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山
不知哪位名人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這本精美的《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畫冊擺上我的案頭,直接參與組織、策劃、編輯的我第一個被感動了!這不僅僅是因為國臺辦主任陳雲林親自為該畫冊題寫了書名,相信看過畫冊的每一個人,都和我一樣,被黑臉琵鷺的美徵服了。的確,每一個畫面都堪稱精美絕倫。靜止——黑臉琵鷺有領袖的風度,有非洲部落酋長的威嚴;飛翔——有空中芭蕾公主、古典美人之雅號,連一直佔據第一把交椅的天鵝也可能自嘆弗如!許多人用「驚豔、震撼、相見恨晚」來形容初識黑臉琵鷺的感悟。而我卻想到了策劃、編輯該畫冊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鬥膽預言,黑臉琵鷺將是遼寧與臺灣各領域交流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還將承擔特殊使命,成為海峽兩岸的和平使者。
部落酋長 耳鬢廝磨
空中芭蕾
黑臉琵鷺飛越海峽根在遼寧
關於黑臉琵鷺種群數量,我上網查詢了上千條信息、資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黑臉琵鷺是一種珍稀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列進「瀕危物種保護紅皮書」,與國寶大熊貓一樣珍貴的觀點非常集中。由於與白琵鷺外貌相近,一直將它混作白琵鷺。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鳥類學家才發現,黑臉琵鷺在全世界只剩下幾百隻了,於是他們開始廣泛調查黑臉琵鷺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但是,黑臉琵鷺恍若茫茫蒼穹中一束星火,在人類的視野中忽隱忽現,芳蹤杳然。
鳥類學家經過長期苦苦的觀察,才對黑臉琵鷺的繁殖、棲息、遷徙,有了一鱗半爪的發現。鳥類專家在朝鮮北部三八線的西部海岸幾個小島上發現了正在繁殖的黑臉琵鷺。但是這裡只發現了幾十對繁殖鳥兒,而在越冬地有近千隻黑臉琵鷺,那大部分黑臉琵鷺在哪裡繁殖呢?為了確定黑臉琵鷺在中國的繁殖地,鳥類學家從中國的南方到北方苦苦尋找了幾十年。確定東北地區是繁殖地,臺灣、香港、海南是其越冬地。
鳥類學家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999年在大連莊河石城鄉的形人砣島上發現了黑臉琵鷺的巢窩。黑臉琵鷺巢築在形人砣島上懸崖峭壁臨海一面的凹處。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已知的惟一的一個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形人坨是一個只有0.3平方公裡的小島,因從空中俯瞰成「人」字形而得名。這座在中國地圖上無法看到的小島因黑臉琵鷺而一夜成名。
鳥類學家考證,每年的4月,它從臺灣跨海北上,長途跋涉來到這個小島,開始一年一度的繁殖。在5月下旬,黑臉琵鷺會在巢中產下3-4枚卵,在雌雄親鳥辛勤地孵化下,7月初雛鳥破殼而出;到了8月,出生兩個月的小鳥可以扇動稚嫩的翅膀飛離巢窩;9月,幼鳥的個頭已經與父母差不多大小了,它們飛舞起來輕盈如風,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將要隨父母向南遷飛往臺灣臺南曾文溪口灘涂了——這裡聚集400多隻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助推兩岸交流的形象使者,又是見證海峽風雲的生物精靈。「我用眼光來回巡狩/試圖捕捉侵犯邊疆的逆賊/在我眼界所及俱為我國土/豈能容忍這般無情挑釁!」(畫冊中配詩) 黑臉琵鷺,像臺灣島、香港島和澳門半島公元前5千年就有使用新石器、陶器和青銅器在那裡生活、勞動、繁衍的中國先民一樣,無一不在證明這片兩岸的土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而神聖不可侵犯。
畫冊封面 在水一方
兩岸攝影家因黑臉琵鷺攜手
「人間自是有情痴」。有為愛人痴狂的,更有為瀕危動物痴狂奔走呼號的。筆者與臺灣著名攝影
海峽這邊相隔相當遙遠的瀋陽市,有一位從事證券工作的業餘攝影愛好者胡毅田,自從在2002年第一次見到黑臉琵鷺,就下定決心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它們美麗的身影。四年追蹤 黑臉琵鷺,25次去石城島守候,痴情拍攝終有成果,他成為黑臉琵鷺遼寧繁殖地的最成功的攝影人之一。用他自己的話說,世間事緣分所在。黑臉琵鷺之所以能在大連石城島附近的形人砣上繁殖,可能是上天的恩賜;而我偶然登上形人砣零距離接觸黑臉琵鷺,親眼目睹它們的成長經歷,可能也是上天對我的關照吧,畢竟能接觸到黑臉琵鷺並將它們的生長經歷記錄下來的人寥寥無幾。我與黑臉琵鷺和黃嘴白鷺這些鳥類所以能夠結成深厚的友誼,當然也是緣分所致。 在石城島胡毅田看到了
