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2021-01-10 澎湃新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2020-03-26 0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春露秋霜 僾見愾聞

「春露秋霜」這一成語指子孫後代在春秋兩季因感於時令追念先祖而進行祭祀。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僾見愾聞」中的「僾」(ài),為隱約、仿佛的意思;「愾」為嘆息。整個意思是說:仿佛看見了身影,聽到了嘆息。多形容對已過世尊長的懷念。

這兩個成語典故皆出自西漢時的經學家、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祭義》。「祭義」是對祭祀意義的闡述,所以以此為篇名。

《禮記·祭義》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dì,古代天子與諸侯在春天的一種祭祀)秋嘗(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沾溼;沾上),君子履之必有怵惕(意為恐懼警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祭祀的次數不能太頻繁,太頻繁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有厭煩之心就是對神和先人的不敬。祭祀的次數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會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會導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春天舉行釣祭,秋天舉行嘗祭。秋天來了,霜露覆蓋大地,君子腳踏霜露,一定會有悽涼之感;這倒不是由於天氣的寒冷,而是由於觸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親人;春天來了,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腳踏雨露,一定會肅然動心,希望能像春回大地那樣重見死去的親人。人們以快樂的心情迎接親人的歸來,以悲哀的心情送別親人的離去,所以構祭奏樂而嘗祭無樂。致齋三天,必須在齋宮內進行;散齋七天,可以在齋宮外進行。在致齋的日子裡,要思念死者生前的居處,思念死者生前的笑語,思念死者生前的志向,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麼、喜歡吃什麼。親人這樣專心致志地致齋三天,就會好像真正見到了親人。到了祭祀那一天,進入廟室,就隱隱約約好像看到了親人的容貌;祭畢轉身要出門時,肅然動心,又好像聽到了親人說話的聲音;出得門來再仔細地聽一聽,又好像聽到了親人細微長嘆的聲音。所以先王的孝敬父祖,父祖的容貌總在眼前晃動,父祖的聲音總在耳畔迴響,父祖的心思、愛好總是銘記在心。對父祖熱愛到了這種程度,父祖自然總是活在心中;對父祖虔誠到了這種程度,父祖的容貌聲音自然總是活靈活現。父祖在子孫的心裡如此佔有位置,怎能對他們不恭敬呢!

君子對於父母,在他們活著時要盡心奉養,在他們去世後要虔誠祭享,終身牢記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一輩子的喪事,這句話是指忌日來講的。每逢忌日這一天,什麼事也不做,這並不是說這一天做事不吉利,而是說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談不上做其他事。

由於《禮記·祭義》有「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便有了「春露秋霜」這一成語。由於《禮記·祭義》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的話,便有了「僾見愾聞」這一成語。

例句:「他本是曲園太史的女公子,凡屬詩詞歌賦,無不家學淵源,因此春露秋霜,益增感慨。」(《晚清文學叢鈔冷眼觀》第二十八回)「所以僾見愾聞,聖人之祭則如在也。」

作者簡介

劉秀森,商丘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民間文藝家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新故事學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民俗學會理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理事,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商丘日報》主任編輯。作家、學者。從事商丘歷史研究40多年,積累了大量有關商丘歷史的文字、考古、口述資料,曾出版以商丘歷史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花木蘭全傳》《李香君外傳》《亂世丹心譜》等12部,出版研究商丘歷史的學術著作《商丘古城》《商丘德文化》《商丘成語典故》和與人合作的《閼伯臺廟會》等書,並出版《廉潔修身》和《廉潔齊家》兩部歷史故事,在全國各地報刊和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裡發表研究商丘歷史的文章多篇。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河南省民間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被中國民間藝術家聯合會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作品『最具收藏價值』終身榮譽稱號」。

