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背後的故事

2021-01-13 華夏經緯網

李成山

 

不知哪位名人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這本精美的《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畫冊擺上我的案頭,直接參與組織、策劃、編輯的我第一個被感動了!這不僅僅是因為國臺辦主任陳雲林親自為該畫冊題寫了書名,相信看過畫冊的每一個人,都和我一樣,被黑臉琵鷺的美徵服了。的確,每一個畫面都堪稱精美絕倫。靜止——黑臉琵鷺有領袖的風度,有非洲部落酋長的威嚴;飛翔——有空中芭蕾公主、古典美人之雅號,連一直佔據第一把交椅的天鵝也可能自嘆弗如!許多人用「驚豔、震撼、相見恨晚」來形容初識黑臉琵鷺的感悟。而我卻想到了策劃、編輯該畫冊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鬥膽預言,黑臉琵鷺將是遼寧與臺灣各領域交流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還將承擔特殊使命,成為海峽兩岸的和平使者。

 

 

部落酋長

 

耳鬢廝磨

 

空中芭蕾

 

 

 

黑臉琵鷺飛越海峽根在遼寧

 

關於黑臉琵鷺種群數量,我上網查詢了上千條信息、資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黑臉琵鷺是一種珍稀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列進「瀕危物種保護紅皮書」,與國寶大熊貓一樣珍貴的觀點非常集中。由於與白琵鷺外貌相近,一直將它混作白琵鷺。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鳥類學家才發現,黑臉琵鷺在全世界只剩下幾百隻了,於是他們開始廣泛調查黑臉琵鷺的棲息地和繁殖地。但是,黑臉琵鷺恍若茫茫蒼穹中一束星火,在人類的視野中忽隱忽現,芳蹤杳然。


   鳥類學家經過長期苦苦的觀察,才對黑臉琵鷺的繁殖、棲息、遷徙,有了一鱗半爪的發現。鳥類專家在朝鮮北部三八線的西部海岸幾個小島上發現了正在繁殖的黑臉琵鷺。但是這裡只發現了幾十對繁殖鳥兒,而在越冬地有近千隻黑臉琵鷺,那大部分黑臉琵鷺在哪裡繁殖呢?為了確定黑臉琵鷺在中國的繁殖地,鳥類學家從中國的南方到北方苦苦尋找了幾十年。確定東北地區是繁殖地,臺灣、香港、海南是其越冬地。 


    鳥類學家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1999年在大連莊河石城鄉的形人砣島上發現了黑臉琵鷺的巢窩。黑臉琵鷺巢築在形人砣島上懸崖峭壁臨海一面的凹處。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已知的惟一的一個黑臉琵鷺的繁殖地!形人坨是一個只有0.3平方公裡的小島,因從空中俯瞰成「人」字形而得名。這座在中國地圖上無法看到的小島因黑臉琵鷺而一夜成名。  
  鳥類學家考證,每年的4月,它從臺灣跨海北上,長途跋涉來到這個小島,開始一年一度的繁殖。在5月下旬,黑臉琵鷺會在巢中產下3-4枚卵,在雌雄親鳥辛勤地孵化下,7月初雛鳥破殼而出;到了8月,出生兩個月的小鳥可以扇動稚嫩的翅膀飛離巢窩;9月,幼鳥的個頭已經與父母差不多大小了,它們飛舞起來輕盈如風,一身羽毛潔白如雪,將要隨父母向南遷飛往臺灣臺南曾文溪口灘涂了——這裡聚集400多隻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助推兩岸交流的形象使者,又是見證海峽風雲的生物精靈。「我用眼光來回巡狩/試圖捕捉侵犯邊疆的逆賊/在我眼界所及俱為我國土/豈能容忍這般無情挑釁!」(畫冊中配詩) 黑臉琵鷺,像臺灣島、香港島和澳門半島公元前5千年就有使用新石器、陶器和青銅器在那裡生活、勞動、繁衍的中國先民一樣,無一不在證明這片兩岸的土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而神聖不可侵犯。