人與動物和諧共生 涉及兩岸的完美題材
常坐辦公室,孤陋寡聞是在所難免的。此前,我們並不知道黑臉琵鷺為何物,在擬議對臺宣傳品選題時,苦思冥想、搜腸刮肚也收效甚微。巧的是遼美出版社一位編輯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有價值的資料。我們得知:黑臉琵鷺每年4月從臺灣飛至大陸,部分在莊河石城島繁殖;到了9月底,黑臉琵鷺又長途跋涉,飛到臺灣臺南縣越冬。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跨越海峽兩岸的黑臉琵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連結兩岸。黑臉琵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最佳選題。「眾裡尋他千百度」——沒有什麼比「黑臉琵鷺」將遼寧與臺灣聯繫得這樣緊密的了!這是千載難尋的對臺宣傳的素材,遼寧恰恰就缺少這方面的切入點!
黑臉琵鷺在臺灣享有頗高的知名度是我們始料未及的。臺灣的出入境證件(所謂「護照」)的背景襯圖也是黑臉琵鷺,為王徵吉所攝。去年7月,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率新黨紀念抗戰60周年大陸訪問團在大連訪問期間,贈送給大連市委書記孫春蘭一件珍貴的禮物:一個雕有黑臉琵鷺、用琺瑯工藝製作而成的瓷器花瓶。而鬱慕明第二次訪問大連,時任大連市委書記的孫春蘭回贈鬱慕明的禮物是一幅巧奪天工的黑臉琵鷺刺繡作品,鬱慕明喜出望外。鬱慕明多次來遼寧,每有會見場合談話必提及黑臉琵鷺,稱之為「形象大使」,他也戲稱自己是「黑臉琵鷺」,「海峽兩岸都是家」。
黑臉琵鷺是從遼寧飛出去的精靈,牽扯出遼寧與臺灣情濃意濃的地緣,黑臉琵鷺理應成為遼臺兩地最具說服力和最受歡迎的「形象大使」。把越冬地和繁殖地黑臉琵鷺攝影作品集結出版既是胡毅田與王徵吉的共同心願,也是我們成人之美、把黑臉琵鷺「做大」之創意,幾方面不約而同,一拍即合。
《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策劃誕生的。畫冊收錄了胡毅田
如何使黑臉琵鷺在海峽兩岸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遼寧臺辦不遺餘力,組織策劃開展了一系列海峽兩岸研究保護黑臉琵鷺活動。去年7月,在大連莊河石城島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首屆黑臉琵鷺研討會;年底,在丹東聯合舉辦了「珍稀鳥類黑臉琵鷺攝影作品展」。今年,申報了以黑臉琵鷺為對象的專題片,設計在春節和節日、常態化兩岸包機上擺放《跨越海峽的飛翔》畫冊,在北京舉辦海峽兩岸黑臉琵鷺攝影展,今年完成《黑臉琵鷺兩岸情》電視專題片拍攝,接下來,協助大連製作《人鷺情緣》電視劇,把它作為遼寧一個宣傳精品系列延續下去,把黑臉琵鷺牽動遼寧與臺灣的線索挖掘充分、文章作足,反覆詠唱,讓黑臉琵鷺成為海峽兩岸共同的明星使者。
黑臉琵鷺的隱憂與欣喜
資料顯示,黑臉琵鷺目前已經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為瀕危物種紅皮書。同時,它還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作為滅絕風險最高的種類,黑臉琵鷺已被收錄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亞洲鳥類紅皮書》。這是一部記錄著即將消失的鳥類名錄,其中有這樣的描述:一種鮮為人知的候鳥;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黑臉琵鷺,當人類還不了解它們究竟存在了多久、怎樣繁殖時,全球僅剩下不足千隻。黑臉琵鷺,不幸成為了這裡的一員。更為不幸的是,當人類剛剛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它們的時候,絕種的厄運已經籠罩上了只剩下幾百隻的種群。
作為主要越冬地之一,總面積為300多公頃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都能記錄到50隻左右的黑臉琵鷺,但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不斷有開發商企圖蠶食這塊僅存的溼地,保護者向港府不斷施加壓力,甚至上告法院,為水鳥們讓出部分棲息地。在香港自然環境保護者的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勉強頂住了商界的巨大壓力,暫時保住了這塊黑臉琵鷺的越冬地。
