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螺繁殖能力超強,一個月能產1000至1200百粒卵,卵粒疊覆成葡萄串狀,連稻稈也到處都是,防治相當困難。
東南網5月2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危害全臺30多年的福壽螺,目前有生技業者為從螺卵萃取蝦紅素,鼓吹農民契養,高雄市長陳菊也心動,前天公開鼓勵花農兼養福壽螺增加收入,市府農業局昨天疾呼「萬萬不可!」
早在高雄市長陳菊公開鼓吹前,雲林縣長蘇治芬也得知此事,半個月前即指示農業處,加強宣導呼籲農民不宜盲目配合,以免爆發生態浩劫,同時要求農業處行文「農委會」制止,但一直沒回復。
「福壽螺見生就吃!」臺南市府農業局代局長郭伊彬說,水生植物如稻作、蓮子、菱角都難逃它的殺手,危害臺灣農作物數十年,「農政單位有招想到沒招。」針對生技業者到部分縣市推廣、契作飼養,「農委會」應正視此問題,「不要再造成第二次生態浩劫。」
陳菊前天到高雄內門區訪視火鶴花農,花農抱怨收入銳減,陳菊建議可兼職養螺,提到最近有生技公司研發利用福壽螺的卵萃取蝦紅素,這家廠商已在臺南和農民契作,她「最近會去看看」,建議花農可考慮與對方契作增加收入。
市府農業局昨天表示反對,要求保留姓名的農業局官員說,現今生技用品推陳出新,汰換速度快,一下子是玻尿酸,一下子又流行膠原蛋白,未來如果蝦紅素退潮流,業者片面中止收購,農民可能血本無歸,重蹈當年棄養福壽螺危害臺灣農業及環境生態覆轍。
農業局說,農政單位是福壽螺防疫單位,負有防疫責任,不宜鼓勵農民飼養危害生態環境的外來種生物。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長呂政璋表示,福壽螺1979年引進飼養,後來被棄養,造成臺灣農業浩劫,農產損失及耗費防治藥劑經費保守估計逾百億元(新臺幣,下同)。
呂政璋說,福壽螺長期危害農作,根據世界糧農組織估計,福壽螺造成稻作損失約佔全球總產量1%至40%。縣府在「農委會」沒有回應的情況下,只能先呼籲農漁民勿貿然配合商人契養,違者將依相關法令處置,稻作區一經查獲,將取消休耕或轉作等補助;魚塭區若擅自飼養福壽螺,除將取消相關補助或優惠收購措施外,並將要求恢復原申請飼養魚類。
業者:螺卵萃取蝦紅素 年產值逾120億
福壽螺危害臺灣環境多年,一直無解,在中部科學園區設廠的生技公司,研發自福壽螺卵萃取蝦紅素,擬在中南部大量推廣福壽螺養殖,公司董事長楊金昌說,「這是綠色技術,讓農害大翻身」。
這家生技公司2009年12月通過中部科學園區投資申請案,今年計劃在南科設廠量產。楊金昌說,中南部休耕的農田與魚塭戶,不少人願意養殖,目前籤約契作農地有300公頃,已施工30公頃、有產值的約10公頃,籤約農民有上百人,全臺都有,多數集中在雲林縣。
研發出萃取蝦紅素技術的,是這家公司執行長吳義隆,吳是成大化工博士。他表示,原本嘗試從福壽螺中萃取黏蛋白,沒想到誤打誤撞在通紅的螺卵內發現豐富的天然蝦紅素。
「蝦紅素是天然界最強的抗氧化劑,可用在養殖魚類飼料添加,並發展生醫及保健產品,一年產值逾120億元,我從福壽螺中萃取的,比歐美還純。」吳義隆說。
吳義隆老家在臺南市善化區種田,從小他就要幫忙到田裡撿福壽螺卵,想到父親防治福壽螺很辛苦,他靈機一動「何不利用福壽螺變金雞母,為農民生財」,吳義隆的父親也將老家三分農地,闢建為「福壽螺養殖示範區」。
「我不是詐騙集團!」吳義隆表示,福壽螺問題存在多年,「不去處理並不會消失」,臺灣防治福壽螺30多年都沒有辦法,不如集中統一管理。楊金昌也說,公司有完整的收購計劃與養殖標準,每年保障價格,即使農民不想做了,也會全部回收。
吳義隆表示,他是全球第一個成功從福壽螺萃取的人,如果雲林等縣政府擔心後續棄養汙染,可嚴格監督,而不是一味地反對、打壓。「我們不賣螺、不賣藥」,還解決螺害,歡迎地方政府監督、管理。
養螺萃取蝦紅素 學者認為點子有趣
聽到有人想從福壽螺卵萃取蝦紅素,鼓吹農民契作飼養福壽螺,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廖君達說:「我只能祈禱,不要再發生大量棄養的大災難!」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則認為,「是很有趣的點子。」
