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川江,奔騰入海
早些年枯水時節,沿江行走
行至江北區魚嘴沱下遊5公裡
蔣祠沱(原長航川江港機廠河邊)時
可見一塊巨大的形似老鼠的磐石伏於江邊
人稱「耗兒石」
只不過
如今「耗兒石」已沉入江底
不見蹤影
唯一能證明其存在的
是河岸邊已被風化的摩崖石刻
魚嘴沱
提到水下石刻,大家都會想到涪陵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其實在耗兒石,也有著一水下石刻,比起白鶴梁的石刻歷史還早上幾十年。
白鶴梁水下石刻
01
源起
1987年被發現
1987年3月20日,原長航川江港機廠職工謝全良在散步時發現了這塊刻有水文記載的石頭。當時,謝全良並沒有在意,第二天他將自己的有趣發現告訴了單位工程師白世軍。
喜歡研究文物的白世軍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第三天就立即通知了當時的江北文物管理所。可當文管所工作人員前去調查時,水位上漲再次淹沒了刻石。
記載水位的石刻
「耗兒石」究竟緣何而來?
「古時候,常有人到河邊磐石上去遊憩,有些人則刻下了遊記,有人則記刻下了當天的江水枯下程度。」江北區文管所負責人說,那時古人還沒有測量江水水位的科學手段,只是刻下了一些「水去此×尺」之類的文字。這類有關枯水水位的題刻,今天的文物、水文工作者稱之為古代枯水題刻。
耗兒石石刻內容
「耗兒石」上就刻有這樣的枯水題刻,稱之為《江北耗兒石後蜀明德三年題刻》。
2
周折
時隔12年重見天日
「耗兒石」題刻被發現後的幾年,當時重慶博物館文物專家去了無數次實地調查,但都因江水沒有枯下,沒能一睹題刻的「廬山真面目」,研究工作也一直未能如願。
1999年3月11日,江水出現了少見的枯水位,水位徘徊在159.7米上下。相關人員又趕赴「耗兒石」。
文物工作者調查耗兒石
清晰的題刻呈現在眼前:「大蜀明德三年歲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豐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記之。水去此一丈。」共32字,僅「之」字已損。這讓大家興奮不已。
但當時由於準備不足,相關人員當天沒有作拓片、翻模,只是拍了照片,筆錄了文字。
文物工作者完成對「耗兒石」的翻模工作
16日,因重慶上遊諸水庫放水,江水上漲,「耗兒石」只露出水面很少一點,只有當水浪退下時,才能看到幾個字。相關人員曾24小時守候在「耗兒石」附近江岸上,等待題刻現身。
18日,水位下降,「耗兒石」題刻全部露出水面。大家迅速趕往現場,油拓、墨拓、幹拓、石膏翻模……3個多小時,他們使出渾身解數,終於成功取得「耗兒石」題刻拓片。
3
價值
長江上遊最早枯水題刻
專家介紹,根據內容來看,「耗兒石」題刻刻於明德三年,即後蜀孟昶明德三年(公元936年)。這比涪陵白鶴梁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有紀年的水文題刻——北宋開寶四年題刻(公元971年)還早35年。
白鶴梁水下石刻
「可以說『耗兒石』題刻是目前所見長江上遊最早的枯水題刻。而且它在水下沉寂了1000餘年,面貌還是那樣完整。」專家稱。
「如今三峽大壩蓄水成功,『耗兒石』題刻將永遠沉於水下,在當時如此難得的枯水環境下,文物工作者把它『搶』了出來,為長江水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而有益的貢獻。」
博物館人員為搬移此石作準備
其價值在於它有明確的紀年、「水去此一丈」的記錄和「此年豐稔倍常,四界安怡」的石出兆豐年的古民俗觀念的反映。
4
可惜
發現幾天幾字就被鑿毀
題刻文字的下沿為海拔152.692米,「水去此一丈」處的海拔高程約為152.442米,即明德三年農曆二月上旬的枯水位比題刻文字的下沿還低25釐米。這個水位雖很枯下,但還不是目前已知的歷史最枯水位,然而,它畢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1063年前的枯水記錄,是十分珍貴的。
潛水員清洗白鶴梁水下石刻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1999年3月11日相關工作者在為「耗兒石」題刻拍照時,該石文字還是基本完整的,而18日去拓片時,則見有3個字被鑿毀了。
僅僅幾天,在水下完好保存了1000多年的石刻就遭毀壞,令人心疼。加強文物保護宣傳,提高人民保護文物的意識,非常必要。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