 

 

畫冊封面

 

在水一方

 

 

  兩岸攝影家因黑臉琵鷺攜手

 

「人間自是有情痴」。有為愛人痴狂的,更有為瀕危動物痴狂奔走呼號的。筆者與臺灣著名攝影師王徵吉先生見過三次面,此人中等身材,扎一馬尾辮,著灰色攝影馬甲,皮膚黝黑,不善言辭,只有話題談到黑臉琵鷺時,他才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一臉陽光。他的故事我聽過多遍,頗耐人尋味,他絕對是那種「為鳥痴,為鳥狂,為鳥咣咣撞大牆」的人。今年60歲的王徵吉先生,追蹤黑臉琵鷺的足跡已經14個年頭。90年代初,在臺灣臺南縣曾文溪口自然保護區,兩隻黑臉琵鷺被槍殺,當時是臺灣某媒體專職攝影記者的王徵吉前去採訪,他了解到黑臉琵鷺的珍貴,從此便決定辭去記者職務,專門拍攝黑臉琵鷺,以喚起民眾對黑臉琵鷺的保護意識。這些年,他自費旅行世界各地,尋找黑臉琵鷺及其「近親」。為拍攝黑臉琵鷺,他曾付出慘重的代價:12年前,王徵吉在南非尋找非洲琵鷺時,不幸發生車禍,造成妻子當場死亡。為此,他悲痛地沉寂了一年之久,從悲痛中解脫出來,繼續投身拍攝、保護黑臉琵鷺的事業中來。他共拍攝了4000多個膠捲,先後在臺灣、北京等地,自費舉辦黑臉琵鷺攝影展,稱王徵吉是拍攝黑臉琵鷺臺灣越冬地的「鼻祖」絕不為過。他已決心為愛鳥護鳥奉獻一生,令許多與他直面過的人肅然起敬。在臺灣,稱黑臉琵鷺為「黑面舞者」,王徵吉因痴迷黑臉琵鷺得一綽號:「黑琵先生」。

 

海峽這邊相隔相當遙遠的瀋陽市,有一位從事證券工作的業餘攝影愛好者胡毅田,自從在2002年第一次見到黑臉琵鷺,就下定決心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它們美麗的身影。四年追蹤 黑臉琵鷺,25次去石城島守候,痴情拍攝終有成果,他成為黑臉琵鷺遼寧繁殖地的最成功的攝影人之一。用他自己的話說,世間事緣分所在。黑臉琵鷺之所以能在大連石城島附近的形人砣上繁殖,可能是上天的恩賜;而我偶然登上形人砣零距離接觸黑臉琵鷺,親眼目睹它們的成長經歷,可能也是上天對我的關照吧,畢竟能接觸到黑臉琵鷺並將它們的生長經歷記錄下來的人寥寥無幾。我與黑臉琵鷺和黃嘴白鷺這些鳥類所以能夠結成深厚的友誼,當然也是緣分所致。 在石城島胡毅田看到了王徵吉先生的黑臉琵鷺攝影作品,便委託一位臺灣朋友幫助他尋找王徵吉先生。這位朋友真的聯絡到了王徵吉先生,惺惺相惜,兩人因為黑臉琵鷺從此結下了一段跨越海峽的攝影情緣。兩岸的攝影家由黑臉琵鷺牽線在網絡和電話中相識相知,還互寄各自的攝影作品交流拍攝、保護黑臉琵鷺的經驗和體會。去年5月王徵吉和胡毅田兩位神交已久的摯友在遼寧省莊河石城島相會。去年底,在遼寧人民出版社,胡毅田和王徵吉再次一起出現,出席了有關部門為其舉辦的共同合作出版畫冊籤約儀式。這次,王徵吉為了拍攝珍惜鳥類的蹤跡,當天凌晨才由黑龍江扎龍溼地趕到瀋陽,籤約儀式結束後,王徵吉徵塵未洗又動身前往海南島、香港等地,參與黑臉琵鷺的最新普查工作。

