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棲息在植被茂密地區的羚羊,像貝氏新小羚,有蹲伏狀的野兔型外表,後腿長而有力,背彎曲,脖子短,這種體型適合在茂密的植被中間快速運動。其他種類羚羊的生活環境更開闊,因此以敏銳的視力偵查掠食者的出現顯得很重要,這就要求它們直起身子,伸長脖子和頭以四處張望。
巖羚是個例外,它的背也成拱形,使它能四肢擠在一起站在小石頭上。其皮毛很輕,毛空心,可以抵禦寒冷並避免巖石傷害到身體。它們的蹄很有彈性,外面有一些堅硬的環,可以抓住石頭。小羚屬羚羊長且能動的鼻子像個熱交換機,可以冷卻流向大腦的血液。這是一系列調整過程的結果(包括排出非常乾燥的糞便和有蹄類動物中最濃的尿液),這使得它們能夠在遠離水源的地方生存下來。
與瞪羚相比,高鼻羚羊身體臃腫、沉重、粗短,靠短而細的蹄支撐著。它們的鼻子像個小倉庫,縱向有一些無規則的凹槽,皮膚很薄。當它們休息的時候,鼻子耷拉下來,但是跑起來的時候鼻子會左右搖擺。這樣的鼻子是有益的,尤其在冬天,當氣溫降至零下40℃的情況下,鼻子可將空氣預先加熱然後進入呼吸系統。
當高鼻羚羊跑起來的時候鼻子也起到另外的作用。一大批高鼻羚羊常不慌不忙地笨拙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但是從比較好的視角看它們好像是離開地面飛行——事實上,它們是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動物之一,可達到70~84千米/小時。它們跑起來步態僵硬,揚起大量的粉塵,這個時候鼻子就起到了作用,可以將進入呼吸系統的空氣濾去灰塵。
大多數鹿或羚羊在奔跑時若遇到危險會躲開,而高鼻羚羊則通常沿直線奔跑。它們這樣跑是因為它們的肩關節只能前後運動,這樣在平地矮樹叢中可以跑得很快。所有這些都是向著先進的方向進化的,儘管這種方式對奔跑中的高鼻羚羊沒有提供任何反抗敵人的措施,使掠食者可一直沿直線追逐高鼻羚羊並更易得手。高鼻羚羊很善於遊泳,可橫渡伏爾加河這樣的大河。
高鼻羚羊的眼睛又黑又大,很漂亮,但是視力很差,所以嗅覺和聽覺就顯得很重要。它們的大鼻孔可以嗅到雨後泥土的氣息,感知到被雨水衝洗過的草的位置,從而改變前進的方向。雄性高鼻羚羊的角有22~40釐米長,可充當武器保護自身。雌性高鼻羚羊通常沒有角。由於角是由骨細胞核組成的,這使其看起來又黃又瘦。它們的身體呈豎琴形,幼崽的&34;頂端還是黑色的。
羚羊族是混合的進食者,儘管主要以嫩枝葉為食,但也吃草和木質植物,只是其量取決於這些植物的可得性。一般來說,只要是綠的植物它們都吃,所以在初春當草開始發芽的時候,它們會大量吃草。湯氏瞪羚幾乎只吃草,它們食物的90%是草類。長頸羚以嫩芽和樹上的葉子為生,尤其是金合歡樹的葉子。為了吃到比較高處的葉子,長頸羚的腿和脖子長得很長,還會後腿直立起來用前腿靠在樹上吃樹葉。
新小羚族之所以體型小,與它們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除了侏羚以外,所有的種類都吃草,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它們吃纖維含量低的易消化的植物,比如說新長出來的綠葉、嫩芽和野果。體型比較小,就提高了每千克身體對新陳代謝的要求,所以,小的食草動物比大型食草動物所需攝入的食物比例還要高。對於反芻動物,食物攝取率取決於食物停留在胃裡的時間,但是對於侏羚羊來說,食物在它們的胃裡停留的時間非常之短,所以它們必須吃營養特別豐富的食物。
在食性上,高鼻羚羊是一種吃各種草的食草動物,它們吃的草共有150多個不同的種類,包括各地的非禾本草本植物、低灌木和草原上的草。高鼻羚羊還能吃一些對家畜有毒的植物,冬天則吃粗糙而又乾枯的樹枝、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