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些故事有些是靠口口相傳的,在這個途中,不免有些意思有了偏差。其中有些成語,古代的意思和現在的意思是不同的。
就拿「人盡可夫」來說,現在指的就是一個女子生活作風不檢點,但是在古代指的是孝順的意思,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夫君,但是父母只有一個。還有「衣冠禽獸」,在明朝時期,指的是當官的,人們提起這個成語,表達自己的羨慕,但是後來官員的腐敗,這個成語也就成了罵人的詞了。
還有一個成語就是「無奸不商」,「無奸不商」原來是「無尖不商」。古代人家裡沒糧食要去買米,買米的時候回用升鬥作為量器。商家再給買家盛米的時候,都是把鬥裝的滿滿的,然後把鬥裡多餘的米削平,雙方交易完之後,再弄一把米放上去,這樣鬥裡的米就會出現一個尖,這樣給買家一點添頭,給買家讓利,是商人照顧買家的意思,而買家感謝商人的這種行為,以後都會去他這買米。所以「無尖不商」是商人拉攏顧客的一種方法,就比如現在去菜市場買菜,有些商家還是會給點添頭的。而後來越來越多的商人用非法的手段牟取利益,一些黑心商人更是欺詐、欺騙消費者,所以「無尖不商」漸漸地演變成了「無奸不商」。
「難兄難弟」這個詞知道它在古代意思的人肯定不多。難兄難弟出自《世語新說》,東漢末年,兩個熊孩子爭論到底誰的爹更厲害,兩人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跑去問爺爺,他們爺爺就說了:「遠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就是,我的兩個兒子都很厲害,誰更厲害點分不出來。這就是「難兄難弟」本來的意思,形容兩個人難分高下,都很厲害。但是在現代更多的形容兩個人的處境都很糟糕,比如陳羽凡和王寶強就是難兄難弟,同為「綠林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