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 百家講壇 》的時候,經常能看到網友在彈幕中吐槽說,清朝耽誤了中國科技的發展,這才導致當時中國落後於世界,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嚴謹。
康熙時期,曾經湧現出過大量的科技人才, 大清 帝國的綜合實力也因此達到了頂峰,尤其是在火器方面有著較大的飛躍。根據史書記載,當時出現了一個叫做 戴梓 的人,他在研究火器方面功不可沒。
戴梓被後人稱作中國古代的火炮專家,他出生在官宦之家,從小聰穎過人,在父親戴蒼的影響下,少年戴梓迷戀上了機械製造,他做出來的火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射程超過百米。
據《清史稿》記載,康熙十三年, 吳三桂 叛亂,耿精忠為響應吳三桂,從福建起兵進犯浙江,康熙派遣康親王傑書前去徵討。戴梓聽說後果斷棄筆從戎,一同隨軍出徵。
由於戴梓和康親王配合的十分默契,而且還向康親王進獻了自己研製的"連珠火銃",因此非常受賞識。
"連珠火銃"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它的外型酷似琵琶,銃背處是彈匣,一次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兩個銃機相互銜接,只要扣動一機,彈藥就會自動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
憑藉這次優秀的表現,班師回朝後,戴梓立刻受到了康熙的重用,但此時康熙對戴梓只有賞識,還算不上喜愛。
康熙二十五年,荷蘭派遣使者前來訪問,為了表示誠意,荷蘭使者帶來了很多貢品,其中有一種叫"蟠腸鳥槍"的火器,康熙為了彰顯大國風範,命戴梓仿造了10支一模一樣的槍,並且當做回禮贈予了荷蘭使者。
到了第二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向康熙炫耀自己國家發明的"衝天炮",而且非常得意地說"只有比利時人才能造出來",但戴梓只用了8天的時間,就成功仿造了"衝天炮"。
康熙帶著眾臣子親臨現場觀摩,見到威力如此巨大的火器,康熙龍顏大悅,並給它重新賜名"威遠大將軍",同時還命人把戴梓的名字刻在上面。
在之後的多場戰役中,"威遠大將軍"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此,康熙對於戴梓的態度,由賞識徹底變成了喜愛。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仿造"衝天炮"事件,卻給戴梓帶來了巨大的禍患,南懷仁因為這件事感到顏面盡失,因此對戴梓恨之入骨。
戴梓此人剛正不阿,在朝中得罪過不少人,南懷仁趁機勾結起義軍叛徒陳通巖,誣陷戴梓"私通東洋",康熙竟然輕信了小人的讒言,戴梓慘遭流放,最終在貧困交加中悲慘的死去。
我們在回看這段歷史時,都為戴梓的結局感到惋惜,如果當初康熙沒有輕信讒言,以戴梓在火器方面的造詣,他或許可以製造出機關槍,畢竟在他之前研製出的"連珠火銃"中,就已經可以看到機關槍的雛形了。
因此很多人認為,戴梓的死亡直接導致了當時中國科技發展的止步不前,這也是清王朝的一大悲劇,戴梓如果可以繼續研製火器,那174年後,八國聯軍絕不敢輕易來犯!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久保帶人的漫畫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段話:"命運就是一片墜落的沙子,雖然我們都知道沙子必然落地,但每一粒沙子的落地方式卻沒人知曉。"
以前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總是會提到一些傳奇人物,這些人總是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就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了解天下大事,那時的人們都以為他是神仙,但其實,諸葛亮只是懂得事物的規律,見微知著的推演天下的興衰變化。
在這樣的規律下,有的人喜歡強調歷史的必然性,於是才有了"沒有秦始皇,還會有李始皇來統一天下"、"沒有八國聯軍,還會有十六國聯軍來瓦解大清的統治"等言論,他們總是認為,偶然因素並不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但是通過久保帶人的漫畫故事,我們或許可以發散出另外一種思維:歷史的確有它固定的規律,就好像沙子終究會落到地面上,但是每一粒沙子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落地,卻是我們無從得知的,因此永遠不要忽視任何一個量變的過程。
歷史固然有生有死,但整個過程是百轉千回的,正是由於歷史中存在的無數個偶然性,才匯聚成了最終的必然性。在唐朝以前,中國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但 萬國來朝 之後,大唐不也變成一個半胡半漢的王朝了嗎?
由此可見,戴梓可以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絕非不切實際的猜想。只要康熙和戴梓可以相互配合,偶然因素一樣可以變成必然,畢竟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個死板的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