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東施效顰」中的「效」,即效仿的意思;「顰」,皺眉頭的意思。「東施」: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醜女,代指醜婦。「東施效顰」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這則成語出自戰國末年宋國人莊周的《莊子·天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歟?周魯非舟車歟?今蘄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且子獨不見夫桔槔(俗稱『吊杆』『稱杆』,古代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
「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咬毀)挽裂(撕破),盡去而後慊(qiàn)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古同『顰』,皺眉頭)其裡,其裡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裡。其裡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莊子反對孔子復古的思想,拿那個醜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來比喻如果現代人(指當時)一定要採用古代的禮儀制度,是行不通的。他的這段話譯成白話便是:「在水上划行沒有什麼比得上用船,在陸地上行走沒有什麼比得上用車,因為船可以在水中划行,而奢求在陸地上推著船走,那麼終身也不能行走多遠。古今的不同不就像是水面和陸地的差異嗎?周朝和魯的差異不就像是船和車的不同嗎?如今一心想在魯國推行周王室的治理辦法,這就像是在陸地上推船而行,徒勞而無功,自身也難免遭受禍殃。他們全不懂得運動變化並無限定,只能順應事物於無窮的道理。
「況且,你沒有看見那吊杆汲水的情景嗎?拉起它的一端而另一端便俯身臨近水面,放下它的一端而另一端就高高仰起。那吊杆是因為人的牽引,並非它牽引了人,所以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因此說,遠古三皇五帝時代的禮義法度,不在於相同而為人顧惜,在於治理而為人看重。拿三皇五帝時代的禮義法度來打比方,恐怕就像柤、梨、橘、柚四種酸甜不一的果子吧,它們的味道彼此不同然而卻都很可口。
「所以,禮義法度,都是順應時代而有所變化的東西。如今捕捉到猿猴給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會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剝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滿意足。觀察古今的差異,就像猿猴不同於周公。從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皺著眉頭在鄰裡間行走,鄰裡的一個醜女人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後也在鄰裡間捂著胸口皺著眉頭。鄰裡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帶著妻兒子女遠遠地跑開了。那個醜女人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可惜呀,你的先生一定會遭遇厄運啊!」
由於《莊子》講的西施和東施的故事,「東施效顰」就成了成語。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三十回——「寶釵借扇機帶雙敲,齡官劃薔痴及局外」中就用了這一成語:「寶玉便悄悄地隔著籬笆洞兒一看,只見一個女孩子蹲在花下,手裡拿著根綰頭的簪子在地下摳土,一面悄悄地流淚,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特,且更可厭了。』」
「東施效顰」深有哲理。現實生活中的道理也是一樣。如每年高考前期的「狀元熱」,全國各地往年的高考狀元紛紛在網站、電話熱線中講解自己所謂的成功經驗,許多考生按他們的指點,趕緊模仿。其實這些做法是否適合自己呢?大多數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長並不考慮,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東施效顰」,前車之覆,不可不鑑。
劉秀森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