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不僅有貓兒石還有耗兒石,藏在滔滔江水中

2021-01-08 重慶江北民盟

千裡川江,奔騰入海

早些年枯水時節,沿江行走

行至江北區魚嘴沱下遊5公裡

蔣祠沱(原長航川江港機廠河邊)時

可見一塊巨大的形似老鼠的磐石伏於江邊

人稱「耗兒石」

只不過

如今「耗兒石」已沉入江底

不見蹤影

唯一能證明其存在的

是河岸邊已被風化的摩崖石刻

魚嘴沱

提到水下石刻,大家都會想到涪陵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其實在耗兒石,也有著一水下石刻,比起白鶴梁的石刻歷史還早上幾十年。

白鶴梁水下石刻

01

源起

1987年被發現

1987年3月20日,原長航川江港機廠職工謝全良在散步時發現了這塊刻有水文記載的石頭。當時,謝全良並沒有在意,第二天他將自己的有趣發現告訴了單位工程師白世軍。

喜歡研究文物的白世軍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第三天就立即通知了當時的江北文物管理所。可當文管所工作人員前去調查時,水位上漲再次淹沒了刻石。

記載水位的石刻

「耗兒石」究竟緣何而來?

「古時候,常有人到河邊磐石上去遊憩,有些人則刻下了遊記,有人則記刻下了當天的江水枯下程度。」江北區文管所負責人說,那時古人還沒有測量江水水位的科學手段,只是刻下了一些「水去此×尺」之類的文字。這類有關枯水水位的題刻,今天的文物、水文工作者稱之為古代枯水題刻。

耗兒石石刻內容

「耗兒石」上就刻有這樣的枯水題刻,稱之為《江北耗兒石後蜀明德三年題刻》。

2

周折

時隔12年重見天日

「耗兒石」題刻被發現後的幾年,當時重慶博物館文物專家去了無數次實地調查,但都因江水沒有枯下,沒能一睹題刻的「廬山真面目」,研究工作也一直未能如願。

1999年3月11日,江水出現了少見的枯水位,水位徘徊在159.7米上下。相關人員又趕赴「耗兒石」。

文物工作者調查耗兒石

清晰的題刻呈現在眼前:「大蜀明德三年歲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豐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記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僅「之」字已損。這讓大家興奮不已。

但當時由於準備不足,相關人員當天沒有作拓片、翻模,只是拍了照片,筆錄了文字。

文物工作者完成對「耗兒石」的翻模工作

16日,因重慶上遊諸水庫放水,江水上漲,「耗兒石」只露出水面很少一點,只有當水浪退下時,才能看到幾個字。相關人員曾24小時守候在「耗兒石」附近江岸上,等待題刻現身。

18日,水位下降,「耗兒石」題刻全部露出水面。大家迅速趕往現場,油拓、墨拓、幹拓、石膏翻模……3個多小時,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終於成功取得「耗兒石」題刻拓片。

3

價值

長江上遊最早枯水題刻

專家介紹,根據內容來看,「耗兒石」題刻刻於明德三年,即後蜀孟昶明德三年(公元936年)。這比涪陵白鶴梁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有紀年的水文題刻——北宋開寶四年題刻(公元971年)還早35年。

白鶴梁水下石刻

「可以說『耗兒石』題刻是目前所見長江上遊最早的枯水題刻。而且它在水下沉寂了1000餘年,面貌還是那樣完整。」專家稱。

「如今三峽大壩蓄水成功,『耗兒石』題刻將永遠沉於水下,在當時如此難得的枯水環境下,文物工作者把它『搶』了出來,為長江水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貢獻。」

博物館人員為搬移此石作準備

其價值在於它有明確的紀年、「水去此一丈」的記錄和「此年豐稔倍常,四界安怡」的石出兆豐年的古民俗觀念的反映。

4

可惜

發現幾天幾字就被鑿毀

題刻文字的下沿為海拔152.692米,「水去此一丈」處的海拔高程約為152.442米,即明德三年農曆二月上旬的枯水位比題刻文字的下沿還低25釐米。這個水位雖很枯下,但還不是目前已知的歷史最枯水位,然而,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1063年前的枯水記錄,是十分珍貴的。