 

人與動物和諧共生 涉及兩岸的完美題材

 

常坐辦公室,孤陋寡聞是在所難免的。此前,我們並不知道黑臉琵鷺為何物,在擬議對臺宣傳品選題時,苦思冥想、搜腸刮肚也收效甚微。巧的是遼美出版社一位編輯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有價值的資料。我們得知:黑臉琵鷺每年4月從臺灣飛至大陸,部分在莊河石城島繁殖;到了9月底,黑臉琵鷺又長途跋涉,飛到臺灣臺南縣越冬。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跨越海峽兩岸的黑臉琵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連結兩岸。黑臉琵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最佳選題。「眾裡尋他千百度」——沒有什麼比「黑臉琵鷺」將遼寧與臺灣聯繫得這樣緊密的了!這是千載難尋的對臺宣傳的素材,遼寧恰恰就缺少這方面的切入點!

 

黑臉琵鷺在臺灣享有頗高的知名度是我們始料未及的。臺灣的出入境證件(所謂「護照」)的背景襯圖也是黑臉琵鷺,為王徵吉所攝。去年7月,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率新黨紀念抗戰60周年大陸訪問團在大連訪問期間,贈送給大連市委書記孫春蘭一件珍貴的禮物:一個雕有黑臉琵鷺、用琺瑯工藝製作而成的瓷器花瓶。而鬱慕明第二次訪問大連,時任大連市委書記的孫春蘭回贈鬱慕明的禮物是一幅巧奪天工的黑臉琵鷺刺繡作品,鬱慕明喜出望外。鬱慕明多次來遼寧,每有會見場合談話必提及黑臉琵鷺,稱之為「形象大使」,他也戲稱自己是「黑臉琵鷺」,「海峽兩岸都是家」。

 

黑臉琵鷺是從遼寧飛出去的精靈,牽扯出遼寧與臺灣情濃意濃的地緣,黑臉琵鷺理應成為遼臺兩地最具說服力和最受歡迎的「形象大使」。把越冬地和繁殖地黑臉琵鷺攝影作品集結出版既是胡毅田與王徵吉的共同心願,也是我們成人之美、把黑臉琵鷺「做大」之創意,幾方面不約而同,一拍即合。

 

《跨越海峽的飛翔——黑臉琵鷺影蹤》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策劃誕生的。畫冊收錄了胡毅田和王徵吉先生各自60幅精美絕倫的攝影作品,用「遼寧繁殖地」、「臺灣越冬地」加以區分兩岸攝影人的不同作品;每幅照片下面都配有一首精美別致的小詩,而詩歌的創作也分別是遼寧知名詩人鄧蔭柯和臺灣知名詩人林鼎堯;兩岸的翻譯家分別翻譯成英文,中英文配詩解圖。畫冊構思新穎,精雕細琢,稱得上是近乎完美的鳥類攝影藝術珍品,具有較高欣賞和藝術收藏價值。許多了解畫冊編輯過程的人都說,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它的出版都具有深刻的意義。黑臉琵鷺跨越海峽往返遼寧與臺灣,兩岸兩位攝影人痴迷跟蹤拍攝黑臉琵鷺,兩岸兩位詩人傾情賦詩……寓意兩岸人同根、書同文、山同脈、水同源、鳥同巢;「鳥來鳥去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元寺水閣,閣下苑奚,夾溪居人》)。聚散兩依依,心在南北牽引,生命的故鄉才是真正的家園;人與鳥、人與自然和諧且密不可分,正因為如此,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專門題寫了書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秘書長王萬賓為此書作序。《跨越海峽的飛翔》畫冊出版發行以來,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8月24日率臺灣知名企業家參加第五屆遼寧臺灣周,省臺辦主任李小青將這本畫冊親自交到江丙坤手中,江給予較高評價。遼寧臺辦已將此畫冊作為禮品,贈送往來遼寧的臺灣知名人士。凡看到畫冊的臺灣同胞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都被圖片上的生靈所感動,更被折射出的意境所感懷。受贈者把它視為一種極高的禮遇,而精美的畫冊又可放入書架典藏。

