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低調軍師,3條妙計安天下,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早滅了

2021-01-19 騰訊網

公元1673年,吳三桂以迅雷之勢發動叛亂,席捲雲貴,殺了康熙一個措手不及。這場歷經8年的「三藩之亂」,成為康熙時期規模最大的內亂。在刀槍劍影中,有許多名將和謀士因此而出名。

受電視劇《康熙王朝》影響,很多人對周培公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認為,周培公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過程中的頂級謀士。其實,在歷史上,周培公雖然有貢獻,但遠沒有這麼大。而本文要說的這位謀士,乃是吳三桂座下之賓,他叫劉玄初,是一位神秘而低調的謀士。劉玄初曾為吳三桂定下三條妙計,每條妙計都切中要害,若非康熙運氣好,清朝或許早滅了。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劉玄初的故事。

劉玄初,原名劉茂遐,字玄初,以字行。之所以說劉玄初神秘,是因為後人不知道他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他最終的去向。只知道,當年吳三桂聯合清軍攻打四川,張獻忠的義子劉文秀和吳三桂對抗了兩年多,最終兵敗,在劉文秀的眾多俘虜中,吳三桂尊劉玄初為座上客,劉玄初從此成為吳三桂的頂級謀士。

康熙十二年,康熙採信納蘭明珠的建議,決定撤藩。消息一出,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紛紛上書主動請求撤藩。這時,遠在北京的吳應熊(吳三桂長子、清朝額駙、康熙的姑父)寫信給其父吳三桂,讓吳三桂迅速上奏,請求主動撤藩,要不然必然會引起康熙的猜忌。吳三桂接到兒子的信,非常急躁,連忙和劉玄初等人商議,劉玄初說:

上久思調王,特難啟口,王疏朝上而夕調矣。彼二王辭者自辭,王永鎮雲南,胡為效之耶?

劉玄初的意思是:康熙早就想動你了,只是沒有藉口。如今你若主動上書請求撤藩,早晨上書,晚上肯定就被撤藩。其他二王想撤藩就讓他們撤,你何必要學他們呢?

不過,吳三桂權衡再三,沒有聽劉玄初的,而是相信自己的兒子,上書請求撤藩。吳三桂認為,他主動上書,表明誠心後,康熙必然不撤藩。結果不幸被劉玄初言中,康熙接到吳三桂的奏疏,大喜,立即準奏。吳三桂得到消息後,悵然半天。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劉玄初雖然為平西王藩地的謀士,離京城十萬八千裡,但他對康熙內心的猜測十分準確。

且說,吳三桂在準備起兵謀反之初,召集眾位謀士問計,劉玄初當時提了三條妙計,用12個字來說就是:反清復明、聯合群雄、直搗黃龍。

第一,反清復明。清軍入關不過30年,許多名臣遺臣和後裔仍然心系明朝,若此時以「大明」的旗幟來號召他們,必然一呼百應。

第二,聯合群雄。吳三桂昔日的部下遍布各省,雲南提督胡國柱、貴州提督李本深、陝西提督王輔臣、四川巡撫羅森、河北總兵蔡祿等都是吳三桂的部下,再加上平南王、靖南王以及臺灣的鄭氏集團。若眾人聯合反清,必然可以分散清軍的兵力,吳三桂就可以趁亂奪取京城。

第三,速戰速決、直搗黃龍。劉玄初認為,戰爭發生之後,雙方在計較相互利益的時候,肯定會有談判、相持的時候。吳三桂若起兵,先封鎖消息,迅速拿下雲貴。然後直取道四川和陝西,東進山西和河北,直搗京城。其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可停留,不計後果先取下京城則為第一要務。

劉玄初給出的這三條建議,吳三桂最初覺得很道理,但隨後陷入懷疑。比如,吳三桂的另一位謀士方光琛就質疑劉玄初:

