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古今釋義截然相反,它古代是捧人的,現如今卻是罵人

2020-12-04 史者之旅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成語,別看這個成語只有四個字,但是這個成語蘊含的知識卻是非常多的,它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古今釋義截然不同,古代這個人見人愛,但是演變到現在,這個成語竟然成為了一個罵人的成語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成語呢?

其實,這個成語大家都見過:衣冠禽獸,一般人被別人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心裡是非常不舒服的,要不是做了什麼缺德的事情,是不會用這個成語來罵人的,可見這個成語對人造成的傷害還是非常嚴重的。不過,這個成語在古代卻是很受青睞的,人們對這個成語還很追捧。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出現在我國明朝時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制定了嚴明的律法,他對民眾所穿的衣服都有規定,即便是妓院中的妓女,朱元璋對她們所穿的衣服都有限制,百姓的衣服都限制,官員的衣服,老朱當然也會大加限制了。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所有文官,官服上要刺禽的圖樣,而武將則需要在官服上繡上獸的圖樣。之所以有這樣一種規定,這和我國的農業社會是有關係的。禽代表著民眾對豐收和好年成的嚮往,而獸也代表著民眾祈求生活安定,中國十二生肖中就有禽獸,這同樣是一種美好的寓意,這是華夏民族數千年形成的一種信仰。

明朝官員的官服上繡的圖樣,一品文官是仙鶴,往下就分別是錦雞、孔雀、大雁等等了,品階越高的官員,官服上的禽也就比較高級。像七八品的官員就是一些鴛鴦和黃鸝了,據說九品芝麻官的官服上只能繡鵪鶉,雖然九品也是國家公務員,但是他並沒有什麼尊貴可言。

明朝武將的官服上是繡獸的,一品二品的武將,他們的官服上會繡上獅子,之後品階的官員分別是老虎、包子、熊,據說七品武將的官服上是彪,不過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人們現在還有很多爭論,有一種說法是母老虎生下的第三個崽就是彪,母親一般會將彪遺棄掉,所以長大後的彪,主要任務就是攻擊當年遺棄他的母親,還有先出生的兩個老虎。

