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0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春露秋霜 僾見愾聞
「春露秋霜」這一成語指子孫後代在春秋兩季因感於時令追念先祖而進行祭祀。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僾見愾聞」中的「僾」(ài),為隱約、仿佛的意思;「愾」為嘆息。整個意思是說:仿佛看見了身影,聽到了嘆息。多形容對已過世尊長的懷念。
這兩個成語典故皆出自西漢時的經學家、商丘人戴聖編著的《禮記·祭義》。「祭義」是對祭祀意義的闡述,所以以此為篇名。
《禮記·祭義》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dì,古代天子與諸侯在春天的一種祭祀)秋嘗(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沾溼;沾上),君子履之必有怵惕(意為恐懼警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致齊於內,散齊於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祭祀的次數不能太頻繁,太頻繁就會使人感到厭煩,有厭煩之心就是對神和先人的不敬。祭祀的次數也不能太稀少,太稀少就會使人怠惰,有怠惰之心就會導致忘掉祖先。所以君子按照天的運行規律,春天舉行釣祭,秋天舉行嘗祭。秋天來了,霜露覆蓋大地,君子腳踏霜露,一定會有悽涼之感;這倒不是由於天氣的寒冷,而是由於觸景生情,想起了死去的親人;春天來了,雨露滋潤大地,君子腳踏雨露,一定會肅然動心,希望能像春回大地那樣重見死去的親人。人們以快樂的心情迎接親人的歸來,以悲哀的心情送別親人的離去,所以構祭奏樂而嘗祭無樂。致齋三天,必須在齋宮內進行;散齋七天,可以在齋宮外進行。在致齋的日子裡,要思念死者生前的居處,思念死者生前的笑語,思念死者生前的志向,思念死者生前喜歡做什麼、喜歡吃什麼。親人這樣專心致志地致齋三天,就會好像真正見到了親人。到了祭祀那一天,進入廟室,就隱隱約約好像看到了親人的容貌;祭畢轉身要出門時,肅然動心,又好像聽到了親人說話的聲音;出得門來再仔細地聽一聽,又好像聽到了親人細微長嘆的聲音。所以先王的孝敬父祖,父祖的容貌總在眼前晃動,父祖的聲音總在耳畔迴響,父祖的心思、愛好總是銘記在心。對父祖熱愛到了這種程度,父祖自然總是活在心中;對父祖虔誠到了這種程度,父祖的容貌聲音自然總是活靈活現。父祖在子孫的心裡如此佔有位置,怎能對他們不恭敬呢!
君子對於父母,在他們活著時要盡心奉養,在他們去世後要虔誠祭享,終身牢記不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一輩子的喪事,這句話是指忌日來講的。每逢忌日這一天,什麼事也不做,這並不是說這一天做事不吉利,而是說全部心思都在想念父母,根本就談不上做其他事。
由於《禮記·祭義》有「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便有了「春露秋霜」這一成語。由於《禮記·祭義》有「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的話,便有了「僾見愾聞」這一成語。
例句:「他本是曲園太史的女公子,凡屬詩詞歌賦,無不家學淵源,因此春露秋霜,益增感慨。」(《晚清文學叢鈔冷眼觀》第二十八回)「所以僾見愾聞,聖人之祭則如在也。」
作者簡介
劉秀森,商丘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民間文藝家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新故事學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民俗學會理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理事,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商丘日報》主任編輯。作家、學者。從事商丘歷史研究40多年,積累了大量有關商丘歷史的文字、考古、口述資料,曾出版以商丘歷史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花木蘭全傳》《李香君外傳》《亂世丹心譜》等12部,出版研究商丘歷史的學術著作《商丘古城》《商丘德文化》《商丘成語典故》和與人合作的《閼伯臺廟會》等書,並出版《廉潔修身》和《廉潔齊家》兩部歷史故事,在全國各地報刊和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裡發表研究商丘歷史的文章多篇。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河南省民間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被中國民間藝術家聯合會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作品『最具收藏價值』終身榮譽稱號」。
劉秀森近照
完
文章來源/京九晚報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