潛水員清洗白鶴梁水下石刻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1999年3月11日相關工作者在為「耗兒石」題刻拍照時,該石文字還是基本完整的,而18日去拓片時,則見有3個字被鑿毀了。

僅僅幾天,在水下完好保存了1000多年的石刻就遭毀壞,令人心疼。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提高人民保護文物的意識,非常必要。

來源:重慶日報

相關焦點

  • 重慶龍門陣,貓兒石還是苗兒石?老重慶只認苗不認貓
    貓兒石是重慶地名,位於重慶江北區嘉陵江邊,這裡的江崖上曾有一塊石頭(有的說是一大一小兩塊),形如貓匍匐捕鼠狀,因此而得名——貓兒石。《江北廳志》有記載:「嘉陵江岸,巖石猙擰,蹲立百仞,若捕鼠狀」。《江北廳志》(圖片來源於網絡)還是老話,有奇特物存在,必有民間傳說,貓兒石也不例外。
  • 重慶人總讀錯的貓兒石華麗變身「喵村」
    不過,為什麼老重慶人一般都把「mao兒石」說成「miao兒石」呢?喵兒石創藝特區的前身,是上世紀70年代的白貓日化老廠,老重慶人熟悉的白貓、蜀秀、鵝牌洗滌用品都出自這裡。重建過後的喵兒石並沒有拋棄貓的形象,隨處可見各種貓的雕塑、塗鴉,這裡還有個別號叫做喵村。
  • 重慶人喜歡的耗兒魚
    耗兒魚,也叫馬面魚。這是一種海洋魚類。但是這種魚類在沿海地區並不受歡迎,很少有人吃它。耗兒魚的品種也由原來單一的一種耗兒魚,變為大號、中號、小號,泰國產的,東海產的,品種細分化,重量選擇餘地也變大。重慶有家專門賣耗兒魚的店,還把廣告打到了紐約時代廣場。這家店位於江北北城天街,眾多食客去了他家,就是為了一品耗兒魚的美味,它家的燒烤耗兒魚,雖說價格有點偏貴,但是肉質沒得說,光看到那一身紅彤彤的辣椒,就讓人食慾大開。
  • 打卡重慶網紅餐廳,美得讓你一眼愛上,還有大耗兒魚讓你欲罷不能
    很早就從朋友圈看到過江北北倉文創街區的三斤耗兒魚,今日終於打卡了。走入這家店,不禁輕聲驚呼:哇,好乾淨,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清新和溫馨,突然感覺到身上厚厚的那層世俗盔甲,就這麼卸了下來,不由自主放鬆了。等候時,逛了下這個店,裝修風格深得我愛,雪白的牆壁,無一絲塵埃,白的像雪一樣純淨,紅色的吊燈,紅的溫暖又不刺眼,將整體的風格提升了不少熱情,還有那些俏皮可愛的桌上小綠植,仙人球和多肉的組合,完美無瑕綠意盈盈,一股生機勃勃籠罩著我,突然湧上了一絲感動,感動生命的頑強,感動生命的賜予。耗兒魚來了,一大鍋紅油油亮鋥鋥的耗兒魚端上來了。
  • 南唐後主李煜,因一首詞遭遇毒害,哀婉悽絕,如滔滔江水衝決之勢
    南唐後主李煜,因一首詞遭遇毒害,哀婉悽絕,如滔滔江水衝決之勢不僅因為詩詞歌賦,導致國家的落寞,還因為填詞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被宋太宗趙光義毒害。誰能想要堂堂的南唐後主,能因為填詞丟了性命呢?故事是很奇妙,起因就是一首詞。一開始李煜只想要吟詩作畫,並沒有想要做皇上。但是命運太好,讓李煜做了一國之君,在繼位的時候,國家也比較的慌亂。公元961年,因為南唐國君李璟去世,李煜只好接管江山。
