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江泓
一組恐龍化石中有三個未成年個體,而且保持著睡覺的姿態,它們都經歷了什麼?
以神話怪獸命名的恐龍,因為化石裡有三個腦袋!
竊蛋龍類我們並不陌生,這是一類體型一般不是很大(巨盜龍等少數種類除外),但是渾身長滿羽毛,像大號火雞的恐龍。最近,一種新的竊蛋龍類被命名,這種竊蛋龍類不僅長著特有的兩指,而且化石還是多隻相擁被發現的。
2020年10月,一篇名為《一新兩指恐龍揭示了竊蛋龍下目的輻射》(A new two-fingered dinosaur sheds light on the radiation ofOviraptorosauria)的論文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上,論文描述了一種新的竊蛋龍類——三頭鷹龍(Oksoko)。
三頭鷹龍的屬名來自阿爾泰神話中的三頭鷹,因為這種恐龍一次性發現了三具化石個體,當然也就有三個腦袋咯。三頭鷹龍的模式種名為營救三頭鷹龍(Oksoko avarsan),種名來自蒙古語,因為化石是從走私犯手中查獲的。
圖註:發現化石的地點位於蒙古國南部地區,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傳說中的三頭鷹,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三頭鷹龍的化石早就被發現了,而且背後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三頭鷹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內陸的戈壁沙漠之中,這裡是古生物學家的天堂,曾經發現了數不清的恐龍化石,包括了著名的特暴龍、伶盜龍、恐手龍、鐮刀龍、原角龍、竊蛋龍等等。三頭鷹龍的化石被發現之後,並沒有交給古生物學家,而是被走私出境,準備高價出手。正在此時,執法人員查獲並沒收了化石,這正是三頭鷹龍模式種名為「營救」的來源。
圖註:被截獲的走私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既然有現成的化石,幹嘛不好好研究一下呢,要知道能被走私犯看上的化石,那一定不一般。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來自蒙古古生物及地質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組成了一支科研團隊,開始了對化石的研究工作。
關於化石最早的正式公開則是在2017年8月25日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在這次會議上,來自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格雷戈裡·福斯頓(Gregory Funsto)博士介紹了這組來自蒙古國的化石,而且特別展示了化石中保存了三隻正睡在一起恐龍。
圖註:化石及化石線圖,可以看到包括了三個個體,其中一個並不完整,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化石的主要研究者格雷戈裡·富斯頓,圖片來自網絡
在談及化石的時候,福斯頓激動的介紹道:「這是一組超讚的化石,保存了動物活著時候的姿態,其中包括兩具完整的骨架和一具保存了三分之一部分的骨架,真是太不可思議啦。」(It's a fantastic specimen. It's rare to find a skeleton preserved inlife position, so having two complete individuals and parts of a third isreally incredible.)
在三頭鷹龍化石被發現之前,只有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寐龍(Mei)化石保存了睡覺的姿態,而來自蒙古的恐龍化石不僅同樣保持了睡姿,而且是三隻恐龍睡在一起!化石的發現表明某些恐龍與今天的鳥類一樣具有聚集在一起休息的習性,這樣的好處在於能夠禦寒和預警,這種行為被稱為「公共棲息」。
圖註:今天的鳥類會聚集休息,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被走私的蒙古恐龍化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且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卻並沒有被命名,之後研究又持續了三年多,來自英國和日本的古生物學家也加入了研究團隊,直到2020年才將其命名。
在具體分析了三隻三頭鷹龍化石之後,古生物學家發現它們都屬於亞成年個體,當這些恐龍長大後體長應該能夠接近2米,身高也超過1米,在竊蛋龍類中算是中等體型。像其他的竊蛋龍類恐龍一樣,三頭鷹龍的腦袋上長著高高的骨質頭冠,嘴巴變成了類似今天鸚鵡一樣的堅硬角質喙,嘴中沒有牙齒。三頭鷹龍依靠長而健壯的後肢站立和行走,前肢相對較短,可能用於抓握。三頭鷹龍的身上長著與今天鳥類相似的羽毛,因此看上去就像是一隻大鳥,不過羽毛的作用不是為了飛行,而是用來保溫和炫耀。
圖註:三頭鷹龍的骨骼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三頭鷹龍的頭骨及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三頭鷹龍除了具備了竊蛋龍類的一般特徵之外,還有獨特之處,那就是前肢上只有兩個指頭,不同於竊蛋龍類常見的三指結構。這是首次在竊蛋龍類中發現前肢僅有兩指,而且還能看到殘存的第三指,第三指的消失是一種前肢的適應性變化,可能源自於生活習性或者食物選擇的改變。另外從分類上看,三頭鷹龍屬於竊蛋龍類之下的河源龍亞科(Heyuanninae),而河源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廣東省。
圖註:保存了兩個大指頭及第三指殘餘部分的三頭鷹龍手部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三頭鷹龍復原圖中可以看到只有兩個手指,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學家推測,三頭鷹龍的祖先可能來自於中國,在長距離遷徙到蒙古地區後身體結構出現了許多適應性的變化。同時化石也證明,三頭鷹龍在幼年時就已經具有了社會性,是典型的群居恐龍。
三頭鷹龍生活在距今68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它的發現豐富了竊蛋龍類在大滅絕到來之前的多樣性,一起被發現的未成年化石也增加了我們對於竊蛋龍類群居行為的認識。
1. Easter, J. (2013). "A new name forthe oviraptorid dinosaur "Ingenia" yanshini (Barsbold, 1981;preoccupied by Gerlach, 1957)". Zootaxa. 3737 (2): 184–190.doi:10.11646/zootaxa.3737.2.6. PMID 25112747.
2.Lü, J. (2005). Oviraptorid dinosaurs fromSouthern China.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ISBN7-116-04368-3. 200 pages + 8 plates. (In Chinese: pp 1-83, including 36 figures& 3 tables. In English: pp 85-200, including 5 geological figures.)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科學公園 丨科學就是力量丨微信號:sci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