廖君達從事福壽螺防治與宣導多年,他表示,現今業者遊說養殖的場景,和當年引進福壽螺有幾分類似。
30多年前,民間業者想大量生產螺肉罐頭,從南美洲引進福壽螺,大量飼養後才發現福壽螺肉質鬆軟,消費者無法接受,加上螺肉利用率低,沒有經濟價值,隨意棄養。他說:「我真的很擔心,有天業者認為不符經濟效益放棄,福壽螺再度出現棄養,後果不堪設想!」
「一隻福壽螺從卵到成螺,需88天,每隻成螺一年可產卵4次,每次約15個卵塊。」廖君達說,換算8隻成螺1年才生產1公斤卵塊,業者想契作萃取蝦紅素,是否符合經濟效益,他持保留態度。
清大教授曾晴賢說,從福壽螺卵萃取蝦紅素是很有趣的點子,他和系上教授、中研院朋友看過業者的案子,他認為業者萃取技術已成熟,「但如果可交給學術界進一步做生物實驗,確認安全與可靠性,會更理想」。
曾晴賢長期關注生態,他說福壽螺入侵臺灣,到現在找不到最好的方法,如果能加工利用又確認安全,的確是個有效解決福壽螺的方法。他認為,與其放任蔓延,不如圈養,有一定規範,比較能夠控制。
防棄養潮 「農委會」:地方要有管控措施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費雯綺表示,「農委會」不贊成農民飼養福壽螺,因為嚴重危害農田,不希望也不鼓勵農民養殖,加上繁殖力強,萬一日後繁殖過剩或生技公司不收購,恐造成另一波「棄養潮」。
費雯綺指出,因為福壽螺不是公告特定的植物疫病蟲害,所以目前沒有法源可以明令禁止養殖。至於沒有列入植物防疫檢疫法中的特定疫病蟲害原因,則是目前尚能依靠藥劑來防治,不像火鶴花線蟲無藥可醫。
她建議,若生技公司要收購,農民可以到田野外的水溝或河川去撈、去抓,這樣還可幫忙「撲滅」福壽螺;同時也呼籲地方政府,一定要有管控措施,若繁殖過剩,要集體撲殺,別「棄養」福壽螺不管,重蹈生態浩劫覆轍。
當年投資20萬 「養了才知道被騙」
雲林縣農民黃金波在稻田隨地一撈,就是嚴重危害水稻的福壽螺,對最近有商人鼓吹養殖,感到相當憂心。
「30年來,再怎麼殺螺卵,排水溝裡還看得到福壽螺!」30多年前貿然投資養殖福壽螺的農民林振勝說,回想當年真是噩夢。但臺南市、雲林縣已有農民悄悄養殖,只因掮客說每公頃年收益200萬元。
雲林縣臺西、麥寮、二侖、侖背等魚塭養殖區,最近就有掮客周旋農民、養殖業者間,勸說把農田、魚塭轉作福壽螺養殖池,掮客開出條件是,若團體契作300公頃,每臺斤福壽螺卵收購價170至200元,每公頃整年營收超過200萬元,是辛苦種稻收益20倍以上。
這筆數字對農民而言,幾乎是天文數字,消息迅速在老農間傳開,儘管大家口風緊,沒人願承認契作養殖福壽螺,但據了解,掮客已募到30、40公頃隨時準備開池大養。
「以前的販仔,也說這種螺肉很好吃,直接拌炒、加工成罐頭,市場錢景多好…」30多年前一窩蜂跟著養殖的林振勝說,當年投資20多萬,「養了才知道被騙!」結果螺肉肉質太爛,市場反應很差,林振勝才投入半年,發覺苗頭不對,把整池福壽螺都賣掉,有農民來不及脫手,血本無歸,整池福壽螺全倒進水溝。
「金寶螺害農民30多年,現在還有人鼓吹飼養」,農民黃金波擔心,地方政府再不管,「臺灣農業就要完蛋了!」
福壽螺小檔案
福壽螺(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又名金寶螺、龍鳳螺、蘋果螺,外觀與田螺相似,卵為圓形,粉紅至鮮紅色,上有蠟粉狀物保護,夜間產於乾燥物體的表面,如稻稈,溝壁,田埂及雜草上,常疊覆成葡萄串狀。
福壽螺卵期約14天,初孵化幼螺落入水中,以浮遊生物為食,幼螺發育至3到4個月就成熟。除產卵或環境不適需遷移外,終生棲息在淡水中,遇乾旱時緊閉殼蓋,靜止不動至少可達3個月以上。
天然蝦紅素小檔案
天然蝦紅素(Astaxanthin)最早是從鮭魚、鱒魚、蝦蟹等身體為紅顏色的海中生物所發現,藻類也有,因抗自由基的能力是胡蘿蔔素的10倍、葉黃素的200倍、維生素E的550倍,被稱為「天然界發現最強的抗氧化劑」。
天然蝦紅素目前多從蝦、蟹、藻類萃取,臺灣多仰賴進口,可以純化到98%的天然蝦紅素粉體,售價一克高達3500至4000美元,可說是商機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