出關乞師,力不足也,此可解;至明永曆已竄蠻夷中,必擒而殺之,此不可解矣。

意思是說,當初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如果說是被逼無奈,為對抗李自成,尚可解釋得通。但後來攻入緬甸,誅殺南明永曆帝,則解釋不通。所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到底有沒有人認同,是個大問題。其實,劉玄初要的不是大家認可吳三桂,只要大家認可「復明」的號召就行,只要大家群起反清,形勢都會對吳三桂有利。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以劉玄初之言,打著「興明」的旗號起兵,果然迅速拿下雲南和貴州,接下來四川、廣西、湖南接連告捷,陝西提督王輔臣果然起兵響應吳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臺灣鄭經(鄭成功之子)紛紛攻打清朝。與此同時,河北蔡祿、廣西孫延齡等人紛紛響應吳三桂。康熙帝本就準備不足,面對如此亂局,根本無暇應對,甚至有大臣建議康熙遷都盛京(瀋陽)避難。可以說,戰爭之初的局面,完全被劉玄初言中。

然而,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劉玄初失望透頂,也讓吳三桂錯失好局。順治年間,清朝為了制衡吳三桂,將順治的妹妹(皇太極第十四女)嫁給吳三桂長子吳應熊,吳應熊因此被留在北京,名為額駙,實為人質。吳三桂造反後,康熙立即逮捕吳應熊。吳三桂兒子眾多,但最在乎長子吳應熊,當吳三桂幾乎攻下湖南全境,進入湖北宜都,飲馬長江的時候,吳三桂忽然停下了前進的腳步。他請求達賴喇嘛出面調停,以「劃江而治」的代價來換取康熙釋放吳應熊。不得不說,吳三桂此舉,不僅完全打亂了劉玄初「速戰速決」的計劃,而且還表現得非常天真和愚蠢。

吳三桂這麼做,劉玄初非常驚愕,他寫信給吳三桂:

以恢復漢家天下,利在速戰速決,長久對持勢必自取滅亡!

不得不說,康熙的運氣太好了,因為吳三桂沒有聽劉玄初的建議。康熙抓住了這個機會,沒有拒絕吳三桂,也沒有答應,雙方休兵3個月。吳三桂在長江南岸苦等康熙的答覆,康熙拖延3個月後卻殺了吳應熊。康熙這一招,直接達到了兩個效果:

第一,利用吳三桂的猶豫,爭取調兵的時間,康熙利用這段時間,重整北方兵馬,全力南下平叛。

第二,吳三桂本來寄希望於康熙釋放吳應熊,結果康熙突然殺掉吳應熊,吳三桂聽聞消息,被氣得中風。吳三桂倒下,整個吳軍都陷入頹勢,康熙從此緩過氣來。

吳三桂不僅改變了「速戰速決」的計劃,還改變了「聯合群雄」建議,吳三桂招降了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長子)之後,不僅要削弱尚之信的權力,還逼尚之信為他籌集軍餉,導致尚之信再次投降康熙。吳三桂和臺灣鄭經聯絡制定作戰方案,結果吳三桂坑了對方一把,鄭經掉頭而去。革命尚未成功,吳三桂就想著竊取盟友的利益,人心不齊,大事焉能成?

如果說,吳三桂改變「速戰速決」「聯合群雄」的計劃是愚蠢之舉的話,那吳三桂接下來的動作,讓劉玄初徹底絕望。吳三桂竟然聽信其他謀士之言,放棄「反清復明」的大旗,自立為帝,建立大周(史稱吳周)。很多衝著「大明」旗號而支持吳三桂的人,紛紛覺得吳三桂是叛徒,不再支持吳三桂。

吳三桂從此大勢已去,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病逝于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三年後,康熙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劉玄初就此失蹤。

有人說,劉玄初早在吳三桂稱帝前後就已經病逝,有人說劉玄初對吳三桂過於失望,提前隱遁江湖。總之,那個低調而神秘的劉玄初,去向成謎。

正如後人所說,吳三桂根本沒有雄才大略,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目光短淺的陰謀家。也許是吳三桂註定要成為逆臣,也許是康熙運氣太好,清朝最終完成了撤藩目標,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只是可惜了劉玄初,未遇明主、未展其才。

