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怡靜
社交網站「臉譜」(Facebook)創始人、年僅26歲的馬克·扎克伯格,日前當選為美國《時代》周刊2010年年度人物。
《時代》周刊表示,將扎克伯格選為年度人物,是因為「他完成了一項此前人類從未嘗試過的任務:將全球5億多人口聯繫在一起,並建立起社交關係。」如果把「臉譜」看成一個國家,它的人口數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相當於世界第三大國。
扎克伯格成為1927年以來《時代》周刊最年輕的年度人物。在自己的「臉譜」主頁上,扎克伯格這樣表述他創辦「臉譜」的初衷:「我只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
不少人曾懷疑,這個有一頭棕色捲髮、稚氣未脫、上臺講話常常緊張到滿身大汗的小夥子,為何能創業成功?
2004年,哈佛大學大二學生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跟幾個同學在宿舍創辦了TheFacebook.com網站。6年後,Facebook(「臉譜」)成了全球最成功的社交網站,用戶數突破5億。
統領這個虛擬大國的扎克伯格成了全球風雲人物。他是最年輕的億萬富豪之一,身價高達69億美元;他是英國首相卡梅倫一上任就通過視頻請教「管理眾人之道」的企業領袖;他是最近幾本新書、一部新電影鎖定的主角。
不少人曾懷疑,這個有一頭棕色捲髮、稚氣未脫、上臺講話常常緊張到滿身大汗的小夥子,為何能創業成功?
「扎克伯格的視野非常大。」美國《財富》雜誌資深科技記者寇派崔克說,扎克伯格很清楚「臉譜」未來怎麼發展,他雖然年輕,卻有本事找到一群能力優異、跟他志同道合的高手組成管理團隊。
人紅是非多。新片《社交網絡》把扎克伯格描寫成待人苛刻、工於心計的創業天才。「除了說這部電影是虛構的,我真的不曉得該怎麼說。」他苦笑。
今年7月,扎克伯格參加了加利福尼亞州計算機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一場對話,以下是他的談話整理:
打造連結親朋好友的平臺
為了紀念「臉譜」用戶突破5億,我們搜集了過去幾年來大家使用「臉譜」的各種真實體驗。例如,丹麥前總理利用「臉譜」找到了一群慢跑的同好;康乃狄克州的一位市長在「臉譜」上發現有個選民病危,需要換腎,就捐出了自己的一個腎臟。
我們有很多這種精彩、感人的故事,但也有很多故事很平凡,一些人只想跟關心的好友和家人保持聯繫,「臉譜」就成了最方便的工具。
我們打造的是一個連結親朋好友的平臺。從前的人利用面對面的方式溝通,後來開始打電話,但始終缺乏一種理想的系統,讓大家可以跟自己的好友、跟那些你很關心或很有興趣的人,隨時保持聯繫。
「臉譜」讓大家做到了這些,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在「臉譜」上分享自己的信息與意見。我一直認為,人們會越來越願意與他人互動、分享,整個世界也會走向開放與透明,這將是未來10到15年最重大的社會趨勢之一,我們希望推動社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從公司創立開始,我們的團隊對「臉譜」的經營理念就有很強的認同感與目的感。我們相信,只要把平臺做好,就會有其他人利用它來開發各種社交應用,創造出各種新體驗。這種明確的目的感,給了我們前進的力量。
網絡世界不斷快速演變,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東西出現。不過我認為,人最感興趣的,還是其他人發生了什麼事,這也正是「臉譜」受歡迎的原因。
「臉譜」不必酷,但要有用
外界常把MySpace跟我們做比較,問:很多人喜歡MySpace是因為它又酷又好玩,要是有一天「臉譜」不再酷,怎麼辦?
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做很酷的網站,而是要做有用的平臺。酷炫的東西終究會退出流行,有用的東西卻不會。
再過幾年,將會有更多人使用社交網絡,我們必須確保「臉譜」是最好的一個。
我們有1500個員工,算是個小公司,目前只有400個工程師在寫程序,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只用400人來幫5億個用戶寫程序。我們還在成長,還有太多的創新要做,所以我總是擔心,我們夠不夠快?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發展得更快。
很多人問我,「臉譜」發展到5億用戶的規模,我的角色是不是也要有所改變,不只做產品,也要向外溝通?
我還在學習如何當CEO。我19歲創立「臉譜」時,什麼也不懂,後來搬到加州,運氣好,遇到了一些人幫忙。一路上,該犯的錯,我們差不多都犯過。如果未來的5年還會像過去5年這麼刺激的話,我們一定會遇上許多困難的決策,我必須花很多時間好好思考,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認為,想要成功創業,必須掌握兩大關鍵。第一是要有非常清楚的方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會有太多的事情讓你分心,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你就可能走偏。第二,必須建立一個好團隊。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這上面。一定要找到最厲害的工程部主管,能跟每個人溝通產品計劃、最優秀的產品部主管,以及頂尖的業務主管。這個團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本事管理整個公司,就算我哪天不見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能搞定全公司的事。
外界形容我是億萬富翁,說我的公司價值270億美元。誰在乎這些?我只想住在公司附近,天天走路上下班。我們最近剛搬到新的辦公室,我要求助理幫我在公司附近找新公寓,她找了好幾個星期,後來在我出差時打電話給我說:「我找到了一棟房子,我要租了!」我根本沒看過那地方,但我不在乎,反正我只想走路回家睡覺,再走路到公司上班。
《社交網絡》是虛構的電影
我真的希望,任何人在報導或介紹「臉譜」的故事時,至少一定要把真相弄清楚。例如,我就很感謝你(寇派崔克)投入這麼多時間,訪問了業界幾十位知情人士,即使我不見得同意你書裡的所有內容,我也認為這是認真的新聞報導。
另一本描寫我們的書是由一個小說家執筆的,然後拍成了電影(《社交網絡》)。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他要寫的是虛構的故事。
電影裡飾演我的那個男主角,他的表哥就在我們公司,而且是「臉譜」動態消息的首席設計師,我每個禮拜都要跟他碰面。他很棒,真的有兩把刷子。
我大概不會去看這部電影,他們說我是為了追女生才創立「臉譜」的。事實上,我從成立「臉譜」之前直到今天,都跟同一個女孩交往。 (臺灣《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