 

如何使黑臉琵鷺在海峽兩岸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耳熟能詳?遼寧臺辦不遺餘力,組織策劃開展了一系列海峽兩岸研究保護黑臉琵鷺活動。去年7月,在大連莊河石城島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首屆黑臉琵鷺研討會;年底,在丹東聯合舉辦了「珍稀鳥類黑臉琵鷺攝影作品展」。今年,申報了以黑臉琵鷺為對象的專題片,設計在春節和節日、常態化兩岸包機上擺放《跨越海峽的飛翔》畫冊,在北京舉辦海峽兩岸黑臉琵鷺攝影展,今年完成《黑臉琵鷺兩岸情》電視專題片拍攝,接下來,協助大連製作《人鷺情緣》電視劇,把它作為遼寧一個宣傳精品系列延續下去,把黑臉琵鷺牽動遼寧與臺灣的線索挖掘充分、文章作足,反覆詠唱,讓黑臉琵鷺成為海峽兩岸共同的明星使者。

 

黑臉琵鷺的隱憂與欣喜

 

資料顯示,黑臉琵鷺目前已經成為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為瀕危物種紅皮書。同時,它還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作為滅絕風險最高的種類,黑臉琵鷺已被收錄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亞洲鳥類紅皮書》。這是一部記錄著即將消失的鳥類名錄,其中有這樣的描述:一種鮮為人知的候鳥;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黑臉琵鷺,當人類還不了解它們究竟存在了多久、怎樣繁殖時,全球僅剩下不足千隻。黑臉琵鷺,不幸成為了這裡的一員。更為不幸的是,當人類剛剛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它們的時候,絕種的厄運已經籠罩上了只剩下幾百隻的種群。 

 

作為主要越冬地之一,總面積為300多公頃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都能記錄到50隻左右的黑臉琵鷺,但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不斷有開發商企圖蠶食這塊僅存的溼地,保護者向港府不斷施加壓力,甚至上告法院,為水鳥們讓出部分棲息地。在香港自然環境保護者的努力下,一次又一次勉強頂住了商界的巨大壓力,暫時保住了這塊黑臉琵鷺的越冬地。

 

  無獨有偶,黑臉琵鷺聚集最多的臺灣曾文溪口,也分別面臨修建高速公路和工業開發區的問題,產生了空前的人鳥爭地現象。雖然由於環保部門和鳥類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據理力爭,使得開發進程減緩或做出一些讓步,但人類經濟發展的勢頭,使得黑臉琵鷺等珍稀水禽的最後家園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

 

現在黑臉琵鷺已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並擬定了一項「保護黑臉琵鷺的聯合行動計劃」,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對黑臉琵鷺的繁殖地、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加以完全的保護,杜絕不利的溼地轉換,禁止獵捕,合作研究其生態學和徹底調查整個種群的分布和數量。

 

值得欣慰的是,海峽兩岸學者聚焦黑臉琵鷺,去年在遼寧莊河舉行首屆海峽兩岸黑臉琵鷺研討會,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中科院動物所、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成功大學、遼寧省林業廳都派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形成共識, 堅決禁止上島撿蛋,限制繁殖期上島的人員,為黑臉琵鷺提供一個良好的繁殖環境;限制莊河河口一帶的經濟開發,防止水域受到汙染,為黑臉琵鷺保留這唯一的覓食地;以保護黑臉琵鷺為主題,加大環保教育力度,增強當地漁民對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同時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另一條信息是莊河漁家女在海島冰冷的土炕上創作了電影劇本《人鷺情緣》。該劇本提示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物種之間和諧共存的重大主題。劇本一問世就得到社會各界及境內外有識之士的贊同和褒獎,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先生視察大連時,曾親切約見過張海燕,並親筆為劇組題詞——「我愛黑面琵鷺」。今年初,大連市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了大連市石城鄉黑臉琵鷺市級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總面積13950公頃,是目前全國唯一的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為保護黑臉琵鷺的繁殖地,莊河市政府出臺了《關於保護石城鄉形人坨黑臉琵鷺的通令》,規定:距離形人坨30米以內為禁入區,任何船隻、人員均不得進入,並已把島上風力發電等設備全部拆除。此外,還在距形人坨800多米的對岸高地上專門建立了一個監測點,每天有兩人24小時輪流監測,嚴禁外來人員登島幹擾鳥類的生活。石城島地區民眾自發保護黑臉琵鷺已蔚然成風。此時,已秋高氣爽。我知道,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時,黑臉琵鷺又帶著神聖使命,攜家眷從石城島起飛,跨千山越萬水渡海峽尋找另一個家園了。

