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先從鞋子開始講起,也就是阿甘的腳。一切始於足下,成功之路就在腳下,這實在抓住了成功的精髓。
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第一個站在阿甘背後支持他的女人就是他的母親,一位自強自立的單親媽媽。這位母親不僅善於經營,而且為了阿甘能夠接受同其他孩子一樣的公平受教育機會,她付出了偉大的犧牲。從母親經營的旅館裡,阿甘也認識了不少人,其中包括日後享譽世界的巨星。
我們相信阿甘肯定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他所經歷的那些重大事件又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實,故事從側面反映了一些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時刻,這個見證者身份賦予了阿甘。
阿甘不是普通常人,智商低於一般人,上學第一天坐校車就遭受了來自同學的歧視。這種歧視根深蒂固於人類的潛意識中,即使你不承認,你的眼神,你的言行舉止,多少會暴露這一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有愛,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關鍵。當我們像阿甘那樣,我相信,在窘迫不舒服的環境中聽到像珍妮這樣可愛的充滿善意的聲音中,也都會感動得心潮澎湃吧。
就這樣,男主和女主相識,故事開始了。巧合,也是命中注定。
珍妮成了那個堅定支持保護阿甘的第二個女人,繼他母親之後。
珍妮本身也不幸,她有一個沒資格做父親的父親。
阿甘憑著自己的傻勁兒和一膀子力氣也上了大學,這在常人看來簡直不可能。美國人很喜歡表現他們的仁慈,做給別人看,但我懷疑在現實中他們會不會真的那麼做。
反正阿甘沒有浪費他的運動天賦,故事就是這樣表達的,接下來他就遇到了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幾個重大事件:種族隔離,總統競選人遇刺,以及後面提到的水門事件,越戰,甘迺迪遇刺等。
這些事件都不是主線,主線是阿甘的成長,以及他同珍妮之間的感情發展。就像現在的人所說的那樣,阿甘不管怎麼做都是一個備胎的命運,或者一個挺好的男閨蜜,在珍妮的心中,阿甘不是她喜歡的那種類型。阿甘一根筋,認定了珍妮就是他篤定要照顧一輩子的女人。
阿甘大學畢業入伍,當了一位美國大兵,參加了越戰。如出一轍,阿甘入伍的第一天坐大巴遇到了小時候上學同樣的情形:沒人給他讓座,最後一個黑人兄弟讓給他一個座位。阿甘有了朋友。友情這也是一個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之一。只有愛情是遠遠不夠的。阿甘的這個朋友布巴教給阿甘捕蝦的知識,讓他以後成了富有的捕蝦公司老闆。
在軍隊裡,阿甘還遇到了他的另一個朋友,他的上司,丹中尉。這是一個意志堅定,視榮譽為生命的人。而阿甘卻恰恰相反,生命在阿甘看來高於一切。生命和愛,這也是這部影片的主題。
作為美國主旋律電影,美國導演很會表現刻畫,細節拿捏的很棒。其實,這也是導演的一種反戰表達,就如後面阿甘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
當阿甘事業成功後,母親和珍妮卻相繼離開他,他突然放下一切,開始奔跑,無目的,不停地奔跑,即使這樣,他也照樣成了名人,追隨者無數。就像採訪他的那些記者,人們總要臆測人做這些事情的目的,非要安排個由頭不可。阿甘說了,我只是想跑。很純粹,簡單,直接。沒有那麼複雜和那麼多的心機。這讓其他人看到了某些意義,追隨者反而更多。
在跑了三年多之後,阿甘突然停了下來,累了,沒有意思了。非常率性自我。
影片進行到這裡終於回到了講述者的時空,阿甘要去和珍妮以及他本來不知道的兒子見面。
珍妮最後還是離開了阿甘,不過留下了一個可愛聰明的兒子與他相伴。
影片的結尾是一片羽毛,與開頭相呼應。寓意像阿甘這樣的人,輕如羽毛,但也可以飄飄灑灑,人生可以很有意義,只要肯放開雙腳,敢於拼搏,時刻充滿愛意,這個世界總不會虧待你。
這是一部成功的美國主旋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