無獨有偶,黑臉琵鷺聚集最多的臺灣曾文溪口,也分別面臨修建高速公路和工業開發區的問題,產生了空前的人鳥爭地現象。雖然由於環保部門和鳥類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據理力爭,使得開發進程減緩或做出一些讓步,但人類經濟發展的勢頭,使得黑臉琵鷺等珍稀水禽的最後家園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
現在黑臉琵鷺已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並擬定了一項「保護黑臉琵鷺的聯合行動計劃」,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對黑臉琵鷺的繁殖地、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加以完全的保護,杜絕不利的溼地轉換,禁止獵捕,合作研究其生態學和徹底調查整個種群的分布和數量。
值得欣慰的是,海峽兩岸學者聚焦黑臉琵鷺,去年在遼寧莊河舉行首屆海峽兩岸黑臉琵鷺研討會,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中科院動物所、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成功大學、遼寧省林業廳都派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形成共識, 堅決禁止上島撿蛋,限制繁殖期上島的人員,為黑臉琵鷺提供一個良好的繁殖環境;限制莊河河口一帶的經濟開發,防止水域受到汙染,為黑臉琵鷺保留這唯一的覓食地;以保護黑臉琵鷺為主題,加大環保教育力度,增強當地漁民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同時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另一條信息是莊河漁家女在海島冰冷的土炕上創作了電影劇本《人鷺情緣》。該劇本提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物種之間和諧共存的重大主題。劇本一問世就得到社會各界及境內外有識之士的贊同和褒獎,臺灣新黨主
黑臉琵鷺相關連結:大型涉禽。全長約80釐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釐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釐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涂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黑臉琵鷺是中等體型的涉禽,體長為60—78釐米,長像與白琵鷺極為相似,在野外常常會把它們弄混。它的體形比白琵鷺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時,後枕部長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鷺嘴的前端為黃色,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的腿很長,脛的下部裸露,適於涉水行走。與黑色部分僅限於嘴的基部的白琵鷺明顯不同,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山東、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於東北的中部,越冬於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香港、海南、福建、臺灣等地,遷徙時經過其他地區。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溼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地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它們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常常二、三對一起在臨水的高樹上營巢。巢的形狀像一個盤子,主要由幹樹枝和乾草等構成。每窩產卵為4—6枚,卵是長卵圓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淺色的斑點,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喂,一個月後即能離巢出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本文配圖均為胡毅田、王徵吉(臺灣)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