八品武將的官服上繡的是犀牛,九品武將官服上繡的是海馬,總之,品階越低的官員,他們官服上繡的動物也就越低級。正因為官員的官服上不是禽就是獸,所以才有了「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當上官就是最顯赫的,學子也認為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所以,把老百姓把當官看得非常重,明朝的時候,衣服上畫的是什麼禽獸,直接就反映了人家當官的大小,所以「衣冠禽獸」這個詞在古代是有褒獎的成分的,即便人家衣服上繡的是一個海馬或者鵪鶉,但人家還是國家的人。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之所以變成貶義詞,這和朝政的腐敗是有關係的,官員欺壓百姓,貪汙腐敗,百姓對這些身著禽獸服裝的官員非常痛恨,於是人人看好的「衣冠禽獸」,一下變成了禽獸不如的傢伙,這個成語能夠一直流傳的現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轉變,這和百姓的智慧是分不開的,百姓的眼睛是最雪亮的。聰明的讀者朋友,你們還知道哪些釋義截然相反的成語呢?歡迎和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古今意思差距最大的一個成語, 以前讓人追捧, 如今是最惡毒的罵人詞
    中國的漢語由於歷經年代極其久遠,這裡面很多詞語都有著特殊的含義,用在不同的場合意思截然相反。今天筆者給大家介紹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如今經常被用在罵人的場合,它就是「衣冠禽獸」。如今誰都知道「衣冠禽獸」是一個罵人不帶髒字的成語,而且憤恨、侮辱的語氣非常深重,很惡毒。
  • 中國古代有一個經典成語,原本是身份的象徵,如今成難聽的罵人詞
    核心提示:高中政治書裡有介紹過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觀點:「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這句話在任何一個領域應該都適用,尤其是成語方面。現如今有許多成語都改變了其本來意思,有的甚至和原意完全相反了。比如說炙手可熱,原意指名氣大、氣焰囂張的人無法靠近,現在反而用來形容受歡迎的人了。
  • 素口罵人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素口罵人,以茹素之口罵人。比喻偽善。出自:宋 李之彥《東谷所見 茹素》:「古語兩句甚好:寧可葷口念佛,莫將素口罵人。」素口罵人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事。素口罵人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素口罵人(sù kǒu mà rén)成語釋義:以茹素之口罵人。比喻偽善。成語出處:宋 李之彥《東谷所見 茹素》:「古語兩句甚好:寧可葷口念佛,莫將素口罵人。」
  • 「古今異義」成語中的「四大天王」
    「七月流火」是最經典的「古今異義」成語,沒有之一,原因有三: 語義變化大——從「天氣轉涼」到「天氣炎熱」,完全相反; 「七月」「流」「火」這三個成語組成的部分都和古代含義不同了——「農曆七月」變成了「陽曆七月」;「大火星向西流去」變成了「(空氣中
  • 母親勸女兒,產生一個4字成語,如今變成罵人的話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在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有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改變了原有的意思。在春秋時期,產生了一個非常殘酷的家族鬥爭。一男子受國王之命,去殺自己的嶽父,他的老婆非常糾結,到底是幫丈夫還是幫父親,結果他的嶽母創造了一個4字成語,女兒決定幫自己的父親,最後女婿失敗被殺,這個成語也產生了巨大的爭議,如今還變成了罵人的話。
  • 這個成語如今用來罵人,可它當初卻是極佳的贊語,一般人享用不起
    成語古今異義,甚至是背道而馳的現象十分普遍。古人口中的陽春白雪,可能變成了我們嘴裡的下裡巴人;我們所認定的秦晉之好,在古人那裡可能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在這個成語的故鄉,它卻是徹頭徹尾的褒義詞,而且是極佳的贊語,一般人還享用不起。「大放厥詞」的發明者是文宗韓愈,被他寫在《祭柳子厚文》之中。柳子厚很多人不熟悉,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柳宗元,世稱河東先生。但即便說起柳宗元,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那首「千萬孤獨」的《獨釣寒江雪》上,實際上他最厲害的成就最高的不是詩而是文。
  • 脫胎換骨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出自:宋 葛長庚《沁(qìn)園春 贈胡葆元》:「常溫養,使脫胎換骨,身在雲端。」近義詞有:洗心革面,反義詞有:執迷不悟、死不改悔,脫胎換骨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褒義。脫胎換骨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脫胎換骨(tuō tāi huàn gǔ)成語釋義: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後;就脫凡胎為聖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 成語典故:東施效顰
    這則成語出自戰國末年宋國人莊周的《莊子·天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歟?周魯非舟車歟?今蘄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且子獨不見夫桔槔(俗稱『吊杆』『稱杆』,古代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 《瘋狂猜成語》一個火一個薪是什麼成語 答案大全匯總
    導 讀 瘋狂猜成語一個薪一個火是什麼成語?一個薪一個火打一成語,瘋狂猜成語 成語 一個薪一個火的相關資源如下: 瘋狂猜成語一個薪一個火是什麼成語?
  • 破爛流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六回:「當駕官即開了,捧出丹盤來看,果然是件破爛流丟一口鐘。」破爛流丟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口語。 破爛流丟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破爛流丟(pò làn liú diū) 成語釋義:破爛不堪的樣子。
  • 古今不同意思的成語,這三個知道其中兩個的,都是牛人
    古代的一些故事有些是靠口口相傳的,在這個途中,不免有些意思有了偏差。其中有些成語,古代的意思和現在的意思是不同的。就拿「人盡可夫」來說,現在指的就是一個女子生活作風不檢點,但是在古代指的是孝順的意思,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夫君,但是父母只有一個。還有「衣冠禽獸」,在明朝時期,指的是當官的,人們提起這個成語,表達自己的羨慕,但是後來官員的腐敗,這個成語也就成了罵人的詞了。還有一個成語就是「無奸不商」,「無奸不商」原來是「無尖不商」。
  • 與現代人及時行樂截然相反的古埃及人世界觀——死後享樂
    古埃及人堅信有來世,他們認為人生分為幾個階段,在人間的這幾十年只是人生中很短暫的一部分,人死後前往的來世才是永恆的,活著只是為了給死後做準備。最初,來世是法老的專用,普通人是沒有資格進入來世的,而普通人獲得永生的唯一機會就是為王室效忠,以換取法老的恩賜。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即鹿無虞,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即鹿無虞 [jí lù wú yú]基本釋義:原意是進山打鹿,沒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幫助,那是白費氣力。 後比喻做事如條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勞而無功。出處:《周易·屯》:「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 食古不化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食古不化,學了古代的知識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現代情況理解運用古代的文化知識。出自:清 惲向《題自作畫冊》:「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近義詞有:泥古不化、墨守成規,反義詞有:推陳出新,食古不化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食古不化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食古不化(shí gǔ bù huà)成語釋義:學了古代的知識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現代情況理解運用古代的文化知識。
  • 古代文人是怎麼侮辱人的?「罵人」不帶髒字,卻把你說得一無是處
    01現如今,很多人罵人不帶髒字。其實早在古代,古人就會了。而且古人罵人不帶髒字,一句話能把你批評的一無是處。翻開歷史的篇章,搜尋一下罵人不帶髒字的句子,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句——「狗啃河上骨,水流東坡詩。」
  • 這首罵人詩,許多人認為是誇女人天生麗質,還誕生了一成語
    當然,古代不像如今言論自由。古人因為詩歌而下獄的不在少數,比較著名的像「烏臺詩案」。所以古人一般是寫「諷刺詩」,諷刺詩的精髓,在於含而不露。如果表露得太直白,可能詩還沒傳出去,自己就遭殃。而且太直白,就與罵人無異,不是詩歌藝術了。一般來說,諷刺詩都是用「借古諷今」的手法,更含蓄一點的,則是名褒實貶。
  • 適得其反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形容結果正好與希望相反。出自:清 魏源《籌海篇 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近義詞有:事與願違,反義詞有:如願以償、盡如人意,適得其反是貶義成語,動賓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王一博粉絲組織學生課堂追《有翡》,對比肖戰,評論風向截然相反
    王一博和肖戰都是因為《陳情令》走紅的,不過如今兩人雖然都是頂流,網絡輿論風評卻截然不同,王一博的資源是越來越好,而肖戰被粉絲拖累,因為227事件,至今口碑都沒有回溫,黑粉不遺餘力的追著黑他,一副要毀掉他事業的樣子
  • 100個成語大全及解釋,了解成語釋義,提高孩子運用成語的能力!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一些成語故事比較生動形象,蘊含著寶貴的知識和道理。這些成語故事多來自於一些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歷史事跡,不僅故事情節生動,而且包含寓意很深刻。
  • 狡兔三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別多;用來躲避災難禍患。現多比喻掩蓋的方法多;隱身的計劃周密。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近義詞有:移花接木、掩人耳目,反義詞有:甕中之鱉、坐以待斃,狡兔三窟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