劉秀森近照

文章來源/京九晚報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2020-03-23 0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9 亞聖居宋論仁政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9 亞聖居宋論仁政 2020-04-04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墨子·魯問》量體裁衣
    量體裁衣「量體裁衣」這一成語中的「量」為計量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根據身體的長短胖瘦來裁衣服。作為成語,用來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典故出自《墨子·魯問》。墨子,宋國(今商丘)人,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殷商之源·十祖聖地》之農祖:朱襄氏 2020-04-22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進校園——開封成語典故進校園」活動圓滿落幕
    開封成語典故進校園近日,由開封市中國成語典故名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開封市文化館主辦的「非遺進校園——開封成語典故進校園」活動圓滿落下帷幕。開封文化獎章獲得者、開封成語典故代表性傳承人趙孝斌老師分別走進化建中學、金明中學、集英中學,做了主題為《學好用好成語,增強文化自信》的講座。趙老師雖已年逾古稀,但知識豐富、思路清晰,他從宋太宗的「開卷有益」、于謙的「兩袖清風」這些耳熟能詳並且與開封密切相關的成語典故講起,為同學們講述了中國成語典故名城的由來,以及成語典故的重要性,給師生們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大餐。
  • 英語課外閱讀素材:英語典故
    英語典故:An Apple of Discord    An Apple of Discord爭鬥之源;不和之因;禍根 An Apple of Discord直譯為「糾紛的蘋果」,出自荷馬史詩Iliad中的希臘神話故事【全文】
  • 洛陽成語典故——握髮吐哺
    成語釋義: 也作「吐哺握髮」。哺指口中所含的肉乾等食物,比喻求賢殷切,待人心地誠懇。   成語出處:《史記·魯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勿以國驕人。」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9名辯思潮的哲思
    惠施曾有著作,可惜佚遺,其思想被其好友莊子記錄下來,最著名的就是《莊子·天下》中的「歷物十事」:「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 「文化商丘」「商」字的故事
    商丘是遠古時期商族的發源地。商族是一個偉大的氏族,在我國歷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對商族的研究便成了學者們的一大興趣。其中對「商」字的研究也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商」字是怎麼來的?它又有怎樣的寓意呢?學者王寧《原始天文學與夏商文化的起源》說,「商」字源於玄鳥。
  • 這幾個成語的出處,原來都跟古代帝王有關?
    古代的帝王們,除了創造了歷史,也創造了中華文化。很多成語背後都是一個歷史典故,這就少不了帝王們的貢獻了。來看看這幾個成語出自於哪些帝王的典故吧!【桀驁不馴】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驁是指性情暴躁,難以馴服的烈馬。兩者加到一起,比喻某人傲慢、難以順從的性格。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一、俗語的典故古代的一些成語並不是古人憑空想像的,這些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成語背後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學好、用好這些俗語,背後的典故後人也應該知道。
  • 歷史故事的成語:有關戰爭的成語故事和典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 河南的7座3線城市,信陽排名進步,商丘進步頗大!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河南省三線城市中的信陽和商丘,其中信陽從2019年的第47名進步至第42名,商丘從第49名進步至第35名。下面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座城市。信陽信陽古城義陽和申州,地處河南的最南部,是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也是江淮河畔的重要戰略地。在信陽附近的3千米半徑內,有鄭州、合肥和武漢三個省會城市,這也註定信陽的經濟不會落後。古時的信陽出了司馬光,鄭成功等諸多歷史名人,還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的終點,被稱為江南北國。
  • 東張西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此時經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近義詞有:左顧右盼、三心二意,反義詞有:一心一意、聚精會神、目不轉睛,東張西望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貶義。東張西望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東張西望(dōng zhāng xī wàng)成語釋義:這裡那裡地到處看。形容尋找東西或心神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 出自古朝歌的116個成語
    在中國,邯鄲是著名的成語之鄉。其實,鶴壁市的淇縣(古稱朝歌)也是出成語的地方,也同樣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鄉」。作為成語之鄉的邯鄲,與之有關並且影響較大的成語也無非幾十個,而出自朝歌的成語典故則有數百個,筆者所收集到的就有116個。   為什麼朝歌產生這麼多成語典故,因為朝歌是商朝紂王時期的都城,它還是383年的衛國國都。
  • 文化闢謠:成語《三人成虎》被多少人誤解了!揭開歷史真相
    成語《三人成虎》 什麼是成語?成語不止四個字? 先說一下,啥叫成語?查資料得知: 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是中國文化中獨特的語言表現形式,在語言交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謂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就是每個成語誕生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歷史典故,通過典故分析給人們啟迪。
  • 日本著名的招財貓文化,最早的典故卻源於在中國,你知道嗎
    你知道的日本招財貓文化,最早的典故其實源於在中國招財貓,你就會聯想到可愛、討喜這些詞語吧,所以你應該是不陌生的,它們將被放置在亞洲許多商店的櫃檯上,送開店禮物會選招財貓吧,但是你對這個熟悉的吉祥物了解多少呢?例如,如果貓舉起左手, 舉起右手和舉起左手有什麼區別?
  • 湖北成語知多少?省內這個地方就孕育出155個成語
    根植於五千年文明沃土的成語,堪稱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地處華中腹地,通衢九洲的湖北,自古人傑地靈、文化昌盛,孕育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時至今日,有多少人知道「班門弄斧」「亡羊補牢」「美人遲暮」等191個成語皆與楚文化有關?又有多少人知道湖北僅襄陽一地,就孕育了「價值連城」「安邦定國」「初生牛犢不畏虎」等155個成語?  「文化不僅要傳承,更要傳播。」
  • 玄鳥生商:殷商祖先化身是貓頭鷹?
    在陝西省華縣太平莊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墓葬中,考古人員曾發掘出一件陶鴞鼎,且各地的仰韶文化遺址也出土許多類似鴞造型的實用器物。除了仰韶文化外,位在內蒙古的紅山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也有出土大量鴞造型的玉器,但學者推測玉鴞應與其宗教文化較有關連。
  • 張敞畫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京兆畫眉、畫眉張敞,張敞畫眉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夫妻恩愛。張敞畫眉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張敞畫眉(zhāng chǎng huà méi)成語釋義:張敞:漢時平陽人,宣帝時為京兆尹。張敞替妻子畫眉毛。舊時比喻夫妻感情好。成語出處:《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史驅,自以便面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