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州9月10日電(記者 賀林平)在全面放開二胎背景下,很多高齡產婦面臨想生不敢生,敢生生不了的尷尬境地。而當前,隨著技術的發展,介入治療已日益成為婦兒疾病主要治療手段。9月4-8日,第八屆中國兒科介入放射學學術大會暨第二屆中華婦產介入放射學學術大會在廣州舉辦。記者在會上獲悉,國家正推廣在縣級醫院普遍建立介入專科,護航廣大群眾安全生娃。
介入治療在基層進一步推廣普及的過程中,特別要解決操作流程與診斷的不規範問題。為配合國家的相關政策實施,本次會議以專家講座與手術演示、病例討論相結合,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及手術演示,包括美國兒科介入學會歷屆主席等權威專家,就國際、國內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廣泛交流。大會同期舉辦血管瘤血管畸形診療規範化培訓班,以及超聲引導經皮穿刺技術、輸卵管造影及介入再通技術、產科出血球囊封堵及血管縫合技術的手把手技術培訓,重點提高醫生的臨床操作技能。
讓產婦懷的上
介入治療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大會主席、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介入與血管瘤科主任、教授張靖表示,介入治療是一門發展相當快的學科,通過人體內的各種管道和局部影像引導進行微創治療,其同婦產科及兒科的關係已越來越密切,給眾多疾病的診治帶來了重大變化。
由於介入治療具有簡便、安全、有效、微創和併發症少等諸多優點,在兒科和婦科的眾多疾病中,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來的外科手術。
安全生娃,首先要懷得上。而據與會專家調查,在育齡夫婦中,不育症的患病率約為8%-15%,其中女性因素中,輸卵管因素和排卵障礙各佔40%左右。對於輸卵管不通的患者,介入醫生通過子宮輸卵管造影技術,可以非常清晰直觀的顯示輸卵管的全程以及通暢情況。
在治療上,腹腔鏡直視下的輸卵管通液術檢查準確率達90%,禁忌證少,檢查直視,同時可行治療和組織學取樣。解決因輸卵管不通引發的不孕不育,為安全生娃邁出了第一步。
讓孩子生得安
胎兒娩出後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ml者稱為產後出血,是我國目前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產後出血是分娩期嚴重的併發症,以往在保守治療無效時,只好以切除子宮的代價來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介入治療的出現則完全改變了這種局面,由於其簡單、安全、止血迅速徹底,並且無嚴重的併發症,有條件的醫院已經成為首選的治療手段。
拿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來說,近年來通過對孕產婦的評估,對於產後出血高危人群,通過產前的子宮動脈球囊預置預防產後大出血,讓生孩子的過程更加平安、順遂。
然而,從全國層面來講,張靖分析,目前80%的產婦是在縣級醫院分娩,而90%的縣級醫院沒有專門的介入科。一旦發生大出血,只能採取手術切除子宮;病情危重時,甚至沒有切除子宮的機會,也來不及往上級醫院轉送,這也是推動縣級醫院普遍建立介入科的重大意義。
讓小兒長得好
小兒血管瘤血管畸形發病率有5%-10%。其中50%-60%都長在嬰幼兒的頜面部,臉部與頸部是最常見的部位,此外,身體其他很多部位也可能會長,比如舌頭,腦部。
「雖然發病率高,但只要治療得當,治癒率高達99%」張靖表示。但目前我國血管瘤專科很少,絕大多數血管瘤病人分布在不同的科室治療,包括皮膚科、整形科、小兒外科等,導致治療不規範。
由於血管瘤中血管就像樹根一樣盤枝錯節交結一起,很難切除乾淨。而介入醫生通過脈管介入的方法,藥物可以順著血管到達每個治療部位,更加徹底地治療。像視網膜母細胞瘤等小兒常見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已經成為最主流的治療方式,即經股動脈插管,將導管選擇性插入眼動脈,做眼動脈灌注化療。這樣一來,針對腫瘤組織的藥物濃度高,而對正常組織藥物濃度較低,從而降低全身毒副反應,更有利於保留患者眼球。
為加快培訓基層醫生,推動小兒血管瘤血管畸形介入治療技術的普及,本次會議的血管瘤與血管畸形綜合診治進展學習班結合門診會診、理論與進展學習和手術演示三部分學習,讓參會醫生從理論到實踐全面了解,並邀請國際頂級專家現場授課。據悉,截止今年,培訓班已經成功舉辦八屆,培訓醫生上千名。
與此同時,中國醫院協會介入醫學中心分會也將於今年11月在廣東珠海成立,重點為縣級醫院輸出技術和管理,建立技術標準,對基層醫院提供技術支撐,讓介入治療更好地護航安全生娃。
(責編: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