相關焦點

  • 康熙掌權剷除內憂鰲拜後,面對孝莊太后反對,為何迫切於削藩?
    康熙畫像三藩之亂「三藩」所指的就是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人的巨大勢力。當康熙有了削藩的念頭就跟孝莊太后提出了這個想法,孝莊太后則建議,不要去進行削藩,等吳三桂一群人老死,天下自然就會是清朝的了。也可以說是當地的皇帝,清朝只是在監督自己罷了,而勢力最強的吳三桂本就是軍閥,懂得如何擴大自己的兵力和權勢。不僅如此,當時明朝時期軍力最強盛的關寧鐵騎都是在吳三桂掌控之下。也正是因為這樣,吳三桂在得到這些勢力後,便開始囂張跋扈了起來,還上奏清朝,將那些自己看中的大臣,統統封為能夠掌控兵權的職位。
  • 決定清朝強衰的三次戰亂:清廷均取得勝利,然國運已於1796年逆轉
    而後清朝建立,設立了漢人八旗制度。可以說早期的清軍戰鬥力還是很強是,也是憑藉著蠻力徵服了文明。就在清廷未在中華立穩腳跟之際,急切想要施展抱負年輕的康熙皇帝,就下定決心實施「撤藩」計劃了,將原來清軍入關之際依賴的三個降清漢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藩王之位撤掉,三個降清之人又開始盤算自己的利益,高舉驅除清虜的旗號,開始了造反。
  • 吳三桂是親王還是郡王?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吳三桂在崇禎末年被封為平西伯,在山海關投降多爾袞之後,多爾袞給他一個平西王的爵位。順治二年,吳三桂跟隨阿濟格剿滅李自成之後,被進為親王,但吳三桂沒有接受,依然是平西王。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害死南明永曆皇帝,康熙皇帝進封他為親王。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
  • 為什麼是清朝而非大順得天下,看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格局就知道了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終是清朝取代了明朝,然而在當時,清朝取代明朝並非毫無疑問的,相反,這個過程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李自成建立大順朝也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此時大順朝控制的區域包括京城、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河南和湖廣一部,與清朝、明朝南方殘餘勢力(南明)三分天下,而且大順朝作為一股新興的勢力有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只要李自成處理得當,南明部分早晚都會歸順大順朝。
  • 康熙欽封的漢人親王,明明是屠殺十萬人的兇手,卻被人吹捧為英雄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平西王吳三桂造反,靖南王耿精忠起兵響應,「三藩」已有「兩藩」反叛。為了拉攏第三個藩王、平南王尚可喜,康熙下旨,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這樣一來,尚可喜成了清朝276年間,唯一一個漢人親王。這位歷經明清兩朝,在戰場上摸爬滾打50餘年的老將,創造了歷史。尚可喜或許想不到,在300多年後,他再一次創造歷史,竟然被有些學者吹捧為民族英雄。
  • 從吳三桂的六個選擇談創業:沒有原則的人或企業,勢必走不遠
    「戎衣一舉,天下震動」,吳三桂當時已經62歲,那個年代的62歲是高齡和今天82歲差不多。他最終決定起兵,歷經5年北伐,67歲鬱郁病死軍中。下面,我們來回顧他一生面臨的六道重大選擇題。第一個選擇 – 應召勤王,徘徊關上1644年3月初,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大明王朝飄搖欲墜。
  • 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清朝仍然能夠一統天下,只是一統天下的時間會推後一些。清朝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就打的大明王朝節節敗退。多爾袞掌權的時候,清朝已經將戰線推進到了山海關一線,進入關內只是時間的問題。
  • 張一山版《鹿鼎記》翻車,你看到康熙的特別之處了嗎?
    說實話,我認真看了這部劇,整體感覺還不錯,因為知道主角不好看,所以把更多的欣賞都給了配角們,今天我們一起來說一下康熙這個角色!在我們眼裡,康熙是偉大的帝王,輝煌了一生,可在金庸筆下,清朝的皇帝們一般都不是什么正面角色,《鹿鼎記》裡的康熙還算好的了。
  • 康熙的功績能夠算得上千古一帝嗎?來看看康熙一生的所作所為吧
    此時康熙才8歲,大權掌握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手中,四輔臣相互爭權奪利,黨爭不斷,腐敗現象嚴重;在地方,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真在按照發展勢力;臺灣的鄭氏也試圖捲土重來。1667年,朝廷局勢惡化,鰲拜獨攬大權。1669年,年僅14歲的康熙用智謀擒拿了鰲拜,掌握了大權。很難想像,一個帝國的命運竟然就這讓掌握在了一個少年手中。
