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小編介紹了4種中生代長有羽毛的恐龍,今天繼續介紹5種,他們分別是:敖閏(中國神話中的西海龍王)龍、極鱷龍、鳥形龍、無聊龍(這名字有意思)、拜倫龍。
敖閏龍
名稱:敖閏龍(以中國神的名字命名)
棲息地:亞洲的林地
歷史時期:侏羅紀晚期(1.6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兩英尺長,幾磅重
飲食:小蜥蜴和哺乳動物
顯著特點:體積小;纖細的構建
在侏羅紀晚期的亞洲,有數量驚人的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可能是有羽毛的,其中許多與北美腔龍(因此被稱為「腔龍」恐龍)關係密切。奧洛倫於2006年被發現,但直到2013年才正式宣布,它是一種相當典型的早期獸腳亞目動物,儘管它的解剖結構與冠龍和迅猛龍等食肉動物稍有不同。目前還不清楚敖閏龍身上是否覆蓋著羽毛,也不知道成年的敖閏龍究竟有多大(「模式標本」是一隻一歲的幼崽)。
極鱷龍
名稱:極鱷龍(希臘語,意為「高貴的鱷魚」)
棲息地:西歐的林地
歷史時期:白堊紀早期(1.25億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六英尺長,五十磅重
飲食:肉
顯著特點:體積小;兩足動物的姿勢
儘管阿里斯託蘇科斯(希臘語中「鱷魚」的意思)在它名字的後半部分為人熟知,但它是一種發育完全的恐龍,儘管人們對它的了解還很不充分。這種小型的西歐獸腳亞目似乎與北美洲的秀頜龍和南美洲的小坐骨龍都有密切的聯繫;早在1876年,著名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就把它歸為波基隆龍(Poekilopleuron)的一個物種,直到幾年之後,哈裡·希利(Harry Seeley)把它歸為波基隆龍的一個屬。至於它名字中「高貴」的部分,沒有跡象表明極鱷龍比白堊紀早期的其他肉食動物更優雅!
鳥形龍
名稱:鳥形龍(希臘語,意為「模仿鳥類」)
棲息地:中亞平原
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7500 - 7000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5英尺長,25磅重
飲食:肉和昆蟲
顯著特點:鳥的翅膀;上頜牙齒
儘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模仿鳥」的鳥類與「模仿鳥」的鳥類有很大的不同。後者是一種體型龐大、動作敏捷、像鴕鳥一樣的恐龍,具有相當大的衝力和重量,而前者是中亞的一種小型「恐龍鳥」,以其眾多的羽毛、羽毛狀的尾巴和鳥一樣的腳而聞名。鳥嘴龍之所以能穩穩地歸為恐龍之列,是因為它上頜的原始牙齒,以及它與白堊紀其他鳥類較少的竊盜龍(包括該類群的海報屬竊盜龍)的相似之處。
無聊龍
名稱:博羅戈維亞(以劉易斯·卡羅爾詩歌《Jabberwocky》中的博羅戈夫命名)
棲息地:中亞平原
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7000 - 6500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6英尺長,25磅重
飲食:肉
顯著特點:體積小;兩足動物的姿勢;也許羽毛
博羅戈維亞是一種鮮為人知的恐龍,它的名字比其他任何一種恐龍都更引人注目。這可能很小,長有羽毛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的晚白堊世亞洲,這似乎是密切相關的更著名的傷齒龍,後被命名為劉易斯·卡羅爾的沒意義的詩的波洛高夫無意義的話(「所有的密西是波洛高夫…」)自Borogovia「診斷」是基於一個肢體化石,這是可能的,它最終可能會被重新分配作為一個物種(或類)不同的恐龍屬。
拜倫龍
名稱:拜倫龍(希臘語,意為「拜倫的蜥蜴」);明顯BUY-ron-oh-SORE-us
棲息地:中亞沙漠
歷史時期:白堊紀晚期(8500 - 8000萬年前)
尺寸和重量:大約5-6英尺長,10-20磅重
飲食:肉
顯著特點:適度的大小;有針狀牙齒的長鼻子
在白堊紀晚期,中亞是小型、有羽毛獸腳類恐龍的溫床,包括迅猛龍和類似鳥類的「滋養齒獸」。龍鼻龍是特羅頓龍的近親,由於它奇特的、沒有鋸齒的、針狀的牙齒,它從恐龍群中脫穎而出,這些牙齒與始祖鳥(生活在數千萬年前)等原始鳥類的牙齒非常相似。這些牙齒的形狀,以及龍鼻龍長長的鼻子,暗示了這種恐龍主要以中生代哺乳動物和史前鳥類為食,儘管它可能偶爾會吃掉一種獸腳亞目動物。(奇怪的是,古生物學家在一種類似盜龍的恐龍的巢穴中發現了兩個龍鼻龍個體的頭骨;龍鼻龍是在捕食恐龍蛋,還是自己被另一種獸腳亞目恐龍捕食,這仍然是個謎。)
這幾種遠古恐龍真的很像鳥類了,大家覺得的呢?下講」始祖鳥「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