  • 吳京不知道粉頭是什麼意思,欽佩張澤猶如滔滔江水
    近日,在慶典節目《紅星閃耀》節目中,男神吳京現身,主持人問吳京,京哥是張澤的粉頭,你承認嗎,而吳京則不知道粉頭是什麼意思,表示,粉頭、粉頭是什麼,主持人解釋就是頭號粉絲,吳京get了新知識,知道了粉頭什麼意思了,知道後大方表達自己對張澤哥的欽佩
  • 被「誤解」的耗兒魚,滿滿的膠原蛋白,營養與美味兼得
    我們平時吃得比較多的魚類有這些,鯽魚、草魚、帶魚是主要的。其實好吃、營養價值高的魚類遠遠不止這些。平時可能被人們忽視的一種魚,就是耗兒魚。很多人其實在超市、便利蜂等地方看到過這種魚類,但是因為它是被冷凍的,所以很多人沒有購買的欲望。許多人都覺得這種魚不夠健康營養。其實這都是慣性思維給人帶來的錯誤認識。這種耗兒魚雖然沒有頭,看上去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夠新鮮。
  • 耗兒魚不是重慶特產?
    直到有一天,廚房的鐵盆突然躺了些許一命嗚呼的陌生面孔:灰不拉幾的皮膚,如日本漫畫一般的大眼睛,頭上還有根獨角獸才會擁有的刺。「奶奶這是什麼?」「扒皮狼,沒什麼刺,買回來讓你嘗嘗。」「扒皮狼??」它是不是海中之狼我不知道,但絕對算魚裡長相清奇的代表。
  • 重慶噱頭十足的耗兒魚火鍋,在美國打廣告,特色蘸料有5種食材
    這家專門吃耗兒魚的店,名叫「三斤耗兒魚」,位於北倉文創街區的入口處,因曾經在美國時代廣場打過廣告而走紅。許多食客慕名而來,就是為了嘗嘗這充滿噱頭的耗兒魚。老闆也直接在外面打出了這塊招牌:「對!我就是那家在美國打廣告的三斤耗兒魚!」這麼有底氣,看來對耗兒魚的味道很有把握嘛。
  • 耗兒魚:真不知道上輩子欠了重慶人什麼!
    日語中習慣叫它「皮剝」(カワハギ),中文正名叫絲背細鱗魨,也是「剝皮魚」大家族中的成員。/ 耗兒魚通常也就巴掌兒大小,相比大個頭的,小隻的耗兒魚更受重慶人歡迎。仰仗發達的物流水平和保鮮技術,如今的耗兒魚新鮮度遠勝從前。耗兒魚刺少肉細,又帶著雞肉般的緊緻,適合各種烹飪方式。總之,它被重慶人收拾得服服帖帖。
  • 重慶掌故丨在朝天門江底,藏有一座「金竹寺」,江水退去時才現世
    而這個傳說就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的朝天門,那時候在接聖街的街尾,有一家替來往商客運送信件貨物的商鋪,這類商鋪名叫「腳行」,與我們現代的快遞公司相似。這腳行裡有一位名叫老陳的信差,有一天他接了一個「單子」,要經過「五驛、四鎮、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計一百零八裡官道,才能從成都到達重慶。
  • 吃火鍋,一定嘗嘗耗兒魚
    在重慶成都地區,有一種火鍋必備食材——耗兒魚(馬面魚)。一家火鍋店缺少馬面魚,老闆不答應、食客也不會答應!耗兒魚又叫馬面魚、剝皮魚或者羊魚,隨著川菜和火鍋餐飲的發展,耗兒魚已經在全國開始流行。我們在餐飲店和市場最常見的是剝皮去頭去內臟的馬面魚。
  • 「重慶風味」泡椒耗兒魚