 

黑臉琵鷺相關連結:大型涉禽。全長約80釐米,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羽簇構成的羽冠;額至面部皮膚裸露,黑色。嘴黑色,長約20釐米,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釐米,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與夏羽有別;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涂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黑臉琵鷺是中等體型的涉禽,體長為60—78釐米,長像與白琵鷺極為相似,在野外常常會把它們弄混。它的體形比白琵鷺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時,後枕部長有很長的髮絲狀桔黃色羽冠,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鷺嘴的前端為黃色,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狀。黑色的腿很長,脛的下部裸露,適於涉水行走。與黑色部分僅限於嘴的基部的白琵鷺明顯不同,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故名「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在我國分布於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山東、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於東北的中部,越冬於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香港、海南、福建、臺灣等地,遷徙時經過其他地區。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溼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琵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地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將食物吞吃。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頸部和腿部伸直,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它們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常常二、三對一起在臨水的高樹上營巢。巢的形狀像一個盤子,主要由幹樹枝和乾草等構成。每窩產卵為4—6枚,卵是長卵圓形的,白色,上面布有有淺色的斑點,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雛鳥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喂,一個月後即能離巢出飛,與親鳥一起活動,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本文配圖均為胡毅田、王徵吉(臺灣)所攝。

相關焦點

  • 海峽兩岸都是家
    當《跨越海峽的飛翔》展現在面前時,我為一幀幀精美的照片所驚嘆,更為兩位攝影者傳奇般的故事所感動。我答應了出版者的要求,寫下了以下這段類似散文的文字,作為這本畫冊第一讀者的一點感受,奉獻給讀者。    在世界瀕危鳥類名錄中,有一種鳥叫黑臉琵鷺,它們極其珍貴,據稱全世界僅有1400餘只,被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列為最重要的保護對象。
  • 遼寧大連成為黑臉琵鷺育嬰房
    中國臺灣網2月6日大連消息 日前,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黑臉琵鷺全球總數續穩定在2720隻左右,但位於其他國家的黑臉琵鷺繁殖地繁育數量都在下降,缺失部分全部由莊河種群補充,遼寧大連黑臉琵鷺保護區意義對於全世界來說都很重要。
  • 兩岸黑臉琵鷺專家齊聚大連 深入研討彰顯兩岸情緣
    兩岸黑臉琵鷺專家齊聚大連 深入研討彰顯兩岸情緣 2014年07月11日 10: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7月11日大連消息 日前,
  • 海南:黑臉琵鷺溼地越冬
