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上學,我國的中、小學一般分兩種:走讀和寄宿。走讀就是最傳統的那種上學方式,家長按時接送孩子。寄宿就是讓孩子住在學校裡面,家長交個食宿費,和大學一樣。
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學齡前的家長敲不定主意。那麼究竟應該選擇哪種上學方式呢?我們不妨來聽一聽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怎麼說。
白巖松曾經明確地表示:「打死我也不會讓孩子上寄宿」。是什麼讓白巖松對於寄宿制度如此的深惡痛絕呢?
1.不利於親子關係培養
孩子的成長是很快的,轉眼之間就步入大學,走向社會。平日裡,孩子上學,家長上班,一天中能夠「團聚」的時間也就是晚上的幾小時。要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寄宿,那這幾小時也沒了。離得近的,一周見一次;要是離得遠,一個月見一次算好的了。經年累月下來,親子關係肯定沒那麼「親熱」,要是碰上青春期叛逆,沒準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到時候可就得不償失了。
2.不利於孩子身心發育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學有所成,所以在身邊沒有那麼良好的教育資源時,一些家長就會選擇把孩子寄宿在附近城市的學校裡。但是想過沒有?孩子在學校裡能夠體會到家人的關懷嗎?老師能夠把孩子照顧得面面俱到嗎?孩子會不會沾染上惡習呀?這些都是值得家長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義務全都推到老師的身上,老師的職責是教書,不是當保姆。不可能掐準每個孩子的睡眠時間,管好每一餐的營養搭配。孩子的確是更獨立了,但也更「野」了。孩子還小,如果就這麼放任自流的話,家長能放心?
3.不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孩子在寄宿學校裡過得是集體生活,同一時間起床,同一時間吃飯,同一時間熄燈,看起來是培養出了良好的作息習慣。但不要忘了一個詞——自控性。我們剛才提到過,孩子還小,自控性比較差。雖然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矩」。但是有多少孩子在熄燈後偷偷玩手機?有多少孩子不按時吃飯,餓了買零食?有多少孩子周末不回家,藉口快考試了要複習,結果去網吧打遊戲?這些能叫良好習慣嗎?
誠然,寄宿可以培養孩子自立,和同學們住在一起也有助於溝通感情,變得更熱情開朗一些。自習室的學習氛圍也比家裡好,但是上面這三條缺點列下來,也就不難理解白巖松為什麼不同意孩子讀寄宿學校了。
孩子在自己家裡面吃的好、穿得暖,有什麼情況也可以及時的溝通。雖然帶孩子累了點,但為人父母的快樂不就在這裡嗎?看著孩子每天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心也隨之牽動了起來。當看到孩子成績提高,心中也會湧出一陣成就感,「這有我的一份功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