    我爸買了十多斤耗兒魚放冰箱裡凍著,我又買了很多鱈魚,所以冰箱庫存都裝不下了。趕緊做一道拿手菜清理庫存。 耗兒魚分大小兩種,這次我用的是大耗兒魚,肉比較多,哈哈。 重慶江湖菜就是重麻辣,重口味,調料主宰這道菜的靈魂。
  • 這種魚無名無頭,卻是川渝一帶最喜歡用食材——耗兒魚
    在火鍋的世界裡,重慶是當仁不讓的宇宙中心,重慶火鍋的涮食多為動物內臟,大魚大肉並不多,筆者一直不解,地處長江邊的富庶之地,按說重慶人應該大愛江鮮湖鮮啊,可重慶火鍋中,出現最多,名氣最大的,卻是這無名小輩的耗兒魚。
  • 馬面魚/耗兒魚/剝皮魚為啥亂起外號?
    馬面魚,除了標題上的叫法,其實它還有其它名稱,什麼橡皮魚、麵包魚、馬面。關於它的「外號」,大多數是由於在不同場合,因其自身的外形不斷發生變化決定的,比如活著的時候,馬面魚的魚頭真的長著一張馬臉。所以又有剝皮魚的名號。關於「耗兒魚」的名號由來,大多是因為去頭、去皮、去內臟的「三去」馬面魚,形似耗子(老鼠),在川渝被稱「耗兒魚」,可以說是無人不識,下館子無耗兒魚不歡。
  • 重慶獨一無二的燒烤,一條耗兒魚35元,讓北方人吃了還想吃!
    我是因為激動,因為曾經在《人生一串》這個紀錄片中看到過「袁師傅烤肉」,作為《人生一串》中唯一的重慶燒烤,袁師傅的燒烤確實有著獨到之處——耗兒魚和油辣椒。圖源:《人生一串》作為一個無辣不歡的重慶人,對袁師傅烤肉垂涎已久,真的很想嘗嘗,但是不巧,我最近上火了,怕是吃不得辣椒,激動最終只剩下可惜了。
  • 燜鍋耗兒魚技術配方!(附底料,老油比例做法)
    燜鍋耗兒魚三大亮點:1、耗兒魚入燜鍋,搭配新穎:以往燜鍋的主料多是雞、鴨、草魚、鯰魚、大蝦等,將耗兒魚用於燜鍋還比較少見。楊斌使用的是冰鮮耗兒魚,但他有一套特殊方法,能使處理後的魚口感、外形和鮮耗兒魚幾乎沒有區別。
  • 兩道耗兒魚菜式,感受重慶美食風採
    各地的食材都能很好地融入重慶人的飯桌上,但作為內陸城市,還是比較少關於海鮮的重慶美食,但有一種魚類,重慶人對它卻是情有獨鍾,非常喜愛,那就是耗兒魚。耗兒魚,一個奇怪的名字,也長得比較奇特。它的側面有點像馬面,所以俗名也叫做馬面魚。耗兒魚還有一個比較形象的名字,扒皮魚(或者剝皮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名字呢?
  • 長江支流,藏在陰暗石縫的魚類,收穫長江特有稀少的「石鬍子魚」
    長江支流,藏在陰暗石縫的魚類,收穫長江特有稀少的「石鬍子魚」,石鬍子魚絕對是特有稀少的長江野生魚種,據說石鬍子魚味道極其鮮美,這幾年長江的純正野生石鬍子魚越來越少了,大家都了解,因為長江流域的水質汙染嚴重(主要是過度的電魚和藥魚),所以在長江流域想要釣到石鬍子魚那簡直太難了,長江特有石鬍子魚喜歡常年躲在陰暗的石頭縫裡
  • 重慶掌故丨大禹的老婆孩子還有母親大人都在重慶 他和重慶不得不說...
    一個孩子從石頭中走了出來,那就是大禹的兒子。大禹把他命名為啟,後來啟建立了夏朝。這個地方就被叫做誕子石,後演化為彈子石。作為重慶最早的開埠之地和近現代工業重鎮,彈子石有著難以磨滅的歷史記憶。20年前,這裡是南岸最繁華的區域中心。20年後的今天,伴隨著滔滔的江水,彈子石留下的卻只有危舊的房屋和破敗的老街,就連地價也不到南坪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