人李海生,二十多年來,秉持制陶人的初心和使命,潛心鑽研陶藝,開展公益教學,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他的影響下喜歡上陶藝,讓冷水灘本地傳統制陶文化煥發新的生機。李海生正忙著教授學生用紫砂製作器皿。學生們認真製作著器皿。
  • 北京首屆非遺精品拍賣會下月榮寶齋舉槌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24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這是全國首次舉行大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品的專場拍賣活動,其中包括「燕京八絕」在內的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別的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48項共86件作品將上拍。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嘗試大規模非遺拍賣活動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工作的有益探索,也是檢驗非遺技藝相關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潛力的一次重要「試水」。
  • 濟寧小木匠創新的「小盒子」,蘊含非遺技藝的「大文化」
    他創立的山東魯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傳統木作技藝體驗為主的文化企業。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到店體驗的顧客有所減少,「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與文旅界的專家學者溝通交流之後,決定要讓傳統非遺技藝的體驗『走出去』。」於是,這一次他們帶來了新開發的玩具「非遺盒子」。
  • 【正定非遺】延續手指間的千年傳奇,龍獅道具製作技藝
    正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積澱了豐厚的文化資源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省級非遺項目中的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是手工作坊式經濟運行模式正定龍獅道具製作技藝由來已久,由於產品的熱銷,多年來一直享譽全球,獨立於世界之林,中國老百姓自古就有舞龍舞獅的習俗,自古正定為路、郡、府、縣治所所在地,地理位置顯赫,經濟文化繁榮,在傳承的過程中由於龍獅製作的手工技藝比較繁雜,要求產品質量過高,在傳授方面一直是口傳手帶嫡系子孫,在加工的過程中只有自家人掌握全套的技術,保密性較高,隨著觀念的轉變,過去的傳承觀念已經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