  • 小野痛哭 宅神: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此,宅神朱學恆認為,「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小野痛批,丁守中所指的事情自己根本沒有做,這次選舉他感到很痛苦,看到人心最黑暗的一面,對丁守中很失望,「你知不知道我在家裡寫了100本書不靠政府?你認不認識柯一正?認不認識吳念真?你讀不讀書啊?你憑什麼當市長?」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吳三桂死後,吳家後代被趕盡殺絕,但有一支後裔跟陳圓圓逃跑了
    不過,吳三桂是個例外,崇禎十二年,吳三桂加官進爵,他自己也甚念皇恩,為朝廷殫精竭慮。在松山會戰中,吳三桂配合主將洪承疇,身先士卒,大大提振了士氣。洪承疇是吳三桂的老師,於是,他就上表誇讚吳三桂。哪知道,吳三桂是個不經誇的,剛被誇完就掉鏈子。在後來的一次決戰中,他一看打不過,就丟下自己的領導兼老師跑了。這一跑可是給了清軍可乘之機啊。
  • 康熙曾舉辦「鴻儒」科考試,考生答得驢唇不對馬嘴,也都中舉當官
    康熙皇帝被稱為是「千古一帝」,在其執政之初,他曾舉行過一次奇葩的考試,而考生寫的文章卻五花八門,甚至有些驢唇不對馬嘴。可令人奇怪的是,當考試榜單發下來後,幾乎所有的考生都紛紛上榜,最後成為了朝廷之中的官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康熙皇帝舉行奇葩考試的目的又會是什麼?
  • 清朝發明世界最早機關槍,28發子彈連射,卻因康熙全毀了
    難道是清朝時沒有卓越的武器專家?其實不是。康熙年代,就曾出現過一個火器天才,名叫戴梓。那時,他自主研製了一種神秘火器,叫做連珠銃。這種火器在當時可謂是絕不僅有的,一旦大力開發,用於裝備清軍,那清朝的實力必將翻一番。這種火器也後人譽為最早的自動連發武器雛形。
  • 吳三桂設計拿下山海關,但擺在他面前只有三條路,哪一條都不好走
    他又想起了陳圓圓,想起了陳圓圓臨別時說的話:「誰叫你做了將軍……去吧……妾會想你……等你早回來一時間,國恨家仇,一起湧上心頭,他想堂堂的大明江山,卻讓闖賊橫行無忌,至使吳族遭此災禍。他感到蒙受了巨大的恥辱,恨不得立刻縱馬馳驅沙場,殺盡大順軍隊,奪回城池,光復大明江山。到第二天的丑時,大軍已趕到了離山海關只有一驃子路程的黑虎嶺。
  • 清朝前中期髮型是金錢鼠尾,為什麼康熙畫像的耳邊卻有頭髮?
    眾所周知,清朝入關之後,曾發布過極為嚴厲的「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執行口號便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而從清朝髮型的發展來看,雖然留髮面積在逐步增多,但至少在乾隆以前還保留著「金錢鼠尾」的髮型,那麼為何康熙畫像的耳邊會出現頭髮呢?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清朝康熙皇帝總計在位61年,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歷史上,先後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驅逐沙俄、打擊西北準噶爾部等等。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到底應該先收復臺灣,還是先打擊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年輕的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呢?
  • 康熙若不錯殺,他或能造出機關槍,八國聯軍174年後絕不敢來犯
    之前看《 百家講壇 》的時候,經常能看到網友在彈幕中吐槽說,清朝耽誤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這才導致當時中國落後於世界,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 康熙時期,曾經湧現出過大量的科技人才, 大清 帝國的綜合實力也因此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在火器方面有著較大的飛躍。
  • 康熙巡盛京,帶回50歲囚犯,牽出歷史公案,李光地因此名聲掃地
    公元1705年(清朝康熙四十四年),63歲的福建名臣李光地正式「拜相」,擔任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是康熙朝著名漢臣,他清廉勤政,在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的過程中,李光地都發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康熙晚年,曾評價李光地「朕知之最真」,可見,李光地實乃康熙晚年的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