    ↑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休息。近日,不少黑臉琵鷺飛臨位於海南儋州市光村鎮的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越冬。黑臉琵鷺在溼地公園飛翔、嬉戲,成為冬日裡一道獨特風景。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12月28日,一隻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飛翔。↑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覓食、嬉戲。↑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覓食。↑12月28日,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溼地公園的灘涂上休息。
  • 海口:黑臉琵鷺現身東寨港
    近日,兩隻黑臉琵鷺被發現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水塘「安營紮寨」。黑臉琵鷺在海南屬於冬候鳥,通常於10月下旬陸續飛來海南越冬,到次年4月初返回北方。據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黑臉琵鷺在這個季節來到海南的記錄很少,這兩隻黑臉琵鷺屬於亞成鳥,很可能出生於去年或前年,結束越冬後,在遷徙線路上遊蕩並在此停留。
  • 暖聞丨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
    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尚屬首次。 據通大附院血液內科主任劉紅教授介紹,該院從2011年1月首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獲得成功,到2018年6月南通乃至蘇中地區首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目前已經完成同胞全相合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單倍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和來自骨髓庫的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一百多例,但像這次跨越海峽的骨髓捐獻在南通乃至蘇中地區還是首例。
  • 遷徙者丨黑臉琵鷺
    興化灣琵鷺群,以黑臉琵鷺為主 ©鄭理蘇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黑臉琵鷺飛往南方的濱海溼地越冬,少數個體甚至會沿著河流飛至內陸淡水溼地。依據行為,可將黑臉琵鷺的越冬生境分為休息地和覓食地。越冬地的其他大型水鳥與黑臉琵鷺之間存在複雜的關聯,一方面,水鳥集群可以稀釋黑臉琵鷺遭遇天敵的風險,並提高對天敵的警覺和防禦能力,另一方面,鷺科鳥類和鸕鷀會搶奪黑臉琵鷺的食物,降低其覓食效率。三四歲長出婚羽每年一半成體參與當季繁殖
  • 鏗鏘玫瑰別樣紅丨丁瀅蓁:跨越海峽來種田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福清農達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巾幗示範基地負責人丁瀅蓁,聽聽她跨越臺灣海峽來閩創業的故事——早上六點,晨光熹微,在上逕鎮官元村田間,一位頭頂草帽、腳穿雨鞋、手拿工具的農婦,在田間忙碌著。乍一看,還以為她是福清本土的普通農民,其實她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臺灣農民,憑著一股闖勁和對農業的熱愛,2014年,已52歲的丁瀅蓁跨越臺灣海峽來到福清創業,在上逕鎮官元村創立了101微笑檸檬農場。四年期間,憑靠她和丈夫二人的勤勞雙手,農場不斷擴大種植規模,2018年,成功升級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過段時間我們將種植小番茄千禧系列和水果包菜。
  • 福建興化灣迎來歷史上最多的黑臉琵鷺
    來源:臺海網地處興化灣的福清江鏡華僑農場區域,發現數量眾多的黑臉琵鷺臺海網12月18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秋冬季是鳥類遷徙的高峰期,最近,福建省興化灣迎來歷史上最多的黑臉琵鷺。11月30日,專家組在地處興化灣的福清江鏡華僑農場區域開展遷徙候鳥調查。
  • 五月,坐標石城島,600mm長焦鏡頭鎖定瀕危物種黑臉琵鷺
    今天,帶大家去遼寧.莊河.石城島,去看看全球瀕危物種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是鸛形目、䴉科的鳥類,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數量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
