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別名: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飯匙鳥、黑面勺嘴
分類地位:隸屬於鵜形目 (CAR-NIVORA)䴉科 (Felidae)琵鷺屬屬 (Panthera)
外形特徵:黑臉琵鷺是體長600-800mm的中型涉禽,它的臉、小腿和腳都裸露無羽毛呈黑色。黑臉琵鷺全身披著白色的羽毛,可以根據羽毛的變化來區分是否進入繁殖期。繁殖期時它的後腦勺有長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脖子下面和胸口一條較寬的黃色頸環,而非繁殖期冠羽變為短小的白色冠羽,黃色頸環也會消失。腿很長,脛的下部裸露,適於涉水行走。額、臉、 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生活習性: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溼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灘涂上覓食,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
生長繁殖:每年5月至7月末黑臉琵鷺在朝鮮和中國東北部繁殖,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臨水的高樹上用幹樹枝和乾草築成盤子狀的巢。每窩產卵為4—6枚,卵是長卵圓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淺色的斑點,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迄今為止,它的準確的繁殖地點、遷徙路線和途中停歇的地點等仍然並不十分清楚,唯一已經確定的繁殖地位於朝鮮半島三八線附近西面沿海的多巖石的島嶼上。
每年9-10月份黑臉琵鷺會從繁殖地隨著東北風、北風南下越冬,飛往中國東南部及越南。翌年3-4月,又隨著西南風、南風北返。
地理分布: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國內繁殖於中國東北遼寧省大連市莊河市。冬季遷徙至中國南部。遷徙時見於中國東北,在遼東半島東側的小島上有繁殖記錄。春季在內蒙古東部曾有記錄。冬季南遷至江西、貴州、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及臺灣。
保護級別:該物種屬於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在IUCN紅色名錄中評估等級為「瀕危」,在《世界受危鳥類名錄》中列為極危物種。
標本收藏情況:館藏黑臉琵鷺標本僅有一隻,體長62cm,嘴峰長19cm,附趾長16cm。於1960年3月採自福州市馬尾區亭頭村,現收藏於福建博物院自然館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