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0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的意思是:沒有用的用處才是最大的用處。典故出自戰國時宋國人莊周的著作《莊子·人間世》。《人間世》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
莊子在該篇中講了一個故事:「南伯子綦(人名)遊乎商之丘(即河南商丘),見大木焉有異,結駟(套四匹馬的車)千乘,隱將芘(pí,蔭庇的意思)其所藾藾(lài,蔭蔽)。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彎彎曲曲的樣子)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指木心)解而不可以為棺槨(「槨」字的異體,外棺);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chéng,酒醉),三日而不已(止)。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感嘆聲)神人,以(如,後來寫作「似」)此不材!』宋(宋國)有荊氏(地名)者,宜楸柏桑。其拱(兩手相合)把(一手所握)而上者,求狙猴之杙(yì,小木樁,用來系牲畜的)者斬(砍伐)之;三圍四圍,求高明(指地位高貴名聲顯赫的人家)之麗(棟,即屋之中梁)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樿(shàn)傍(指由獨幅做成的棺木左右扇)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指祈禱神靈以消災)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指鼻孔上仰。古人以高鼻折額、毛色不純的牲畜和痔漏的人為不潔淨,因而不用於祭祀)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沉入河中以祭神)。此皆巫祝(巫師)以知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這個故事是說:有個叫南伯子綦的人在商丘遊樂,看見一棵出奇的大樹,上千輛駕著四馬的大車蔭蔽在大樹的樹蔭下歇息。子綦吃驚地說:「啊!這是什麼樹呀?這樹一定有特異的材質吧!」他仰頭觀看大樹的樹枝,彎彎扭扭的樹枝並不可以用來做棟梁;低頭觀看大樹的主幹,樹心直到表皮旋著裂口,不可以用來做棺槨;用舌頭舔一舔樹葉,口舌潰爛受傷;用鼻子聞一聞氣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還醒不過來。於是說:「這原來是一棵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樹木,以至於長到這麼高大。唉,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就像這不成材的樹木呢!」宋國有個叫荊氏的地方,很適合楸樹、柏樹、桑樹生長,樹幹長到一兩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樁的人便把它砍去;樹幹長到三四圍粗,地位高貴、名聲顯赫的人家尋求建屋的大梁便把它砍去;樹幹長到七八圍粗,達官貴人、富家商賈尋找整幅的棺木把它砍去。所以它們始終不能終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這就是材質有用帶來的禍患啊!因此古人祈禱神靈消除災害,總不把白色額頭的牛、高鼻折額的豬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這些情況巫師全都了解,認為他們都是很不吉祥的。不過這正是「神人」所認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在同一篇文章裡,莊子又講了一個故事:匠人石去齊國,來到曲轅這個地方,看見一棵被世人當作神社的櫟樹,樹冠大到可以遮蔽數千頭牛,用繩子繞著量一量樹幹,足有十丈粗,樹梢高臨山巔,離地面八十尺處方才分枝,用它來造船可造十餘艘。觀賞的人群像趕集似地湧來湧去,而一位匠人卻連瞧也不瞧一眼,不停步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樹旁看了個夠,跑著趕上了匠人石,說:「師傅啊!自我拿起刀斧跟隨您,從不曾見過這樣壯美的樹木呢。可是先生您卻不肯看一眼,一直不住腳地往前走,這是為什麼呢?」匠人石回答說:「這是一棵什麼用處也沒有的樹,用它做成船定會沉沒,用它做成棺槨定會很快朽爛,用它做成器皿定會很快毀壞,用它做成屋門定會流脂而不合縫,用它做成屋柱定會被蟲蛀蝕。沒有什麼用處,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壽延。」夜裡,匠人夢見社樹對他說:「你將用什麼東西跟我相提並論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來跟我相比嗎?如果我是可用之木,早就被人砍伐掉了。再如果樹,果實成熟後,大的枝幹被折斷,小的枝丫被拽下來。這就是因為它們能結出鮮美果實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終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來了世俗人們的打擊。各種事物莫不如此啊!而且我尋求沒有什麼用處的辦法已經很久很久了,因為無用才保住了性命,無用成就了我最大的用處。假如我果真是有用,還能夠獲得延年益壽這一最大的用處嗎?」
「無用之用」是莊子多次借寓言講的辨證道理,含義深刻,後來就成了成語。
例句:「莊子有云:『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故能成為大用。』這是對哲學『無用之用』的最好詮釋。『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正是哲學的精髓所在。」(張建明:《常思哲學的「無用之用」》)
作者簡介
劉秀森,商丘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國民間文藝家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國新故事學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民俗學會理事,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理事,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商丘日報》主任編輯。作家、學者。從事商丘歷史研究40多年,積累了大量有關商丘歷史的文字、考古、口述資料,曾出版以商丘歷史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花木蘭全傳》《李香君外傳》《亂世丹心譜》等12部,出版研究商丘歷史的學術著作《商丘古城》《商丘德文化》《商丘成語典故》和與人合作的《閼伯臺廟會》等書,並出版《廉潔修身》和《廉潔齊家》兩部歷史故事,在全國各地報刊和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裡發表研究商丘歷史的文章多篇。河南省民間文藝最高獎金鼎獎、河南省民間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被中國民間藝術家聯合會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作品『最具收藏價值』終身榮譽稱號」。
劉秀森近照
完
文章來源/京九晚報
原標題:《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