  • 深港澳千名師生共繪黑臉琵鷺千米長卷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師生總動員徵集萬人籤名申請黑臉琵鷺成為深圳「市鳥」遊雲工作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黑臉琵鷺是分布在東亞地區的一種珍稀鳥類,因數量稀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瀕危物種,我國Ⅱ級保護野生動物,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是黑臉琵鷺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
  • 成都到海口直達列車凌晨輪渡跨越瓊州海峽
    乘務員專門學渡海知識由於該趟列車將跨越瓊州海峽抵達終點站海口,因此輪渡便顯得尤為重要。「跨海的時間是在夜裡,凌晨3時34分從徐聞車站駛出後,就將通過粵海鐵路輪渡跨越瓊州海峽。」據列車長黃洋介紹,目前粵海鐵路輪渡已經編制了渡輪航行時刻表,使列車準時渡海。
  • 7隻黑臉琵鷺現身深圳灣!深圳新一年候鳥季悄然來臨
    6 只黑臉琵鷺同框。9 月 14 日中午,深圳鳥友阿宇報料稱,在深圳灣灘涂上發現 6 只黑臉琵鷺,但由於距離太遠,手機無法拍攝。記者即刻趕赴現場,但趕到後卻並未發現黑臉琵鷺。根據往年的觀鳥記錄,來深圳越冬的黑臉琵鷺通常在當年 10 月中下旬才會在深圳灣出現,那麼這群黑臉琵鷺為什麼會提前出現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深圳市觀鳥協會秘書長 "PT" 和國內知名觀鳥人士 " 麥茬 "。據 "PT" 和麥茬介紹,今年夏天有 9 只黑臉琵鷺一直滯留在深圳灣,並未參與正常遷徙,因此他們認為,20 日清晨出現在深圳灣的這群黑臉琵鷺很有可能就是這個並未參與遷徙的種群。
  • 黑臉琵鷺,平安自在東南飛(美麗中國·調查·鳥的遷徙 ①)
    世界上黑臉琵鷺的兩個主要繁殖地之一  遼寧莊河 黑臉琵鷺的安全「育嬰場」  本報記者 王金海  初夏,雨過天晴,碧海藍天。  遼寧省莊河市形人坨子和元寶島上,一隻只黑臉琵鷺展翅飛翔。監測數據顯示,莊河1999年首次迎來7隻黑臉琵鷺,2009年46隻,2013年77隻,2014年增長為85隻。
  • 黑臉琵鷺 珠海越冬
    日前,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
  • 黑臉琵鷺「反季節」滯留海南
    新華社海口8月13日電(記者楊冠宇、陳子薇)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最近看到了兩隻「反季節」滯留海南島的黑臉琵鷺,它們在陽光下漫步,時而駐足梳理羽毛,時而用飯勺般的黑色長嘴在淺水處覓食。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說,這兩隻黑臉琵鷺飛羽末端為黑色,是亞成鳥的標誌,可能是去年或前年才出生,結束越冬後,在遷徙線路上遊蕩並在此停留。在海南島本屬冬季候鳥的黑臉琵鷺,盛夏之際滯留海南,實屬罕見。
  • 優雅的「舞者」——黑臉琵鷺
    中文別名:黑面鷺、黑琵鷺、琵琶嘴鷺、飯匙鳥、黑面勺嘴分類地位:隸屬於鵜形目 (CAR-NIVORA)䴉科 (Felidae)琵鷺屬屬 (Panthera)外形特徵:黑臉琵鷺是體長600-800mm的中型涉禽,它的臉
  • 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首次到訪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保護區
    剛剛邁入2020年,龍海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便傳來好消息:2隻全球瀕危珍稀鳥類——黑臉琵鷺到訪!這是九龍江口紅樹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首次記錄到黑臉琵鷺。    「堅守了這麼多年,終於發現它了(黑臉琵鷺)。」9日下午,薛志勇嚮導報記者介紹說,7日下午4:30許,他在大塗洲入海口(九龍江西溪和南溪交匯處的紅樹林),發現了兩隻黑臉琵鷺正在灘涂上不停地捉魚,整個過程持續半個多小時。
  • 黑臉琵鷺,福建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
    黑臉琵鷺在懸崖上築巢,一對中個體較大嘴較長的是公鳥,另外,嘴上斑紋的大小還能看出他們的年齡。70多年前,它是一個常見的物種,而現在全球的黑臉琵鷺也僅存700餘只。琵琶形的嘴覓食困難,會是瀕危的原因之一麼?琵鷺家族有6名成員,只有黑臉琵鷺是瀕危物種,可見琵琶形的嘴與瀕危沒有必然聯繫,生態環境的變化才是黑臉琵鷺消長的直接原因。
  • 珠海市黑臉琵鷺數量破紀錄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林蔭)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12月14日,珠海市觀鳥協會專業團隊在鬥門乾務鎮一片溼地面積達5000畝的雷蛛墾區新二圍,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鳥類——黑臉琵鷺多達106隻。據悉,這是珠海市乃至大灣區西部有記錄發現黑臉琵鷺以來最多的一次。